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内容介绍
绪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列宁和斯大林根据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 理论,提出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形成了列宁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俄国(苏联)有 了很大的发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三、民族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四、民族理论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五、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阶段 六、中国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阶段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确立和发展阶段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入研究和完善阶段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从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经中国的自觉传播和实践,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以 为首的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族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成功地解决了当时中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形成了民族理论,成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 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逐步形成了民族理论,成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文快照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本源。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才 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我们的理论来源,就要探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和发展过程, 就须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理论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理论体系,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该理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理论,并探讨其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
一、原始共产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最早期称为原始共产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还没有私有制的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基于共同劳动和平等互助的原则。
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是基于共同需求和互惠的原则。
然而,对于原始共产主义阶段的历史细节,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来进行推测和分析。
二、奴隶制社会阶段奴隶制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讨论的第一个阶级社会,这一阶段出现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之前的历史时期。
在奴隶制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由奴隶主所控制和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特征是社会财富的生产由奴隶劳动完成,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并通过奴隶劳动获取财富。
奴隶制社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上。
三、封建社会阶段随着奴隶制社会的衰落,封建社会取而代之成为主导。
在这个阶段,封建地主占有和支配土地资源,农民则依附于封建地主,以劳动向地主交纳租税或农业产品。
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成为社会矛盾的核心。
同时,封建社会也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和束缚人们自由发展的封建礼教。
四、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分析的最后一个前社会主义阶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劳动者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
资本主义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竞争成为主要的经济驱动力。
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的解放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
五、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变革的目标和阶段。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1. 引言1.1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深入人心。
新时代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认识和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深入探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初,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不断创新发展,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因此,研究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提供有力理论指导。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民族并非天生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民族的形成是由共同的语言、文化、经济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与阶级密切相关。
民族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阶级关系中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各个阶级在民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民族利益也往往表现为各阶级利益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民族是一个整体,各个成员之间应该团结一致,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只有团结一致,民族才能在历史发展中走向繁荣与强盛。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民族问题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解决。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关于民族的理论。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一、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涵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根本理论指导。
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深刻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性。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
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握经济建设在民族问题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探索对中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基本路径。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为国家发展的基本途径。
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加强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实践创造上,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践路径和实践途径,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科学解决和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理论创新上,着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性和发展动态,加强民族问题的研究和理论积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科学解决提供更为系统和完善的理论支持。
03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历程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本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民族工作、民族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民族理论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创阶段(1848年以前)《犹太人问题》(1843):第一次阐明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的关系,把民族问题的解决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1844):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提出了许多认识和对待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阐述了民族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指出了民族产生的时间和过程;经济基础对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847-1848):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阶段(1848年-19世纪70年代)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揭示了民族消亡的历史规律和民族消亡的先决条件。
19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论波兰》(1847年11月)、《论波兰问题》(1848年2月)、《法国的革命及反革命》(1851年8月),《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流亡者文献》(1874年5月):1、进一步阐明乐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2、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局限性和反动性;3、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相互关系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阶段(19世纪80-90年代)《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1892~1893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94年):以无产阶级的民族观,对民族起源和形成问题作了更科学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通过对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代国际社会上存在的民族问题提供重要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民族理论包括了对民族的定义、起源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族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结果,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指出,民族问题存在于各个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的各种民族问题反映了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复杂性。
二、民族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研究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民族问题是指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和冲突现象。
从历史和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民族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存在的重大课题。
通过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三、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必须秉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应坚持平等、民主和法治的原则,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权益。
此外,加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各个民族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条件,是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民族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共同挑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个国家应增加交流与合作,在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加强交流,推动民族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融。
打击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仇恨言论,维护多元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国际社会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结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研究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民族关系越发重要,解决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绪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指明了民族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只因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揭示了民族之间关系的实质及其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解释了民族发展的规律和基本条件,指明了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
总之,其是争取民族解放、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的6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十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医院时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第2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2、三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发生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3、国家的产生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大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2、民族的政治发展;3、民族的文化发展;4、民族文化的发展;5、民族的人口发展。
民族同化:之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于中国的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实践,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的角度展开探讨。
一、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特征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民族复兴是历史大势。
新时代下,中国民族复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重要背景。
2.新经济全球化将主题性增强。
新时代下,全球化对民族的影响愈发显著,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让民族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加复杂。
3.民族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新时代下,民族理论需要更加贴近实际,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新时代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为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路径应当是多样化的。
以下是新时代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路径:1.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必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把握其核心要义,掌握其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充分发挥其理论对于中国的指导作用。
2.着力解决民族矛盾和问题。
新时代下,中国的民族问题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解决民族矛盾和问题是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绝对要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需要不断地针对中国的民族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3.深化对全球化影响的认识。
新时代下,全球化对民族的影响愈发明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需要深化对全球化的认识,并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对策和措施。
4.努力发挥青年学者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历程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本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民族工作、民族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民族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创阶段(1848年以前)
《犹太人问题》(1843):第一次阐明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的关系,把民族问题的解决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1844):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提出了许多认识和对待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阐述了民族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指出了民族产生的时间和过程;经济基础对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847-1848):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阶段(1848年-19世纪70年代)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揭示了民族消亡的历史规律和民族消亡的先决条件。
19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论波兰》(1847年11月)、《论波兰问题》(1848年2月)、《法国的革命及反革命》(1851年8月),《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流亡者文献》(1874年5月):1、进一步阐明乐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2、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局限性和反动性;3、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相互关系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阶段(19世纪80-90年代)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1892~1893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94年):以无产阶级的民族观,对民族起源和形成问题作了更科学的阐述。
第二节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一、列宁、斯大林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背景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著作:《民族问题提纲》(1913年6月)、《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1913年12月)、《论民族自决权》(1914年2~5月)、《社会主义和民族自决权》(1916年1~2月)、《关于自治问题的争论总结》(1917年7月)、《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初稿》(1920年6月)、《关于党在民族方面的当前任务》(1921年3月)、《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1922年12月)等。
贡献:(1)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方面
(2)关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学说方面
(3)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民族纲领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1913年1月)、《关于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1929年3月)、《论民族问题的提法》(1921年5月)、《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1924年3月)等。
贡献:(1)阐明了社会主义民族的形成和特点
(2)强调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民族区域自治等问题
(3)论述了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4)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1、毛泽东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
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等。
基本观点:(1)关于民族含义、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
(2)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的理论
(3)关于民族、阶级、国家消亡的关系
(4)关于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5)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
2、周恩来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
著作:《在欢宴各民族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50年10月)、《在欢迎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负责人的讲话》(1954年4月)等。
基本观点:(1)关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问题
(2)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
(3)关于民族繁荣和社会改革的问题
(4)关于民族自治权和民族化的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邓小平民族理论围绕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解决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道路问题。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特性与解决途径等都有系统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有: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理论;关于民族平等的理论;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理论;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关于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关于民族地区改革的理论;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理论;关于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理论;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关于加强党的民族工作领导的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科学性。
第二,平等性。
第三,阶级性。
第四,实践性。
第五,系统性。
思考题:1、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标志?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哪些方面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