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23 、民族的问题是随着(社会 )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4.民族的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民族的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5.民族的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 民族的问题理论 )中,有广义的民族的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的问题概念。

26.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 阶级)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27. 只有进行(经济)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的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28.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29.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民族的问题。

30. 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 )、文化发展的需求。

3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问题。

3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 交错杂居)。

3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

34.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000 )公里。

35.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 )制度、( 土司 )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民主 )制度等。

36.民族的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既表现在( 民族发展 )方面,又表现在( 民族关系)方面。

37.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

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

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 民主的组织形式)。

38 .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

等权利、( 族籍权利 )、( 参政权利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使用和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9.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 压迫 ),反对民族( 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 地位)

和(权利 )。

40.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 )运动的一个原则。

4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

治 ),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

4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

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 );二是自

治机关的(自治权行使的问题)。

4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 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事务 )的权利。

4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 )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46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7.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8.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49. 1950年,中央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 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 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 从事民族工作 )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50.迅速大量地培养( 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5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 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5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 )相结合的方针。

5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 国家利益)和( 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5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 )式扶贫。

5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 集约型)的、( 素质和效益较高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56.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 )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57.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 )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 办学形式 )、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58.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 )、(财力 )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59.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 )、科学、(艺术 )、哲学、( 宗教 )、风俗、节日等。

60.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6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6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 )的长期稳定。

6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 形成)规律、(发展变化 )规律和( 发展繁荣)规律。

6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6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 )和( 文字的统一 )。

66.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67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68.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

于( 生活条件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

个民族的人们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69.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

着深刻的影响。

70.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71.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 气候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2. 民族风俗习惯的( 人为改革 )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73.佛教、(基督教)和(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74.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 佛教)、( 伊斯兰教 )和( 道教 )等宗教在

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75.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

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

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和( 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76.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 信仰问题 )问题与(政治问题)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77.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

是指宗教的( 唯心主义 )思想体系与( 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社

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 政治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的问题。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

B.经济发展

5.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B )。B.族类

6.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 )时期。 C.南朝

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D.自然力

8.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D.斯大林

9.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B )。 B.1965年

10.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C )。 C.部落联盟

11.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B. 演进

12. 民族( 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同化

1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 )同化。

C. 自然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15.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的

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16.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

由民族关系的(B )决定的。 B.性质

17.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 D.和谐

18.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

趋势是( D )。D.和平与发展

19.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的问题的主要

根源是(C )。 C.社会因素

20. 广义的民族的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21. 现今世界上共有(C )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3 000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

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D. 经济利

23.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D)个国

家接壤。 D.20多

24.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 A )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25.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

总面积的( C )。 C.64%

26.我国大陆地区的( B)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个

2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B)。 B.18个

28.现阶段,我国的民族的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B )的问题上。

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29. ( 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 民族平等团结

30.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的问题的(C )。C. 根本原则

31.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B )。B. 1/

3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C )。C.自治权的行使

3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A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4.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C )个。 C.155

35.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 )个。 C.44

36.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B )。 B.民主集中制

37. 1950年11月24日,中央政府颁布了( A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38.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D)的中心环节。D. 长治久安

39.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0.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D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

41.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2.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

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 C )。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3.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 )。D.对口支援

44.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 B )。 B.精神文化

45.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

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 ),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

迟缓的状态。A. 科技人员和教员

46.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 )。D. 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7.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

(A )上。A.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48.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D.15

49.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A)。A.满、回

5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

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5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 )。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5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D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D. 传承性和变异性

5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C)。C. 原则性和灵活性

54.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D.1亿多人

55.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 C.佛教和伊斯兰教

56.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 C )。 C.资产阶级

57.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 B )。B.自治、自养、自传

58.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

C.赵朴初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 C D )。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 C E )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 BC

E )

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A BCD E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 是一门理论科学

C. 是一门实践科学

D. 是一门交叉学科

E. 是一门新兴学科

5.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 E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6.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B C D)。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7.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 ABDE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

8.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9.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 ABDE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10.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11.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 ABCD )。A. 社会生产B. 社会分工C. 内部交往程度D. 外部交往程度

12. 民族发展包括 ( B C D )等。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E.次生态发展

13.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 C

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D. 自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14. 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AB C D ) 。

A. 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

现的社会现象B. 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C.

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 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E. 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15.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 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

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

点是( AB CD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

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

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

的初步性

17.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

心问题是(BCE )。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18.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

概括为(A B C )。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19.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

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 B 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

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

20.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的问题的共同

特征的有( ABD )。

A.普遍性

B.国际性

C.不定性

D.敏感性

E.连锁反应性

21. 狭义的民族的问题是指在( 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A. 民族自身的发展方面

B. 民族与阶级之间

C. 民族与国家之间

D. 民族的活动中

E.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22.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的问题,也由于(A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 地域

B. 民族

C. 体质

D. 经济

E. 文

23.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的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的问

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C.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 民族的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E.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24.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 B.壮族 D.满族

25.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

是(BCD )。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26.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

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ABCE)。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27.民族的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它关系到( ABDE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

放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

28.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ABCD )的平等。A. 地位B. 待遇C. 权利D. 利益

29.( 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A.实行邦联制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

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0.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ABE )。

A.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

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

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C. 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D.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环境保护的义务方面完全平等

E.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

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31.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 (ABDE ) 。

A. 和睦

B. 友好

C. 融合

D. 联合

E. 协

32. 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E )。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E.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3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3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

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 )。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36.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 ACE )。

A.民族干部

B.民族文化

C.民族语言文字

D.民族风俗

E.民族形式

37.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

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

共同发展和繁荣

D.充分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

E.积极促进

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38. 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E)

A. 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 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

C.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

的组织保证D. 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

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E. 带领少数民族人

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39.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包括(ABCDE)

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

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

保证。

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

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

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

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

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

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的问题的可靠保证。

40.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

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

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

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 ABDE )的方针、原则。

A. 科学技术干部

B. 理论干部D. 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E. 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4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的问题的重要性

4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43. 民族教育( ABCD )。

A. 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4. 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 BCDE )。

B. 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 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 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 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45.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

A. 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 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4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

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4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

则态度是( BCDE)。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4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

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 )。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

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 ABCE )。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

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50.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

推动作用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

用D.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

51.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质量与密度知识点及练习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知识点汇编 第一节质量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 3、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 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它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质量的策测量 1、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2、生产生活中测质量常用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称等。 三、天平的使用 1、基本步骤 (1)放:测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先将游码拨回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出(归零),在调节平衡螺母(走向高端),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刻度(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表示横梁平衡; (3)测: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左物右砝),用镊子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4)读: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指示值。 2、注意事项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2)用镊子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3)保持天平清洁、干燥,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盘上,也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第二节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m/v 3、单位:1g/cm3=103kg/m3 4、含义:以水为例 ρ水=1.0×103kg/m3 其物理意义为:体积为1 m3的水的质量为1.0×103kg。 5、应用:(1)求物体的体积(v=m/ρ)或质量(m=ρv);(2)测出物体密度来鉴别物质。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量筒的使用 1、看:首先认清量筒采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 2、放:应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 3、读:当液面是凹形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保持水平;当液面是凸形时,视线应与凸液面的顶部保持水平。 二、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 1、将适量的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出杯与液体的总重量m1; 2、将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 4、计算液体的密度:ρ= m/v = m1-m2/v 三、测量固体的密度 1、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拴住固体,轻放浸没在水中,读出固体水的总体积v2; 4、计算固体的密度:ρ= m/v = m/v2-v1 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密度与温度 1、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物质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个别物质除外,如水4℃时密度最大。 2、热气球原理:空气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而上升。 二、密度与鉴别物质 1、原理: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不同; 2、方法: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被鉴定物质的密度,与标准密度表比较即可。 1、如右图所示,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甲竖直放置,乙倾斜放置,此时液面恰好相平,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归纳](带★为强化记忆内容) 1、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2、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河流的补给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不同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形式不同,同一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在不同季节也有明显差异,表解如下:★★★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3、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4、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它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 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 ...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简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海洋与海洋 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 ..最大 ..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5、★水循环的环节(结合P55图3.3)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6、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之一,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7、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8、★洋流按性质可以划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

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六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慈.(cí)爱毕竟.(jìng)一行.(háng) 停泊.(bó)鸣蝉.(chán)指南针.(zhēn) 垂.(chuí)下忠.(zhōng)实帮.助(bāng) 稠.(chóu)密一盏.(zhǎn)宇宙.(zhòu) 稍.(shāo)微浴.(yù)室倒.(dào)退 二、易写错的字 岭:右边是“令”,不是“今”。 荷:注意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导:注意上面是“巳”,不要写成“已”。 三、会写词语 湖水莲花荷叶绝对山岭雷雨乌云乌黑压下雷声垂下闪电窗户房子迎接扑上去天然帮助指点北极星 杯子特别积雪生活宇宙失去 地板容易浴室 四、多音字 xíng(步行)bó(漂泊) 行泊 háng(银行)pō(湖泊)

dōu(都是)yāo(要求) 都要 dū(首都)yào(需要) dǎo(跌倒)jiào(睡觉) 倒觉 dào(倒水)jué(觉得) 五、形近字 乌(乌黑)户(户外)压(压力) 鸟(小鸟)尸(尸体)庄(村庄) 导(引导)永(永远)乱(打乱) 异(异同)水(浇水)刮(刮风)六、近义词 望—看鸣—叫渐渐—慢慢清新—清爽忽然—突然慌张—惊慌天然—自然 分辨—辨别舒服—舒适必须—务必 一动不动—纹丝不动 七、反义词 前—后遥—近渐渐—飞快打开—关上 清新—污浊慌张—镇定解冻—冰封 稠—稀有趣—乏味特别—普通 八、词语搭配 1. 量词搭配:

一(阵)大风一(只)蜘蛛 一(条)彩虹一(盏)指路灯 一(个)安稳觉一(件)事 2. 形容词搭配: (满天)的乌云(清新)的空气 (天然)的指南针(忠实)的向导 九、词语归类 描写太空的词语: 浩瀚无际群星闪烁神秘莫测 广袤无垠苍穹无边 十、句子积累 1. 古诗名句: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 拟人句:蜘蛛又坐在网上。 3. 比喻句、拟人句: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 方向。 4.“把”字句: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 十一、考点提示 1. 背诵:《悯农(其一)》《古诗二首》。 2.《雷雨》中第2-5 自然段常以填空题或课内阅读的形式进行考 查。 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介绍的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常以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第二单元梳理 字音 1.易混的多音字 léi(擂鼓)pō(血泊) 擂lèi(擂台)泊bó(停泊) 2.易读错的字 幔.子(màn)遂.心(suì)弓弩.(nǔ)踉.跄(liàng)抓耳挠.腮(náo)绰.起(chāo)迸.裂(bèng)山涧.(jiàn)碗碟.(dié)拖男挈.女(qiè)顽劣.(liè)嫣.红(yān)镌.刻(juān)肋.骨(lèi)瞑.目蹲身(míng) 词语听写 妒忌曹操都督委托遮住水寨擂鼓呐喊插满饥渴碗碟榜文手杖申请兼顾熟悉肋骨拖着坠下胸膛两截景阳冈请勿自误神机妙算一饮而尽结伙成队喜不自胜天造地设 力倦神疲三更半夜七手八脚 词语积累 1.词语理解 客官:客人印信:印章伙计:伙伴郎中:医生客舍:旅馆 货郎:商贩墨客:文人筛酒:斟酒、倒酒 2.人物及绰号 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入云龙——公孙胜行者——武松浪里白条——张顺

3.歇后语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古诗积累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课文理解 1.《草船借箭》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写了诸葛亮巧设妙计“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 2.《景阳冈》讲述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文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3.《猴王出世》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写了一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的特点。 4.《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曹雪芹写了很多风筝,有(大蝴蝶)、(美人)、(大螃蟹)、(大蝙蝠)、(七个大

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知识点与例题

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知识点与例题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叫质量。 kg,常用单位:t g 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属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 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 游码归零 , 横梁平衡 , 左物右砝 , 先大后小 , 横梁平衡. 具体如下 :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 =盘中砝码总质量 +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 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 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m变形mm =ρV ρ= V = Vρ 333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 ,常用单位 g/cm 。这两个单位比较: g/cm 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 3333-33333 1g/cm =10 kg/m 1kg/m =10 g/cm 水的密度为 1.0 ×10 kg/m ,读作 1.0 ×10 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 理意义是: 1 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 1.0 ×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ρ=m V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 m 与 V 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 与质量成正比。 mρ 甲 原理ρmρ 乙=V 5、测体积——量筒(量杯)V

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下图一:“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下图二:“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点c是垂足。” 注意:平行和垂直说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因此说平行线和垂线时,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垂线,谁是谁的平行线。 3、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即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不相交就平行。 4、画垂线的方法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靠近直线上的点,然后用笔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最后标上直角符号。如图三。 (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靠近直线外的一点,然后用笔沿着这条边画直线,最后标上直角符号。如图四。 5、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6、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画平行线的方法: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平行线,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a b 图一 a b c 图二 图三图四

边紧靠直线,再把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这时沿直尺平移三角尺,再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 画平行线的过程如下图 8、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9、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但是过一点却只能画一条。 10、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2、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邻角之和为180度、对角线互相平分。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上底、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上下底之间画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它有无数条。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可以据此制作自动伸缩门。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是对称图形。 19、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梯形 正方形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知识点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方法2:把两个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次所得的差相加。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 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退一,在十位上加10再减。 3.解决问题 (1)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选用合适的估算策略(估大或估小),可以把单位数看成整百数,也可以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数。 二、重点、难点知识梳理 1.重点: (1)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3)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来解决问题。 首先要确定要估大还是估小,然后可以先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来估算,看是否能得出结果,若不能,再看成接近的几百几十数来估算。 如果是花钱、租车等同类型估算,一般把数往大估。 三、易错点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容易马虎出错。 如:37+35=72,易算成62;82-47=35,易算成45。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加法时,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忘向百位进1;笔算减法退位时忘记百位减去退位的1。 如:280+370=650,学生易算错为550,520-360=160,易算错为260. 3.估算未找准接近的整百数。 如:估算213+368最接近的整百时,学生易将213看成200,368看成 300,200+300=500.导致估算结果错误。368最接近的整百数应该是400,估算结果应该为600. 四、本单元学习及辅导建议 家长在孩子感受和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比如外出购物时让孩子帮忙计算价钱,买36元苹果和18元雪梨一共要花多少钱?让孩子多练两位数口算。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质量与密度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质量与密度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一种粒子;以10-10nm(或0.1nm)为单位;一般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0.3-0.4nm)。 物质三态的性质: 固体:分子排列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体: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作用力微弱,易被压缩,气体具有流动性。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和太阳系相似;行星模型;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纳米科技:(1nm=10-9m),纳米尺度:(0.1~100nm)。研究的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二、质量 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物理量符号:m。 单位:t 、kg、g、mg。国际单位:k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 天平:1、原理:杠杆原理。 2、注意事项:被测物体不要超过天平的称量;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把砝码弄脏、弄湿;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3、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4)读数: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注:失重时(如:宇航船)不能用天平称量质量。 三、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受到温度的影响,与质量、体积无关。 公式: 单位:kg/m3 g/cm3 1×103kg/m3=1g/cm3。 1L=1dm3=10-3m3;1ml=1cm3=10-3L=10-6m3。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细线 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读数是以凹液面的最低处为准。 测固体(密度比水大)的密度:步骤: 1、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m; 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能浸没物体,又不超过最大刻度)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拴好物体,放入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4、计算:注:若固体的密度比水小,可采用针压法和重物下坠法。 测量液体的密度:步骤: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2、把烧杯里的液体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第1课时自然界的水体和河流专题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1.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2.固态水:分布高纬、高山和特殊条件存在。 3.液态水:数量最多,分布次之。 (二)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汽水,其中海洋水最主要,占全球的水量的96.53%。 (三)陆地上的水体: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冰川水为主体。 (四)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其它水体与河流的关系) (一)冰川水补给是单向的,冰川水可以补给任何水体,但是其他水体不能直接补给冰川 (二)其他水体可以相互补给 (三)河流和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1.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四).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2/3,人类利用的还不多。 1.大陆冰川分布:两极地区(南极和格陵兰岛) 2.山岳冰川分布:高大山脉的山顶 (五)地下水 1.地下水的 2.地下水的类型: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

(二)河流流量影响因素 1.气候:根据气候类型判读流经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关系,是地形的迎风坡还是背风坡; 2.内流河主要看降雪量和温度决定下的冰雪融化量; 3.流域(集水)面积大小,面积越大,流量越大; 4.根据水系是否庞大,判读支流的多少,支流多汇集水量大; (三)河流径流的变化变化特点: 1.雨水补给型:河流径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径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水旱灾害也比较频繁; 2.积雪冰川融水补给型:河流径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甚至断流,但流量的年际变化小 3.湖泊水地下水补给型:径流量稳定而可靠,且与河流互补,即湖泊对河水流量有调蓄作用。

第1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古诗.(shī)村.(cūn)居化妆.(zhuāng) 喝醉.(zuì)丝.(sī)绦裁.(cái)剪 遮.(zhē)掩兴致.(zhì)茁.(zhuó)壮 花籽.(zǐ)绚.(xuàn)丽植.(zhí)树 二、易写错的字 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格:右边是“各”,不是“名”。 局:下面不是“可”。 三、会写词语 古诗村居儿童碧绿化妆丝带剪刀冲出寻找姑娘吐丝柳枝荡秋千 鲜花桃花杏花邮递员先生原来 大叔邮局东西太太做客惊奇 去年美好一堆礼物邓小平植树 格外引人注目满意休息树苗 四、多音字 cháng(长处)sì(似乎)长似 zhǎng(长大)shì(似的)

chōng(冲锋枪) cáng(捉迷藏) 冲藏 chòng(冲着)zàng(藏族) zhòng(栽种)qí(奇怪) 种奇 zhǒng(种子)jī(奇数) 五、形近字 村(山村)妆(化妆)冲(冲动) 树(大数)壮(壮丽)种(种植) 桃(桃树)姑(姑娘)车(汽车) 跳(跳动)咕(咕咕)东(东西) 礼(有礼)植(植物)住(居住) 扎(挣扎)值(值日)注(注意)六、近义词 丝绦—丝带裁—剪奔—跑仔细—细心 寻找—寻觅懊丧—沮丧惊奇—诧异 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格外—特别 兴致勃勃—兴味盎然 七、反义词 赶紧—迟缓懊丧—兴奋惊奇—平静 仔细—马虎害羞—大方探出—缩进 茁壮—瘦弱笔直—弯曲满意—不满

八、词语搭配 1. 动词搭配: (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 (寻找)春天 2. 形容词搭配: (害羞)的小姑娘(解冻)的小溪 (难忘)的日子(绿油油)的小柏树 (精心)地挑选(兴致勃勃)地挖着 九、词语归类 1. AABB 式的词语: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叮叮咚咚 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2. ABCC 式的词语:兴致勃勃人才济济仪表堂堂 十、句子积累 1. 设问句、比喻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 疑问句、感叹句: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 3. 比喻句: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 那里。 十一、考点提示 1. 背诵:《村居》《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2. 理解《村居》《咏柳》所描绘的春天的景象。 3.《找春天》最后一个自然段常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4.《开满鲜花的小路》第6-12 自然段常以课内阅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曾.(céng)经泥泞.(nìng)顺.(shùn)着 荆.(jīng)棘晶莹.(yíng)面粉.(fěn) 甘蔗.(zhe)甜菜.(cài)就算.(suàn) 的.(dí)确波纹.(wén)葱.(cōng)绿 不舍.(shě)一株.(zhū)工程.(chéng)建筑.(zhù)营.(yíng)业饲.(sì)养二、易写错的字 背:第二笔是横,不是点。 暖:左边是“日”,不是“目”,右边不是“爱”。 味:右边是“未”,不是“末”。 具:注意里面是三横。 匹:最后一笔是竖折,里面是“儿”。 恋:下面的“心”,注意卧钩要卧倒,不能写 成斜钩。 三、会写词语 雷锋叔叔足迹昨天冒着留下弯弯 背着洒下迷路温暖爱心一定也许 桌子平时难道味道就是加工种子 农具甜菜工具劳动经过才能买卖 甘甜一匹妹妹出色河水碧绿波纹 好像河岸柳叶景色恋恋不舍要求 柳树柳条 四、多音字 zēng(曾孙) měng(内蒙古)曾蒙 céng(曾经) méng(蒙蒙细雨) dí(的确) yīng(应该) 的应 de(好的) yìng(回应) sàn(分散) hái(还有) 散还

sǎn(散落) huán(还书) 五、形近字 波(波纹)纹(波纹)具(具体) 披(披着)蚊(蚊子)真(真的) 买(买卖)温(温和)锋(锋利) 卖(卖出)湿(湿润)峰(山峰) 洒(洒水)弯(弯曲)匹(一匹) 酒(喝酒)变(变化)区(山区)六、近义词 长长—狭长寻找—寻觅足迹—脚印好奇—奇怪 特别—特殊平时—平常难道—莫非傍晚—黄昏 波纹—水纹柔软—松软 七、反义词 弯弯—笔直温暖—寒冷特别—一般 柔软—坚硬美丽—丑陋松开—抓住 八、词语搭配 (长长)的小溪(迷路)的孩子 (蒙蒙)的细雨(年迈)的大娘 (晶莹)的露珠(温暖)的春风 (平平常常)的糕(好奇)地问 九、词语归类 1. “AA 的”式的词语:蒙蒙的细细的大大的红红的 2. AABB 式的词语:平平常常开开心心整整齐齐大大咧咧 十、句子积累 1. 感叹句: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2. 比喻句: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 的绿毯。 十一、考点提示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最后一小节诗的理 解。 2.《千人糕》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米糕的制作过程的理解。 3.《一匹出色的马》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爸爸的教育方法的理解。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水 [授课建议] 1、水体的类型 2、河流的补给关系

3、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补给方式。 (2)汛期(水位):包括丰水期、枯水期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3)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4)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气温的高低。冬季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4.河流的水系特征分析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长度、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流经山区的河段窄、落差大、流速快,而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段往往比较宽,比较浅(黄河下游段除外),流速缓。 河流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的联系总结如下图: [深度探究] 植被的破坏会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1)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即枯水期流量减少,汛期水量增大;(2)洪峰到来快,水位陡涨陡落;(3)河流含沙量增大。 4、水循环的类型

5、水循环环节 6、水循环的意义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 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 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 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 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 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3.利用水循环,探究生活实例 (1)沼泽地的形成 (2)西部地区一些内流河断流 [深度探究] 1.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后,下游河流径流有哪些变化 提示: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丰水期水位下降,流量减小,枯水期水位上升,流量增大;洪峰到来时间推迟;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知识点大 全 知识点1:质量 1.概念: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单位间的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属性: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温度、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知识点2:天平 1.托盘天平的构造:由底座;托盘;横梁;指针;分度盘;平衡螺母;标尺;游码构成;且每架天平有一套砝码。 2.使用方法: “调”: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测”: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读”: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收”首先将被测物体取下,然后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最后将游码拨回游标卡尺的左侧零刻度线。 3.测量时的补充: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 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1)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2)已经调好的天平,当位置改变后应重新调节横梁平衡,方可进行测量。 (3)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4)潮湿的物品或者化学物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知识点3:密度 1.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完整版)第五章《质量和密度》知识点

《质量和密度》基础知识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单位:主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克(g),毫克(mg),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质量的测量:生活中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实验室中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4.天平的使用:放平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恢复平衡。 (1)使用前要观察天平的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 (2)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3)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横梁平衡; (4)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根据估测,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5)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即为物体的质量。 5.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略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比值定义法) 2.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4.理解密度: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密度与物质的种类、压强、温度和状态有关。 (2)只能用来计算密度,但是密度ρ与m、V无关。不能说ρ与m成正比。 (3)根据m=ρV,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5.比较不同物质密度的方法:①相同的质量,比较体积;②相同的体积,比较质量。 三、密度的测量:(原理:) 1.测量盐水的密度: 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质量m2;④求出盐水的的密度ρ=(m1-m2)/ V 。 2.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①用调好的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②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拴好石块,慢慢放入量筒中,直到石块全部被水浸没,记下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④求出石块的密度ρ=m/(V2-V1) 。 四、密度与温度: 1.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 ,一般物体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温度降低,密度增大。 2.水的反常膨胀:4℃的水密度最大;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五、密度的应用:①鉴别物质;②求质量(m=ρV);③求体积(V=m/ρ)

最新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高考热点复习)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 (连续大不规则的圈层) 2.水圈组成: 3、河流的补给来源: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相 互补给的关系。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 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 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 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我国 我国 我国

考试分析: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降水季节——有汛气候区补给时间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十温海气候区全年(年雨)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当地夏季(夏雨)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当地夏季(湿季)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当地冬季(冬雨)冬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融水补给——有汛 高纬高山地区和干燥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无汛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互补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三者相对水位高低 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4)河流流量过程线图分析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1)流量的大小。 (2)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3)从曲线高峰区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4)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表述了河流径流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它是由纵横坐标组成的坐标图。具体判读步骤如下: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及方法,特别是纵坐标应更加关注,如代表几个地理事物,各个地理事物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等。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及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等。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纵坐标中流量数据(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弯曲的变化幅度,可以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3)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补给类型 ①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 ②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③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④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⑤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河流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⑥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拼音部分 1.易读错音 谴.责(qián qiǎn√)懒惰.(duò√duó)击缶.(fǔfǒu√) 岔.路(càchà√)平衡.(héng√hén)绰.约(chuò√cuò) 抵.达(dīdǐ√)侵.略(qīn√qǐn)浩瀚.(hán hàn√) 和氏璧.(pìbì√)大臣.(chéng chén√)蔺.相如(nìn lìn√) 搁.置(gē√gé)岔.道(chà√chǎ)抵御.(yù√yǜ) 诺.言(ruònuò√)廉.价(lián√nián)上卿.(qīn qīng√) 请罪.(zuì√zhuì)游隼.(sǔn√shǔn)鸵.鸟(tuó√tā) 2.一字多音 间①jiān(中间)②jiàn(间隔)相①xiāng (相信) ②xiàng(长相) 划①huá(划船)②huà(策划)冠①guān(皇冠)②guàn(冠军) 调①tiáo(协调)②diào(调动)将①jiāng(将军)②jiàng(将领) 强①qiáng(强大)②qiǎng(勉强)③jiàng(倔强) 3.字音辨析: “间”作方位词或表示“房屋的最小单位”时,读jiān,如车间;其他情况都读 jiàn。 “冠”表示“帽子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时,读guān,如树冠;表示“第一位”或作动词时读guàn,如冠礼。 字词部分 1.易写错的生字. 惰:第一、二笔是点,右下是月 挽:右边是(免),不要写成“兔”。 冠:上面是(冖),不要写成“宀”。 置:下面是(直),里面有三横。 陷:右下部是(臼),不要写成“白”。 糕:下面的(四点)要分布均匀。 2.易错词语 防(汛√讯)(挽√换)手威(胁√协)(绰√悼)号 商(议√仪)大(臣√巨)(抄√炒)写负(罪√罢) (鸵√驼)鸟(俯√附)视(喷√愤)泉(浩√皓)荡 (侵√浸)略(妨√仿)碍(陷√馅)阱 3.形近字组词 侵(侵略)俯(俯视)议(议论)挽(挽救)惰(懒惰)稳(稳定) 浸(沉浸)附(附近)仪(礼仪)晚(晚上)隋(隋朝)隐(隐约) 枚(一枚)蔽(遮蔽)访(访问)抄(抄写)筒(笔筒)怯(胆怯) 玫(玫瑰)敞(敞开)妨(妨碍)沙(黄沙)简(简单)法(方法) 4.近义词 爆发——暴发懒惰——懒散谴责——斥责协调——和谐 胆怯——怯懦平衡——平稳胆怯——胆小坚固——牢固 隆重——盛大抵御——抵抗浩瀚——广阔静止——停止 轻易——容易居然——竟然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削弱——减弱侮辱——污辱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初二物理质量与密度知识点总结

质量与密度 知识点梳理 1、质量: 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2、表示符号:m 3、单位: 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千克(单位符号:kg ) \ 常用单位:吨(t );克(g);毫克(mg ) 单位关系:1t = 1000kg 1kg = 1000g 1g = 1000mg 4、质量的理解: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5、测量工具: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 } 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2、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1、托盘天平 (1)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2)注意事项: 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测量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2、量筒和量杯: (1)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 (2)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液面如果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量筒里的液面如果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凸面的顶部相平。 3、密度: \ 1、定义: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 ρ:密度 ;m :质量 :V :体积 ) 变形公式: 3、单位: 国际单位制: 主单位:kg/m 3, (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 常用单位:g/cm 3。 (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单位换算:1 g/cm3 = 1000 kg/m3 (说明:两个单位比较:g/cm 3单位大) 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为×103kg/m 3,读作×103千克每立方米, 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 与 V 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 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密度图象: 左图所示:ρ甲>ρ乙 ρ m V = V \ ρ = ~ V m ρ = · ρm V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