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目标1.本单元为诗词,注意通过熟读、背诵,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注意诗词的艺术特征,了解诗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感知诗中的形象,体味其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

1 沁园春雪毛泽东三维目标1.掌握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感知词中的形象,体会词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导◆◆课文导入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他在人民心中被尊为神。

他16岁,就道出“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霸气;他17岁,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誓言;他25岁,喊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语。

同学们,他是谁?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沁园春雪》。

作家作品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被同学称为“毛奇”,同学们感叹他的行为之奇、志向之奇,也感叹他写诗作文的“戛戛独造”之奇。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词,又称长短句。

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读◆◆字词疏理1.易错字莽莽mǎngmǎng 妖娆yaorao 素裹guo 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数(shǔ)风流人物2.多音多义字折① zhe 折腰②zhe折跟头③she折本分①fen分外②fen分析整体把握1.解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

3. 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写作。

4.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与理解。

2. 课文语法知识的运用。

3. 课文写作。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简单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前准备给学生分发课文和语法知识点的复习材料,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

Step 3:课文阅读与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的主题、重点内容和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 整理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Step 4:语法知识的运用1. 复习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如动词的时态、语态等。

2. 设计练习题或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Step 5:课文写作1. 分组合作,选择课文的一个情节或主题,展开讨论。

2. 指导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撰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提高作文的质量。

Step 6:课堂总结学生和老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

回答学生遗留问题。

Step 7:布置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Step 8:课堂延伸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学习材料或进行小组讨论,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这是一个初步的教案设计,您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九 年级 语文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主备教师张玉田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1、沁园春、雪 课型 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渗透德育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准备诗歌朗诵MP3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度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一度备课)一、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本文体裁词。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

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四、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第 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

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

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诗歌朗诵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诗歌朗诵教案新人教版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将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包括正确的发音、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的语言,准确地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学生还将能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哲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将能够通过反复练习和表演,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他们将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诗歌朗诵的实际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的教材,包括五首诗歌《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出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己亥杂诗》。此外,准备诗歌朗诵的相关指导资料和学习笔记。
2. 辅助材料: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用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同时,准备一些诗歌朗诵的表演视频,供学生参考和模仿。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
1. 语言能力:通过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他们在朗诵中更加熟练地运用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形象美。
2.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诗歌朗诵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诗歌朗诵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是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主题是“青春时光”。

本单元将带领学生探讨青春期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掌握应对青春期问题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处理青春期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珍惜青春时光,积极面对挑战,培养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2.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3. 青春期的挑战与机遇4. 应对青春期问题的方法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2.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应对青春期的挑战和机遇。

五、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课件。

2. 教学软件:用于演示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动画。

3. 黑板:用于列举重点、难点。

六、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青春期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加深对青春期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青春期经历和感受。

2. 讲授新课: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挑战和机遇。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青春期经验和应对方法。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珍惜青春时光,积极面对挑战的重要性。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整体备课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

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鉴赏诗歌,组织朗诵活动。

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

学习鉴赏中所选诗歌或大气磅礴,表现胸中豪情(如《沁园春·雪》);或感情深沉,表达爱国之情(如《我爱这土地》);或执着咏叹,抒发家国之思(如《乡愁》);或情真意切,讴歌爱的真谛(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或细腻描摹,展现生命的力量(如《我看》)。

这些诗歌建议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欣赏,反复涵泳品味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朗诵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也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朗诵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使朗诵活动丰富多彩且富有时效。

尝试创作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

名著导读部分从诗歌的表现形式、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指导如何阅读《艾青诗选》。

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欣赏的方式进行自由朗诵,开展朗诵比赛。

朗诵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的变化、意象的合理选择、语言的锤炼等。

内容课时教学要点任务一学习鉴赏31.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作品,教师点拨朗诵技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歌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任务二诗歌朗诵1 任务三尝试创作2 名著导读《艾青 2(设计/方小玲)任务一学习鉴赏【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本单元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9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9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9篇)九年级语文教学通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代诗词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并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二)师生互动,了解李白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生谈师小结,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第一单元教案1 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4.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

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

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

”特别是他的一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1.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结合写作背景,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

提问(1):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示例:①“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

②读上阕时,应带着赞美、带着陶醉。

③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应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学法指导】怎样读古诗词?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布置作业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二、课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是终点站;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火,(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旅行包,(2)家是驿站,(3)家是目的地;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作者的写作方式: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付集一中九年级语文教学教案(集体备课)
课题

课时
2
主备人
韩建军
主备人教学设计
授课人
第一单元第1课
授课人教学点缀
整体目标(三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价值观
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
课前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
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陶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研讨课文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四、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