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
遵义简介_精品文档

遵义简介遵义,位于中国贵州省中部,是该省第三大城市,是黔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遵义市地处贵州省东南部,北至贵州省渠县,南接贵州省仁怀市,东临贵州省赤水市,西至贵州省修文县。
市辖区总面积30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30万人。
遵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遵义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
在20世纪初,遵义成为中国革命中心的重要地点之一。
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方向。
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遵义地处贵州高原,地势起伏,自然景观独特。
境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旅游胜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贵州观山湖,这是一个以湖泊和山脉为主的风景区,被誉为“小艾海”。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此外,遵义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如张飞庙、红军会议旧址、茅台镇等,这些景点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遵义的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
其中,茅台文化是遵义的瑰宝之一。
茅台是中国著名的白酒品牌,被誉为“烈酒之王”。
茅台镇位于贵州遵义省,是茅台酒的故乡。
这里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传统的酿酒技艺,每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品尝这独特的美酒。
除了茅台酒,遵义还有许多其他的美食和特色小吃。
遵义豆花、太婆豆腐、遵义火锅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口感独特,令人垂涎欲滴。
这些美食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遵义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它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市内有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为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和研究资源。
此外,遵义的医疗系统也非常健全,市内有许多高水平的医院和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

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黔川渝三省市结合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也肯定是军事重地。
那么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今遵义市地,战国时期属邑国,附属于夜郎。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无前220年)置邑县。
今市地自此直至南北朝时均在邑县境内,先后属犍为郡、柯郡、平夷郡、平蛮郡。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属江南道。
播州称谓由此诞生十六年(642年),播州所辖罗蒙县改名遵义县。
遵义之名始此今市地在播州所辖带水县境内,五代时期先后属前蜀、后蜀、楚、后周等国。
一、宋元时期建置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部在今市南10公里白锦堡建立世袭统治。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杨氏家族内讧,杨光荣、杨文贵叔侄献地归顺北宋,宋廷令建播州与遵义军,今市地属播州。
宣和三年(1121年)废播州,置播州城隶于南平军;六处(1124年),改播州城为播川县。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氏第十二代统治者杨轸将其治所从白锦堡迁穆家川(今遵义市老城)为遵义建城之始。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设播沿边安抚司,属夔州路,今市地驻安抚司治所。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十月,杨邦宪归顺元廷。
至元十八年,播州安抚司升为播州宣慰司。
播州宣慰司建立使“播州”概念得以强化至元二十二年,改隶湖广行省顺元路宣抚司,同年降为播州军民安抚司。
隶属湖广行省时间不短至元二十九年中书省奏准,播州仍隶湖广行省,直至元末。
元末,明玉珍农民起义军占据四川,建立大夏政权。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派窦英为参知政事,镇守播州。
播州战略要冲地位得以体现今市地元代驻播州安抚司、宣慰司治所。
二、明清时期建置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归顺明廷,隶四川。
隶属四川始!第二年由宣慰司升为宣慰使司,下辖安抚司、长官司,今市地为播州长官司辖地。
播州军事两次属贵州指挥:第一次,洪武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382-1393年),属贵州都指挥使司。
遵义简介

遵义历史沿革公元前八至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
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范围。
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
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与今遵义有关的,一是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
二是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
至德二载(757年),大诗人李白被"长流夜郎",地点就是今遵义市桐梓县的夜郎坝。
这个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
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而位于桐梓县境的唐夜郎县故址至今仍称为夜郎坝。
今遵义市境内,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
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
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
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
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6年。
遵义二字,除作为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
从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间,播州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

遵义一、城市概况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处于云贵高原偏东北的斜坡地带,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市域全境,高山连绵,河道纵横,全市河流均属长江流域,以大娄山脉为分水岭,南北分属乌江和长江上游干流两大水系。
全市面积30762平方公里,辖3区2市9县并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新蒲新区,2017年全市总人口780万,常住人口614万,中心城区人口130万。
遵义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黔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新材料基地和全国绿色产业基地,是黔中城镇群对接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桥头堡和黔北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
遵义市是198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遵义会议为主题的长征文化以及土司文化、国酒文化、沙滩文化、夜郎文化、民族文化是遵义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内涵。
二、历史沿革遵义市辖地,战国时期在鄨国境内,秦汉至南北朝,先后属犍为郡,牂牁郡、平夷郡、平蛮郡。
唐贞观九年(635年)属播州。
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受朝廷招募,率部击退南诏势力,入据播州,开始了杨氏对播州724年的世袭统治。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氏第十二代统治者杨轸将其治所从白锦堡(今市东南10公里处)迁至穆家川(今遵义市老城),为遵义建城之始,遵义老城历宋、元、明直至清朝初年,发展缓慢且规模不大。
乾隆年间,社会较为安定,人口增加,养蚕和丝织业的兴起及黔大道的修辟,促进商业兴旺,市集范围随之扩大。
咸丰九年(1859年),湘江东岸建成新城,与老城隔江相望,中以万寿桥(今新华桥)连接,组成双联式城池。
民国17年(1928年),穿越新城的川黔公路开通,街市沿公路向南、北延展,丁字口一带成为遵义金融、贸易及交通中心。
遵义古城区在凤凰山、老鸦山和府后山环绕地带布局和发展,并以湘江河为界分成新城和老城,具有典型山区城市特征,构成“一江两城三山”交相辉映,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双联城池格局。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一)遵义名城历史文化主要内涵1、长征文化--长征大逆转见证之地2、播州土司文化--700年古播州土司探奇之区3、国酒文化--国酒百年辉煌览胜之市另外,沙滩文化、佛教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夜郎文化也很有特色。
遵义城市介绍PPT

完 结
旅游
胜地
第三章 当地美食
三 当地美食
虾子羊肉粉
虾子羊肉粉是遵义传统美食之一,用鲜羊肉 熬汤,浇米粉,放羊肉片、调料而食。羊肉 薄片香而不膻,与光滑的米粉搭配,加上特 制的油炸干辣椒,美味一级棒。虾子羊肉粉 是遵义人的最爱,用滚烫的羊肉汤和热辣的 油辣椒,细腻的肉片和米线一起食用,一碗 羊肉粉,直叫吃粉人一身大汗淋漓。
一 历史故事
土司பைடு நூலகம்度
在明朝时期,“土司”是指世代传承担任“土 官”职位的一方势力。“土官”是世袭的地方 官吏,兼行政与军政于一身。元明清三朝在西 南地区大量推行土司制度。明朝永乐十一年 (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标志贵州正 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土司制度在贵州推行 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 上是独一无二的。
四 民俗文化
正安傩戏
傩戏是正安境内广为流传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是傩舞和戏的合称,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唱腔 原始而又丰富,细腻而又动听;傩舞表演粗犷 而又张扬,夸张而又生动。傩师所唱的歌称为 傩歌,所跳的舞称为傩舞,傩戏产生于傩歌、 傩舞。初以歌舞演故事,后以钟馗形象在傩仪 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域级州“遵 副市,遵义 中,贵”市 心是州,, 城贵省古简 市州辖称称 。省地播
旅游 胜地
贵播遵 州州义 省,市 域贵, 副州简 中省称 心辖“ 城地遵 市级” 。市,
,古 是称
一二三四
历特当民 史色地俗 故景美文 事点食化
遵义市地处西南地区、贵州北部,南临贵阳、北倚重庆、西接四川, 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成 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 地和先行区。
二 特色景点
遵义历史文化总结汇报

遵义历史文化总结汇报遵义历史文化总结遵义是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下面是对遵义历史文化的总结汇报。
一、历史沿革遵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历史上,遵义曾是一座战略要地,多次被用作军事据点和行宫。
在明代,遵义成为了贵州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清代时期,遵义是贵州省的九大土司州之一,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
20世纪初,遵义成为了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风暴中心,红军长征途经遵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历史遗迹1. 遵义县文庙:建于明朝,是遵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文庙之一。
文庙建筑均匀分布在庭院里,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布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茅坪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遵义市赤水河畔的茅坪,是中国红军长征的重要起点之一。
纪念馆通过实物展品、图片和文献资料等形式,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
3. 赤水古城:建于明代,始建于明代,是遵义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
古城区有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包括庙宇、民居、商铺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4. 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是对遵义会议的纪念场所。
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会议,标志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召开。
纪念馆通过展览和文物展示等形式,宣传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三、历史人文1. 谢觉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任遵义地方党政机关负责人。
他在遵义时期积极推动党的内部整风,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 董必武: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遵义地区的党组织负责人之一。
他在遵义时期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为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指导。
3. 莫逸:著名音乐家,生于遵义。
他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4. 郑文光:中国工农兵学员,生于遵义。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并在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原本属于四川省的遵义市,为何被雍正划给了贵州省?

原本属于四川省的遵义市,为何被雍正划给了贵州省?说起遵义市,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不得不说,遵义会议太有名了,甚至超过了遵义这个城市本身的知名度。
目前,遵义市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省会贵阳。
从西南地区来说,除了几个省会城市,遵义市也算得上大城市。
说来大家可能不知道,遵义市原因属于四川省,在清朝雍正时期,才会划分给了贵州省。
认真的说,中原王朝的地盘也是在不断扩张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遵义地区仍在西南民族的手里。
也许大家听说过夜郎国,在西汉王朝的初期,遵义地区在夜郎国的控制之下。
由于在元朝之前还没有省份,所以遵义地区到底归属谁,还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
元朝统一天下之后,建立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
当时,遵义地区被划分给了四川省。
当时的四川省地盘非常大,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以及陕西和贵州的部分地区。
从口音来说,遵义地区的口音和重庆话比较接近。
明朝建立的初期,非常搞笑的事情出现了。
起初,遵义地区仍被划入四川省。
但是几年之后,遵义被划入了贵州省,仅仅10年之后,遵义再次被划入四川省。
当时,遵义被称为播州。
这个名字从唐朝一直使用到了明朝,西南地区的土司一直是个大问题。
在明朝的后期,播州地区的土司们发动了叛乱。
明朝费了很大功夫,才平定了这场叛乱,对于明朝来说损失很大。
清朝建立之后,沿用了明朝的区域划分制度。
当然,为了自己的安全,将江南省、湖广省和陕西省都一分为二。
不得不说,在明清时期,贵州省比较贫困的省份,很多犯人都被流放到了贵州地区。
从各省的经济总量来说,贵州省远不如邻居四川省。
在清朝统治的前期,贵州省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
雍正皇帝上台之后,为了改善贵州省的经济情况,把遵义府划给了贵州省。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遵义开始属于贵州省。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遵义府的经济远远超越省会贵阳。
当时,遵义府一个地区的经济就占贵州省的70%。
所以说,遵义加入贵州省以后,对贵州的经济影响很大。
遵义地名论稿(下)

遵义地名论稿(下)□胡长斌(续接上期)四遵义地名,大多剪裁于山水形胜,充盈地域的人文色彩,蕴涵深厚的历史信息。
已经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的地名,譬如最古老的方国名:鳖国、鳛国、巴国、蜀国、牂牁国及稍后的大夜郞国,承载着这方地域文明肇始之际及发展进程中的精要。
秦汉设置的犍为、牂柯、巴东蜀国等郡(国)地名,以及置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没于南朝齐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的鄨县(由鳖国改置),历七百余年:这些郡县名称,是这方地域历史演进中最为剧烈的时期,因文字奇缺而意味无穷。
隋代,务川、绥阳二县出现,其名至今已历一千四百余年。
唐、宋时期出现的几个州名,即播州、珍州、溱州、思州、夷州等,可证这方地域全景式的发展状貌。
明朝中后期的改土归流,于这方地域影响深远。
特别是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废播州,设置遵义、平越二军民府,一批县级区划地名至今不易。
基层区划地名进入方家典籍。
至此,遵义地名渐趋稳定,形成以下特征:表达诉求和意愿的地名。
“遵义”之名,出现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据称取义于《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偏即歪,与正相对;又有片面的意思,或指称事物的一部(而非全部)。
陂读bei,指山坡、斜坡,水边、水库或池塘;又读bi,表示邪恶;还读pō,如陂陁、陂驼,指倾斜不平。
《尚书》中的“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大约是说,一个人行为要端正,处事要周全,还要遵循王国的典章制度,做一个有道德、讲道理的人。
到了唐贞观年间,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烙上时代的戳记。
即长江上游、今大娄山脉那一片山水之邦,因久困于危岭长谷,拘囿于道塞路绝,这都是见短识浅、颟顸逞强的缘由;中央希望,大唐雄风能够深入荒山野箐,达于人心,以此横扫作祟的念头,沿着秦汉开辟的道路,推崇合宜的德行,成为文明的山原。
应该说,唐王朝的这番意愿,正好切合了这方地域的情感,以至于“遵义”之名至今不易。
关于“遵义”名称的来历,还有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
摘要:历史地名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并通过行政区划的固定而强化,对后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历史上,遵义重要的地名与行政区划关系密切,本文对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做了梳理,探讨其影响。
关键词:遵义;历史地名;政区沿革
中图分类号: k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64-01
黔北重镇遵义,是国务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其名称最早出现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
遵义所辖地域的历史地名有“夜郎”和“播州”,其次有“牂柯”、“鳖”。
地名的变化反映了遵义地区政区沿革历程。
一、夜郎、牂柯等地名与遵义古代政区
春秋时期,遵义所辖地域属牂柯、鳖、鳛等小邦国;战国时期,遵义一带属夜郎国。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
“夜郎”首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滇王、夜郎王都曾经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家喻户晓的成语“夜郎自大”由此而来,夜郎作为政区名一直存在至南朝。
古代乌江被称为“牂柯”,是比夜郎更早的较小古国之名。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将军庄蹻,泝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舡……因名且兰为
牂牁国。
”
汉武帝通西南夷后,在遵义建置郡县。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鳖县,含今遵义、桐梓、湄潭、正安、凤岗等县。
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地置牂柯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遵义地区为蜀汉和南朝属地。
晋建兴元年,分牂柯郡置平夷郡,鳖县地属之,宋、齐、梁、陈相沿。
[1]贞观九年(635年),牂柯县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个县。
十一年(637年),废郎州及所领6县建置;十三年(639年)复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今遵义市),为播州的治所。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为夜郎郡,夜郎县为治所,五代时废。
此外历史上叫夜郎的古县还有三个,一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唐武德四年置,贞观元年废;二在今贵州关岭县境,南朝梁大宝以后废;三在今云南宣威县境,汉置,南朝梁大宝以后废。
二、播州地名与唐至明末遵义政区沿革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复置郎州及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省并后为遵义(县治在今绥阳境内)、带水及芙蓉三县,将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
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播州之名,由此播川郡正式纳入大唐帝国版图,中央委任职官刺使(太守)治理播川郡。
《遵义府志》载:“(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更恭水曰罗蒙,高山曰舍月,贡山曰湖江,柯盈
曰带水,邪施曰罗为,释燕曰胡刀”。
贞观十三年(639年)至广明一年(880年),先入播的罗氏家族和乾符三年入播的杨氏家族,为播州侯,世袭镇守和屯垦开发播州。
罗氏在大历年间占有今绥阳、遵义、桐梓县境,后被闽族所占,杨氏从闽族手中夺回罗氏的失地,加上原据有的仁怀、赤水、习水等地,从而占据了黔北主要地区。
杨氏入播两代后唐朝灭亡,五代时杨氏势力继续发展。
而宋代是杨氏势力迅速扩大的时期。
宋大观二年(1108),首领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
宣和三年(1121年)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废遵义为砦,隶珍州。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复设播州路和播州安抚司。
元朝时经过杨氏杨邦宪、杨汉英、杨嘉桢对少数民族的军事征讨,辖地不断扩大,包括今黄平、今都匀与贵定交界处、施秉、余庆、开阳、綦江、道真、正安、瓮安、沿河、凯里等地的部分区域共计三十余处,主要分布在今遵义地区及黔东南州,在遵义到黄平以及黄平到贵阳的古驿道上,播州杨氏势力发展到顶峰。
[2]元十二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招抚。
十四年(1277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抚司充播州安抚使。
杨邦宪卒,子汉英袭职,赐名杨赛。
二十八年升为播州宣抚司,隶属于四川行省。
次年,以赴京取道湖广为便,改隶湖广行省。
宣抚司统辖黄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宁、旧州草塘等十九个长官司和诸峒寨。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杨氏附明玉珍。
明洪武五年(1372年)降明,六年
升为播州宣慰司。
播州因境内有播川得名,播州地名历经唐、五代、宋、元,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存在了962年,影响时间久远。
至今人们常习惯用“播州”称古代的遵义,而播州自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成为杨氏土司割据政权,到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叛乱被平定,共计725年为杨氏土司世袭统治。
播州作为遵义地名的历史时期基本上是杨氏土司统治时期,因此播州土司成为遵义的主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三、遵义地名与改土归流后遵义的政区演变
贞观十六年(642年),改罗蒙为遵义。
其名取自《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之意。
遵义这个地名虽然出现较早,却是三级政区。
成为二级政区是在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役”后,朝廷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地为二,设遵义军民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
遵义军民府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二十九日设立,府署设于遵义老城,内设职能机构齐全,配知府、同知管理军、政、民、刑等各项事务,实行了与全国职官配置和工作方式的完全统一。
遵义军民府改播州长官司为遵义县,真州长官司为正安州,设桐梓县、绥阳县、仁怀县,共辖一州四县。
府管一州四县包括今遵义红花岗区、汇川区、桐样县、赤水县、习水县、仁怀市、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等地域。
当时今遵义地区的务川县属思南军民府;湄潭县、余庆县属平越军民府;凤冈县属石阡军民府。
府内设置机构与中原地
区各府机构一致,规范了作为地方政府对内对外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平越军民府改黄平安抚司为黄平州,余庆长官司为余庆县,瓮水安抚司为瓮安县,新设湄潭县,共辖一州三县。
新设龙泉县今凤冈划归石阡府。
改土归流的另一个变化是由朝廷在遵义军民府留中央驻军、设囤卫、恢复驿站、恢复生产等。
平播后,朝廷立即恢复驿道、驿站等交通通信网点,根据重要与否配置马匹与人夫,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了解和控制。
[3]
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4日,贵州宣告脱离清政府统治,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
11
月9日,遵义军政分府成立,府下设县。
直到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之名也由此名扬天下。
1949年11月,遵义解放,撤第五行政督察区,建立遵义专区,后改遵义地区;划遵义县城区及邻近郊区建遵义市。
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改建为遵义市(地级市,1997年11月挂牌),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领辖的县、自治县即归新建的遵义市领辖;赤水市、仁怀市为省辖市,由遵义市代管。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红花岗区和遵义县北部划出部分地区,在原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新
成立汇川区。
至此,全市共辖2区、2市、8县和2民族自治县,遂成今日遵义之政区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祥光.播州建置沿革与杨氏始末[j].贵阳师院学报,1980(2):23-28.
[2] 王兴骥.播州土司势力的扩展和地域考释[j].贵州文史丛刊,1993(2):20-26.
[3] 史小波.改土归流及遵义军民府的建立[j].贵州文史丛刊,2006(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