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管理相关重大问题专题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探究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_1

探究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_1

探究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发布时间:2021-11-12T12:08:25.714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3期作者:卢少军[导读] 改善农村生态,缓解灌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资源短缺诸多问题。

平南县东平水库管理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537313摘要:当前,我国灌区,有超过450余处,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占据国内耕地约15%。

灌区设备的顺利运行是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

部分大中型灌区由于建设时间较早,经过连年运行,其排灌能力不断降低,灌溉效益也难以发挥。

因此,为了将灌区效益衰减这一现状改善,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和水利部共同启动续建配套的节水改造项目。

下文结合某灌区实际运行情况,对于其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进行分析,明确工程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解决策略,期待提高灌区建设质量。

关键词: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实施问题;解决建议引言:我国针对大中型灌区,采取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优先在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严重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改造,对于存在严重病险类型的渠首工程、建筑物以及干支渠等工程进行改造。

改造以后,能够将灌溉条件恢复,使农业生产实现节约用水,改善农村生态,缓解灌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资源短缺诸多问题。

一、灌区概况某灌区处于黄河下游,属于兴建较早的大型灌区,灌溉范围包括5个县,实际灌溉面积能够达到512万亩,灌区内人口数量超过40万,干渠有9条,支渠有190条,干渠长度97公里,支渠总长度达233公里,所有干渠和支渠拥有300座建筑物。

自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启动以后,该灌区共计进行6次工程改造建设,累计投资超过6,000万。

改造项目实施以后,修建衬砌渠道20余公里,节制闸维修2座,支门新建和改建数量共计41座,新建3座测水桥,新建交通桥3座,渠堤道路修建长度达到17公里。

上述改造项目实施以后,将该灌区的供水条件极大改善,不但节约了水资源,而且还呈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及建议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及建议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及建议1 项目研究背景1.1 我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概况1.1.1我国灌溉发展概要1.1.2大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大型灌区是一个包含社会、环境及灌溉区域内的所有活动的集合体。

大型灌区内各项活动不仅涉及到“三农”问题,还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改善等问题,可以说大型灌区不仅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

1.大型灌区是国家粮、棉、油生产的重要基地我国的气候条件与水资源状况决定了灌溉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灌溉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是非灌溉耕地的2倍以上。

目前我国有大型灌区(30万亩以上)434处,中型灌区(1~30万亩)7383处,大型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1/2 左右。

其中,大型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总量的1/4以上,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以上。

陕西省大型灌区灌溉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8.5%,生产的粮食产量占全省总产的53.8%,生产经济作物占到全省总产的80%以上。

大型灌区是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国家粮、棉、油生产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

2.大型灌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调研中了解到,大型灌区内的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普遍好于非灌区,有的高出1倍以上;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2774元增加到2006年的6636元,是运城市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多,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灌溉增产值平均增加35%。

甘肃省景电灌区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支撑,而且解决了灌区40万人、10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景电灌区已成为景泰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大型灌区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社会和谐稳定。

3.大型灌区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随着灌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小城镇建设以及人口增加,有的灌区已由单一为农田灌溉服务转变以灌溉服务为主并兼顾为企业、城市生活、生态供水等多元化的服务。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分析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分析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分析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张,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中型灌区是国内农业灌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节水改造与管理,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对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与管理进行分析。

一、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性大中型灌区是农业灌溉的主要形式,也是耗水量最大的领域之一,因此灌区节水改造势在必行。

首先,节水改造能够有效减少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

其次,节水改造能够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益,保障农业生产的需求。

再次,节水改造能够减少水资源的开发开采,降低对水资源的压力,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最后,节水改造能够提升农业灌溉系统的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措施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措施包括设施改造、管理创新和技术推广三个方面。

设施改造是指通过升级灌溉设备和基础设施,提高水的利用率。

例如,使用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如滴灌、微喷等,减少水的损失和浪费。

管理创新是指改变传统的灌溉管理方式,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例如,建立完善的灌溉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价和用水定额制度等。

技术推广是指通过培训和科技创新,提高灌区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水平制度,以促进节水改造的实施。

三、灌区节水管理的主要内容灌区节水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灌区规划、水资源管理、灌溉调度和监测评估等方面。

灌区规划是指对灌区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包括合理划分灌区的区域和设置主要设施等。

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灌溉调度是指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需求,合理调度水的供应和灌溉。

监测评估是指对灌区的水量和水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和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前,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设施改造方面,成本较高,投入不足,限制了改造的进程。

解决办法是加大政府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灌区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

灌区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

灌区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一、引言灌区建设与管理是农业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效益、保障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对多个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交流和访谈。

本报告将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为灌区建设与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灌区建设现状分析1. 灌区规模和布局:调研发现,我国的灌区规模和布局较为复杂,既有小型灌区,也有大型灌区。

灌区的布局存在一定的地理差异,不同地区的灌区规模和类型也不尽相同。

2. 灌区建设标准:灌区建设的标准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

一些灌区的建设标准较为严格,建设过程中遵循科学规划和设计,而另一些灌区的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建设质量问题。

3. 灌区管理机构:调研发现,灌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运作方式也存在差异。

一些灌区管理机构运作良好,职责明确,工作高效,而另一些灌区管理机构存在组织架构不合理、职责不清晰等问题。

三、灌区管理现状分析1. 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衡量灌区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研发现,一些灌区存在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设施老化、设备维护不及时等。

2. 灌区水质管理:灌区水质管理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调研发现,一些灌区在水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部分灌溉水质量不达标,可能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3. 灌区农户参与度:灌区的管理需要农户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调研发现,一些灌区农户对于灌区管理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对灌区管理的意识和了解,导致管理效果不佳。

四、问题与建议1. 提高灌区建设标准:加强对灌区建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确保灌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符合科学要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果。

2. 加强灌区管理机构建设:优化灌区管理机构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灌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 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灌区的设施建设和设备维护,确保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灌区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

灌区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

灌区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灌区建设与管理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提高农田水利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推动灌区建设与管理的持续发展。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政府文件、学术论文和行业报告,了解灌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2. 实地调研:选择若干个灌区作为调研样本,实地走访,与相关责任单位和农户进行访谈,了解灌区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三、灌区建设的现状1. 灌区建设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灌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大、覆盖面广的特点。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灌区设施老化、设备陈旧、供水能力不足等。

2. 灌区管理的现状:在灌区管理方面,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机构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导致灌区管理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等。

四、灌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1. 灌区建设问题:灌区建设中存在着设施老化、设备陈旧、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田灌溉的水利效益。

2. 灌区管理问题: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机构职责不清晰等原因,灌区管理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且存在着监督不到位、执法不严格等问题。

五、灌区建设与管理的改进措施1. 加强灌区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提高灌区设施的维护管理水平,及时进行设备更新和维修,保障供水能力。

2. 完善灌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灌区管理机构,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益。

3. 推行科学灌溉技术:积极推广先进的科学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利效益,减少水资源浪费。

4. 加强灌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科学的用水计划,合理调配灌区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六、调研结论灌区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

灌区灌溉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灌区灌溉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灌区灌溉管理现状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与目的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灌溉是确保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而灌区灌溉管理的现状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效运行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灌区灌溉管理的现状,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灌区灌溉管理的改进与发展。

二、调研方法与范围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

调研范围主要包括全国各地的灌区,涵盖了农村和城市地区。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获得了大量有关灌区灌溉管理现状的数据和信息。

三、调研结果分析根据数据和信息的分析,我们找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发现:1. 灌区灌溉管理的基础设施:大多数灌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包括灌溉管网、水泵站、灌溉渠道等。

然而,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和破损现象,需要进行修复和改进。

2. 灌区灌溉管理的技术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灌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灌区灌溉管理中,如滴灌、喷灌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 灌区灌溉管理的组织方式:目前,大部分灌区的管理由政府部门负责,采用集中统一的方式进行组织和实施。

但在一些地区,农民自发组织成立了农田水利用户协会,参与灌区的管理和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4. 灌区灌溉管理的问题与挑战:尽管灌区灌溉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包括:- 一些灌区存在管理不规范、执法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水资源浪费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 对于农民参与灌区管理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管理水平;- 一些地区仍存在水资源短缺和供需不平衡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推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配置的工作。

四、调研建议与展望基于上述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完善灌区灌溉基础设施: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灌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维护力度,修复老化和破损的设施,确保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分析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分析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分析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逐渐凸显。

由此,节水成为了当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大中型灌区的管理和节水改造两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的重要性和困难挑战。

一、大中型灌区的现状和问题大中型灌区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石,但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消耗最大的领域之一。

目前,大中型灌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水资源过度消耗。

由于灌区面积较大,灌溉需求量巨大,水资源消耗较高,使得灌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影响。

2. 管理体制不合理。

灌区存在不同部门管理交叉、协调不足等问题。

并且管理体制不够灵活,对于区域土地的利用和水资源的分配存在一定的困难。

3. 灌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许多大中型灌区的基础设施滞后,引致有效利用灌溉水和水土保持措施无法落实,且现存灌溉设施运行效率低下,能力不足。

4. 种植结构单一。

农业生产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农业水利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多样化的农业需求。

5.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传统灌溉方式效率低下,水份利用率较低,浪费灌溉水资源严重,且容易引发土地沙化、盐碱化等问题。

为解决灌区存在的问题,加强大中型灌区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利用已成为非常必要的任务。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节水改造可以减少灌区对于水资源的依存度,可大大增加农业生产的寿命,并且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适当的节水措施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减少因缺水导致的水份短缺的损失,提高灌田利用效率,从而增加产值。

3. 降低对水资源的侵蚀。

通过对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能有效减少对水资源的开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减缓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和水体污染的问题。

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难点和挑战1. 设施更新的难度很大。

灌区配套设施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更新设施的难度更大,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容易引起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灌区管理调研报告范文

灌区管理调研报告范文

灌区管理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灌区管理是农田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田的灌溉供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灌区管理的情况,发现问题和挑战,提出改进和解决方案,以推动灌区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

我们选择了多个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灌区管理相关的农户、农田水利管理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

此外,我们还利用在线问卷工具收集了灌区农户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灌区管理现状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灌区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供水不稳定:部分灌区供水量不足,或者供水品质不佳,严重影响了农田的灌溉效果和产量。

- 管理体制不合理:灌区管理的责任部门多样,但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机制,导致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 信息传递不畅:灌区管理部门与农户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管理政策和要求无法有效传达和执行。

- 管理手段滞后:部分灌区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控制阶段,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施设备的支撑,导致管理手段滞后。

2. 调研结果分析我们将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供水问题:由于城市用水和农田用水的矛盾,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供水问题成为当前灌区管理的重要难题。

解决供水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探索多元化的供水方式,提高供水效率。

- 管理体制问题:由于灌区管理的多元化、地区差异等原因,管理体制不合理成为制约灌区管理的瓶颈。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灌区管理的协调机制,强化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推动形成灌区管理的合力。

- 信息传递问题: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农户无法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管理政策和要求。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传递渠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 管理手段问题:当前部分灌区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控制阶段,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施设备,如智能灌溉系统、远程监测与控制设备等,提高灌区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管理相关重大问题专题调研报告#TRS_AUTOADD_1216863880390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16863880390 P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16863880390 TD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16863880390 DIV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16863880390 LI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 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 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 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 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 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 m":"0"}}--**/近年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深入了解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对策,进一步促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作开展,部科技委决定组织开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管理相关重大问题专题调研工作,并于XX年9月17日由水利部办公厅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管理相关重大问题专题调研的通知》,布置相关工作。

水利部科技委组织7个专家调研组,于XX年10月-12月分赴XX、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10个省区的石津、景电、夹马口等14个大型灌区,霍泉、冶峪河等8个中型灌区开展调研。

调研组采取听取地方主管部门汇报、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相关省区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改革进展情况,并针对大中型灌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与有关省区水利厅和灌区管理单位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农民用水户进行座谈。

各地对这次调研十分重视,做了认真准备,保障了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大中型灌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大中型灌区是一个包含社会、环境及灌溉区域内的所有活动的集合体。

大中型灌区内各项活动不仅涉及到“三农”问题,还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改善等问题,可以说大中型灌区不仅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

大中型灌区是国家粮、棉、油生产的重要基地我国的气候条件与水资源状况决定了灌溉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灌溉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是非灌溉耕地的2倍以上。

目前我国有大型灌区434处,中型灌区7383处,大中型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1/2 左右,其中,大型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总量的1/4以上,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以上。

陕西省大型灌区灌溉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8.5%,生产的粮食产量占全省总产的53.8%,生产经济作物占到全省总产的80%以上。

大中型灌区是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国家粮、棉、油生产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

大中型灌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调研中了解到,大中型灌区内的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普遍好于非灌区,有的高出1倍以上;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2774元增加到XX年的6636元,是运城市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多,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灌溉增产值平均增加35%。

甘肃省景电灌区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支撑,而且解决了灌区40万人、10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景电灌区已成为了景泰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大中型灌区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社会和谐稳定。

大中型灌区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随着灌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小城镇建设以及人口增加,有的灌区已由单一为农田灌溉服务转变以灌溉服务为主并兼顾为企业、城市生活、生态供水等多元化的服务。

据统计,大型灌区除了向农业灌溉供水外,灌区还提供了1/7以上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

山西省霍泉灌区除了灌溉供水外,还承担向山西省焦化集团和当地工业供水,是灌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供水保障。

大中型灌区是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大中型灌区是农业生产活动与人类活动最为活跃与频繁的地区,由于水资源条件较好,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相对良好区域。

灌区的用水行为、工程设施状况直接影响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区域水循环变化,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变化。

甘肃兴电灌区紧靠腾格里沙漠,灌溉通水后,彻底消除了灌区内的沙漠化现象,沿腾格里沙漠边缘发展了近32万亩灌溉地,灌区新植树100多万株,种草5000多亩,累计保存林业面积达36500亩,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南侵。

许多大中型灌区坚持将灌区配套节水改造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美化了城乡人居环境。

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十多年来,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期间,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开展了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通过工程改造与管理改革,灌区工程状况有所改善,管理得到加强,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工程改造截止XX年,国家启动了376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占规划改造灌区总数的87%,共安排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233亿元,占规划骨干工程投资的17.9%,其中,中央127亿元,地方配套106亿元。

调研的8个省区已开展节水改造的大型灌区124处,占规划改造总数的86%,已安排投资87.03亿元,占骨干工程规划投资的19.5%。

1998年以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安排了190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占规划改造总数的12.6%,总投资4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发资金15.75亿元,地方应配套27.62亿元。

截至XX年,调研的8个省区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已开展节水改造的重点中型灌区49处,占12.8%,已安排资金10.19亿元,占其规划投资的12.1%。

调研中了解到,在工程改造中,各灌区加强领导,认真执行水利基本建设程序,贯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严格合同管理。

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先解决严重渗漏渠道的防渗、病险工程、“卡脖子”工程和建筑物配套等影响灌溉效益发挥的关键问题。

同时,积极进行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本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先进适用、高效可靠的原则,开展了数据采集、闸门远程控制、水情遥测与用水量测、灌溉用水管理、水务公开等为重点内容的灌区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灌区工程安全运行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许多灌区结合工程实际,在节水改造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陕西省XX峡灌区在韦水倒虹除险改建项目中,引进省内首例管道底部90°范围大曲面粘钢补强、“一锚两粘”、钢管埋弧自动焊接、无声爆破等新工艺,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工程投资。

管理改革在灌区工程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同时,各灌区积极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1、积极开展灌区管理单位体制改革。

调研的省区均出台了管理体制改革具体实施意见,完成了灌区管理单位改革实施方案,部分已得到当地政府审批。

甘肃省129个灌区的改革方案已经当地政府批准实施,占大中型灌区总数的71.3%。

陕西省已有121灌区管理单位改革方案得到批复,占应改革单位的51%,落实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4181.5万元,占应落实费用的31.9%。

同时,各灌区以水管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效果。

甘肃景电灌区将三级管理改革为二级管理,科级机构由94个减少为45个,减少48%,机关人员减少了2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