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6)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6)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6)铁崖体元代后期著名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风格香艳绮靡。

2:台阁体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垄断了文坛。

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

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由于他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以致沿为流派,称台阁体。

3:王荆公体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宁之半山,写诗主要用七绝体。

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沉郁,人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在宋代诗体中列有“王荆公体”,实则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亦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4:朱希真体朱敦儒字希真,南流后过了七年漂泊生活,晚年被迫隐居,常放浪于烟霞之间,写下了大量的隐逸词,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较浓的虚无思想色彩。

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这种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的风格物色,被称为“朱希真体”。

又因其词集为《樵歌》,故亦称之为“樵歌体”。

5:东坡体即指宋代苏轼的诗歌。

其诗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而最能体现其“坡仙”的旷达品格的主导倾向,是其高风绝尘的诗风,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白体:即白乐天体,是北宋初年的一个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

西昆体:是北宋初年的一个诗歌流派。

特点是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代表作《西昆酬唱集》收录“更迭唱和”的诗作。

晚唐体:这是指宋初诗人们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种诗体,代表人物潘阆、魏野、林逋、寇准。

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东坡体:即指宋代苏轼的诗歌。

其诗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而最能体现其“坡仙”的旷达品格的主导倾向,是其高风绝尘的诗风,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半山体: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

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宋初“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诗。

2.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追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

因他们曾相互唱和《西昆酬唱集》,故名。

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3.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荚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条达疏畅、切近自然。

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丈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标志着他的散文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

另外,丈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要素。

4.江西诗派派是北宋末期的一个文学流派。

据吕本中的《江南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

因黄庭坚及二十五人中有不少人都是江西人,诗歌创作风格基本一致,故称江西诗派。

江西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全”之法。

5.王荆公体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6.一祖三宗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7.《西昆酬唱集》为北宋杨亿、刘筠、钱惟演和李宗谔等十七人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编者的唱和诗集,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

8.“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其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路,开辟了新的诗风。

北大--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北大--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门阀士族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与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就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得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得所谓布衣卿相,也就是这种情况下得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她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与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得情况。

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得定评,自然操纵在她们得手中,于就是官品得升降,大都凭借“世资”。

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得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得家族,世居高位,就是士大夫得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得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瞧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得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就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得一个具有特殊地位得阶层。

当政得外戚、宦官都要同她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得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得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得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得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得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得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得工具。

在占有大量土地与依附人口得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得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历史上的古代时期所创作、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多个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名词需要解释,分别是“古文”和“古乐”。

一、古文: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古代的史书、典籍,如《史记》、《楚辞》等;另一种是鲜明的个体风格的作品,如《论语》、《庄子》等。

古文在语言表达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它以含蓄、写景、抒情为主要特点,形式上以古文体为主,常运用象征、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人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古文作品在体裁上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训诂、碑铭等,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二、古乐: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广泛流传的音乐作品。

古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秦时期,当时乐器主要是以吹奏类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各种种类的乐器。

古代乐曲中经常伴奏有歌唱,因此古乐通常是以歌曲为主要表现形式。

古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还在宗教、礼仪、庆典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乐在文化传承中起到承载历史、记录情感与价值观念的作用,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古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祭祀音乐等,体现了古代社会各个
层面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总体而言,古文和古乐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第七编——明代文学(诗歌、散曲、散文、长篇小说、拟话本小说、小说批评、明杂剧、传奇)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对宋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指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2)小品:原为佛教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明代后期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那些关于国家政典和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包括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

3)传奇:唐宋时指文人用文言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元代和明初是元杂剧的别称、明清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明清主要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4)拟话本:鲁迅首先提出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话本而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主要供案头阅读、如“三言二拍”。

5)童心说:晚明李贽提出的,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6)台阁体:以宰辅权臣扬士奇、扬溥和扬荣为代表,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共丽,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7)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主张学习唐宋的散文法度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归有光:提倡传统儒教之“道”、重视文学抒情作用、其散文名篇皆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

8)临川派与吴江派:两派斗争激烈、争论焦点在如何处理戏曲音律和词曲关系,前者以汤显祖为代表、反对模拟、提倡“灵气”、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讲究才情和辞藻,后者以沈景为代表,主张“协律”、“本色”,从实践上看临川派的主张更合理。

临川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名剧、即《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其中《牡丹亭》成绩最高,因汤显祖号玉茗堂主人又称“玉茗堂四梦”。

北师古代文学名解2

北师古代文学名解2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本)基础知识:1.柳开在宋初自觉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

2.北宋初期,柳开的古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初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其后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3.宋初,田锡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柳求通变的文学精神。

4.宋初,论诗主“性情”、“意”,强调自然和有生气,主张融豪健、雅丽于一炉的宋初文学家是田锡。

5.宋初,穆修曾校刻过韩柳文集,于古文的承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P2)6.王禹偁的文集今存《小畜集》三十卷,为作者晚年自编。

(P3)7.宋初诗派林立,但主要是“白体”、“昆体”和“晚唐体”三家。

(P4)8.宋初的晚唐体诗派中,林逋最受世人的推重。

(P5)9.人谓“梅妻鹤子”的宋初诗人是林逋。

(P5)10.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为世所称。

(P5)11.《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作者是王禹偁。

(P5)12.杨亿和王钦若等奉命编撰巨型典籍《册府元龟》。

(P6)13.西昆体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

(P7)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P9)2.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

(P10)3.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称杨亿“真一代文豪也”。

(P10)4.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P10)5.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6.《丰乐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

(P11)7.梅尧臣,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有《宛陵先生集》。

(P14)8.苏舜钦,字子美。

有名文《沧浪亭记》。

(P16)9.王安石,字介甫,人称王荆公。

一生以罢相隐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P17)10.现存王安石的诗文集有两个系统,一种是“临川本”,另一种是“龙舒本”。

(P18)11.王令是受到王安石极为赏识的诗人,被称之为“奇才”。

(P22)12.曾工出身于书香门第,人称南丰先生,著有《元丰类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门阀士族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

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

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

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南朝宋武帝刘裕从东晋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在他们手中。

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击。

这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

在陈朝,门阀制度已经没落到徒具躯壳了。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

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

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是曹魏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魏这一时期。

其时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

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内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阮籍、嵇康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又有新道家之称。

"玄学"之称的由来,正是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家之学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清谈之风始于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可以说是创始人。

"正始之音"正是指整个魏晋时期玄谈风气。

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南北朝时,玄佛合理。

东晋后,玄学已与佛学合流,玄学也就"笑渐不闻声渐悄"了。

永明体声律与对偶的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

由于这种新体诗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这是古体诗向近体律诗演变过程中一次关键性转折,为后来唐代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等人。

关于永明体需要注意:(1)八病的规定过于苛细,当时人即不能完全遵守,故后世定型的律诗也并不严格避忌八病。

(2)永明体还有一些写作上的特点,如篇幅的长短虽无明确规定,但通常在十句左右,由此发展下去,形成律诗以八句为一首定格。

另外,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大都用对仗句,这也成为律诗的定式。

永明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积极意义:(1)讲求诗歌韵律美,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滞重的弊病,转向清新流美畅达。

(2)新体诗篇幅有限,不容肆意铺排、使才逞词,故而明净、凝练之作渐多,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意味深远的变化,对后来梁陈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宫体诗以萧纲、徐摛、庾肩吾提倡宫体诗风。

宫体诗具有以下特点:一、声韵、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要求更为精致;二、风格,由永明体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则流入淫靡;三、内容,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

凡是梁普通以后的诗符合以上特点的,都可以归入宫体诗的范围。

对宫体诗的评价:第一,在创作倾向上,宫体诗舍意问辞,因辞觅态。

第二,在风格上,风格单调,如出一手。

第三,在形式和技巧上,宫体诗巩固了永明以来格律、声韵的探索成果并有所发展。

七言诗的写作更为普遍,五言诗趋向短制,离五七绝定型不远。

第四,在内容上,贫乏肤浅是其致命弱点。

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志怪小说按内容又可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博物志》。

二、鬼神怪异,如《搜神记》。

三、佛法灵异,如《冤魂志》。

其中今存最为完整和最具文学价值者,当属干宝的《搜神记》。

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很大关系。

社会上流传的许多巫术灵验的故事,就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秦汉以来关于神仙的故事层出不穷,这也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此外,道教、佛教,在魏晋以后广泛传播,产生了许多神仙方术、佛法灵异的故事,也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至于这些素材被搜集记录下来,则带有自神其教的目的。

志怪小说的作者有的就是宗教徒。

志怪小说适应了宗教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因而贞观之治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李世民以雄才大略统一全国,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上官体上官仪的诗以绮靡婉媚著称,时人多效仿,称为“上官体”。

初唐的前五十年,是宫廷诗的时代。

“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

所谓“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诗。

上官仪的诗今存二十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从齐梁的宫体诗到唐初的上官体,诗歌仍在狭小的宫廷生活圈子里徘徊;内容上的远离现实,必然又导致艺术上的片面追求形式美。

而在初唐前期诗坛上,占统治地位的便是上官体。

上官仪曾把六朝以来的对仗技巧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对”、“八对”等名目,却成为后人写作近体的一种规范,在律诗定型过程中多少起了一点促进作用。

初唐四杰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

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

其中尤以王勃的成就最高。

初唐宫廷文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自然对绮错婉媚之风乐此不疲,不思变革。

这时,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四杰”登上了文坛,他们怀着革新诗文的自觉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上官体”,希望用“高情壮思”、刚健骨气,来“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实现自己的审美追求。

由于长期蹭蹬下僚,他们的诗多写羁旅的苦辛,道路的艰阻,向往边塞立功,思索人生哲理,伤怀赠别,托物言志。

这就使得诗歌从了无生气、无病呻吟的宫廷诗风中挣脱出来,转向广阔的社会,由纤弱变为壮大。

四杰所代表的新的诗歌潮流,成为唐音的肇始。

沈宋体沈宋二人不仅将元兢的“换头术”肯定下来,付诸实践,奉之为“律”,而且通过自己在诗坛上的号召力,影响朝野,使当时文士纷纷仿效,遵守此“律”,乃至于在中宗神龙、景龙中蔚然成风,形成了“沈宋体”或“律体”。

律诗正是在人们对“沈宋体”的推崇、仿效中,最后定型和普及的。

兴象“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特有的美学境界,是汉魏与齐梁两个艺术传统辩证统一后所产生的新的艺术质素,也是唐诗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

兴象要求诗歌形象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还需具备内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透过外表事象的描绘,导引和展示出内部蕴含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也即“兴在象外”。

所以,兴象不光要求抒情与写景的高度融合,还要求一个“形象的二重世界”,这就和一般的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有了区别。

盛唐诗人追求情景交融、兴在象外的诗歌意境,并且在意境的创造中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而这又是和初唐中后期众多诗人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分不开的。

盛唐之音总的说来,盛唐诗人大都具有宏伟的理想和抱负、蓬勃热烈的感情,他们的诗歌大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之音。

李白诗歌则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

杜甫在诗中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结束者,又是盛唐之音的重要特征,正是她浓烈、壮大、高扬的感情。

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共同构成了盛唐之音。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十分繁荣,作家作品很多,其中王维、孟浩然的创作最为杰出。

后人将这一具有大致创作倾向的作家列为一派,称之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新乐府诗派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民生疾苦,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