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较

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专业班级:电子1401班学号:140604104*名:***成绩: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较杨纯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阐述了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交互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目录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1)(一) 马克思主义 (1)(二) 中国传统文化 (2)二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比较 (3)(一) 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差异 (3)1、地域差异 (3)2、时代性差异 (3)3、性质差异 (4)(二) 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 (4)1、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 (4)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相通相融 (5)三参考文献 (5)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中国近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传统文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它在穷途末路的文化困境中挣扎,无力解释当时的社会,更无力拯救贫弱的中国,因此,引入一种进步文化势在必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不断地与传统文化交流和碰撞,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烙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我们要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批判继承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着重对二者结合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同和优劣之处?

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同和优劣之处?

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同和优劣之处?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会听到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这样的话题,两者在理论上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以下是关于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同和优劣之处的分析:一、相似性1.1 民族和文化意识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都是在意识上鼓励对于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1.2 支持本土文化和认同两者都主张保护本土文化和文化认同。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他们的核心理念是鼓励人们更深入地认同自己的文化和国家,从而对其他民族和文化形成一种集体认同感。

1.3 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看定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不同之处2.1 理念不同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核心理念,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单一的民族身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排斥性情感和言论,而多元文化主义则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共存和互相尊重。

2.2 多元文化主义的社交领域比民族主义广泛在多元文化主义中,包括所有的文化和民族,不只是目标的国家和族群。

也就是在文化和政治方面,多元文化主义比民族主义更是全面的。

2.3 民族主义不利于多元文化在民族主义中,会有对于其他文化的排斥性。

这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存在,消失了多元文化后,民族主义主张的民族意识,也随即失去了向心力。

2.4 多元文化主义的自由度更大在多元文化主义中,不同的文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保持其本身的形式,不需要遵守主流文化的要求,自由度更高。

三、优劣之处3.1 民族主义的优异之处在某些情况下,民族主义可以使国家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让国家在外交、异族文化的语言环境或其他危险时维持统一。

3.2 多元文化主义的优异之处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平等和互相尊重,可以帮助不同文化间的资源分享和交流。

目的是推动人们更加了解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结论总体来看,多元文化主义比民族主义更加适合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题目及答案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题目及答案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题目及答案1.截至2021年,省共有〔〕民族自治县〔旗〕。

〔1.0分〕A.4个B.7个C.11个D.29个我的答案:D√答对2.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

〔1.0分〕A.125个B.135个C.145个D.155个我的答案:D√答对3.市朝鲜族移民属于〔〕经济文化类型。

〔1.0分〕A.“依附-移植式〞B.“创新-移植式〞C.“半自创半融入型〞D.“融入型〞我的答案:A√答对4.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是在哪一年建立的?〔1.0分〕A.1944年B.1945年C.1946年D.1947年我的答案:D√答对5.?中华人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哪一年通过的?〔1.0分〕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我的答案:C√答对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1.0分〕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的答案:B×答错7.截至2021年,中国大陆共有多少自治州〔盟〕?〔1.0分〕A.10个B.20个C.30个D.40个我的答案:C√答对8.五指山市工程调查组在五指山市召开了〔〕政府部门参加的座谈会。

〔1.0分〕A.4个B.14个C.24个D.34个我的答案:C√答对9.〔〕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制的根本要求。

〔1.0分〕A.坚持党的文化路线B.坚持党的群众路线C.坚持党的政治路线D.坚持党的制度路线我的答案:B√答对10.“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是哪次会议提出的?〔1.0分〕A.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我的答案:A√答对1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1.0分〕A.2021年B.2021年C.2021年D.2021 年我的答案:C√答对12.?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是〔〕发表的。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涵盖了文化多样性、平等与公正、文化交融、社会凝聚力和个人自主权等方面的理念。

它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倡导在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尊重和容纳各种文化。

1.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这些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共存。

这种多样性不仅包括了各种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还涵盖了不同的宗教、性别、社会阶层和性取向等方面。

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认为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2.平等与公正在多元文化主义中,平等与公正是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它主张在不同文化之间实现平等与公正的对待,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论其文化背景如何。

这意味着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以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3.文化交融多元文化主义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还能够推动创新和发展。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的经验和价值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多元和创新的社会。

4.社会凝聚力多元文化主义对社会凝聚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通过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共同意识。

同时,多元文化主义也强调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分歧,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它提倡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以建立一种更加团结、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5.个人自主权多元文化主义关注个人的自主权和尊严,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自由地选择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认同。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个人可以有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文化背景、信仰和价值观,并获得平等的机会去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平等和有活力的社会。

总之,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理念,它关注文化多样性、平等与公正、文化交融、社会凝聚力和个人自主权等方面。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多元文化主义对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建立平等和公正的社会以及维护个人的自主权和尊严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与引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与引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与引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通过对社会历史的辩证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理,对促进全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与引导。

一、思想观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平等。

这一思想观念使得全民族团结成为可能,驱使人们超越个人利益和狭隘的民族观念,形成对全体人民利益的共同追求。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念也为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基础,各个民族都应当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才能真正实现多元文化共生。

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在促进全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社会制度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通过彻底消除剥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贫富差距的减小,为全民族团结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不再被分割为不同的阶级或阶层,而是追求共同利益的主体。

这种社会制度的变革有助于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消除民族间的不平等,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为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自由地发展和传承,实现多元文化共存。

三、文化交流的推动马克思主义重视文化交流与文化互鉴,在推动全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了解、尊重和包容,形成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氛围。

通过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观念差异和文化隔阂逐渐缩小,增进了彼此的认同感和友谊。

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引导各个民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摒弃封建迷信和民族主义的狭隘思想,避免误导和偏见,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全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与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热点问题。

人类社会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共存和交流是一种既古老又卓越的现象。

在这种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有着深刻认识和有效保护。

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合作的一种状态。

民族团结作为一种群众基础,对于创造社会进步、促进国家稳定、实现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由于多民族聚居并存的特殊历史条件,民族团结尤为重要。

中国历史上,经过长期的磨合和融合,不同民族间逐渐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的良好风气。

思想家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民族团结的经验。

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是大哥大,其他民族是弟兄。

兄弟团结,才能战胜外敌,发展经济,实现文化的繁荣。

”这就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重要精髓。

二、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团结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社会之间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文化特点。

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在这个大家庭中,民族之间是彼此契合、相互学习,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多元化和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在中国,各个民族之间一直基于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的原则发展着各自的文化。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地创造和发展着中国文化的新元素。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中华民族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

三、保护民族和地方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多样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和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既要保持传统和历史的传承,也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

在中国,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发展,一直是国家文化政策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科视角。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深入理解和分析民族问题,并为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为主线,探讨其基本原理、学科特点以及对中国民族问题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的产物,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密切相关。

通过对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民族关系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将民族问题看作是阶级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它强调了阶级斗争对于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民族关系的变化往往受到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

3. 民族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

它强调了对于民族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解决,同时也强调了民族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的相互关联。

4. 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平等的原则,认为各个民族应当享有平等的权益,并具有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方式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学科特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具有以下几个学科特点:1. 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实践基础和科学研究的相互支撑,既关注理论的深入探讨,又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揭示民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2. 国际性和国内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它不仅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民族问题,还关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

如何看待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如何看待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如何看待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油气0702班郭子航“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改革开放潮翻云涌,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样、多元、多变的新形势下,怎样看待社会意识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影响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怎样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文化?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万紫千红总是春”,社会意识多样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社会意识是社会思想文化及精神生活的统称,是一定社会发展状态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与之相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

“物之不齐,物之性也”。

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竞争、效率、平等、宽容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思想文化创新发展,满足人们的多层次精神需要。

可以说多样化是思想文化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繁荣的体现。

然而,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是否意味着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要看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个是指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文化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一定社会占“指导”地位的思想是什么。

社会思想的多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可以多元;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不是平分秋色的,社会意识多样化更加需要正确的思想导向。

多样化与有序化是统一的整体,多样化要以有序化为前提。

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既要允许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王希恩【作者简介】王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内容提要】“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

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主张相近或相同,但本质上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

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多元文化主义提倡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讲发展、讲进化;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元”和“差别”,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论者。

在民族政策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行有着很大的被动性,出现的时间要晚,内容上较简单,社会的认同度也不高。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西方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十分火爆,我国国内讨论也已很多。

关于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者见仁见智,但本文同意这样一种解说:“多元文化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观。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这样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

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

其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历史观。

多元文化主义关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强调历史经验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多民族的不同经历相互渗透的结果。

再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传统教育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必须得到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

最后,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公共政策。

这种政策认为所有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机会平等,禁止任何以种族、民族或民族文化起源、肤色、宗教和其他因素为理由的歧视。

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种族平等和宗教宽容,其最终目的并非文化平等而是社会平等。

在这个意义上,多元文化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观,其功能在于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改革,追求不同群体中文化和物质上的繁荣以及人类本身的自由和尊严。

”①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内容可谓庞杂,但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其实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因为它们在实践中都会落实到如何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少数民族权利和国家统一等具体的民族问题。

所以,把多元文化主义归入一种民族理论并不为过。

多元文化主义反映了一种合理的社会诉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主张相近、甚至相同。

然而,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观念体系,辨明它们的异同,尤其在多元文化主义关注的文化和少数民族权利两个方面做出比较,无论对了解多元文化主义本身还是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都是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多样性观点的比较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是“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该论由美国犹太裔学者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1924年正式提出。

这种理论认为,当时在美国流行的“熔炉论”并不符合平等原则。

美国不但是一个地理和行政上的联邦,也应是一个文化上的联邦。

在民主的框架内,保持各民族的文化,美国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

这就提出了同一社会中的文化多样及其合理性的问题。

“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多元论”从提出时间到理论内涵,都有诸多的不同之处,②但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两者对文化多样性观点的坚持。

人们普遍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在世界的霸权地位。

塞缪尔·亨廷顿将由多元文化主义带来的思想冲击称为反欧洲文明的“第三次大革命”。

他明确指出:“多(元)文化主义实质上是反欧洲文明。

……它基本上是一种反西方的意识形态。

”③其中包含的正是对于文化多样性观点的不满和抨击。

民族压迫和歧视首先表现在文化上的歧视和不平等。

因此“文化多元论”和“多元文化主义”中的文化多样性内核,反映的其实是文化平等乃至民族平等的问题,其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在同一社会中是否民族统一、文化同质就意味着进步?文化多样性论点提出了质疑,不但在推进民族平等的政策实践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对人们传统文化观、历史观的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是全方位的,它对“民族平等”的主张不但表现在政治、经济领域,也表现在文化上的一视同仁。

马克思主义较早提出了反对民族同化的问题。

1929年斯大林在其著名的《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文中讲道:“同化政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库中绝对不容许有的,因为它是反人民、反革命的政策,是有害的政策。

”④而在同一篇文章中,斯大林同样讲到:“党认为必须帮助我国各个已经复兴的民族完全站立起来,振兴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党支持而且将来也要支持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列宁更直接地讲到“多样性”的问题:“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行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利用。

”⑤这段话是列宁1920年在其《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所言,比卡伦正式提出“文化多元论”还早好几年。

列宁、斯大林与卡伦的说法或有不同,但反对同化,提倡文化多样性的精神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不但一贯重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繁荣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方针政策,而且从更高层面上论述了多样性原则。

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多次讲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

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

”⑥进入21世纪以后,以胡锦涛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继承了这一观点,直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论概括。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对以往人们追求的非此即彼和同一性价值观念的突破,有着世界观上的普遍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多元文化主义在尊重文化多样性问题上有着相当的一致,然而它们至少还有着两点深刻的不同:其一,多元文化主义提倡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讲发展、讲进化。

多元文化主义有一种“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内涵。

“文化相对主义相信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它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这样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

”⑦显然,正是这一论点可以使得多元文化主义能够向强势文化和强势民族说“不”,为弱势民族和文化提供了一种敢于抗争的勇气。

这不论对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平等还是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的实现都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这一理论同时所含的对于人类进步或“超然”价值的否定就难以为人们所接受了,正如一些西方学者举例所谈的一个悖论:“如果并不存在超然的价值,那么自由的价值本身也不是超然的,如果自由的价值并非超然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非得接受将宽容和相对主义作为一种首要的善(good),如果这是一个事实,那么我们可以拒斥宽容;但自由主义坚持我们应当接受宽容,因此自由主义违反它自己的基本原则。

”⑧所以,文化相对主义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

应当承认,在人类各种文化之间,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的。

恩格斯讲,近代科学已经肯定证明:吃人,包括吞吃自己的父母,看来是所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的一个阶段。

⑨对于吃人这类习俗,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因为它是一种“文化”而否认它的落后和野蛮。

马克思主义尊重不同的文化,坚持民族平等,同时也承认人类共有的价值标准,承认文化落后与先进的区别。

正是这样,它在反对民族压迫、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努力提倡民族之间的交流,学习不同文明的长处;在维护少数民族和其他弱势群体权益的同时,也提倡落后向先进学习,提倡共同进步;在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们民族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团结”,而是“团结进步”。

其二,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元”和“差别”,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论者。

多元文化主义属于“后现代”思潮,其特点是反中心主义,突出差别和异质性。

它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多元”或“多样性”的强调,反对普遍主义之下对于异质文化及其群体价值的否定和正当权利的剥夺。

但这一理论的开口却没有约束,它的多元化或多样性主张稍一延伸便和文化保守主义、“新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等连通起来了。

其实“文化多样性”主张就有着民族主义的理论渊源。

早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就谈到:多样性是世界的一种基本特性,是上帝的特意安排。

上帝在主观意志上并不否认任何创造物,无论它如何低劣和卑微。

多样性意味着每一种文化、每一种个性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

⑩赫尔德被誉为“德国民族主义之父”,(11) 他的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观点正是“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

这里的逻辑是:民族是文化的——文化是多样的——民族也是多元的——文化是神圣的——民族因此也是神圣的。

而“民族神圣”正是民族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

所以,将文化多样性作为理论核心的多元文化主义总是和民族主义相通的。

当然,这里的民族主义指的是“族裔民族主义”(ethno-nationalism),而在国家民族主义(nationalism)层面,多元文化主义又是一种相悖相斥的力量,由于动摇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样为人们所诟病。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思想体系上属于“世界主义”阵营。

尽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于民族主义有着大量的借助和吸纳,(12) 但它和民族主义本质上是对立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尊重和提倡“多样性”、“多元化”和特殊性的同时,也尊重和提倡同一性、统一性和一体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民族化”和“多样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方针,也将“民族融合”设想为民族发展的最终归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时,一方面谈各民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优点和特点,坚决反对人为地去消灭民族差别,另一方面欢迎和提倡民族间相互亲近,相互学习,大力促进和加强相互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兄弟情谊;一方面谈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谈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