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单字解读(扫描版)
甲骨文字典.doc

甲骨文字典1、人,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
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
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
“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2、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
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
造字本义:两胸饱满的妇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严重变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女,婦人也。
象形。
王育說。
凡女之屬皆从女。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女,妇人。
像妇人之形。
这是王育的说法。
所有与女相关的字,都采用“女”作边旁。
3、母,甲骨文在“女”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
造字本义:婴儿的生育、哺乳者。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有所变形。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母,牧也。
从女,象褱子形。
一曰象乳子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母,像养牛一样哺育子女。
字形采用“女”作边旁,像怀抱孩子的样子。
另一种说法认为,“母”的字形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4、婦,甲骨文(帚,扫箒,家庭洁具)(女),表示女子在家做扫地等家务。
造字本义:在家扫地做家务的女主人。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将“帚”改成,表示手持扫帚。
有的金文调整左右顺序。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的“女”写成。
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的“帚”简化成“彐”。
“妇”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 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婦,服也。
从女持帚灑掃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妇,服侍男人的女人。
殷墟甲骨语词汇释

殷墟甲骨语词汇释殷墟甲骨语词汇释殷墟甲骨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古文字材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起源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殷墟甲骨文字的破解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下面将对一些殷墟甲骨语词汇进行释读,以加深对这些古代文字的了解和认识。
1. 江:甲骨文中,江字的形状与现代汉字有很大的不同。
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一条弯曲的弧线,下面是两条平行的直线。
据研究者推测,江字可能表示一条弯曲的流动,与江河等大水系相关。
在古代社会中,江字可能被用来描述或标志河流、湖泊等地理要素。
2. 牛:牛字是殷墟甲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形文字。
牛字的形状与现代汉字相似,有一个牛头和一个牛身组成。
从古代社会的角度来看,牛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动物,用来耕种、运输和供食。
因此,牛字可能用来表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事物。
3. 山:山字在甲骨文中有多种变体,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三个尖角的形状,形似一座山峰。
山字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代表了力量、威严和壮丽等特点。
因此,山字可能用来描述山脉、山岳等自然要素,也可能用来表示与力量、威严等相关的事物。
4. 羊:羊字是另一个在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字,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形文字。
羊字的形状与现代汉字相似,有一个头部和一个身体组成。
在古代社会中,羊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养殖动物,用来供食、取暖和制造工具。
因此,羊字可能用来表示与畜牧业相关的事物。
5. 人:人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与现代汉字相似,通常由头、身体和两条腿组成。
人字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象形文字,代表了人类。
在古代社会中,人是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因此,人字可能用来表示人类相关的事物,如人名、人群、人口等。
通过以上对殷墟甲骨语词汇的释读,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这些古代文字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和相关事物。
殷墟甲骨作为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遗存,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

甲骨文——汉字对应表下列的甲骨文单字均是从原字放大,在解释文字之后,附註原诗词作者与诗名、词牌,以供参考。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A安安安B八八巴巴巴巴癹白百败般般邦雹雹宝宝饱保保保保保保豹豹卑北贝狈祊偪鼻匕匕匕比必闭畀畀畀敝敝敝敝辟辟濞兵并并并并驳帛泊亳亳亳亳卜不不步C才才采采仓仓仓叉叉昌长鬯鬯鬯朝车车车车车屮辰辰辰辰辰辰成呈承乘齿齿齿齿舂舂舂虫虫稠丑臭出出初刍刍楚朿朿朿朿朿朿琮D单沓大大汏带带带丹单弟单旦旦宕刀刀盗得登奠弟杕帝帝帝典典典典鼎奠吊耋丁丁丁丁丁鼎剢东东冬冬斗斗豆豆豆剢督督杜端对兑多多E娥娥儿而耳洱洱二二F伐伐伐凡杋匚匚方方方方彷非非扉分焚焚焚焚丰丰丰丰丰风风风风风妦封封封封夆夆缶夫弗伏凫刜孚服福福甫斧斧父父妇妇阜阜复富富腹腹G干甘刚刚高膏膏杲槁告戈戈鬲鬲鬲鬲鬲鬲各各更庚庚庚庚庚庚庚工工工弓公肱肱宫龚冓遘遘遘古谷蛊蛊鼓雇雇雇雇剐官毌毌毌毌盥盥盥雚雚光光归龟龟龟龟癸癸鬼鬼鲧鲧果果果H亥亥亥亥亥熯蒿蒿蒿好禾禾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合何何姀姀姀盉龢龢宏宏宏虹后厚乎虍狐壶壶壶壶壶壶虎虎虎户化淮萑萑萑萑雈雈雈黄黄熿会昏昏火火J鸡鸡鸡鸡姬姬基箕箕櫅及吉彶即即亟疾疾疾疾疾棘集耤耤耤耤耤己己己己丮旡旡季季既既洎祭夹夹家家豭豭甲戋艰监见见姜降降交角教解介介戒戒戒今尽尽尽晋京京京京晶晶晶晶井汫竞竞竞竞竟九九九九酒旧旧咎娵爵爵爵爵君麇K亢尻可克克克口叩叩夸狅困L来来婪牢老老老老老老老乐雷雷雷雷李豊力立利利利利栎砅栗秝蒚联联良良良良林潾霖吝焛焛夌姈霝令柳六六六六龙龙龙咙咙咙咙咙泷泷卢卢卢卢卢卢鲁鹿鹿鹿麓旅律率泺M马鎷霾霾买买麦麦麦澫澫汒尨莽莽卯卯枚枚枚眉眉眉眉湄湄每每每美美美美妹妹妹门门梦梦梦梦梦麋米米宓宓免黾黾黾面面蔑蔑民皿敏名名明鸣冥冥冥沫莫莫莫莫莫莫莫莫莫牟母牡木目牧穆穆N内乃乃乃乃艿艿艿柰柰囡男男南南猱猱麑逆逆逆匿惄年辇廿念娘鸟鸟鸟鸟鸟臬孽孽孽宁宁宁寍妞牛牛奴女虐奻P庞旁盆朋倗倗彭品品牝叵Q七七凄戚戚戚戚霋霋齐齐其祈肵骑骑棋乞企启杞杞弃千欠欠俔羌羌羌羌羌戕妾秦秦嫀沁庆庆磬磬丘丘丘丘丘秋裘区曲曲取龋刞刞泉泉泉泉犬雀R冉冉瀼瀼瀼人壬壬壬刃任任妊妊扔日戎肉肉肉如如汝乳辱入朊S洒塞三三桑桑丧丧啬啬森森山杉商商商商商商上少舌舌舌设射射射涉涉涉申申申申身娠升生声声省圣圣尸十石石祏祏食食史史史史史矢矢矢矢豕豕豕驶示示示示奭首示室奭奭奭奭首首首受受受书殳殳黍黍黍黍朮戍戍束束束束束束咰庶脽脽脽顺纟纟纟丝丝司死死巳巳巳巳巳四四汜兕兕祀宋宋夙宿宿宿宿岁岁岁孙T它它贪唐唐唐天天天田田畋聑亭同童童涂梌土土土土兔旽屯豚豚乇乇橐橐橐橐橐鼍鼍妥W宛万万万亡王王王王网网网往望望望危危危危危微为为韦韦韦韦韦韦唯尾未未未未未未文文文文闻问问我我我我婐婐硪巫五五午午午午武武舞舞舞舞兀兀勿勿勿戊戊戊戊戊戊戊戊物X夕夕兮兮西西西西西昔析析奚奚奚奚嬉熹习洗喜系系系下先先咸苋陷陷陷羡羡献献粯乡乡相襄襄襄襄襄祥向象象小效效劦劦燮心心辛辛辛辛欣新炘兴兴星星行杏姓姓姓凶凶兄休羞戌戌戌戌戌戌戌戌须须须畜畜畜宣旋薛血血血寻寻寻寻旬旬讯侚Y疋疋疋疋疋疋疋亚娅言言岩炎酓甗甗焱燕燕鬳央央央羊羊羊阳徉昜恙恙夭夭夭爻尧尧曣曣埜页页页一伊衣依匜匜匜匜匜匜夷宜宜宜宜宜椸乙乙乙以以乂义亦亦异异邑易益益翊翊翌翌因因寅寅寅寅寅嚚尹引饮饮饮饮印印庸雍雍雍雍雝雝雝雝永永永永永用用攸攸幽幽尤由犹斿友友卣酉酉酉酉酉酉酉酉酉又幼囿囿囿于于余盂盂盂臾鱼竽竽渔渔艅艅羽羽雨雨雨雨雨雨圉玉玉聿郁郁郁郁毓毓毓毓毓毓眢眢眢眢眢元元员员爰袁袁袁袁远远远曰月月戉戉岳岳龠龠龠龠龠云云允孕孕孕晕Z雥栽宰宰葬责昃曾曾曾乍宅翟占召折折砓砓者者者者贞贞贞贞朕争姃姃征拯正之戠戠戠戠执执执执执执执执执侄直嬂止只只旨址沚祉黹黹黹黹至陟彘彘彘廌廌雉雉雉雉疐疐疐疐疐疐疐中中中中中中众舟侜侜周周洀洀洀洀婤肘帚帚帚帚帚冑昼酎朱朱竹竹逐逐舳贮贮贮贮贮壴壴壴壴祝祝祝祝祝铸铸爪专专妆妆隹追追椎椎坠坠濯灂兹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自宗奏奏卒卒族左族祖祖尊尊。
甲骨文字典(更新至1120)

甲骨文字典(更新至1120)本字典以郭店楚简《老子》一文中的文字先后顺序为呈现逻辑,研述甲骨文至简体字的文字衍化顺序,期待于其过程中体味老子思想的本质和精华。
需要指出的是,对甲骨文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故本字典也将不断鼎故革新,在否定之否定中扬弃和进步。
1、絕絕——人以刀断丝。
郭店楚简原字如下:字形流变过程:《说文解字》:絕,断絲也。
,古文絶。
象不连体,絶二丝。
絶字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是切断了两束丝线。
甲骨文时期形为两缕丝线中间各加一短横,表示将丝线割成两段,字形如“刀断丝”,比较直观,罗列如下:金文时期更为直观的在两组丝线之间加一把刀,示意以刀断丝;篆文时期则形成了“丝+刀+人”的组合,表示人以刀断丝,絶字由三部分构成的字形基本定型,小篆时期该字的表现形式中,有的加入“人”字。
如下图,左边字右下角符号为“人”,右边字则无“人”。
后该字不断演化和简化,成今日“绝”字,为“丝+刀+人”组合。
2、智智——以口传授经验。
郭店楚简原字如下:字形流变过程:甲骨文时期形为“干+口+矢”三符号组合,意思为以“口”谈论和传授作战(或者狩猎)经验。
其中“干”字存在争议,有学者解释为“盾牌”,有学者解释为“箭靶”,均有可解。
如“干”为盾,“矢”为箭或矛,可理解为以口传授攻防之智慧;如“干”为箭靶,矢为箭,可理解为传授如何正中靶心的智慧,因射箭时绝不能瞄准靶心射出,而需要根据风速和目标远近调整角度,这是需要技巧传授的技艺。
如下图:金文时期字形承袭甲骨文形态,有些金文在甲骨文形态基础上在下部添加了“曰”,“智”字就逐步替代了“知”字,代表传授经验和教授智慧。
简帛时期字形基本为上下结构,沿袭金文字形的同时,对“口”字有微调。
将简帛中已发现的“智”字列举如下:3、弃弃——双手将装着婴幼儿的箕筐推出,意为抛弃。
郭店楚简原字如下:字形流变过程:甲骨文时期形为“孩子+箕筐+双手”三符号的组合,为子,代表幼婴儿;为其,即箕筐;为双手。
简单甲骨文汉字对照表

简单甲骨文汉字对照表**简单甲骨文汉字对照表**甲骨文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流传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文字演变的重要阶段,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在甲骨文中,有一些简单而常见的汉字,它们构成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表达。
以下是一份简单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古老的文字遗产:1. 甲骨文:夫汉字对照:人2. 甲骨文:口汉字对照:口3. 甲骨文:目汉字对照:目4. 甲骨文:手汉字对照:手5. 甲骨文:木汉字对照:木6. 甲骨文:火汉字对照:火7. 甲骨文:日汉字对照:日8. 甲骨文:月汉字对照:月9. 甲骨文:水汉字对照:水10. 甲骨文:山汉字对照:山这些甲骨文汉字不仅具有简练的形状,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
每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线索。
在这份对照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汉字与其甲骨文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轨迹。
这仅是甲骨文中的一小部分常见汉字,更多的甲骨文汉字等待着学者们的挖掘和整理。
通过深入研究甲骨文,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古代文明的脉络,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份对照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甲骨文的发展演变,以及它对后世汉字形成的影响。
甲骨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古老而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窥探历史的窗口。
总体而言,这份简单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初步了解甲骨文的入口。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的甲骨文汉字,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古代文明的魅力,感受汉字演化的千古传承。
由甲骨文字形看“单”字本义

234由甲骨文字形看“单”字本义方迎丹 浙江师范大学摘要:对于“单”的本义,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甲骨文极强的象形性让我们可以借助字形进行分析,推知字的本义。
本文从“单”的甲骨文字形分析入手,对“单”字的本义进行探究,认为“单”的本义应与狩猎工具有关。
关键词:单;本义;字形一、“单”本义的不同说法对于“单”字的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單,大也。
”他对于“单”字的分析令人费解,好在后世学者并不盲从,提出诸多异议,可概括为四种。
第一种将“单”与“大”相关联。
《说文解字系传》“单”下曰:“言大則吅,吅即諠也。
”《说文解字注》曰:“當爲大言也。
”《说文通训定声》认为:“單,大言也。
”徐锴、段玉裁、朱骏声等学者在许慎把“单”训为大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后世文献中,《史记·春申君传》中记载“王之威亦单矣”,其中“单”的意思都与大相关。
第二种把“单”的本义理解为旗帜。
晏炎吾从语音角度训释:“單为旃之初文,旃从丹声,丹、单同音。
”邓天玲认为“旃”与“单”本是一词。
“单”的本义为纯白色的绢帛做的旗帜。
杨向奎认为“单象旗形,且为军旗。
”鲁实先持相同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单”与地名相关。
胡厚宣认为“单”读为“墠”。
“单”的意思,犹“墠”“坦”“场”,是在郊野开辟的平地。
于省吾释“单”为“台”,认为是积土而成的高台。
池田末利也认为“单”是地名。
《甲骨文原文与释文数据库》①中包含有“单”字的甲骨卜辞共23条,其中“单”字前后有方位名词的共14条。
这也说明“单”字在卜辞中确实表示地名。
第四种观点从音形义分析,再结合后世文献,得出“单”本义与捕猎工具、战斗武器有关。
徐中舒认为“单”即为“战”字,是在丫杈上缚以石斧等利器,作为战争武器。
丁山提出“单”似干的观点,认为“干与盾同实而异名……单、干盖古今字也。
”伍仕谦认为是古代人民用的武器,可用于战争或猎兽。
二、“单”字的甲骨文字形分析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裘锡圭认为:“表意字字形在词义研究中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字的本义。
甲骨文生字解译(足部、止部、之部)

甲骨文生字解译(足部、止部、之部)
足,在濮语中读go,两只足即构成一个“步”字。
由于足的读音为go,在构成“各”字时是以足为注音;在构成“阁”字时也可以不需要口字字根。
当足字演变为“止”字时,读音多为ci音,有表达濮语的移动概念,也可用作注音时的声母。
因为汉字的“行”与“心”读音相近,“止”在作“行”表达时,也有用“心”字替代的现象,如“德”字与“惑字”,此时的“心”是作移动或动摇解的。
另外,甲骨文的“丙”字在濮语中是指“门”,向下扶的两只手实际是濮语的“伊仆”二字,伊仆即女仆,女仆为奴。
在甲骨文中,常常会读到用箭表达的字根,这个字根不一定就是指“矢”,有时是指“寅”,箭多了还指“齐”,二、三、四支箭都是指“齐”。
有一个“途”字的构字中有两个“禾”字根,这实际上是用“稌”字来作“途”的字根,这个字的字根注音效果更明显。
下面请阅读甲骨文生字解译足部、止部、之部的手稿:。
【甲骨文字解读】01期

【甲骨文字解读】01期
【甲骨文字解读】 01期
甲骨文第一字“卜”
原作者:范永庆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甲骨文可谓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宝库,因为骨片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先祖亲手刻写,且蕴藏着丰富的信息。
“卜”字是甲骨文中第一个诞生的字,而且是形、音、义同时产生的字。
其造字过程十分神奇。
3000多年前的殷商社会,占卜之风盛行。
国家事务、气候变化、民众杂事,都要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
人们先是在骨片的背面,顺序刻出一排一排的梭形槽(但不刻透骨皮),又在梭形槽的一侧钻出浅窝,这叫做“钻凿”。
占卜开始,用烧红的青铜棍在浅窝上炙烤,骨片受热而导致正面的骨皮开裂,同时裂出一条纵向裂纹和一条斜向裂纹,这称作“卜兆”(如上图所示)。
主持占卜的人逐个辨别这些卜兆裂纹的粗细、长短、裂纹走向,确定哪些卜兆为“凶”,哪些卜兆为“吉”,综合分析后,作出“凶多吉少”或“吉多凶少”的结论。
最后,将此次占卜的时间、占卜人的名字、占卜的事情及结果,刻写在甲骨片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占卜文字”。
占卜文字与记事文字,合称为甲骨文。
“卜”字就产生在骨片受热爆裂的一瞬所生裂纹的形状,此为字形;开裂的“卜”声,为字音;裂纹代表的内容,为字义。
东汉的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归纳出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卜”字产生于一炙,就在骨片上,按其形状摹写下来,“画成其物”,是为象形字。
一切因它而起,所以说“卜”是甲骨文第一字。
——此文发表于《中老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