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的由来

合集下载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二——隐士与隐士文化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二——隐士与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 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王蒙的画……………………………………………………….. 董其昌……...……………………………………………………………..…….
5.隐于朝,如东方朔。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 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系列之二
山阳十方书院 南华生 qq群:48818588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 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 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 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 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缘择木,恐伤弓远之 曲木。不如且复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作 者 : 卢 藏 用
夜 宴 安 乐 公 主 宅
以 用 语隐 送马高的 之承士终 隐求 ,祯被南 逸高 指亦聘山 》官 着被,隐 记, 终征授居 ,如 南召官, 卢唐 山而左等 藏代 云坚拾待 用的 这: 持 遗 朝 考 卢 就“ 不 。 廷 中 藏 是此 仕 后 征 进 用 “中 , 来 召 士 。 终大 欲 , , , 刘 南有 归 另 后 先 肃 捷嘉 山 一 来 去 《 径处 , 隐 果 长 大 ”。 卢 士 然 安 唐 。” 藏 司 以 南 新 ·
8.
9.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 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 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 但他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
10.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 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主体是隐士。

自古以来,不仅隐士人员众多,而且对于隐士的称谓也纷纭复杂。

按照蒋星煜在《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的统计,自尧舜时代一直到民国期间,各种文献中有记载的隐士不下万余人,而其中事迹历历可考者也数以千计,其名称则主要有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遗民、隐者、隐君子等十一种之多。

以上这些名称中,最能代表其特征的仍然是隐士,所以隐士的称呼也最为流行。

隐居与隐士隐士据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晋皇甫谧著《高士传》记载了九十多位高士的故事,便是从帝尧时期的被衣开始讲起的,但他提到的前十几位隐士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隐士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与此相一致,最早关于“隐居”的说法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论语·季氏》引孔子的话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其中“隐居”一词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差不多。

因此,就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来说,最早提出“隐居”一词的是孔子,他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一说法。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隐”,即隐居,隐士一定是隐居的人;二是“士”,即士人,隐士一定是士人。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的士人”。

隐居在这里是和出仕做官相对而言的,“隐居的士人”,就是隐藏起来不出来做官的士人。

根据上面的两层意思,并不是所有隐居的人都是隐士,隐士必须是士人;也不是所有不做官的士人都是隐士,想做官做不上的士人就不是隐士;“隐士”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但又因某种原因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最早提到“隐士”这一术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他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就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荀子·正论》中说:“天子者……道德纯备,知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

中国隐士文化范文

中国隐士文化范文

中国隐士文化范文首先,什么是隐士?隐士是指主动远离尘嚣,追求自我修养和内心宁静的人。

隐士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邶风·矣矣》中,“矣矣匪车,维矣是怀。

载矣修远,至矣婚媾。

”这里的“修远”被认为是指追求高尚清修的生活,也就是隐士的意境。

隐士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齐、楚、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文化逐渐兴盛起来。

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化名流陶渊明便是一位代表性的隐士。

他追求的是宁静自在的生活,远离世俗的纷扰,倡导田园诗与隐逸思想,提出了“闲情逸致”的理论观点,对后世隐士文化影响深远。

另外,南朝梁代的文人陶渊明与谢灵运以及唐代的杜牧都被后人称为“三大隐士”,他们在政治官场中失意之后,选择了隐居田园,过起了隐居生活。

他们以田园为背景,以自然、朴素、超然的态度对世俗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对后世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隐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隐士追求宁静自在的生活,传达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虚静无为”、“超然致远”的价值观,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发展。

其次,隐士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隐士将自然作为自己的归宿,注重与自然的融洽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思了人对自然的破坏,呼吁保护环境,追求生态文明。

最后,隐士文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隐士倡导简朴、淡泊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精神。

他们主张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满足,以自己的修养影响他人,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隐士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提供了一个理想生活的样板。

在当今社会,面对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现实生活,我们有必要向隐士文化学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体。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一、陶渊明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少年时曾接受儒家教化、曾幻想“科举济世”,出仕做过镇军、参军之类的小官。

但当时社会动荡,统治阶级矛盾突出,政权不稳定。

当他认为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使他愤而与仕途决裂,积极地投入到所期羡以久的田园生活之中。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被后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如同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

透过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

(教材P70关于陶的知识性介绍)二、陶渊明作品欣赏(一)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内容平实、意境浑融1、《和郭主簿》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疏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本诗写出了作者归园生活的闲适愉悦,在平和自然的语言中层层传递着作者内心油然的快乐,抒发了他内心怀古之幽情。

全诗所写都是农村常见的平常之景和日常生活之景,所用也都是极朴素平淡的语言,但带给我们的是深厚的真情和无穷的回味,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又淡而有味,意蕴醇厚的特点。

此诗具有陶诗典型风格特征,在看似平淡的叙写之中,蕴含幽美而和谐的意境,生动表现了一代高人的胸襟和情趣。

2、《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

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

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古代史上的十大隐士

古代史上的十大隐士

古代史上的十大“隐士”「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

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

NO.1许由、巢父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

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

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

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

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

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

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

NO.2伯夷、叔齐时间:商代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

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

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NO.3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

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之说。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NO.4颜回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NO.5“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主体是隐士。

自古以来,不仅隐士人员众多,而且对于隐士的称谓也纷纭复杂。

按照蒋星煜的统计,自尧舜时代一直到民国期间,各种文献中有记载的隐士不下万余人,而其中事迹历历可考者也数以千计,其名称则主要有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遗民、隐者、隐君子等十一种之多(蒋星煜编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页)。

以上这些名称中,最能代表其特征的仍然是隐士,所以隐士的称呼也最为流行。

隐居与隐士隐士据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晋皇甫谧著《高士传》记载了九十多位高士的故事,便是从帝尧时期的被衣开始讲起的,但他提到的前十几位隐士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隐士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与此相一致,最早关于“隐居”的说法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论语·季氏》引孔子的话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其中“隐居”一词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差不多。

因此,就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来说,最早提出“隐居”一词的是孔子,他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一说法。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隐”,即隐居,隐士一定是隐居的人;二是“士”,即士人,隐士一定是士人。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的士人”。

隐居在这里是和出仕做官相对而言的,“隐居的士人”,就是隐藏起来不出来做官的士人。

根据上面的两层意思,并不是所有隐居的人都是隐士,隐士必须是士人;也不是所有不做官的士人都是隐士,想做官做不上的士人就不是隐士;“隐士”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但又因某种原因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最早提到“隐士”这一术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他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就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荀子·正论》中说:“天子者……道德纯备,知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隐士的称谓

隐士的称谓

隐士的称谓展开全文隐士,指隐居而不做官的人。

《荀子·正论》:“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史记·信陵君列传》:“魏有隐士,曰侯嬴。

”山人:在山野隐居的人。

即隐士。

云客:云中之客。

借指隐士。

中林士:在山林中隐居的人,即隐士。

外臣:隐居于外而不出仕之臣。

即隐士。

处人:处士。

《淮南子·主术训》:“是故处人以誉尊。

”高诱注:“处人,隐居也。

”处士:《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杨伯峻注引颜师古曰:“处士谓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

”处逸:《后汉书·郑玄传》:“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以捧手,有所受焉。

”李贤注:“处逸,谓处士,隐逸之大儒。

”江海之士:不做官而在野的人。

青云士:李白《古风》之十五:“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即隐士。

青云客:在山林隐居的人。

武陵客:武陵,指武陵源,即桃花源。

后世人以武陵源借指避世之所。

松菊主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后因以美称隐士为松菊主人。

征(徵)士:朝廷征聘而不就的人。

即隐士。

征(徵)君:赵翼《陔余丛考·征君征士》:“有学行之士,经诏书征召而不仕者,曰征士,尊称之则曰征君。

”居士:古代处士又称居士。

后来文人多用以别号,如李白称青莲居士,白居易称香山居士,苏轼称东坡居士等。

屈士:隐士的别称。

幽人:幽居山间的隐士。

幽士:即幽人。

幽子:即幽人。

幽客:同幽人。

退士:辞官隐居的人。

逋客:逃避现实而隐居的人。

浪士:流浪江湖的隐士。

通隐:旷达而不拘小节的隐士。

野人:在山野隐居的人。

野夫:同“野人”。

逸民:避世隐居的人。

逸士:同“逸民”。

隐民:同“逸民”。

隐君子:隐士的别称。

隐者:隐居的人。

隐学:隐居的学者。

隐逸:隐居,遁世。

借指隐士。

巢由:巢父和许由,相传为尧时隐士,后因以借称隐士。

巢居子:上古时代,人栖居于树上,叫做巢居。

隐居山林的人,一般住所都很简陋,故称为巢居子。

遗士:弃绝世事的人。

即隐士。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

中国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中国人的隐居理论与实践陈连山作为一种现象,隐居虽然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却是人类一种相当多见的行为。

当然,世界各地的人们之所以隐居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于隐居、特别是长期隐居者——隐士的态度和评价也各有差别。

因此,各国的隐士文化是存在差异的。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历史中隐士文化赖以存在的理论依据以及各种隐士的隐居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在中国文化体系中隐士文化的成立与发展。

一、隐士的概念和一般意义当前中国学术界研究隐士现象的著作很多,对于隐士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隐士们的文化贡献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但是其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中国隐士已经消亡。

我认为他们的隐士概念存在一些问题,才导致了这样的结论。

隐士,在中国古代又称为隐者、隐逸、高士、作者、隐君子、隐夫、隐生、隐民、幽人、退士、逸士、逸(佚)民、逸人、遗士、遗人、处士、处人、岩穴之士、山谷之士、山林之士、山人、山民、隐介、居士、方外之士等等。

古人所说的隐士是指长期隐居,有条件为官,但拒绝为官的人。

现代中国学术界使用的隐士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隐士概念指古今中外所有长期隐居、不参与社会主流生活的人。

狭义的隐士概念则只包括中国君主时代隐居的士人,这是从中国古代的隐士概念沿袭下来的。

个别学者的隐士概念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在中国,流行使用狭义的隐士概念。

很多学者把隐士定义为隐居的士人1。

于是,隐居就被视为士人抗拒特定的历史文化(中国从秦汉至明清的封建社会制度)对于士人的压迫而产生的一种行为。

按照这种狭义概念,隐士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结束而结束2。

这种观点由于其定义过于狭窄,把士人之外的所有隐居者都加以排除——当然外国的隐居者更无法进入其中,因此其结论必然限制在中国古代隐居的士人小圈子里。

这样,就不能全面认识隐居对于人类的普遍性,更不能准确理解隐居的性质和意义,也无法在国际间进行交流。

中国存在大量隐士,印度、韩国历史上也有不少隐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士的由来隐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后汉书》有《逸民列传》,《晋书》、《唐书》、《宋史》、《明史》等都有《隐逸传》,《南齐书》有《高逸传》,《清史稿》有《遗逸传》,嵇康、皇甫谧有《高士传》,袁淑有《真隐传》,称呼不一,写的都是同一类人。

隐士是与“官僚”相对而言的,它的含义是说,这个人本来有道德、有才干,原是个做官的材料,但由于某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他没有进入官场;或者是本来做官做得好好的,后来由于某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离开官场,找个什么地方“隐”起来了,这就叫“隐士”。

当隐士的如果改变行迹,进入官场,这叫“入世”;当官僚的如果改变行迹,离开官场去当隐士了,这叫“出世”。

我们就从这一“出”一“入”上,也可以看出“隐士”与“官僚”的对应关系了。

一般的农夫樵子是绝对不能称为“隐士”的,试想,如果一亿人里头有九千八百万“隐士”,那“隐士”还能值钱么?“隐士”和“官僚”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是一对面貌不同、服装不同的孪生兄弟。

它们彼此依存,有矛盾,也有联系,它们是被历代统治者用来统治国家、统治黎民百姓的两种政治势力。

这对于某些愤恨官场、誓死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人来说,似乎是有点委屈,但少不能胜多,点不能概全,就几千年来滔滔汩汩的所谓“隐士”这种文化现象的总体而论,对其基本性质我们不能不下这样一种严峻的结论。

隐士的历史,应该和“官僚”的历史一样久远,应该是自从有了官僚,同时也就有了“隐士”。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官僚”与“隐士”究竟是什么样子,今天说不大清楚,因为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封建时代的人写的。

这里面尽管也写了某些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的人物、故事,但这些有的只是一种传说,更有些完全是带有个人目的、个人色彩的编造,所以可信程度很差。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我们今天没有那时的材料,而只有现存的这些故事和传说,那么我中国最早的隐士,看来要算巢父、许由、王倪、善卷等人了。

据皇甫谧《高士传》说,许由是唐尧时代的人,唐尧想把天下传给他,许由不仅不接受,而且还认为是唐尧这话弄脏了他的耳朵,于是赶紧跑到颍水边上去洗。

正当许由在颍水里洗耳朵的时候,有一个人牵着牛到水边来饮,这个人就是巢父。

他问许由在干什么,许由把事情向他说了一遍。

巢父听了很生气,说:“你在河里这么一洗,不是把整个河水都给弄脏了吗?那让我的牛还怎么喝?”于是便只好牵着牛绕到上游去饮了。

这种故事大体都来源于《庄子》,是庄周学派为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而编造出来的情节。

司马迁对此是不相信的,他在写《史记》的时候,曾特意地加以辨明,剔出不要。

据《史记•齐世家》,姜太公一辈子怀才不遇,到处碰壁,直到七十多岁了还在渭水河边上当隐士。

有一天,西伯姬昌(即日后的周文王)要出门打猎,临行前占卜,得到的解释说这回获得的将不是龙、不是虎,而是一位王者之师。

结果周文王在渭水边上遇到了姜太公,后来姜太公遂辅佐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

关于伯夷、叔齐,据《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长子与三子。

老国君死后,遗命传位于三子叔齐。

叔齐不受,让位与大哥伯夷。

伯夷也不受,兄弟二人遂一齐离开孤竹,前往投奔西伯姬昌。

当时姬昌已死,周武王正载着其父西伯的灵位,出兵东下讨伐殷纣。

伯夷认为这是不仁不义的,于是前去扣马拦阻。

周武王不听,终于灭掉了殷纣。

伯夷、叔齐赌气地隐于首阳山,发誓“不食周粟”,最后竟自饿死了。

伯夷、叔齐曾受过孔子的表扬,司马迁认为可信,于是把他们写在了《史记》“列传”的第一篇。

春秋时代的隐士,据《左传》记载有介之推。

介之推与赵衰、狐偃等都是晋文公的佐命大臣,他们一同跟着晋文公在国外奔走了十几年,最后辅佐晋文公打回了晋国。

晋文公取得政权后,介之推看不惯群臣们那种争权夺利,那种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于是不告而别,躲到深山里去当隐士了。

晋文公无法寻找,心想如果放火烧山,肯定可以让介之推自己走出来。

没想到介之推抱木焚死,竟是宁死也没有出山。

当地的老百姓同情介之推的遭遇,遂把每年阴历清明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到这一天大家都不生火,以此来表示对介之推的悼念。

春秋末期的隐士,据《论语》记载有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篠丈人等。

据说有一天孔子在蔡国的田野上迷了路,刚好这时路边的田里有两个高大粗壮的汉子(长沮、桀溺)在那里耕作,孔子便打发子路前去询问。

两个汉子说:“那边车上坐的是谁?”子路说:“是我们老师孔丘。

”汉子说:“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两个汉子头也不抬地说:“他那么聪明的脑瓜还用得着向我们问路!”接着又问:“你是谁?”子路说:“我叫子路。

”两个汉子说:“如今天下黑暗动乱,就如同那滔滔的洪水,到处都一样,谁整治得了?与其跟着你们先生东奔西跑地躲这个,投那个,你还不如来跟着我们干脆同这个倒霉的世道彻底决裂!”后来孔子在楚国首都的街上路过,忽然一个“疯子”(楚狂接舆)踅到了孔子的车旁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变得这么衰弱?过去的…圣世‟已经一去不再复返,还是多想想今后的日子吧!完啦,完啦,如今的执政者危险啦!”孔子听了很有感触,刚要下车找他谈谈,可是一转眼就再也找不到了。

战国前期的著名隐士有段干木,魏文侯时人,据说魏文侯请他做官,他不做;魏文侯去拜访他,已到达门前,他避而不见,竟翻墙而走。

《战国策•齐策》里写过一个隐士颜斶(chù处)。

据说有一次颜斶遇到了齐王,齐王向颜斶招呼说:“颜斶你过来。

” 颜斶说:“齐王你过来!”齐王不高兴地说:“究竟是国王尊贵,还是你这个士子尊贵?”颜斶说:“国王不如士子尊贵。

当年秦兵攻入齐国,秦将下令说:…柳下惠当年是这一带的名士,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他的坟墓。

不管是谁敢到他的坟上去割一把草,也将定斩不饶。

‟接着秦将又说:…谁要是能够砍来齐王的人头,他将得到千金万户侯的爵赏。

‟两相比较看来,活齐王的人头似乎还比不上死士子的坟丘哪!”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值得怀疑,因为《战国策》作者写书的意图就是为了吹捧士人,夸大士人的作用,来为他自己所属的士阶层张目。

但是战国时期的士人,不论是策士、文士、侠士、隐士,他们都有一种傲视王侯的习性,这一点倒是的确存在的。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中有老子和庄子,他们都发表过许多非常典型的隐士言论,所以尽管当时没有人称老子、庄子为“隐士”,但后来的人们写《高士传》时却总是把他们写进去的,所以我们在这本书里也把他们归入了“隐士”的范畴。

秦末汉初的隐士著名的有圯上老人与商山四皓。

圯上老人就是张良早年避难时在下邳破桥(圯)上遇到并接受了他的赠书的那个颇有神秘色彩的老头儿。

商山四皓见于《史记》,他们是秦末的隐士。

当刘邦灭秦灭项建立了西汉政权,晚年想要废掉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如意的时候,吕后听取张良的主意,派人请来了商山四皓,通过他们的活动,保护了太子刘盈的安全。

从遥远的荒古到西汉时代,在这两千多年中间,有记载的隐士是不多的。

从这些有记载的隐士的政治态度上看,以厌恶官场,不与现实统治者合作的居多。

也正由于他们人少,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所以历代统治者对他们也没有什么一贯可循的政策,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灭。

尽管孔子也曾大声疾呼过什么“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但当时并没有谁来理睬他。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这引起了许多官僚与士人的不满,不少人纷纷离开官场去当隐士了,这在当时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所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很自然地就做起了“举逸民”的工作。

《后汉书•逸民列传》说:“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

”召集前一个王朝的反对派来为自己服务,既得实利,又获好名声,刘秀何乐而不为呢?这大概是封建王朝真正从国家的政策制度上做出的优礼隐士的开端。

但东汉王朝的这种做法并没有维持多久,“自后帝德稍衰,邪孽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多失其中行焉”。

也就是说,从东汉后期开始,脱离官场,与现实政治对立的隐士又多起来了。

我们需要分清的是,西汉后期隐士的出现,是针对王莽篡位这一个具体事件而发,而东汉后期隐士的大批出现,则不仅是针对着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乃是与一种时代潮流、一种社会风气紧密相关了。

东汉后期,前后两次党锢之祸使许多文人士大夫遭到杀戮、禁锢,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东躲西藏,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这使当时很多人的心灵上都蒙了一层悲哀绝望的阴影。

同时,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大肆泛滥起来。

接着又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军阀混战的局面,社会更加动荡不定了。

在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下,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一是颓废没落,沉湎于酒色荒淫;二是服食炼丹,幻想着飞举成仙;三是脱离人世,钻入深山野洞去当隐士。

我们只要一读汉末的乐府与文人五言诗,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几种倾向。

从这时开始,中国隐士的历史逐渐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这以后不仅在野的文人士大夫们喜欢当隐士,而且即使是现任的政府官僚们也总爱以“隐士”相标榜。

他们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国家的大事不表态,不关心。

这种行为如果在先秦、在汉代,会被人骂为“尸位素餐”;但是在魏晋或魏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行为不仅不受到斥责,反而会被人认为是一种“清高”,而那些操劳国家大事的人反而被认为是“庸俗”。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与汉魏之交、魏晋之交的政治迫害分不开的,当时许多有名的文人如孔融、杨修、祢衡、何晏、嵇康、陆机、郭璞等,都是死在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旋涡中。

为了躲避这种迫害,有些人躲进深山去当隐士,如孙登、董京等;但也有许多人离不开官场,于是便整天喝酒、吃药、谈玄,反正不谈论国事,不评论人物的优缺点,这种人的代表就是以嵇康、阮籍为首的“竹林七贤”。

他们这种人也说自己是“隐士”,而且调门唱得比任何隐士都高。

他们说“隐于山林”的是“小隐”,因为他们是害怕经不住红尘的诱惑所以才躲到了山林岩穴之间;而能够“隐于朝堂之上”的才能算是“大隐”,因为他们内心修炼得好,不怕任何外界的干扰与诱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