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信息学导论论文

合集下载

医学论文:医学相关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医学论文:医学相关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医学相关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探索一、前言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交叉学科,旨在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信息处理的支撑,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生物信息,实现对生命科学问题的研究。

生物信息学包含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布、分析和解释等各个方面的分析研究,是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手段,来认识生命的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的本质,揭示海量数据中蕴含的生命奥秘或生物学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1]。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与其他物种基因组计划相继实施和完成,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尤其是近年来的各种组学数据,如蛋白质组、代谢组、基因组、转录组等生物学数据,生物信息学将在解读基因组序列中的功能信息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2]。

二、生物信息学课程开展的现状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产前诊断、遗传并筛查、肿瘤靶向治疗等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医学应用,生物信息学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特别是息息相关的医学院校,迫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系统地培养新的复合型研究力量的医学工作者。

因此,医学院校针对医学相关学生开展与其专业紧密结合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3]。

目前,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将生物信息学作为必修或者选修课程。

由于生物信息课程教学尚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再加上生物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广、相关数据与分析工具资源繁多、涉及多学科知识尚缺乏系统成熟的理论方法,正处在迅速发展中等一系列特点,如何开展生物信息学教学尚有待探索。

因此,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迫切需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科学确立教学目标,及时系统地总结规划教学内容,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医学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对于促进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生物医学信息学是生物、医学、信息学三者的交叉学科,其应用已经在医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使医学诊断信息化成为可能,并且将医学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本文将探讨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一、基因诊断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是基于基因的表达、调节、突变等信息,判定一个人是否存在某种遗传性疾病。

传统的基因诊断手段是通过基因测序获得数据,使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基因变异的结论。

而现在,随着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基因诊断的准确度和速度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高通量测序、基因芯片等,基因诊断的速度和准确度都有了极大提升。

除此之外,像CRISPR/Cas9技术也在基因诊断中得到应用。

二、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一个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医学成像设备,如X射线、CT、MRI、PET等设备帮助诊断医师确定患者的疾病。

生物医学信息学可以对医学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影像特征,并结合传统的医学知识,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此外,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可以使得医生在判断医学影像数据时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

由于医学影像诊断的特点是大部分的数据都是图像和数字数据,这种数据的形式非常适合机器学习进行处理。

三、抗癌药物筛选生物信息学研究在分子水平上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了开发新抗癌药物的重要工具。

现如今,使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抗癌药物的筛选过程变得更为快捷和高效。

生物信息学可以扫描生物组织中的基因和蛋白质,为研究人员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为药物研发提供基础支持。

四、流行病学研究生物医学信息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包括人口学数据、临床数据、生物标记物数据等等,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健康状况综合评估等信息,并能有效地预测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

在疫情爆发时,生物医学信息学所提供的数据成为了决策者制定响应应急计划的重要依据。

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教学[论文]

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教学[论文]

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教学的探究摘要: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由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者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之一。

近年来,各医学院校逐步认识到生物信息学的重要性,纷纷在生物学、医学等相关专业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并在课程中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课。

本文就为什么要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以及如何开展好生物信息学教学做了探究。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教学;探究生物信息学实践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信息提取、储存、处理、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生物信息学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生物信息学实践课还没有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在医学院校进行生物信息学实践课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一、生物信息学实践课开设的重要性生物信息学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学习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开发新的数据库和发展新的生物数据分析方法,而是如何在现有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中找到他们想要的数据,并利用现有的生物信息学软件或算法处理这些数据。

例如:确定基因组序列中的启动子、内含子、外显子的位置,查找蛋白质的序列、结构和功能等;计算蛋白质序列的分子量和等电点,为扩增特定的片段而设计引物,对特定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等。

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让他们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数据库和软件的原理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身去实践,在实践课上对所学的理论进行验证、对数据库和软件的使用加以熟悉。

如果没有实践课作为理论学习的巩固和提高,那么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将很难应用到他们今后的工作、科研中,也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

二、生物信息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缺乏实践课教材。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信息学实践课教材。

而国内各大高校使用的生物信息学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影印版或者中文翻译版本,这些教材一般内容宽泛,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相关基础知识,并且偏重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实践环节的指导较少,将其进行取舍作为理论课教材尚可,还不能完全作为实践课的教材。

生物信息学导论论文2900字_生物信息学导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物信息学导论论文2900字_生物信息学导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物信息学导论论文2900字_生物信息学导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物信息学导论论文2900字(一):运筹学课程在生物信息学专业中的教学探索论文摘要: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生物医学与数理科学、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

运筹学在生物信息学中有着广泛应用,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应用研究提供指导。

文章结合生物信息学专业特点,对于如何提高运筹学在生物信息学专业中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信息学人才,探讨了运筹学在生物信息学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运筹学;教学方法一、前言生物信息学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而兴起的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在采集、处理、分析各种生物学数据如蛋白质组、代谢组、基因组、转录组所包含的重大生物学意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运筹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生产实践、经济建设及现代化管理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运筹学中很多方法已被广泛地运用到生物信息学中,比如基于凸规划问题的支持向量机用于疾病诊断和分类;基于动态规划模型的局部比对和全局比对算法被广泛应用于DNA和蛋白质序列的比对;基于图的最短路径算法则可被用于对生物网络的分析研究等。

因此,运筹学被列为生物信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然而目前相关教材大多是为经济管理学编写,很少有专门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出发编写的运筹学教材,这样书中的例题也都是以管理和经济类为基础。

因此,本文针对生物信息学专业的特色,探讨了运筹学在生物信息学专业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这将有助于提高运筹学在生物信息学专业中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生物信息学人才。

二、根据专业的需要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生物信息学是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生物医学与数理科学、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对海量生物医学数据进行获取、加工、存储和分析,进而理解和阐明海量数据中所包含的重大生物学意义和医学价值。

生物信息学应用论文3200字_生物信息学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物信息学应用论文3200字_生物信息学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物信息学应用论文3200字_生物信息学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物信息学应用论文3200字(一):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食管鳞癌的关键基因论文[摘要]目的筛选食管鳞癌的关键基因,为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检索GEO数据库中食管鳞癌基因表达芯片,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获得共同差异基因;利用在线数据库DAVID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获取链接度最高的10个关键基因,并在TCGA数据库中验证。

结果共筛选出204个差异表达基因。

GO分析显示其生物学过程富集在细胞分裂、细胞器断裂和细胞周期等163个条目中;细胞学组分富集在细胞外、细胞质和细胞器腔内等48个条目中;分子功能富集在调控肽酶活性、与细胞外基质结合等46个条目中。

KEGG通路富集在局部黏附、p53信号通路、错配修复等12个条目中。

筛选出10个链接度最高的Hub基因,且通过TCGA数据库验证其全部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P<0.01)。

结论CDK1、CCNA2、RFC4、CCNB1、TOP2A、AURKA、CDC6、BUB1、BUB1B、PLK1是食管鳞癌的关键基因,可能是食管鳞癌的生物标志和治疗靶点。

[关键词]食管鳞癌;关键基因;生物信息学;基因芯片根據WHO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中我国约20万人,占世界的一半[1]。

食管癌主要有两个亚型——食管鳞癌和腺癌,我国食管癌患者主要为鳞癌。

目前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建立有效的预防和诊疗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分析GEO数据库[2]中食管鳞癌的相关芯片数据,旨在挖掘食管鳞癌的关键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方向。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GEO在线数据库,下载食管鳞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数据集。

入选条件:①全基因组RNA表达谱芯片;②人食管鳞癌组织与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

生物信息学论文

生物信息学论文

生物信息学论文引言生物信息学是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通过运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工具和技术,研究生物学中的大规模生物数据,并解析生物体内的复杂生物过程。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获得的生物序列数据呈指数级增长,生物信息学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生物信息学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当时主要以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为基础,主要用于DNA和RNA序列的比对和模式发现。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获取基因组和转录组等大规模数据成为可能。

这一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学中的应用是目前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最主要领域之一。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可以对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和比较分析。

基因组组装是将高通量测序数据拼接成完整的基因组序列的过程。

基因组注释可以确定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非编码RNA以及其他功能元件的位置和功能。

基因组比较分析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组演化、鉴定基因家族以及寻找与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

生物信息学在转录组学中的应用转录组学研究关注的是在特定条件下生物体内所有的mRNA分子,它们是基因转录的产物,反映了生物体在特定生理状态下的基因表达情况。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对转录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差异表达分析和功能注释等。

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可以找出在不同条件下表达量有显著差异的基因,进一步分析可以揭示基因在特定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功能注释则可以将基因与相关的生物过程、通路和功能进行关联,从而深入理解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关注的是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分子的组成和功能。

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蛋白质序列预测、结构预测和功能注释。

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可以根据蛋白质序列进行结构预测,进而预测蛋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蛋白质功能注释则可以将蛋白质与已知的功能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其功能和参与的生物过程。

生物信息学的论文

生物信息学的论文

生物信息学一、我对生物信息学的认识1、什么是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从事对基因组研究相关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释。

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服务,也就是管好这些数据;另一个是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也就是用好这些数据。

具体地说,生物信息学是把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为源头,找到基因组序列中代表蛋白质和RNA基因的编码区;同时,阐明基因组中大量存在的非编码区的信息实质,破译隐藏在DNA序列中的遗传语文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与基因组遗传语文信息释放及其调控相关的转录谱和蛋白质谱的数据,从而认识代谢、发育、分化、进化的规律。

2、、生物信息学的重要性生物信息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学科,它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开发工具。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它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生物相关系统中信息内容物和信息流向的综合系统科学,只有通过生物信息学的计算处理,我们才能从众多分散的生物学观测数据中获得对生命运行机制的详细和系统的理解。

从工具的角度来讲,它是今后几乎进行所有生物(医药)研究开发所必需的舵手和动力机,只有基于生物信息学通过对大量已有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所提供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我们才能选择正确的研发方向,同样,只有选择正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手段,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和评价新的观测数据并得到准确的结论。

可见生物信息学在今后的无论是生物(医药)科研还是开发中都具有广泛而关键的应用价值;而且,由于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科学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密切结合的交叉性学科,使其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这就使得专业的生物(医药)科研或开发机构自身难以胜任它们所必需的生物信息学业务,残酷的市场竞争及其所带来的市场高度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使得专业的生物(医药)开发机构不可能在自身内部解决对生物信息学服务的迫切需求,学术界内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也是如此,而这种需求,仅靠那些高度分支化和学术化的分散的生物信息学科研机构是远远不能满足的。

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3100字_生物信息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3100字_生物信息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3100字_生物信息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3100字(一):基于结构生物信息学的白介素17进化及其结构研究论文摘要:目的:基于结构生物信息学的白介素17进化及其结构研究,以为防治许多炎症相关重大疾病提供借鉴。

方法:采用医学研究资料调研分析法,对我院2 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稽留流产、阿尔茨海默病、左右半结腸癌等疾病患者,就白介素17受体基因进行研究,具体方法应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序列比对和注释后,就其进化和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Recombinant HumanIL-17通过SDS-PAGE,银染色和Coomassie?Blue染色定量光密度法显示,纯度>95%。

通过LAL方法,每1微克蛋白质的内毒素水平<0.01EU。

辅助T细胞的细胞增殖测定中测量中,为此作用的ED50为0.06-0.24ng/mL。

即细胞因子转运蛋白至机体关联的高浓度区细胞因子生物学效应;与mCK-R相应成竞争性配体,抑制mCK-R介导生物学效用明显。

结论:IL-17的进化及其结构在狼疮性肾炎、稽留流产、阿尔茨海默病、左右半结肠癌等疾病等疾病的防治中效果和表达较为明显,可作为疾病防治领域的科研依据加以重视。

关键词:白介素17;进化;结构;结构生物信息学白介素17是最初源于鲤科鱼类最具代表性的二个物种—鲤和草鱼IL17受体基因家族的起源进化,无论是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法,均证实了在鲤和草鱼中分别注释得到9个和5个IL17受体基因家族成员;与四足动物相比,大多数硬骨鱼类中IL17受体基因没有明显增多。

两类物种除在IL17RB和IL17受体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全基因组复制后不同基因拷贝的功能发生了分化。

本研究旨在基于结构生物信息学的白介素17进化及其结构研究,以为防治许多炎症相关重大疾病提供借鉴,具体内容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医学研究资料调研分析法,对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稽留流产、阿尔茨海默病、左右半结肠癌等疾病患者,就白介素17受体基因进行研究,具体方法应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序列比对和注释后,就其进化和结构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医学信息学导论论文学号:学生:学院:教师:论手机辐射与人类健康摘要:工信部统计显示,2013年1~7月,全国电信业务连续三个月保持7.9%的增长,移动电话用户净增7307.4万户,达到11.85亿户。

随着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从三十年前的奢侈品发展成为今天非常普及的电子消费品,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于手机产生的电磁场对肿瘤、学习记忆、主观症状、血脑屏障的影响情况, 国外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综述了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手机辐射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围绕使用的现状等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出安全使用手机的建议。

关键词:手机健康辐射原理肿瘤记忆主观症状安全建议一、引言手机作为一种高科技通讯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普及开来。

但随之而来导致的健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公共健康危机。

手机是一种低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和接收装置,它的工作频率介900兆赫1800兆赫的微波波段,通过贴近头部对用户的健康造成影响。

当我们用手机打电话时,音频信号经过手机转换为高频率的电话信号,然后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时在手机附近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电磁辐射。

各种各样的模拟和数字手机的使用已经遍布全球。

然而,手机的使用令人担心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最近的研究表明,微波可能诱发或导致癌症,并伴随以下症状:睡眠障碍、记忆问题、头痛、恶心以及头晕等,可导致人体精子中的D N A 遭到破坏,可以破坏人体血液的细胞组织,而且可以导致脑肿瘤。

因此研究手机辐射带来的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各国政府对手机危害的重视,促进防辐射手机的发展。

本文研究了手机辐射可能对人类的造成的危害:包括诱发癌症、导致脑肿瘤、影响人类记忆、大脑神经、杀死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等,并对防辐射手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手机辐射的原理使用手机时, 手机向发射基站传送和接收无线电波(属于电磁波), 这些电波或多或少地被人体组织吸收, 称为手机辐射。

手机的工作频率主要为900MH z和1800MH z, 不会像X射线那样产生离子辐射, 一般称为非离子辐射。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非离子辐射防护委员会( ICNIRP)等国际组织对手机辐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目前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手机对人类健康存在危险。

目前科学界主要通过SAR来对手机辐射的热效应进行量化和测量。

所谓SAR(Specific Absorpt ion Rate)就是比吸收率, 即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吸收的电磁辐射量不得超2. 0W。

我国的标准1. 0W/kg。

目前人们使用的手机主要有三种类:GSM、CDMA、小灵通, 从工作原理上看, GSM 与CDMA 技术同为无线传输技术, 而小灵通只是固定市话网的一种补充和延伸, 它们的发射功率并不相同。

GSM 手机的通信信号以突发脉冲的方式发送, 最大功率约为 2. 0W, 但经过了一个时间平均的过程, 最终一般约为0. 125W。

CDMA的通信过程采用信号的连续发射, 最大功率即为平均功率, 约为0.25W。

三、手机辐射对肿瘤的影响自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第一代手机( 模拟手机) 投入使用后, 流行病学家就对其与肿瘤的关系开始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 这些研究结果为揭示使用手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否存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到目前为止, 研究使用手机与肿瘤关系的数十篇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文章已经被发表,由于手机在使用时距使用者头部最近, 因此对各种类型头部肿瘤的研究结果就更加引人关注。

Auvinen 等在芬兰所做的病例对照研究报道, 使用模拟手机的用户患神经胶质瘤的危险性OR 值为21 1( 95% CI 113~314) 。

而Johansen 等对丹麦1982 至1995 年间420095 名手机使用者开展了癌症发病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结果没有发现数字手机的用户患神经胶质瘤的危险性增加, 在其他病例对照研究中也没有发现危险性增加的证据。

Hardell 等在瑞典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使用模拟手机者患听觉神经瘤的危险性增高, OR 值达到3. 5( 95% CI 11 8~618) , 并且使用手机的一侧患听觉神经瘤的危险性增加。

Lonn 等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也指出虽然短期使用手机不会增加患听觉神经瘤的危险性, 但是使用手10年以上的用户, 患听觉神经瘤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OR = 11 9, 95% CI 01 9~411) , 使用手机一侧患听觉神经瘤的危险性更大, OR 值为319( 95% CI 11 6~ 915)。

但是Hardell 和Inskip 等的研究结果中并没有发现使用模拟手机的用户患听觉神经瘤的危险性增加。

另外两项针对眼色素层黑色素瘤开展的研究结果也相互矛盾。

Stang 等对眼色素层黑色素瘤的患者所做的基于医院和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指出, 很可能或者确定暴露于移动电话的人患眼色素层黑色素瘤的危险性增加,OR 值达到了412( 95% CI 112~ 1415) 。

而Johansen 等的研究结果却没有发现这一关系。

为研究使用手机和唾液腺癌的关系,Johansen 等在丹麦开展的癌症发病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发现,手机使用者患唾液腺癌的危险性没有增加( SIR = 0172, 95% CI 0181 ~1112),Hardell 等所做的1B4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也得出了与此一致的结果, 他们指出使用手机不会增加患唾液腺癌的危险性, 模拟手机、数字手机、无线手机的用户患唾液腺癌的危险性都没有增加,OR 值分别为0192 ( 95% CI 0158~ 1144) 、1101( 95% CI 01 68~ 1150) 、0199( 95% CI 01 68~ 1143) 。

目前所做的关于使用手机与肿瘤的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大都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 一、暴露时间太短, 以致不能做出准确的危险性评估。

二、暴露参数无法得到严格测量, 以致各研究结果之间的可比性不高。

三、在许多研究中存在选择偏倚、报告偏倚和回忆偏倚等, 以致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受到怀疑。

科技变革所导致的手机辐射模式的改变, 也使流行病学研究变得愈加困难。

在今后开展的流行病学研究中, 应尽可能对暴露参数进行准确测量, 采用更加合理的调查方法来降低偏倚, 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去发现更多隐藏的危险因素。

四、手机辐射对记忆的影响Ⅰ、人体实验学习和记忆是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学习是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的神经过程,而记忆则是对所获取信息的保存和读出的神经过程。

研究者为了解手机产生的电磁场对大脑的认知学习记忆功能是否存在影响,开展了大量的人体实验研究。

但是研究结果没有一致性。

Koivisto 等研究了载频902MHz手机产生的电磁场48个健康人认知功能的影响,他们认为手机电磁场会对14 个认知测试中的3项( 单纯反应时间、警惕性和心算中的认知时间) 起轻微的促进作用。

Haarala 等重复了上一实验,但在方法上有所改进,结果发现受试者对反应时间和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上没有差别,他们认为使用GSM 手机对认知能力并无影响。

在此期间,其他实验室也开展了两项关于手机辐射对注意力的影响的研究。

Lee等所做的研究表明,暴露于手机电磁场会对注意力起轻微的促进作用。

Edelstyn等将受试者暴露于载频900MHz手机电磁场中30 分钟后,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目前,多数人体实验结果显示,手机辐射对大脑的认知学习记忆能力没有影响,但是这些实验中采用的暴露时间都比较短,只能说明短期使用手机后不会产生影响,而无法说明长期使用手机可能存在的影响。

Ⅱ、动物实验多数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也没有发现手机频率的电磁辐射对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产生影响。

Dubreuil等将大鼠暴露于载900MHz GSM手机( 脉冲频率217Hz) 产生的电磁场中,脑部SAR 值为1WPkg和315WPkg的剂量下暴露45分钟后,对其两项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各组之间没有差别。

Yamaguchi 等将Sprague-Dawley大鼠暴露于载1439MHz TDMA系统( 脉冲频率50Hz, 脉冲宽度617ms) 产生的电磁场中,T迷宫测试结果显示,暴露于脑部SAR平均值为715WPkg( 全身SAR 平均值为117WPkg) 电磁场4 天或4 周( 每天1小时) 后的大鼠,其学习记忆能力没有改变。

而暴露于脑部SAR 平均值为25WPkg( 全身SAR 平均值为517WPkg) 电磁场4天( 每天45 分钟) 后的大鼠,其学习记忆能力受损,研究者认为是由于体温升高2 e所致, 若不存在‘热效应’,TDMA 产生的电磁场不会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造成影响。

由于实验动物的寿命有限,因此,目前只能了解短期电磁场暴露对动物学习记忆能力产生的影响,而无法得知长期、低剂量暴露下的情况。

另外,人与动物生理结构的差别以及暴露方式的不同也使动物实验结果的外推性受到很大限制。

五、手机辐射对主观症状的影响许多手机使用者抱怨自己出现了一些与使用手机有关的主观症状,这些症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耳鸣、头痛、头昏、易怒、疲劳、热感觉、头皮不适、脱发、视力模糊、食欲减退、记忆减退、听力减退、睡眠干扰。

为此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室研究来分析主观症状的出现是否与使用手机密切相关。

多数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主观症状的出现与使用手机有关。

Oftedal 等对挪威和瑞典17000名手机使用者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挪威31%的用户和瑞典13%的用户报告自己出现了与使用手机有关的主观症状,最普遍的症状是耳朵周围出现的热感觉、面部皮肤的灼烧感和头痛。

这些症状通常在通话过程中和通话结束后半小时内出现,一般持续两小时。

Chia 等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新加坡一社区内808名居民进行了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指出,在44. 8%手机使用者中,头痛是最常出现的症状,并随着每天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Sandstrom 等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翻了数字手机用户比模拟NMT手机用户出现的主观症状增多的假设,没有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差别。

他们也发现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次数与耳朵周围的热感觉、头痛、疲劳有关联。

为克服流行病学调查中受试者故意夸大主观感受所造成的报告偏倚,研究者们也在实验室中采用盲法进行了人体实验,结果大多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矛盾。

目前, 没有证据表明短时间使用手机后会立即出现可以确认的主观症状。

Koivisto 等对96名志愿者做了两次单盲实验,受试者分别暴露于载频902MHz GSM手机(脉冲频率217Hz) 产生的电磁场中30、60 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报告出现的头疼、眩晕、疲劳、皮肤痒、皮肤叮疼、皮肤发红和皮肤热等感觉进行统计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