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
唐代市的变化与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

2 古典市制概 况
古 典 市 制 最 主 要 的特 点 在 于 对商 品 交 易 地 点
f n t no t emak t sc u e yted v lp n u ci f o h r e i a s db h e eo me t
o o f c mmo i c n my T e sg ii a c ft e dt eo o y . h i n fc n e o h
c a g s d m o t a e n t o l wi g t r e h n e i e nsr t d i he f lo n h 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时间的严格限制 。城市 中的商 品交 易集 中在 市
中进 行 。 < 礼 > 记 载 : 大 市 . 日昃 而 市 ,百 周
【 要 】通 过 史 料 分 析 ,揭 示 唐 代 市 内 已经 出现 摘
居 住 功 能 。指 出唐 代 的 里 坊 制 松 动 迹 象并 不 只 局
制、严格 的市 坊分 立和管制政策成为里坊制城市 的典 范。另一方面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代 出现 了破坏古 典市 坊制度的迹象 .开启 了从里坊 制向街巷制的过渡步伐 。对于这一 自唐开始 .到
r v as t a h h n me o fd li g a r a y e e l h tt e p e o n n o we l le d n
a p a e nt ema k t f a gDy a t . l a e p e r di h re o T n n sy n i p p r s
e c a g t i h r ; o e ve , ti c u e x h n e wi n t e wa d m r o r i n l d s h h p e r n eo o t e a p a a c fc mme c a n t n m i i g wi r ilf c o x n t u i h r sd n i lf n to n t e ma k t Th e i e t l e i e ta u c i n i h r e . e r s d n i a
我国古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过程与原因

浅叙我国古代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的过程与原因(一)里坊制崩溃萌芽于唐中后期的长安城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
《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句,毛传曰“里,居也”。
西汉长安城,则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
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洁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诸坊“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在市民生活上,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即“昏而闭,五更而启”。
对于“诸犯夜者,笞二十”甚至曾出现“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的现象。
这样,唐长安城夜间坊门紧闭,坊外空无人行。
朱熹对唐代的里坊制度甚为赞赏,说:“唐宫殿制度正当甚好,居民在墙内,官街皆用墙,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
这种严格的里坊制度以强化城市治理、防范盗贼为目的,却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中期以后,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的行为不断出现。
随着“侵街”现象的增多,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
但是,这些均未能阻止“侵街”的浪潮。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七月,左街使上奏:“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
与“侵街”行为相伴的,还有对“夜禁”的破坏。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
在交易地点上,出现了坊内开店的现象。
本来,唐长安城内设有东、西二市,作为交易的集中场所。
与坊一样,市亦为市墙围合的封闭场所,且聚散以时,“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长安城里坊制度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其里坊制度是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里坊制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是对城市居民进行划分和管理的一种方式。
唐长安城的里坊制度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区域,称为“坊”。
每个坊内又分为若干个小区域,称为“里”。
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城市的管理更加有序,方便了政府对居民的控制和税收征收。
同时,里坊制度也有利于维护城市的治安稳定,因为每个坊都有专门的坊门和守门人,晚上坊门关闭后,居民不得随意出入。
在唐长安城里坊制度下,居民的生活井然有序。
白天,坊门敞开,商贩云集,市井繁华;夜晚,坊门关闭,居民归家休息,市井安宁。
此外,里坊制度还规定了居民的职业分布,如工匠、商人、文人等各有所属的里坊,这有利于各行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里坊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
首先,由于人口增长和土地紧张,许多居民被迫居住在拥挤不堪的环境中,生活质量下降。
其次,里坊制度的严格管理限制了居民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交流。
最后,里坊制度助长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导致政府治理能力下降。
总之,唐长安城里坊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最终,在唐朝末年,里坊制度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城市管理模式。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齐东方里坊是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聚居方式、生活方式,它像巨大躯体中的一个个细胞组合起来,运转着城市的生命活力。
里坊作为一种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几百年不变的稳定格局,它在世界古代城市中是独创而且几乎独有。
因此,研究中古时期城市的里坊问题备受关注,诸多学者发表了精辟地见解,也有不同意见和未涉及的问题1。
里坊格局下所产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群体面貌,甚至长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传统。
因此,里坊制度的出现、内部结构特征、时代变化、衰落的过程及其原因,以及在古代城市设计上的影响仍值得作系统性的探讨。
一、“里”与“坊”的异同“里”和“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大量的研究论著中常常被连用为“里坊”。
或以为隋代以前多称“里”,其后多称“坊”。
“里”为正规名称,“坊”为俚俗之称。
“里坊”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讨论城市布局时无关紧要,如果深入考察城市内部规划,探讨里、坊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时,两者的异同必须加以分辩。
“里”作为居住形态,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当时还称之为邑、闾。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毛传曰:“里,居也。
”《尔雅》卷二《释言》:“里,邑也。
”《礼记》郑注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
”《周礼》卷二二《地官》闾胥云:“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二十五家为闾。
”2《管子》还有周详并涉及到内部管理的记载: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闾闬不可以毋阙,宫垣闭不可以不修。
……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闾闬无阖,外内交通,则男女无别;宫垣不备,关闭不固,虽有良货,不能守也。
……明君者,闭其门,塞其途,弇其迹,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
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
故罪罚寡而民以治矣3。
“里域”是人们居住的区块,内部的居所之间有墙和门相隔。
周代城乡有国、野之分,城的中心由国君和卿大夫占据,一般平民居住城郊,郊外是从事农耕的人。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如何被街巷制取代

里坊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对城市形制格局 产生了浑远的影响。北宋时期的东京城是在唐、五代汴州城的基础上营 建的,其内城的基础是唐代刺史李勉修筑的汴州城.外城的基础是后周 柴荣修筑的。北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扩建,并延续在晚唐洛阳开始实 行的都市政策和经后周世宗传承的开封都市政策,建构起北宋东京的都 市景观和都市制度的基础。使开封逐步发展成为皇城巍峨,河运便利的 都市。
3、宋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兵制,为了保持都城强大的禁军军力必须 仰仗东京城便利的漕运。东京城市水系漕运和防御的双重功能,是由
东京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东京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下游,交通拄 迭。就陆路而言.当时开封是个交通中心,有几条道路干线以开封为中 心向口方辐射。以汴河最为重要.乃为建国之本。为了储存漕运物资。 沿汴河两岸建设了大批粮仓与邸店.并出现了繁华的行市。这种在求系 交通要道上形成的高效、便捷的行市,进而带动了整个城市中街市的形 成。这些新的行市与街市逐步取代了封闭式的坊市制,居住区与商业区 交叉并存,大街小巷影成通畅的交通网。
代军事技术已处于冷兵器向火器过渡的阶段,拥有抛石机和铁火炮等攻 城利器。攻城战术不断创新且运用娴熟,集火射击和步炮协同的思想开 始萌芽,这对宋军的城池防御提出了空前排战。为了应对这些矛盾,东 京城构建了完整的防御体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推荐下载

“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来源:本站原创作者:- 发布时间:2011-01-08 10:20:28 浏览: 18次“三坊七巷”发轫于晋代,形成于唐末。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的外围,仿效唐长安城修筑罗城。
“三坊七巷”就在罗城的西南部一直延续着唐长安城的里坊规制。
历史上长安城有汉、唐两个时期。
西汉长安城略具方形,而城内有效面积绝大多数都建大型宫殿,如长乐宫、未央宫,还有明光宫、北宫、桂宫等;其他用途的有效面积极少,几乎没有大众居住的建筑。
据记载汉长安城内有九街、八陌、一百六十闾里,宫殿的面积总和占四分之三。
而唐长安城则有别于它,全城面积成方形,中轴中心为明德门,正对皇城的朱雀门,大街甚宽,实际上是天街,也称朱雀街。
东西大街十一条,南北大街十四条,组成一百0八个街坊,商店市场集中,大街两旁都是官署、衙门、寺院、庙宇,居民在坊内修合院建筑,穷苦大众住在坊曲之中。
城内大部分是住宅区和市肆区,宫殿仅占全城总面积的九分之一。
这种从“城”到“市”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文化繁荣的体现。
从此,也形成了城市的里坊制度。
里坊制度的主要原则是:中心布局原则、对称安排原则、方块居住原则、市场固定原则和市民宜居原则。
尽管这些原则国内诸多城市都曾运用,但最为难得的是“三坊七巷”不仅全面的实施,而且千年至今依然基本地保存下来,这正是弥足珍贵之处。
一、中心布局原则唐长安城的建筑,首先是确定城市的中心,而后考虑向四周扩展,从而推定整个城市的总体范围,以若干对称的街坊组成。
福州古城也是这样,中心就是当时的福州军事、政治机构的所在——大都督府衙门(今鼓屏路与湖东路的交叉处),沿着直线南至鼓楼,其南面为宣政街,其东是东衙(今东牙巷),西是西衙(后来的西牙巷)。
而就“三坊七巷”来说,也同样依据中心布局的原则,即以南后街为中轴,向左右两侧扩展,至今保持不变。
二、对称安排原则唐长安城的总体是中轴对称布局,即以纵贯全城中心的朱雀街为中轴,左右完全对称安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壹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肆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摘要】唐长安城沿袭汉魏都城建置,推行封闭式的里坊制的城市管理,且达到了顶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里坊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北宋东京城,里坊制逐渐的被打破直至解体,为先进的开放式的街市制所取代,从而对城市建筑的形制、规划及时空布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唐长安城;宋东京城;里坊制;街市制;时空布局引言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唐长安城的规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北魏洛阳城和东魏邺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并以纵横相交的棋盘形道路,将其余部分划为108个里坊及市,四周有坊墙,从而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理想和要求。
东京是北宋的首都,也可以称得上当时的一个国际大都市。
北宋东京城的前身是唐朝的汴州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皆在此建都。
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亦把东京作为他的都城。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结构发生了变化,官民住宅相间,临街设店,里坊制逐渐被打破直至取消,为街市制所取代。
从唐长安城到北宋东京城,从封闭式的里坊制到开放式的街市制,无论在城市规划及管理方面,还是建筑构造及布局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笔者从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两个方面试论之。
1 空间布局1.1 从坊、市分离到住宅、店铺相间“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
“里坊制”起源于西周,是统治阶级为便于管理都城人民的要求而设立的。
里,或称闾里,首见于《尚书酒诰》:“越百姓里居”。
到西汉时,里坊制已趋成熟。
当时的长安有160个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制度更加完善,如北魏洛阳的里坊划分和管理均已超过前代。
隋唐长安的坊市制度沿袭汉魏以来体制,达到了鼎盛阶段。
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晚唐和宋朝,曾经历过一场历时几百年、针对里坊制的拆墙运动。
里坊制的兴起中国商周时期以前,可谓城市发展的初期。
人们出于需要聚居到一起,但还没有有意识地大规模修建城市。
从春秋到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城市发展高潮。
“千丈之城。
万家之邑相望也。
”西汉刘邦建国之后,全国各地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取得了经济大发展,“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交流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交换经济发达带来了商业城市的大发展。
除了首都长安,其他城市如洛阳、邯郸、寿春(今合肥)、临淄(今淄博)、江陵(荆州)、成都、吴(今九江)等都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这时期也是里坊制城市建立的初期。
《吴越春秋》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这里的“城”即“宫城”,“郭”即“外城”。
城与郭,构成了古代都城空间主要和基本的单元。
造郭的目的是“守民”,即为了镇守和掌管、统治民众,以建立和维护王朝统治秩序。
因此,如何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和都城规划结构来组织民众的聚居生活,构建都城社会空间,并使之纳入整个都城政治和礼治秩序之中,就成为都城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西周以来,对郭内居民的组织管理主要是通过里坊制度进行的。
里坊可谓是古代都城中最为普遍和长久的居民聚居规划形态和城市管理制度。
不仅将都城划分出若干方形的空间。
而且对每个空间都作了适当的安置与有效的管辖。
它在划分都城居民居住空间的同时,也划分了都城社会结构空间。
春秋时期,城池规划便有了“里坊”一说。
“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为当时的居住区。
即由官府规划的、封闭的居民区。
《苏氏演义》说:“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正也。
”又说:“方,类也。
《易》曰方以类聚,居必求其类。
”城市由若干“里”组成,可以保证城市秩序及统治者的安全。
“里”也是城市面积的基本单位,即是城市设计时的平面模数。
这种规划设计手法。
是古代城市呈现方整形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里坊制,以里坊作为城市中的居住单位进行管理。
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在汉朝,用纵横的街道将城市划分为大大小小不同的方格,居住的坊和市相分离,规格也不统一。
“里坊”在汉朝称为“闾里”,据记载,汉长安有160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居民区在长安城东北和外郊。
160闾里可能包括城中的“闾”和郊外的“里”。
城中则宫、衙、市、宅杂处。
闾里的形式可能脱胎于农业井田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社会的基本组织“邑里”,移用于都市,则成为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只是以城市居民取代农业居民。
封建社会商业繁荣、人口增多,统治阶级需要有效的措施确保城市的有序运行,里坊制城市便于管理统治,因而被多个朝代沿用。
里坊以规整的区划、严密的管制为基本特征,其形成和发展表达了统治者试图从时空上严密控制城市居民及城市社会生活的冲动和努力。
里坊制的巅峰从三国时期到唐朝。
是里坊制的巅峰。
以曹魏的邺城、北魏的洛阳城和隋代的大兴城(唐称为长安城)为代表。
古代的城市规划(尤其是都城规划)自三国曹魏邺城开始。
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
城的外形趋向规整,王室衙署位于城内北部中间。
其余大部分为居民区,居民区内由数条东西、南北的街道划分为若干封闭式的里坊。
北魏首都洛阳城,在官方的人为规划下,洛阳城的格局就如一个巨大的围棋盘。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洛阳城的大城墙里面套着323个里坊(子城),士农工商不同职业者集中居住在各个里坊中,如洛阳北的慈孝里、奉终里,里内人多从事丧葬业,主要卖棺材、纸钱之类的商品;洛阳东的通商里、达货里中的人,多是屠户、小贩,资财巨万;洛阳南的调音里、乐律里,多居住着演员、歌妓;洛阳西的延酤里、治觞里,居住的多是酿酒者。
每300步建一个里坊,每个里坊都有围墙,坊内一般设有十字大街,将里坊分为4个区域,如同一个“田”字;每一块区域再设十字型小巷,从而将里坊分成16居住点。
居民的住宅就分布在这些居住点里。
而且,坊内原则上不允许开设店铺、市场,居民购物必须跑到政府制定的“市”里。
隋朝大兴城全城共有109坊。
排列得如棋盘上的格子般整齐。
以正对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两侧建筑东西相互对称。
朱雀街以西有55坊,朱雀街以东有54坊,因为在城的东南部修建了一座曲江池,占去了1坊的面积。
其实,这种棋盘状的道路结构体现了周礼制度和周礼精神。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古代都城的规制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也就是说,都城9里见方,每边开有3门,东西南北各有9条道路。
南北道路宽为车轨的9倍。
这种整齐划一的方格形道路交通网,不仅便于交通,也便于在街坊内建造各种建筑。
棋盘状街区结构对现代城建影响较大,我国各主要大、中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网至今都保持着这种基本的格局。
隋朝大兴城内的坊最初设计分为五级。
面积较小的两级坊只在皇城正南和东西各开一个坊门,其余坊则在四面各开一门。
以街道连接不同的坊,两个坊门的小坊内设一条东西横街:4个坊门的大坊内设有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街。
坊内除了这条横街或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
“坊”其实是高墙围起来的封闭大院。
有的大院用作官吏办公,有的大院用作百姓居住。
每个坊都是相对独立的封闭整体,四周筑有夯土的高高的坊墙。
隋唐洛阳城内的坊墙厚度约在4米左右,均为夯土筑,其高度大约不会超出常人肩部的高度。
而长安城的坊墙高约9米。
每个坊的坊门上书写有坊名作为标记。
坊门每天按时启闭。
夜间及遇有禁令或事变时,官府就命令关闭坊门。
“坊门”的作用和现在的街道牌一样。
如果官府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告示坊中居民。
或居民在道德、科举方面有值得表彰的地方,官府也会张榜于坊门,后来的牌坊就来源于此。
坊与坊之间的笔直街道一般宽41米。
道路宽阔通畅。
但这些街道都是土路面。
雨雪时交通不便。
为了排水,路面中间高,两侧有水沟,沟外是坊墙。
城内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出布局整齐的里坊,其面积大小基本相同,“每坊东西南北各长三百步”,形制基本为正方形。
折合今尺度每坊的长宽均为441米,约0.5平方公里。
隋唐的长安城有两个商业区。
长安城朱雀街两侧各用两坊地修建出东西两个大型市场,分别叫东市和西市,是都城内的商业区。
东西两市店铺林立,各开两门,市内街道呈“井”字形。
当时的城内繁华状态可以从这两个商业区看出,东市里面的商业门类分为220行,西市比东市还要多。
东市周围的坊内居住的多是公卿勋贵,而普通的商人特别是大量的西域胡商,集中居住在西市周围。
唐朝开设市场管理员。
使得市场有价格货物管理机制。
市场虽大。
却井然有序。
隋唐长安城内各坊中不仅居住了平民,也有各级官僚、商人、道士、僧侣,以及客居隋唐的外来人员。
这些人士因社会地位、贫富的悬殊,各家的房产、人口有着很大区别,也就决定了各坊户数的差异。
隋唐两京的坊并非纯粹的居民区,官衙、寺观、官宅遍布其中。
对里坊制度的影响大致如下:第一。
政府机构、军用场地占用了一坊之中的许多土地。
第二,权贵的随从、仆役众多,故其宅院也相当庞大。
像房玄龄、李?蕖⒀罟?忠等将相之家更是占坊中相当大的部分。
郭子仪的豪宅占亲仁里四分之一的面积。
家里有几百人之多,而古代每户家庭平均人数通常为5.17人,而郭子仪家的人口之多、住宅面积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寺、观占据坊里土地。
城镇里坊之中的土地被特权阶层大量占用,由于他们社会地位、经济力量相差悬殊,所以占地多少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各坊居民户数的不平衡。
东都洛阳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有如同长安城那样整齐划一的街道,但坊市的规划并没有两样。
据《大业杂记》记载,洛阳南有96坊。
洛阳北有30坊。
所有的民坊周边均是围墙,大约长4里:每个民坊都有4面大门,它们都临街,建有门楼,呈现为封闭的居民区。
大街小路,纵横相对。
隋唐制定了“百家为里”的制度。
由于“里”是按户划分而形成的组织。
“坊”是规划而成的封闭居民区。
这就决定了里坊组织的不一致性。
第一,一里多坊。
有的坊只有权贵一户。
在与“一里百户”的编制相差太远,这就须要两坊甚至几坊才能成为一里。
第二,一坊多里。
这比较常见,这和隋唐时期京城的坊数有限而居民人数庞大有关。
长安城每坊平均有300户。
东都洛阳每坊平均不少于200户。
如果按“每里百户”进行编制,一坊之中出现数里则为正常现象。
分为一里或数里之后。
坊中剩余的、不满百的户数自然就与邻近的坊中居民结合形成一里。
出现跨坊成里的现象。
当然,偶然也有一坊刚好是100户成里的。
唐朝的里坊和汉朝一样实行夜禁。
每晚各坊市的大门随着城门一起关闭,拂晓再开。
根据唐朝的城市制度,城门坊角,设有武侯铺(公安分局或派出所),由卫士分守。
天黑了,街鼓响起,坊门会准时关闭,所有的居民都被限制在各个里坊内,不准自由上街晃荡。
坊外街道也实行宵禁,如果有人偷偷溜出坊外大街,即为“犯夜”,要打20大棍。
曾有一个宦官喝醉酒“犯夜”。
被城门坊角的武侯铺卫士逮住后乱棍打死了。
五更二时,城内的大鼓响起来了,各个街道的街鼓也随之响起来了,坊市的门开始打开。
在里坊、夜禁制度下,城市虽然井然有序。
作奸犯科的歹徒难以立足,但市民生活受到许多限制,极不方便,也不够人性化,如不可以在坊内开店,晚上在街上行走都不允许,更不要说夜生活。
因此,在里坊制实行了数百年之后,屡屡受到市民自发的挑战,或在坊内沿街拆墙开店做生意,或不准时开闭坊门,中晚唐政府仍意图严格维持里坊制与夜禁制,但多少表现得有心无力了。
慢慢地,禁锢自由、与人不便的坊墙被推倒了,坊市分离的格局消失了。
从中晚唐开始,市民们为了追求自由,为了方便生活,高墙都被拆除,传统的里坊制被破坏,坊市结合,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夜市逐渐兴盛。
很多市民临街开店摆摊,甚至侵占街道,人声噪杂喧嚣,大街小巷开放贯通,人来人往,自由出入,夜生活丰富多彩。
里坊制的解体城市发展的第四阶段为开放式街市期。
从宋到明清。
这一时期的城市终于突破了里坊制,以更开放的格局出现了。
自宋起,城市的里坊制布局逐渐放宽。
这是因为,一方面,宋朝实行农商并重,此时已经被激活的商业力量与市民力量逐步强大,他们自发地、坚韧地冲击里坊、夜禁制的牢笼;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比较开明,不推行王莽那样的原教旨儒家路线,也不走朱元璋追求严厉社会控制的法家道路。
宋政府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现实,响应市民诉求,以新的坊厢制取代旧的里坊制。
一个里坊就如一个封闭型小区,而一个坊厢就如一个开放性社区。
宋朝官府建立治安巡逻制度代替坊墙来保护居民的安全。
宋朝,城市商业活动开始面向平民百姓,城市生活也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
首先,大众服务业兴起。
北宋以后。
城市居民开始转向生产专门化、生活消费型的生活方式。
行医卖药、箍桶等大众服务业应有尽有。
其次,文化娱乐业大众化。
唐朝以前,城市分区规划严格,宫廷的娱乐活动不易传到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