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山智水:老书院——中国隐士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隐士与隐士文化课件

隐士与隐士文化课件
社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部分人选 择隐士生活以缓解压力和寻求心理治疗。
现代社会隐士现象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现代社会的隐士通常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追求自然、简约、内心平静的 生活方式。他们可能通过冥想、瑜伽、写作、艺术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 界。
影响
内心的平静。
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成功 隐士的哲学思想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
和名利,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 处,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升。
与自然共同发展。
隐士的文学艺术表现
隐士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包括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等。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通常以表现 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为 主题,强调对自然和内心的探 索和表达。
加强学术研究
通过学术研究,深入挖掘隐士文 化的内涵和价值,为传承和创新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隐士 文化节、研讨会等,促进隐士文 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其创新与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隐士文化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隐士文化,需要不断地挖掘和整理历 史文化遗产,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推陈出新, 为隐士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隐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推广隐士文化教育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隐 士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认识隐士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
建议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同时,推广内心平静和心理健康的 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此外,媒体也应该客观报道隐士现象,避免过度渲 染或贬低隐士生活。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隐士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源于人们对烦嚣世俗生活的厌倦与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家、佛家,以及近代的泰戈尔、狄更斯等人。

下面就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

隐士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家和佛家。

道家强调个体内在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主张追求道的境界。

许多道家学者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纷扰,通过修炼来达到身心的平静。

同时,佛家也强调修行者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摒弃物欲的扰乱。

隐士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在这些古代学派中找到共通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感受到压力和矛盾的增加。

对此,一些现代的思想家开始呼吁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

20世纪初,印度的泰戈尔提出了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越物质的生活观念,他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随后,法国哲学家贝纳尔多·索雷尔倡导一种“简约至上”的生活哲学,主张舍弃功利主义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这些思想家的影响,使得隐士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受到关注。

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娱乐、物质享受的追求越来越高,但同时也导致了精神追求的缺失。

在这个背景下,隐士文化开始迎来了一波高潮。

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标志着对权威的质疑和对自由心灵的追求。

一些人选择隐居山林或乡村,摆脱都市的喧嚣,追求简单、自由的生活方式。

同时,东方哲学、禅宗思想等在西方也逐渐受到关注,这进一步推动了隐士文化的发展。

21世纪以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现代人的压力和疲劳。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对精神追求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使得隐士文化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绿芽。

隐居山林、打坐冥想、禅修静养等方式成为一些人追求内心宁静的手段。

同时,受到社交网络泛滥的困扰,一些人开始选择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虚拟隐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安宁。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几乎贯穿了人类历史的长河。

中国的隐士文化

中国的隐士文化

7、以隐求官。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
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隐士的三种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这是小隐。
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三、隐身于朝野之中,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10、所谓“隐于朝”。
有人统计过,古诗中约有三成的诗歌出自隐士之手,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现在最多人说的就是:“大隐隐于市”,陶渊明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隐士了。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中国的隐士文化
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5、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我看隐士文化

我看隐士文化

我看隐士文化我们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隐士文化是其一个亮点,也许我们不能深入理解这种博大的文化,但是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对我们先人的做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隐士”顾名思义就是隐居不仕的人,《后汉书》说隐士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还有一点就是人总会被孤独吸引,静默的时候,思想就会飘向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脱离周边环境的纷纷扰扰,真正与时间和万物同在。

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思想意识里有“隐”的想法。

隐士,则是让独处的时间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如止水般平静,思想灵动智慧,心性和善仁慈。

隐士常在深山中默默无闻,茅蓬褴衣,不留文字,却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一直被各个朝代的人们所尊敬。

放眼看去,我国历史上的隐士真让人叹为观止啊!从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

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也许大家都会对许由产生一种尊敬和赞扬,但是我觉的许由太爱装逼了,作为一个学生这样的话也许不应该说,但是我自知学识浅陋,无法在找出其他的词来表达我的意思,大家想一想,许由他在以前并未做过官,他也并不熟悉作官是如何如何,况且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并不是很灵活,远古的那种共产社会,官场也许只是充当了一个好好服务他人的部门,那是的人基本上没有私欲,官场不会想后世那么黑暗,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许由为什么?要归隐却不愿为他人服务呢?就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一.许由也许是一个比较虚伪的人,因为还有后文记载说: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

牵牛上游饮之。

”可见许由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声而已。

二.许由自知无德无能,不敢胜任。

三.也许许由真是和常人不一样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想法,他比其他人进化的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图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图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图文)明戴进溪边隐士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飘逸、淡泊、尚道、清高,中国古代的隐士往往给人这样一种印象。

隐士即士之隐居不仕者,也就是不走仕途而隐居起来的读书人。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一批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心态。

隐士文化主要表现为不求名利,不屈品节,不污清操,不移心志等等,体现出一种人格独立自守的精神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古之“隐士”,有的被称为“神仙”,有的被称为“高士”,隐居求高、求道,追求崇高的人品和精神境界。

他们以坦然,看待贫富贵贱、荣辱穷达等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实道德,修身、齐家、德化乡里、传播文化等等,遵循道统的信念和正统儒家立德、立言的理念。

普遍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因此常被人们视为道德楷模。

我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数不胜数,他们的道德、人品、学识,都有超人的成就。

功成不居的高风亮节如汉代时的谋臣张良辅佐刘邦开创大汉基业,汉朝建立后,张良功成不居,放弃世俗的功名利禄,辞丞相之职而追随古仙人赤松子归隐修道。

后人颂扬其如相国神仙、功成身退、天人合应等。

三国时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避居静地南阳草庐,静观天下大势,已预知三分天下,写下了“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辅佐刘备后创立蜀国,从不居功自傲,一生淡泊勤俭。

他写的《马前课》更预测了世事和后来历代朝代的变迁,人们无不称其神机妙算,智慧超人。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如东汉的严光在长安学习时遇到刘秀,两人结成好友。

刘秀起兵反王莽,严光积极拥护。

刘秀登基后为光武帝,严光干脆易名改姓,隐身不见了。

光武帝派人找到严光,将他请到洛阳,严光旧友大司徒侯霸等纷纷遣使奉书问候,严光回口信劝勉他们说,臣子辅助君主要以仁义治国家,则天下悦服,切莫搞阿谀奉承。

光武帝授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辞谢不受,耕钓于桐庐富春山。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古代隐士所追求的自傲悠然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们对俗世功名利禄的淡漠和追求自我的态度。

古代隐士们往往傲立于尘世之外,超脱于名利之上,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浩然正气,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艺术境界。

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追求道德修养的人生境界,倡导“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强调品德修养与治国于民的关系。

隐士文化还表现出超越尘世的情感境界。

古代隐士们往往追求内心的深度与宁静,他们通过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伴,融入自然的力量和美感,以洞察世间万物、领悟人生真谛。

古代隐士还对爱情与友情有着独特的追求。

他们崇尚真诚、深入的友情,钟情于知音贤士,希望得到一份能悠然共度一生的深情厚谊。

同样,他们对爱情也有着独特的追求,他们不将爱情视为一种追求个体欲望和满足感的游戏,而是认为爱情应当与道义、理性相结合,纯净高尚,与道德和谐统一古代隐士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古代隐士们常常选择山水之间、桃源洞府作为居所,将自然景色融入生活之中。

他们喜欢在自然环境中修身养性、修炼文学,崇尚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幽雅,以此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同时,古代隐士也注重身心的平衡与健康,通过养生的方式保持精神和体力的健康状态,从而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合。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的丰富,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追求。

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隐居自然、修身养性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们崇尚道德、人情、音乐、诗词、书法等高尚的艺术,通过艺术的表达与创作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与自然对话,与世界交流。

这种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古代隐士文化内涵丰富多样,通过对自傲悠然的人生态度、超越尘世的情感境界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展现了古代隐士们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个体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隐逸的山水——憶士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隐逸的山水——憶士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隐逸的山水——憶士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作者:刘建荣来源:《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刘建荣隐士文化很具有中国特色,“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隐士’这个名词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物,是中国社会的特产。

隐士文化在西方国家也有,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

隐士文化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水画的初创时期,这跟当时的文人归隐风大盛有关。

宋元时期是山水画创作的顶峰时期,从题材来说,它提供了山水画中的隐逸题材,尤其是渔隐题材;从品评来说,它影响了山水画的品藻,并最终形成了以“逸品”为最高格的评价体系。

一、中国隐士现象出现的原因隐士文化的出现,与中国的强权专制统治和传统的农耕经济有关。

隐士是针对士阶层而言的。

田间耕作的农人,整天置身于乡野之中,与山水为邻,以稼穑耕作为生,并不能称之为隐土,因为这是他们的本然状态。

隐遁不出,当显而隐者才能称之为隐士。

《南史·隐逸传》谈到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所以,隐士专指有才华、有学问、隐居不仕的士人。

隐,本身是对政治的疏离,但在政治权威与意识形态容忍的限度之内,不断有人归隐,这就为政府以征辟的方式来显示皇恩浩荡提供了契机,“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对于社会成员来说,隐士还具有社会调节功能。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通过征辟察举,还是通过科举,多数士人仍无法进入政权体系,难免会有一些人由此产生挫败感,进而归因于国家政权和制度的不公。

而“隐”恰好是表达精神反抗的最佳途径,以不合作的态度迂回表达不满,以淡泊名利的心态来化解挫败感,从而也维持了社会稳定。

隐士也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对农业经济而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的意义,就在于天地日月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若躬耕自食,能自给自足,且气候温暖,适宜居住。

而一些山区或丘陵地带,清溪幽谷,环境寂静,外部世界的清幽与隐士内心世界的安宁彼此映照。

中国“隐”文化:深山中盛开的智慧

中国“隐”文化:深山中盛开的智慧

中国“隐”文化:深山中盛开的智慧作者:李人山来源:《求学·素材版》2017年第03期“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历代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强调“士”,实是不精确。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而且一般的“士”即使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

《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

直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且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短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这种“隐”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一】许由洗耳,巢父饮牛相传,上古时代的尧帝,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

许由是个不为名利不问政治的清高之人,不但拒绝了尧帝的请求还连夜逃往箕山,隐居不出。

尧帝便派人去请他,说:“如果你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

”不料许由听后,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

不过在洗耳的时候,许由遇到了同样隐居在此的巢父,当时巢父正带着自己的牛在溪边饮水,问起许由洗耳朵的原因,许由便原原本本说了,不想巢父却很不高兴,说:“你许由虽然不接受王位,隐遁起来不吭声则罢了,还大谈洗耳缘由,是另一种沽名钓誉。

我下游饮牛,你上游洗耳,岂不有意脏我的牛口?”微评:巢父、许由两位隐逸高士,虽未登帝位没有作为,但却以六根清净的仙风道骨惊天地泣鬼神,被历代高人隐士、贤达俊哲高山仰止。

他们身上氤氲着一种至美至洁的文化气韵,树立了两面高远的旗帜。

(文化气韵/节操/高尚)【二】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东汉严光在长安学习时遇到刘秀,两人结成好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山智水:老书院——中国隐士文化的影响
书院环境的美,不仅可以启迪文思,对生徒的人格塑造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功用。

嵩阳书院藏书楼列于全书院最后一进,前置园圃,后倚深山,面阔五间,硬山卷棚,砖木结构,藏书千余部。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凡具大智和大德者,必隐于深山大泽之中。

尧时的隐者许由就是一个典型。

据说他几乎像动物一样,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布衣素食,“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饥则仍山而食,渴则仍水而饮”,尧帝闻其清节,拟让以君位,不料许由坚辞,逃到箕山之下,农耕而食。

许由属于隐士中的独善其身的清高派。

姜子牙、诸葛亮,也都曾是隐士,但他们属于兼济天下的入世派。

这是中国文化人的两类榜样。

正是隐士的这种特异的行为模式,为后世的文化人乃至于书院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提供了范本。

岳麓书院内的时务轩是为了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书院园林内,与百泉轩隔池相望
当然,隐士居于深山大泽之中,也有的是出于避祸逃难的原因,而不单纯是为了追求山水养性。

比如,六朝时期和唐代的一些文人就是如此。

他们隐居山中,与世无争,读诗书,吟风月,与山民同悲喜,留下许多佳话。

如果这位隐者恰好是当地一位有道的文化名人,他当初隐居读书之处,往往成为后人虔心追荐的文化遗迹。

一些书院,就是建在这样的地方。

比如白鹿洞书院,就是建于唐末李涉和李渤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就是建在唐代秀才李宽中在石鼓山结庐读书处。

山西平定县冠山书院,建于元代左丞吕思诚父祖在
冠山隐居读书处。

这类书院,同一些以纪念先贤为目的的书院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续接一种文脉。

鹅湖书院坐落于江西铅山鹅湖山北麓,唐人笔下的“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写的就是这一带恬适的田园风情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在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