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一颗小桃树教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18一棵小桃树教学案48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18一棵小桃树教学案48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内容精选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人教版初中语文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18 *一棵小桃树【导学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品质。

【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聆听着细切的心语与倾诉,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心灵的搏动,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朵在冰天雪地的严冬中冻僵了的心灵之花的复苏与绽放。

它虽然不免让人感到几缕辛酸,但它同时却更多地让人感到惊喜与欣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这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如何呢?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伫(zhù) 嵬(wéi) 懊丧(ào sànɡ) 矜持(jīn chí)忏悔(chàn huǐ)撂(liào) 褪(tuì)(2)词义伫立:长久地站立。

生灵:生命。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一颗小桃树》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一颗小桃树》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写作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学会面对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一颗小桃树》是一篇以小桃树的生长历程为线索的记叙文。它通过描述小桃树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记叙文在实际中的写作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表达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面对困难的态度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茁壮、庇护、期满”等,以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记叙文结构,包括时间顺序、事件发展、高潮和结局,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和逻辑关系。
-体会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作者使用的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感悟其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棵小桃树》的情节、主题和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一棵小桃树》讲述了作者观察一棵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这篇文章体现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成长过程的深刻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具体内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以及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体验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情感体验分享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成长的变化”、“自然的魅力”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
举例解释:
-例如,在课文内容理解方面,教师应重点讲解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如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凋零,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出的生命力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学生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投入,以及这种情感与作者生活经历的联系。
-修辞手法理解: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使用和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5.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文章主旨的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散文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散文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了解小桃树的生长变化,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丰富我们的写作”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写作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一棵小桃树》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生字词方面掌握得还不错,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词义。然而,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11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11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11篇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的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点目标: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自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了解自读学情: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中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难点。

(二)关注课文旁批,理解自读要求: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是提问的?你自己能解决问题吗?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

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

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五处旁批,后三处提问,教学中利用这三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作者情感以及相关主旨。

(三)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即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第四段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品味语言,感受深意。

第四段教师做出指导示范,再放手学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语句,重在感受品味,课堂上不做细致的研读品析。

(四)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理解小桃树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本文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五)最后一处旁批引领思考,即文章第一个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阅读重在悟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5单元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5单元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一树桃花一树诗,千树花语为谁痴?”自古,桃花、桃树、桃木就是春天和美好的代名词。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棵小桃树”却是个弱者。它有着怎样的命运和情操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贾平凹,生于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另写散文。它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2005年,获得鲁迅文学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012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
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2. 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五)总结全文: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 同生长。
摹形着色的:“纤纤 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 ”“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 ”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 顽强搏斗。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观察练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更加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并将这些观察到的细节融入写作。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观察与写作”主题展开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也展示了观察练习的成果。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学,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和活动。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验。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关注与热爱;
-创设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作者,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
-写作技巧的运用: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生活、描绘事物的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棵小桃树》中作者如何通过观察描绘出小桃树的生命历程。这是对我们写作技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它帮助我们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让作品更加生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将观察到的景象融入文字,表达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词:挚、疏、凌、涩、窥、瘦等;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桃树的形象特点;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感悟作者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
-详细理解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体会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理解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一颗小桃树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一颗小桃树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一颗小桃树教案第一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一颗小桃树教案18* 一棵小桃树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2.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细致描绘,及借所写之物表达理性、情志的写作方法。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理想、对幸福的执着追求的道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评法。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春风的吹拂下,桃花像火焰一般地迎风绽放,嫣然含笑。

看到桃花盛开的样子,老师想到了《诗经》中的一句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看看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又有着怎样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2)理解词义①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②矜持:拘谨,拘束。

③服侍:伺候,照料。

④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⑤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⑥血气方刚:(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冲劲儿大。

⑦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体态。

⑧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生,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秦腔》等。

3.背景探寻整体感知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一棵小桃树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
2.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细致描绘,及借所写之物表达理性、情志的写作方法。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理想、对幸福的执着追求的道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评法。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春风的吹拂下,桃花像火焰一般地迎风绽放,嫣然含笑。

看到桃花盛开的样子,老师想到了《诗经》中的一句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看看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又有着怎样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2)理解词义
①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②矜持:拘谨,拘束。

③服侍:伺候,照料。

④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⑤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⑥血气方刚:(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冲劲儿大。

⑦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体态。

⑧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秦腔》等。

3.背景探寻
整体感知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2.本文在叙述中有几条线索?
3.本文写盆景、爷爷种花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突出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

1.文中多次写到奶奶有什么作用?
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

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文章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一棵小桃树带我们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这棵小桃树到底经历了什么?揭示了什么生活哲理?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进行探讨。

文本探究
1.找出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语句,说说表现了小桃树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

---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

---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第2段,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当。

“容颜全然褪尽”、令人辛酸、痛心。

面对残酷现实,“我”“千般万般地无奈何”,只能骂自己“屏头”。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桃树”和“我”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自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3.“蓄着我的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我的梦”是“绿色”的?
反映了作者孩提时代对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的朦胧向往;是说自己为美好幸福的未来而奋斗,这是生机勃勃的,欣欣向荣的,充满希望的。

4.课文第9—13段,作者是怎样从两个方面写小桃树的?其深刻含意是什么?
作者是把小桃树不幸遭遇同顽强向上的精神糅合在一起写的。

既写了小桃树的“弱小”“孤独”“命薄”,变成“赤裸的了”、又写它开了花,花“没有立即谢去”,在大雨中拼命“挣扎”,树的高处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再次显示小桃树“要开花”“要结果”的执着追求和美好理想,也暗含着作者尽管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仍然百折不挠地追求人生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5.第10段中说“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写小桃树长在角落,不被重视;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
它的可怜。

6.找出文中描写“我”对小桃树感情的句子。

结合作者经历,说说“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
作者当时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初次走上社会的年轻小伙子,他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在人生道路上经历过挫折与坎坷,是小桃树给了他启示。

7.作者仅仅是在描写小桃树吗?这种手法叫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小桃树之间是相似的,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但他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执着的,步履是坚定的,恰如瘦弱而顽强的小桃树。

这种手法叫托物抒情。

8.怎样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有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不屈不挠,才能读懂人世的大书。

9.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从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

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不届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10.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勇敢面对挫折,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不屈不挠。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有关困难的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
课后作业
请以《一棵树》为题,写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一棵小桃树》,感觉到对于难读、难教、难以理解的这样一类的课文,应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贯穿文章的两条线入手,通过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顺应文章情感变化线索,如由可怜到喜爱到感激,并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提问,梳理出作者之所以对小桃树有如此解不开的情结,是因为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小桃树的成长经历相似,作者正是从小桃树的身上获得了力量和勇气,这也就更加坚定了作者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并且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