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合集下载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探究思考】: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依靠什么制度来实现和保障的呢?1、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时空坐标】【回顾旧知】:1、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方式:⑴战争:征服、平叛,如打败匈奴;平定准格尔部叛乱⑵并存:和亲、会盟。

如秦明修长城抵御匈奴和蒙古;汉初和唐朝与匈奴和吐蕃的和亲。

⑶归属:加强管理①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首领,明清册封藏族领袖;②设官职和机构管理,如中央的典客、鸿胪寺、理藩院;③地方上的军政机构,如都护府;羁縻性质的机构,如都督府、都司、卫所、土司;办事大臣。

④移民屯田,开发边疆:如汉朝屯戍政策⑤互市贸易⑥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①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③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概念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探究思考】2、结合教材和史料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①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②国情条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力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现实需要: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

不④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展示大量图片和史料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答所提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10:AAAAACA B C C11.原因: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①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①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历史经验。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政策概述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特点和优越性,让学生了解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职权。

3. 我国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政策,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扶持政策。

4. 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讲解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

5. 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族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政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民族政策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我国官方出版的民族政策教材。

2.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案例材料,提高课堂效果。

六、教学内容6. 民族政策的实践与案例通过分析具体的民族政策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7. 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讲解民族政策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8. 民族政策与国家治理让学生了解民族政策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民族政策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毛概课第一章教案模板范文

毛概课第一章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 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得到发展?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毛泽东最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科学说明。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阶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 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科学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1、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992年中央对于民族问题的阐述。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于民族问题概念的重申。包括了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国家、与阶级、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解释这“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内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第一讲 民族概论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2、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两个共同”
主要参考书目:
1、金炳镐 《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进行个案分析。
思考题:
1、怎样认识民族六要素?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是什么?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二)民族的发展:
由于各民族形成的条件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各民族的发展在道路、方式和速度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在中国,各民族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加速实现现代化。
英语中与民族相近的词汇主要有这样几个:
nation ; nationality;ethnicity ;ethnic group;Race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概念。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族”类表述。
有学者考证,我国“民族”一词为外来词〔有蔡元培介绍西方民族学时引进和由梁启超从日语中引进之说〕,它是我国近代进行民主革命要求的产物,也是外国民族主义思想传人的产物。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介绍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重要性和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1.2 教学目标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定义、内涵和基本原则,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1.3 教学内容1.3.1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定义解释民族理论的概念,阐述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3.2 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介绍我国民族分布、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分析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和优势。

1.3.3 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梳理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实际成效。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

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理解其在我国民族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2.2 教学内容2.2.1 民族平等原则阐述民族平等的含义、意义和实现途径。

2.2.2 民族团结原则介绍民族团结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性,分析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2.2.3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解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目标和要求,探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现路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基本原则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系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构成,掌握各类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

3.2 教学内容3.2.1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介绍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含义、制度安排和实施情况。

3.2.2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阐述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

3.2.3 民族教育政策分析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目标和政策措施。

3.2.4 民族文化政策介绍民族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实际成效。

初中政治党的民族政策教案

初中政治党的民族政策教案

初中政治党的民族政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我国的民族政策内容。

2. 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使学生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对于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意义。

2. 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的民族状况,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多民族特点。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这些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内容。

2. 分析党的民族政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作用。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案例,如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党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党的民族政策对于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

2. 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民族团结意识。

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民族团结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基础。

大学毛概的教案

大学毛概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的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的应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背景。

2. 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 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强调其作为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

3. 分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其实践基础和理论指导意义。

4. 探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实际案例。

(三)课堂讨论1. 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的应用展开讨论。

2.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

(四)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其中的作用。

2.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应用的论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价其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解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产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教学⽬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教学时间:2学时课程导⼊:1.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镜头⼀:马克思被西⽅媒体评为“千年风云⼈物”英国⼴播公司⽹上民测: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得票率⾼居榜⾸,第⼆、三、四分别为爱因斯坦、⽜顿、达尔⽂路透社千年风云⼈物评选:马克思⼀分之差名列第⼆,第⼀为爱因斯坦.路透社评选结果中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和《资本论》对过去⼀个多世纪是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了深刻的影响。

”镜头⼆: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的德国⼈”20XX年9⽉,德意志电视⼆台“最伟⼤的德国⼈”调查东德地区:马克思第⼀西德地区:西德战后总理阿登纳、第⼆、第三分别为马丁路德、马克思镜头三:马克思被英国媒体评为“全球最伟⼤的哲学家”20XX年6⽉,BBC⼴播四频道“谁是现今英国⼈⼼中最伟⼤的哲学家”调查,马克思第⼀,第⼆、三为休姆、维特根斯坦思考:(1)⼈类过去1000年中,思想⼤师灿若群星,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居榜⾸?(2)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的情况下,西⽅媒体的评选结果说明了什么?2、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及伟⼤⽣命⼒!(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命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及内在⽭盾——科学社会主义(起点)(中介)终点(2)马克思主义⽴⾜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反思,开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同时⼜超越于资本主义的新的制度设计和新的现代化之路。

(3)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与社会发展道路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严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七章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目的及要求:认识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视与关心;了解中国的民族干部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和政策;
2、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发展。

教学安排:2—4 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设计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主张,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

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一、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
1、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之中,同本民族群众有密切联系,了解和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
2、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解放、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强烈的要求和愿望,并担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感,善于理解并愿意积极反映本民族人民中的问题、意愿和要求。

60
(二)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
1、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2、少数民族干部是组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是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带头人;
3、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保证作用、骨干作用、带头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

(三)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坚强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胜利的关键;
2、做好民族工作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中心环节;
3、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现代化的可靠保证;
4、是将来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重要条件。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培养了水族的邓恩铭,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女)、刘清杨(女),白族的张伯简,蒙古族的李裕智、多松年,侗族的龙大道,壮族的韦拔群、陈洪淘等;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了大批藏族、彝族、苗族和羌族的少数民族干部;
3、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了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满族、蒙古族的关向应、陈翰章、乌兰夫、嘠达梅林等;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的罗炳辉、张冲、果
基小叶丹、周保中、格达活佛等;中南地区壮族、黎族中的黄治峰、谢扶民、王国兴等;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回族中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林、马本
斋等。

61
4、建国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干部。

(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措施
1、创办民族学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在实践中锻炼和应用少数民族干部。

第二节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一、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原则
(一)1950 年—1958 年
1、提出“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2、确定以“培养普通的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 既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从事民族工作的
汉族干部”的原则。

(二)1958 年—1966 年:“ 必须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外,还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科学技术干部和理论干部,普遍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方针原则。

(三)1978 年—1984 年:“ 大力培养四化所需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原则。

(四)1984 年—1996 年:培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原则。

(五)1996年—至今: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纪念会上对青年人提出的四个统一要求。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
(一)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2、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
3、坚持“两个离不开”的原则。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应注意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1、信任和放手让他们工作,并及时给予指导;
2、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理论
素养;
3、适时检查和监督他们的工作,发现错误及时帮助改正,发扬成绩和
优点;
4、尽量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困难和疾苦。

第三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现存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结构表现不足;
(二)少数民族干部的文化知识结构失衡;
(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分布结构不均衡;
(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不适应;
(五)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性别结构不科学;
(六)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能力的发挥不充分。

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调整与完善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具体措施;
(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努力协调总体布局;
(三)强化教育,加强培训,积极提高数量和质量;
(四)确定标准,采取措施,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各类人才。

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抓好民族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二)大力开展干部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加强轮训,及时更新知识和提高理论水平;
(四)着力培养少数民族的公务员。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思考题:
一、如何正确理解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我国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应遵守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三、我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及调整对策和措施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