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远方》教案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在远方》教案 沪教版 精品

故乡在远方(张抗抗)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小调查:(1)今年的中秋节或十•一长假,你是如何过的?A、全家团圆B、没团圆,但电话联系了C、既没团圆,也没电话联系(2)出外求学的同学,你是怎样排遣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的?2、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散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从课文中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3、交流信息,并作好补充张抗抗(1954~ ),当代作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浙江杭州,外婆家在浙江德清洛舍,十九岁时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小兴安岭。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1、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是如何描写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2、反复朗读,加以体会结合学过的诗文,试着与文中的景色匹配。
在作者的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清晰可见作者心中的故乡。
3、如何理解“我已没有了故乡”“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从文中找出依据。
19和20自然段,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总是在不断地“流浪”,渴望有“叶落归根”之感;但随着她的足迹的延伸,她发现每到一处,只要去寻觅,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神家园。
4、小结:故乡在远方,其实故乡在心中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
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
3、以下两题任选其一,用100字左右作评论。
(1)阅读鲁迅的《故乡》与本文作内容或写法的比较。
(2)阅读张抗抗的《最美是北大荒》,感受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
板书:故乡在远方故如弃儿(祖籍)乡广东新会魂牵梦系(外婆家)在浙江洛舍格格不入(出生地)心浙江杭州有亲切感, 时时想起中北大荒小兴安岭(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附最美是北大荒张抗抗北大荒的风云,北大荒的悲壮,是滋润我们这代人生命永远的泉源,我知道自己的笔永不可能写尽它。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在远方》教案 沪教版

故乡在远方(张抗抗)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小调查:(1)今年的中秋节或十•一长假,你是如何过的A、全家团圆B、没团圆,但联系了C、既没团圆,也没联系(2)出外求学的同学,你是怎样排遣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的2、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散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从课文中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3、交流信息,并作好补充张抗抗(1954~ ),当代作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浙江杭州,外婆家在浙江德清洛舍,十九岁时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小兴安岭。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1、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是如何描写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撒下了许多花籽。
入夏便开出一片五彩缤纷的鲜花,深红紫红粉红还有雪白,有的花瓣上镶着一圈丝绒般的黑边,轻盈如蝶,迎风颔首。
每天收工后在黄昏的暮色里,我总在花坛前徘徊不走。
那是我记忆中见过的最美的鲜花。
但突然有一日那花儿连同枝叶一起不翼而飞,只留下光秃秃一片花坛。
我终于在厕所的深坑里寻到它们时,娇艳的花朵已淹没在污水中奄奄一息,那场景凄惨而触目惊心。
有人哭着告诉我那花是连长拔掉的,因为罂粟是毒品不许种植。
那些日子我去上厕所总是胆战心惊的,紧闭双眼不忍再往下看一眼。
矜贵的鲜花受到如此粗暴的摧残,为此我难过了好几天,心里蒙上了一层无法驱去的阴影。
我一直不能原谅那个连长,就算因为“毒品”,他也该等到花儿凋谢了再处置它们,他为什么不让我们把花儿埋掉却要采取那么恶劣的做法他真的那么忌恨美么然而美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当春天甸子里的杨柳爆满毛茸茸的嫩芽、当秋天的屋檐下挂满金灿灿的玉米、当冬天的冰凌花在窗玻璃上勾勒出一座座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我总是怀着由衷的欣喜为之深深感动。
《故乡在远方》教案2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幺?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幺?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小河:翡翠般的绿(比喻,通过视觉表现河水的绿.) 树林:密密的,遮天蔽日(形象地表现榕树的巨大与茂盛.) 鸟:急急盘旋,鸟声盈盈(急急写出鸟的动态,盈盈通过人的听觉,写出鸟声的悠 扬悦耳.这两个叠音词既增加了语音美感,也生动地勾勒出鸟的天堂,寄予了作 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葵叶:清香弥漫(通过嗅觉表现葵叶的香气浓郁.) 小船:一串串,细长的,沉甸甸地贴水而去,悠悠远去(描写了小船的多,形状,行 驶的状态,悠悠远去更是给人留下无穷回味与遐想,充满了诗情画意.) ②浙江德清 春天:桑树嫩绿,桑葚儿透紫酸甜 秋天:柚子金黄璀璨 冬天:喷香喷香的芋艿 (作者通过江南四季特产的变化,紧扣儿时贪吃的特点,从味觉,嗅觉,视觉等不 同角度表现出江南小镇的特色.) 儿时的趣事:跳水(那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淘米(湿淋淋,扑扑两个叠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 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幺?《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 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问〉:你们认为刚才几位同学的语言美吗 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了吗 (对学生的评判暂不作结论.) 学生自读文中的景物描写,并作圈划. (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是老师不想马上下结论.让我们先着重读 读文中写景的文字,看看张抗抗是如何描写这些地方的.在阅读时,把你认为美 的文字圈划下来,读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 ①广东新会
故乡在远方

《故乡在远方》教学案徐汇中学郑静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与方法:以问题牵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学习多角度写景方法,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的情感、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难点:1、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抓住题眼,把握文中理解作者感情的逐步升华。
教学过程(过程与意图):教学反思:《故乡在远方》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散文作品。
本文语言优美流畅,感情真切自然。
文章中运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通过不同的角度——视觉、嗅觉、听觉和味觉,向我们展现作者曾经生活过或是去过的那些“故乡”。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对于文章语言的品位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
首先让学生们找出文中的景色描写,并一起来分析一下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由于在前几课的教学中,教师已经较为详细具体的教授过如何分析景物的方式,可以从哪些角度开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
因此,在分析景物描写手法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他大的困难。
在这一过程中,和结合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对文本有最直接的感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揭示本文的主旨,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作者笔下一共提到了4个地方——广东新会(祖籍)、德清洛舍(外婆家)、浙江杭州(出生地)、北大荒,在理论上,前三者能够作为故乡,而通过景物描写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将更多的情感寄托在了“北大荒”,这片留下作者青春印记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基于学生对北大荒、插队生活的陌生,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那样的一段历史,并讲述自己父母亲在那里插队的故事。
这样一个“苦”的环境,在作者笔下却是那么的“美”,形成了鲜明的冲突,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九年级语文《故乡在远方》教案

理解作者对故乡情感的不同以及作者对故乡独到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导入:说说你对故乡的理解
由对故乡的理解探讨引入,激发兴趣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2.展示同学整体感知思维导图,并请展示的同学结合思维导图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
展示
从学生作品出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链接考
3.回顾中考鉴赏类题型的答法
复习答题技巧
对鉴赏语言类题型做系统的梳理与回顾
品鉴语言
梳理思路剖析情感
4.展示四个地方比较的思维导图
展示思维导图,品鉴作品语言,梳理行文思路
通过比较,找出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景物描写选择的点、写法、内容、情感的不同。深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感知作者情感由浅到深的变化
深入研读
挖掘主旨
5.作者的故乡到底在哪里?
默读、圈划、批注、讨论
训练学生寻找依据、提炼信息、思考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主旨、故乡的内涵
小结归纳
6.教师总结
思考
深化本文意义
布置作业
1.做各区一模卷品鉴语言类题目
2.结合期中考试卷第18题梳理“位置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类题型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记录作业要求
训练题型、巩固强化
九年级语文《故乡在远方》教案(简)
课题名称
故乡在远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授课老师
教学班级
初三年级
班级人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品读作品独特的语言,学会如何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理解作者对故乡情感的不同以及作者对故乡独到的理解。
教学重点
《故乡在远方》教案

《故乡在远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在远方》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线索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故乡在远方》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特点。
2. 生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在远方》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在远方》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生字词。
(2)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心得体会。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国情怀,珍惜眼前的生活。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运用以及热爱家乡、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乡的风景图片,播放相关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故乡在远方》教案1

《故乡在远方》教案1
教学目标
1、探寻文中出现的四个故乡所蕴藏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笔下的故乡具有的特定涵义。
2、品味语言,感知欣赏融情于景的诗意美。
说明:
在作者张抗抗的笔下,故乡是多变常新的,随性而改、因情而动亲情友情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使自己焦虑浮躁的心灵安宁净化的地方就是故乡;怀着一份虔诚之心去思念去感激去怀想的地方就是故乡。
故乡不仅是地理定位,更是精神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
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精神世界,领悟文化意义上的故乡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单元主题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故乡具有的特定涵义。
学习目标:。
《故乡在远方》教案

《故乡在远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故乡在远方》;(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家乡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章《故乡在远方》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和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故乡情感;(2)分析和评价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关注;(3)将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并熟悉文章《故乡在远方》;(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文章《故乡在远方》;(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体验;(2)介绍文章《故乡在远方》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关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故乡在远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练习;(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体验;(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在远方(张抗抗)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调查:
(1)今年的中秋节或十•一长假,你是如何过的?
A、全家团圆
B、没团圆,但电话联系了
C、既没团圆,也没电话联系
(2)出外求学的同学,你是怎样排遣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的?
2、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散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从课文中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3、交流信息,并作好补充
张抗抗(1954~ ),当代作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浙江杭州,外婆家在浙江德清洛舍,十九岁时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小兴安岭。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是如何描写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
2、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结合学过的诗文,试着与文中的景色匹配。
在作者的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清晰可见作者心中的故乡。
3、如何理解“我已没有了故乡”“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从文中找出依据。
19和20自然段,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总是在不断地“流浪”,渴望有“叶落归根”之感;但随着她的足迹的延伸,她发现每到一处,只要去寻觅,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神家园。
4、小结:故乡在远方,其实故乡在心中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
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
3、以下两题任选其一,用100字左右作评论。
(1)阅读鲁迅的《故乡》与本文作内容或写法的比较。
(2)阅读张抗抗的《最美是北大荒》,感受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
板书:
故乡在远方
故
如弃儿(祖籍)乡广东新会
魂牵梦系(外婆家)在浙江洛舍
格格不入(出生地)心浙江杭州
有亲切感, 时时想起中北大荒小兴安岭
(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
附
最美是北大荒
张抗抗
北大荒的风云,北大荒的悲壮,是滋润我们这代人生命永远的泉源,我知道自己的笔永不可能写尽它。
如今,当那时的焦躁苦闷哀伤渴求,如闪电、旋风般驰纵而后悄悄隐没在时光的尘土之后,真正沉淀在我记忆深处刻骨铭心的,却是荒凉寂寞的原野上一幅幅极辉煌极绚丽的大自然的图景。
一种真切天然朴实无华的美,常常在梦中、在沉思中,将我完完全全地笼罩包容,并与我的身心融为一体。
是的,我至今最难忘却的仍是北大荒的美。
风尘仆仆的拖拉机在颠簸了几个小时之后,把我们甩在一排低矮的茅屋前,面对四面围墙上残留的铁丝网和一路的荒凉,我们已心烦意乱、大失所望。
然而当我们在先期到达的鹤岗知青的掌声中,别别扭扭地走进那黄泥土屋中,眼前顿时粲然一亮:屋地中央那排由各式各样的箱子搭成的“长桌”上,竟然放满了一丛丛鲜花。
那些花是桔红色的,插在一只只大小不一的漱杯里,光彩照人,鲜艳浴滴。
它的花瓣呈长勺状,上面有芝麻般的黑点点,花瓣向四周微微弯曲伸展,犹如一只只铮亮的铜号,吹出欢快的乐曲。
那一刻,灰暗的屋顶、粗陋的墙壁也都因此而明亮、生动起来,充满了温馨与芬芳的青春气息。
记得我站在土炕前死盯着那些花,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野百合花。
是那些鹤岗女青年为欢迎我们特地从甸子里采来的。
因为它们柔嫩的花瓣无声的抚慰,那天晚上我兴奋得久久不能入睡。
抬头望着月光一一簇簇百合花的倩影,觉得北大荒真是温暖而亲切,我终于来到了想象中的鲜花的草原。
果然夏天原野上的鲜花应有尽有。
田边地头、甸子里坡岗上,野玫瑰、雏菊、罂粟、风铃草、金针菜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花儿,那么大那么艳那么诱人,烂漫无边铺展到天的尽头,任人采撷。
每天劳动收工时我总是落在队伍最后,抱着一束野花回宿舍,然后把脸埋进花丛深吸一口野花的清香,我对自己说,我一点儿不累,再累我明天也还要再去……那时候谁也没有漂亮的衣服,这五彩的花束暗暗为我们的心愿作了补偿——大自然的美无人能够抗拒。
第二年春天,我们园艺排的鹤岗姑娘们在连队门口整理出一小块花圃撒下了许多花籽。
入夏便开出一片五彩缤纷的鲜花,深红紫红粉红还有雪白,有的花瓣上镶着一圈丝绒般的黑边,轻盈如蝶,迎风颔首。
每天收工后在黄昏的暮色里,我总在花坛前徘徊不走。
那是我记忆中见过的最美的鲜花。
但突然有一日那花儿连同枝叶一起不翼而飞,只留下光秃秃一片花坛。
我终于在厕所的深坑里寻到它们时,娇艳的花朵已淹没在污水中奄奄一息,那场景凄惨而触目惊心。
有人哭着告诉我那花是连长拔掉的,因为罂粟是毒品不许种植。
那些日子我去上厕所总是胆战心惊的,紧闭双眼不忍再往下看一眼。
矜贵的鲜花受到如此粗暴的摧残,为此我难过了好几天,心里蒙上了一层无法驱去的阴影。
我一直不能原谅那个连长,就算因为“毒品”,他也该等到花儿凋谢了再处置它们,他为什么不让我们把花儿埋掉却要采取那么恶劣的做法?他真的那么忌恨美么?
然而美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当春天甸子里的杨柳爆满毛茸茸的嫩芽、当秋天的屋檐下挂满金灿灿的玉米、当冬天的冰凌花在窗玻璃上勾勒出一座座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我总是怀着由衷的欣喜为之深深感动。
我至今仍记得自己端着脸盆去夏天的小河边洗衣服,久久痴迷地望着晚霞在天边变幻的奇妙云彩而忘乎一切,让小蚊子咬叮得满身红肿;一个深夜里加班装运砖瓦,眼睁睁就看着黑暗的田野上弥漫起一片浓浓的白雾,那雾缓缓地涌过来涌过来,终于把我温柔地裹住,虽然冻得瑟瑟发抖,却犹如亲临琼楼玉宇,恨不得轻歌曼舞起来。
那一年冬天我在小兴安岭一个林场清林,我常自愿担负夜班添火烧水的工作,只为了在晨曦中轻轻踏雪走出帐篷,寻着白雪地一串串项链般的小动物的足印儿,倾听着山谷里的积雪冻冰发出的咔崩咔崩的响声,用铁桶砸开山脚下结一层薄冰的泉眼,满满地舀上一桶冒着热气的清泉水……
就是那一年冬天,我在没膝的雪地里采回一束孕满了花苞的鞑子香,把它插在一只空罐头瓶里。
帐篷里没有阳光,半个多月后,它竟然用尽力气开出了一朵粉色的小花。
帐篷里所有的人都来观赏了这朵花。
大家都说果然鞑子香是不怕冷的。
巧的是,就在紧挨这花儿的近旁,用来支撑帐篷的桦木杆上,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一枝淡黄色的枝杈,大家说果然山里的树生命力强。
它们一红一黄,如日月交相辉映,为暗淡乏味的帐篷生活增添了生气与希望。
几年以后我们陆续离开了那些地方。
离开了我们曾经流血流汗流泪、痛苦与欢乐交织的土地。
无论我们曾经多么厌恶、憎恨,甚至咒骂过它,我们心中却留下对它千丝万缕的眷恋。
尽管后来我到过祖国和世界上许许多多美丽的地方,但在我心的深处,我将永远固执地认定北大荒是最美的地方。
这种美决不是供人欣赏玩味、超凡脱俗的美,而是叩击你心扉、使你为之震撼、为之颤栗、为之慑服的美。
它既不喧嚷也不做作更无炫耀,它默默地存在,只为发现它、热爱它的人而呈现。
正因为在那参与了美的无数次瞬间的交流中,渗透了我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我们才会觉得唯有这美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它属于我们苦难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从那时候我已感悟到,既然我们还有力量发现美、创造美,我们就有力量好好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