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辩证法的23 个原理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与发展;“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反对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这种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不能代替个性,个性具有共性容纳不了的内容;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由此区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规律及范畴总结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概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可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的矛盾(全程性);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阶段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每一对矛盾决定矛盾性质的矛盾方面(暂时性)。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另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之中包含共性,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世上没有特殊独立的事物,没有共性也没有个性。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既在一定场合相互区分,又可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一般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个别的;由于世界范围的广阔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二者在不同场合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在这一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个性,反之亦然。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二,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因素,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第二,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和环境,是第二位的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原理

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原理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转化。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
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产生主要源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增长。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追求。
人们不仅对物质财富有了更高的要求,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当前的发展水平之间产生了矛盾。
首先,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导向,加快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这需要坚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水平。
这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医疗资源的均等化布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再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
这需要加强教育、文化、媒体等领域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原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社会主要矛盾也会不断发生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导。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是指在矛盾的双方中,一方具有独特的特性或优势,使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克服或控制另一方,从而导致矛盾的不平衡状态。
矛盾特殊性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力量或资源优势:一方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可以通过控制资源或施加压力来控制另一方。
这种优势可以使一方在矛盾中占据主动地位,并借此获得更好的利益。
2. 技术或智力优势:一方在技术、智力、信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能够通过应用其独特的技术或知识来克服另一方。
这种优势可以使一方在矛盾中具备更高的可操作性和应对能力。
总之,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矛盾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殊性优势,以便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矛盾。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矛盾双方都可能存在着某种特殊性,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的优势,而忽视另一方的存在和权益。
考研政治 - 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 | 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郭老师分析近些年的考研真题我们可以发现,马原的材料分析题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重点集中在辩证法和认识论中。
对于马原的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有一个答题模板,那就是: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三者相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材料分析题答案。
今天就帮助大家梳理一下马原中常考分析题的原理和方法论。
一、唯物论部分(一)实践是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小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小结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由于事物中所包含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不同,因而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过程,根本矛盾是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规定过程的基本性质的矛盾;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8、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9、合乎逻辑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合乎逻辑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0、什么是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 10、什么是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 作为核心创意, “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 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色 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海 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 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 本特征是 ( ) A.从整体到部分 . B.从部分到整体 . C.从个别到一般 . D.从一般到个别 .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外交工作贯 穿一条主线,即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 穿一条主线,即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 去年下半年以来,外交部门协同国内有关方面大力加强 经济金融外交工作, 经济金融外交工作,积极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有利外部 环境。 环境。 同时,我国积极开展高层外交, 同时,我国积极开展高层外交,推动国际对话与合 作。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 人金融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会等国际会议,全面 人金融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会等国际会议, 2009年会等国际会议 介绍中国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 介绍中国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表达了中国与各国携手 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诚意与决心, 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诚意与决心,也表达了中国为妥 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贡献的诚意与决心。 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贡献的诚意与决心。
主次矛盾关系(存在于复杂事物中) 主次矛盾关系(存在于复杂事物中)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的原理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部分的原理和方法论1、矛盾的原理及方法论(或对立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或矛盾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要记得这三种情形)〖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力量不平衡,导致矛
盾的发展不平衡,最终推动事物向着一定方向发展的规律。
这一原理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社会领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矛盾中,不同阶级的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平衡的,资产阶级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地位,这种不平衡性促使着无产阶级不断地寻求自身利益的实现,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其次,经济领域也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重要应用领域。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
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矛盾。
当供大于求时,市场就会出现供应过剩的情况,而当求大于供时,市场就会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这种不平衡性促使着市场在竞争中不断地调整,最终实现供求的平衡。
同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推动着资源的流动和再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再者,在政治领域,国际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的不平衡性。
不同国家之间的实
力对比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和冲突。
然而,正是这种不平衡性促使着各国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推动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总的来说,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社会、经济、政治
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正是因为矛盾的不平衡性,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变化,最终实现一定的平衡状态。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原理的重要性,善于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