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32单元译文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译文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六年级走进文言文译文

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文言文初二翻译及注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爱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游子缝制身上的衣服。
在临行前,母亲密密地缝补,担心游子迟迟不能归来。
谁说小小的草的心,能报答得了春天的温暖阳光?
【注释】
1. 慈母手中线:慈爱的母亲手中拿着针线,指母亲在为儿子缝制衣物。
2. 游子身上衣:游子,指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身上衣,指穿在身上的衣服。
3. 临行密密缝:临行,指即将离开。
密密缝,指母亲在缝补衣物时非常用心。
4. 意恐迟迟归:意,心意;恐,担心。
母亲担心儿子在外漂泊,迟迟不能归来。
5. 谁言寸草心:谁言,谁说;寸草心,指小草的心。
这里比喻儿子对母亲的爱。
6. 报得三春晖:报得,能够报答;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
这里比喻儿子希望自己的孝心能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首诗通过描述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句,描绘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则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早日归来的期盼和担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以小草比喻儿子,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亲情、孝道等主题,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
(完整word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6《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使……发出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悬崖。
15.翠蔓:翠绿的藤蔓。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

八年级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汇总(全册)上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送友人》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黄鹤楼》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早寒江上有怀》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野望》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长歌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游山西村》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渡荆门送别》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归园田居》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石壕吏》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春望》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望岳》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大道之行也》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核舟记》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爱莲说》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陋室铭》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三峡》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诗文翻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浣溪沙》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鲁山山行》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秋词》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翻译(可下载)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塞翁失马》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唐雎不辱使命》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山坡羊·潼关怀古》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翻译:《水调歌头》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满井游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醉翁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小石潭记》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相见欢》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相见时难别亦难》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元二使安西》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登幽州台歌》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赠从弟》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己亥杂诗》初二下册语文古诗文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行路难》初二语文下册文言诗文翻译:《饮酒》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西湖游记二则》初二下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周处》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使至塞上》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滥竽充数》初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买椟还珠》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画蛇添足》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观潮》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过零丁洋》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赤壁》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马说》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五柳先生传》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与朱元思书》初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桃花源记》相关资料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赵普》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郑燮传》初中语文《强项令》原文及译文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终南山》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秋登万山寄张五》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黄生借书说》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捕蛇者说》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文复习: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复习修改病句练习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精选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君子于役》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蒹葭》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关雎》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日喻》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养鱼记》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曹刿论战》初中语文《龚遂治渤海郡》译文初中语文古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李将军列传》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汉江临泛》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少年中国说》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及赏析:《鱼我所欲也》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翻译(可下载)初二语文文言文要句翻译精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文言文翻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翻译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本文将介绍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并对其进行翻译。
请注意以下几点:1.本文以“xxx课文”为题目,按照课文的格式书写。
2.全文的字数将适当增加以满足要求。
3.文章的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不影响阅读体验。
4.不使用无关的话语和网址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琵琶行》文言文翻译长夜漫漫,少年出征,离别之际,追念往昔。
以悲凉之音,寄思念之情,琵琶声声,叹离别之苦。
前路艰辛,勇者们行至边关,雄壮的战马踏破崇山峻岭。
边塞之上,苍茫茫戈壁,战鼓之声震耳欲聋,振奋人心。
少年将士奋发图强,誓将胜利种在每一寸土地上。
忧愁之人,琵琶弦上,再度挥洒心灵的痛苦。
边塞回忆,哀伤的曲调,在黑夜中,飘荡在无边的草原。
远离家园,奔向战场,背后是亲人的眼泪,未来是残酷的战场。
草原上,飘荡着青春的梦想,追寻荣光、追寻胜利,燃烧着生命的火焰。
西风如刀,吹动衣袂,战马奔腾的声音在戈壁上回荡。
黄河之滨,烽火连绵,边塞壮士托付了无尽的期盼。
少年壮志,战无不胜,顽强地追求胜利的方向。
多少艰难时刻,鲜血染红了土地,无数英灵安眠在这片热土。
风雨彩虹,诉说着边塞人民的呐喊,他们的血液连接成了生命的乐章。
少年将要归来,铿锵的脚步声逐渐接近,回家的喜悦破空而来。
琵琶声声,响彻云霄,少年们的笑声在边塞上空回荡。
注:本文为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琵琶行》的翻译,意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篇文言文。
文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尽可能贴近源文,但文字间的排版和标点可能有所不同。
----------本文翻译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琵琶行》。
通过这篇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希望这篇翻译能够对您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走进文言文》参考答案(八年级)完整版35页

《走进文言文》参考答案(八年级)第一单元1.刘裕诫子孙(1)①已经②有的③治理④对君主的尊称(2)①吩咐收藏地位低微时所用的农具用来给子孙观看②哪里知道已去世的皇帝(刘裕)极高的品格,(以及)耕种收获的艰难呢2.田父遗产(1)①自小失去父母;贫穷②亲自③救济;帮助④留⑤木箱子⑥开⑦罢了⑧毕(2)①三十岁才成家②我不久将死去(行,不久;就,走进;木,棺材)③希望你们一生勤劳(3)唯3.包拯家训(1)①教;说②做官③贪污④死⑤刻⑥告(2)①不听从我的愿望,不是我的子孙②珙就是包拯的儿子包珙(3)③(4)做官要清廉,或做官要不贪污(5)北宋4.不肖子有“三变”(1)①共②蛀虫③留下④是;极(好)(2)①卖掉庄园的土地与房屋而靠它吃喝②都是由于他祖上不用诗书仁义教育他所造成的5.蔡京子孙(1)①众②耕种;收获③回答(2)①你们每天吃饭,给我说说米是从哪儿来的?②原来京城运米是用草席织成的袋子装的,所以这么说(3)肉;精米;富贵人家第二单元1.张丞相好草书(1)①好,精②誊写③拿着④仔细看⑤责骂⑥为什么⑦以致(2)找来笔迅速写下(3)刻;放弃;坚持不懈2.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临摹③有人④立刻⑤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字给王著看②又把(写的字)问王著(好不好)③字本已(写得)好了(3)王羲之;因他曾任右军将军,故称(4)好了还要争取更好3.农夫杀牛(1)①总是②触③憎恨④追赶⑤分解、剖开(2)①瞪大眼睛对着耕者,想要吃他②贪谗的口水掉到地上然后离去③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3)①醒②感到4.欧阳修不喜释氏(1)①读书人②有人③把④佩服;同“辩”(2)①一定神情严肃地看着对方②而为什么用“和尚”给儿子取字?③因为(故意要)轻视它5.义犬报火警(1)①瘦弱②到③拉④蹲;(兽类)叫⑤成灰⑥常(2)①狗连续嗥叫也不醒②那人就跟他亲近的人说(3)①蔓延②邀请③延长(4)上文本: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在那些日子里,有人丰厚地享受对方(提供的)吃喝而不顾对方的忧患与困难,他们看到这狗的行为有什么感想呢?第三单元1.木屑竹头(1)①曾经②铺③存(2)①陶侃吩咐(下属官吏)都把它登记并且掌管好②人们都不理解(陶侃这样做的)原因(3)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好2.董遇论“三余”(1)①用,利用②有人③随时(2)①有人(想要)跟随(董遇)学习②文章读了一百遍,它的含义自然会显露出来(3)冬季是农闲季节,故有时间可读书3.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遇到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⑥遗憾(2)①然而桓荣读书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罢了,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处呢③哪知读书的好处竟像这样啊(3)则仕4.晋平公游于河(1)①回答②罢了③因为④大概(2)①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一同享受这欢乐呢②不要担忧没有贤能的人(来)(3)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5.黄公好谦卑(1)①低下(认为自己低下)②传布,流传③整个④这事;以后⑤故意;女儿⑥说(2)①因为她们美丽,经常谦虚地贬低她们,说她们丑陋②过了结婚的年龄,冒失地娶了她③名称与实际相违背(3)不对;不实事求是,过于谦卑(4)做事有法,符合规定;形容有条理,丝毫不乱第四单元1.人有亡铁者(1)①丢失;猜度②脸③另一天(2)(邻人之子的)行为神态没有不像偷斧头的样子。
《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译文

黄香温席汉朝时,有一位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他九岁时,已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
每当炎炎夏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安心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舒服。
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①“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②“方”:才,刚刚。
③“令”:使。
④“寝”:睡安:舒服的,安心的。
⑤“至于”:到了。
⑥“京师”:京城;国都。
⑦待:等待。
⑧播:传播,流传,散布。
⑨则: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就”,“便”,“那么”。
⑩暖:属词类活用的词,这里形容词作动词用。
⑴帷帐: 帐子。
⑵蚊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
⑶衾:被子。
陈遗贮焦饭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粮食,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回报。
1.铛(chēng):一种铁锅。
贮录:贮藏。
2.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
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
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3.未展:未及。
4.主簿: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
5.斗:旧时量器。
6.至:非常7.溃:逃散8.遁:逃9遗:送给 10釜:锅11囊:袋子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
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并且出入都一定会给父母请安。
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二单元】
猫说
【原文】齐奄①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客说之曰:“虎诚(确实)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
”又客说之曰:“龙固(“ 固然”、“ 确实”)神于虎也,龙升天浮②云,云其尚(好)于龙乎?不如名曰‘云’。
”又客说之曰:“云霭(ǎi,云气)蔽天,风倏(shū,很快地)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名曰‘风’。
”又客说之曰:“大风飙(biāo,迅疾)起,唯屏以墙③,斯足蔽矣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
”又客说之曰:“唯墙虽固(坚固),唯鼠穴⑤之,墙斯圮⑥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⑦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
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节选自《应谐录》)
【注释】①齐奄: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浮:此指依靠。
③唯屏以墙:用墙挡住它。
④斯足蔽矣:就足以挡住了。
⑤穴:打洞。
⑥墙斯圮(pǐ):墙壁就坏了。
⑦东里丈人:东面的老人。
【译文】齐奄家养一只猫,自认为此猫与众不同,在别人面前称它为“虎猫”。
有人对他说:“老虎确实勇猛,(但)不如龙有神灵,请改名叫‘龙猫’。
”又有人对他说:“龙固然比老虎神灵,(可)龙升天要凭借云,云大概比龙还好吧?不如称它为‘云猫’。
”又有人对他说:“云雾遮天,风一下把它吹散了,云本不如风,请改名为‘风猫’。
”又有人对他说:“大风激烈地兴起,只有墙壁可以像屏风一样挡住它,仅此就足以抵挡了,风怎么比得上墙?还是取名叫‘墙猫’好。
”又有人对他说:“墙壁虽然坚固,只要老鼠给它打洞,墙壁就坏了,墙又怎么比得上老鼠,应改名为‘鼠猫’好。
”东面的老人(听到后)嗤笑齐奄说:“嘻嘻!猫本是捕鼠的,猫就是猫,为什么要使它的本性失去呢?”
1天下无良猫
【原文】某恶(wù,讨厌)鼠,破家求良猫。
餍(yàn,吃饱)以腥膏(肥肉),眠以毡罽①。
猫既饱且安,率(全都)不捕鼠,甚者与鼠嬉戏。
鼠以故益暴。
某怒,遂不复畜(养)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注释】①毡罽(jì):毯子。
【译文】某人讨厌老鼠,用尽家财求得好的猫。
用鱼肉喂饱(它),(猫)睡(的时候)用毡毯(垫着)。
猫既吃得饱又安逸,,根本不去捕老鼠,更过分的竟跟老鼠游戏。
因此老鼠愈加放肆。
某人生气了,于是不再养猫,认为天下没有(能捕捉老鼠的)好猫。
2南人捕孔雀
【原文】罗州①山中多孔雀,群飞者数十为偶(成对)。
雌者尾短无金翠②。
雄者生三年有小尾,五年成大尾,方(正当)春而生,三四月后复雕(同“凋”,谢),与花萼③相荣衰,然自喜其尾而甚妒。
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安放)尾之地,然后止焉(在那里)。
南人生(活的)捕者,候甚雨往禽(同“擒”捕捉)之,尾沾(沾湿)而重,不能高翔;人至,且爱其尾,恐所伤,不复翔也。
【注释】①罗州:古州名。
②金翠:金黄色与翠绿色。
③花萼(è):花的托片。
【译文】罗州的山中多有孔雀,几十只为一群成对地飞翔。
雌孔雀尾巴短,没有金黄色和翠绿色,雄孔雀出生三年,开始长有小尾巴,五年长成大尾巴,正当春天时(尾巴上的羽毛)开始生出,三四个月后又凋落了,跟花的托片同时茂盛和凋谢;然而孔雀喜爱自己的尾羽并且非常(容易)忌妒(争艳)。
凡是想在山林里停留,一定先选择好放置尾巴的地方,然后才栖息在那里。
南方人要捕捉活的孔雀,等到下大雨的时候前去捕捉它,(这时)孔雀的尾巴沾湿变得沉重,不能高飞。
人到(那里),(孔雀)又爱自己的尾巴,怕损伤(尾巴),就不再飞翔了。
3富商之鹦鹉
【原文】富商有段姓者,畜(养)一鹦鹉,甚慧(聪明),能迎客与诵诗。
段系其两翅,置于雕笼。
熙宁①六年,段忽系狱。
及(等到)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耶!”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承受);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注释】①熙宁:宋神宗年号。
【译文】有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只鹦鹉,十分聪明,能够迎接客人和吟诵诗。
段富商拴住了它的两个翅膀,放在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
熙宁六年,段富商突然被关押在牢狱里。
等到出狱回家,(他)问鹦鹉说:“我在牢狱中半年,身不由己,十分怨恨痛苦,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只在牢狱里关了半年,早就已经觉得不能忍受了;而我好多年(被关)在笼子里,有什么欢乐可说的呢?”段富商大有感触并省悟,当天把它放了。
4牛虎相斗
【原文】天长①县民戴某,晨出,其妻牧牛于野。
平日,其犬时时从(跟随)之,是日俄入草丛而不出。
戴妻怪(以……为怪)之,牵牛寻之。
未百步,见虎踞(蹲)丛中啮(niè,咬)犬,大骇(害怕)。
虎见人至,弃犬趋(急走)人,戴妻奔之不及,为虎所搏。
牛见主有难,忿然而前。
虎又释人而扑向牛。
二物交加哮吼,虎张爪牙,牛以二角抵(触)击。
逾(过了)时,虎力竭(尽),仓皇逃窜,牛竟(终了)胜虎。
戴妻乃(才)得免。
【注释】①天长:古县名。
【译文】天长县县民戴某,早晨出门,他的妻子在田野里放牛。
平时,她的狗时时跟随着她,这天进入草丛中没有出来。
戴某的妻子对此感到奇怪,牵着牛去寻找狗。
没走到一百步,见到一只老虎蹲在草丛中啃着狗,(她)非常害怕。
老虎见到有人来到,放弃狗而奔向人,戴某的妻子来不及奔逃,被老虎捕捉住。
牛看到主人有难,愤怒地冲向前。
老虎又放下了人扑向牛。
老虎与牛互相咆哮怒吼,老虎张牙舞爪,牛用两个角触击。
过了一会儿,老虎力气用尽,匆忙而慌张溃散奔逃,牛最终战胜老虎。
戴某的妻子才得以幸免于难。
5绿衣使者
【原文】唐明皇①时,长安杨崇义妻刘氏与邻人李氏私通②,欲杀崇义。
崇义喜鹦鹉,
常自喂之。
一日,崇义醉归,刘与李谋而杀之,埋枯井中,僮仆皆不之知(不知之),唯(只有)鹦鹉见之。
刘氏故(故意)令僮仆觅夫,并告官(官府)。
官日夜捕贼(贼人,杀人者)不得,诣杨家索。
架上鹦鹉忽曰:“杀家主者,刘与李也。
”官收(逮捕)二人拷问,具(全部,一一地)招实情。
遂置二人于法,并奏明皇。
明皇称鹦鹉义(主持正义),遂喂于宫中,封为“绿衣使者”。
【注释】①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②私通: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译文】唐明皇时,长安杨崇义的妻子刘氏与邻居李氏私通,想谋杀死杨崇义。
杨崇义喜欢鹦鹉,常常亲自喂养它.有一天,杨崇义喝醉了回来,刘氏与李氏(一起)谋划,杀死了杨崇义,(把他)埋在枯井中,仆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情,只有鹦鹉看见这事。
刘氏故意吩咐仆人去找丈夫,并报告了官府.官府日日夜夜寻找杀人凶手没找到,到扬家来寻找.架子上的鹦鹉忽然说"杀我家主人的人,是刘氏与李氏。
"官府逮捕了两人,拷问(他们),(他们)一一地招供了实情。
于是对两人按法律处置,(官府)并(把情况)上奏给唐明皇.明皇称鹦鹉能主持正义,于是将它喂养在宫中,赐封为“绿衣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