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P1 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3、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
第一节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P2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 P2
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3、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1、民族融合 2、民族融合的特点 P44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
自然的过程;
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的结
果;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四、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1、民族消亡的时间、条件 2、民族消亡的
途径、一般规律 3、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
区别
.
第三章 小结与思考题 P47-48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 要。
其次,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 作的需要。
再次,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 的指导性意义。
.
第一章 小结与思考题 P7-8
➢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 ➢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 请说明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请概述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 ➢ 请概况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yujinhe51@ 2013.3
.
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讲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三讲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四讲 期中考试 第五讲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六讲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七讲 总复习 第八讲 期末考试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其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2.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 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5.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教学难点: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民族政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民族政策的实践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我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核心概念。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政策案例,分析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反思自己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他们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合作态度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反思:通过学生对作业的反思,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和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官方出版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材,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民族政策案例,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天津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
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
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介绍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重要性和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1.2 教学目标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定义、内涵和基本原则,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1.3 教学内容1.3.1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定义解释民族理论的概念,阐述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3.2 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介绍我国民族分布、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分析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和优势。
1.3.3 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梳理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实际成效。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
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理解其在我国民族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2.2 教学内容2.2.1 民族平等原则阐述民族平等的含义、意义和实现途径。
2.2.2 民族团结原则介绍民族团结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性,分析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2.2.3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解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目标和要求,探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现路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基本原则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系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构成,掌握各类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
3.2 教学内容3.2.1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介绍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含义、制度安排和实施情况。
3.2.2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阐述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
3.2.3 民族教育政策分析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目标和政策措施。
3.2.4 民族文化政策介绍民族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实际成效。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章绪论1.学习重点(1)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2.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识记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对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主要是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章民族1.学习重点(1)民族的概念:中外历史上呈现的各种定义(2)民族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4)民族的历史类型(5)中国的民族识别:必要性,依据;实践2.学习难点关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的不同表述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教材所述中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的概念,要能够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对民族的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和理解斯大林的四特征说与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同异。
对民族与宗教的联系,要理解教材所述。
对民族的历史类型,要能够识记。
对中国的民族识别,要联系实际认识其必要性,理解其依据;了解其实践过程。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前三个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三章民族发展1.学习重点(1)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2.学习难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等内容,要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不仅要能够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加以理解,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辨识这些问题之间的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 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施方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施方案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开课时间:春季学期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编号:130410020使用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丁龙召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修读方式:必修周学时数:16周学分数:2学分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基地)班总学时数:32学时(课堂学时:22学时其他10学时)一、课程的地位、目标与任务(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地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科,是我国民族学研究中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以该学科研究对象为主要内容,适用于在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中,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教材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
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这一学科的一大特点,是集理论性、政策性和现实性、针对性于一体的学科。
自1981年以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大中专院校政治理论基础课的一门必修课,内蒙古大学率先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
二十多年来,对青年学生确立无产阶级民族观,认识和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从而自觉地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宗旨:1.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2.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3.宣传中国各民族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4.为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服务5.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6.为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团结进步事业服务,也就是为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导向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问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思考题
请简要说明我国民族概况 如何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讨论
3月26日下午,广东省长朱小丹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了《关于加大力度资助广东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大 学的通知》等。
第三节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一、民族问题关系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各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民族问题是国家统一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边防巩固的一个影响因素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P6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 要。
其次,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 作的需要。
再次,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 的指导性意义。
第一章 小结与思考题 P7-8
➢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 ➢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P1
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3、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一节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P2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 P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第四章)
第一章绪论
1.学习重点
(1)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2.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识记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对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主要是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章民族
1.学习重点
(1)民族的概念:中外历史上呈现的各种定义
(2)民族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
(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4)民族的历史类型
(5)中国的民族识别:必要性,依据;实践
2.学习难点
关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的不同表述
3.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教材所述中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的概念,要能够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对民族的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和理解斯大林的四特征说与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同异。
对民族与宗教的联系,要理解教材所述。
对民族的历史类型,要能够识记。
对中国的民族识别,要联系实际认识其必要性,理解其依据;了解其实践过程。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前三个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三章民族发展
1.学习重点
(1)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
(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
(3)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
2.学习难点
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
3.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等内容,要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不仅要能够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加以理解,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辨识这些问题之间的不同。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四章民族关系
1.学习重点
(1)民族关系的含义、基本表现形式、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
(2)民族关系特点:核心问题、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3)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影响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发展趋势、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2.学习难点
(1)民族关系的含义、基本性质、基本内容
(2)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
(3)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3.学习要求及方法
对上述本章学习重点的所有内容,均要求能够理解,特别是对民族关系的含义、基本性质、基本内容、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等内容,需要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学习难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