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简答和论述题

组胚简答和论述题
组胚简答和论述题

2010级组胚简答和论述题

1. 简述内皮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内皮是指被覆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内皮细胞较薄,利于物质交换。

2.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上皮组织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外基质极少;(2)上皮组织的细胞有极性,即细胞具有朝向体表或器官腔面的游离面与深

部结缔组织相连的基底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3)上皮组

织一般都附着基膜;(4)上皮组织内一般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结缔组

织中的血管通过基膜扩散而获得。

上皮组织的分类:

(1)被覆上皮:细胞排列呈膜状,覆盖在体表及有腔器官的腔面;

(2)腺上皮:有分泌功能,细胞呈团索状或泡状。

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功能

3.简述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居细胞一侧,核内异染色质成块状,于核膜内侧呈辐射状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胞质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4.试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组成及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及白细胞七种。

①成纤维细胞:细胞呈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②巨噬细胞:胞体形态多样,核小染色深;胞质嗜酸性,常含吞噬的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可见较多的溶酶体和吞噬体。功能:趋化性运动;吞噬作用;抗原提呈和分泌作用。

③浆细胞:细胞圆或卵圆形,核偏位,染色质粗块状,辐射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浅染区,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功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④肥大细胞:细胞呈卵圆形,核小而圆,染色深;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内含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功能:与过敏反应有关;抗凝血。

⑤脂肪细胞:呈空泡状,核扁平位于细胞边缘。功能:合成、贮存脂类物质。

⑥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具有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平滑肌纤维、内皮细胞的潜能。

⑦白细胞: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具有防御功能。

5.简述网积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在常规染色血涂片中不能区分红细胞与网织红细胞,用煌焦油染色见网织红细胞内有细网状的核糖体,表明它仍能继续合成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记数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6.试述白细胞的分类、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白细胞分类:根据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分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1)中性粒细胞:直径10-12微米,胞质弱嗜酸性,含细小均匀颗粒,核分叶,1-5叶不等。电镜下胞质颗粒分:特殊颗粒--较小,数量多,含溶菌酶、吞噬素等;嗜天青颗粒--较大,量少,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水解酶。

功能:趋化性运动、吞噬异物。

(2)嗜碱性粒细胞:直径10-12微米,数量少、细胞核分叶不明显、胞质内含大小不等的深蓝色颗粒,颗粒与肥大细胞相同。

功能:趋化性运动,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2-14微米,核多分为2-3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芳基硫酸酯酶、组胺酶、阳离子蛋白。

功能:趋化性运动、降低过敏反应、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伤寄生虫幼虫。

(4)单核细胞:直径12-20微米,核为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疏松,胞质灰蓝色,内含嗜天青颗粒,既溶酶体。

功能:趋化运动和吞噬功能。进入组织器官后转变为各种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破骨细胞)。

(5)淋巴细胞:按体积大小可为分大、中、小三类。小淋巴细胞在血液中数量最多,直径6-8微米,核圆形或肾形,染色质呈粗块状,胞质少,染成天蓝色,内含少量的嗜天青颗粒。功能:免疫功能。

7.简述骨单位:

又称哈弗斯系统,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间,呈长筒状,由中央管与4-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构成,中央管内含血管、神经和骨内膜。

8.比较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来源、结构及功能:

成骨细胞来源于骨祖细胞的分化,其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核圆,胞质嗜碱性。电镜下,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能合成和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形成类骨质,钙化后形成骨质。此外,成骨细胞还释放基质小泡,小泡膜上有碱性

磷酸酶和钙结合蛋白,在骨组织钙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破骨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胞体大,核多个,胞质嗜酸性。电镜下,细胞器丰富,以溶酶体、线粒体较多,细胞紧贴近骨质一侧有许多突起,形成光镜下的皱褶缘。破骨细胞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组织,分解有机成分,与成骨细胞相互协调,共同参与骨的生长和改建。

9.简述骨骼肌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特点:

(1)光镜:骨骼肌纤维呈长柱形,多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肌浆含许多肌原纤维,肌原纤维呈细丝状,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有明暗相间的带。明带又称I带,暗带又称A带。明带和暗带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构成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线,称M线。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线,称Z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电镜:肌原纤维由粗细肌丝构成,沿肌原纤维的长轴排列。粗肌丝中央固定在M线上,两端游离,细肌丝一端附于z线上,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的横小管,位于明暗带交界处。在横小管之间有肌浆网,中部纵行包绕肌原纤维称为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10.简述闰盘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特有的连接结构。光镜下,闰盘为深染的粗线,与心肌纤维长轴垂直。电镜下,闰盘的横位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闰盘不仅增强心肌纤维间的连接,而且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传递,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形成一个功能上的整体。

11.试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的形态多种多样,但都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和代谢中心。胞体细胞膜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胞体中央有一个大而圆的胞核,异染色质少,染色浅,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具有两种特征性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体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块状或颗粒状嗜碱性物质;在电镜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神经原纤维在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成网;在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具有支持、运输的作用。

树突短而粗,分支多,表面有许多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树突内也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将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细而长,末端分支较多,表面光滑为轴膜,内含轴质。轴质内无尼氏体,但有大量神经元纤维。轴突的主要功能是将冲动传离胞体。

12.简述化学性突触:

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具有定向传导信息的功能。化学性突触是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为通讯的媒介,其结构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突触前成分含许多突触小泡,少量线粒体、微管和微丝等。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二者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

13.简述心脏壁的组织结构。

心壁由三层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1)心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又分为内层和外层。内层为薄层细密结缔组织,外层又称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和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2)心肌膜:最厚,主要由心肌构成,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3)心外膜:为心包膜的脏层,其结构为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及表面被覆的一层间皮构成。

14.试述各类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分布。

根据内皮细胞等的结构特点,可将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三类。

(1)连续毛细血管:特点为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细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连续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特点是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连接紧密,基膜完整,细胞质中有吞饮小泡。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内皮窗孔,基膜连续完整。此类血管主要存在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3)血窦:又称窦状毛细血管,其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有窗孔,无隔膜,之间常有较大的间隙,内皮细胞的基膜不完整或缺如。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15.试述表皮的分层及各层的组织结构:

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典型的表皮从基底至表面可分为五层:

(1)基底层:附着于基膜上,为一层矮柱状的细胞,胞质内因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而呈嗜碱性,有散在或成束的角蛋白丝。基底细胞是表皮的干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具有再生修复作用。

(2)棘层:由数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细胞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棘状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以桥粒相连。胞质呈弱嗜碱性,游离核糖体较多,具有旺盛的合成角蛋白和外皮蛋白的功能。胞质内有含脂质的板层颗粒,以胞吐方式排放到细胞间隙后形成膜状物。

(3)颗粒层:由3~5层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与细胞器已退化,胞质内板层颗粒增多,还出现许多透明角质颗粒,其主要成分为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

(4)透明层:为2~3层扁平细胞,细胞界限不清,核和细胞器均消失,电镜结构与角质层相似。

(5)角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细胞已完全角化,变得干硬,光镜下呈嗜酸性的均质状。电镜下,细胞内充满密集、粗大的角蛋白丝束及均质状物质,后者主要为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细胞膜因内面有一层外皮蛋白而坚固;细胞间隙充满由脂质构成的膜状物。浅表的角质细胞间桥粒消失,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后成为皮屑。

16.眼球壁:自内向外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

(1)纤维膜:纤维膜的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

(2)血管膜:由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自前向后分虹膜基质、睫状体基质和脉络膜。

(3)视网膜:盲部由虹膜上皮、睫状体上皮组成。视部由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四层细胞组成。

17.简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血液内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形成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群体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和肺巨噬细胞等。它们均具有较强的吞噬作用。此外,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这些细胞还各具一些形态和功能的特点。

18.简述淋巴结皮质的光镜结构:

淋巴结皮质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构成。浅层皮质含淋巴小结及小结间的弥散淋巴组织组成,主要为B细胞。副皮质区位于皮质深层,为一片弥散淋巴组织,主要含T细胞,又称胸腺依赖区,该区含有许多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结的重要通道。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方的被膜下窦和小梁周围的小梁周窦。淋巴窦内有呈星状的内皮细胞支撑窦腔,许多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有利于清除抗原。

19.简述肾上腺皮质的光镜结构和功能:

肾上腺皮质由外向内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个带。

(1)球状带:较薄,细胞排列呈球团状,腺细胞较小,呈锥形,核小染色深,胞质较少。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主要能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排出K+,使血Na+浓度升高,血K+浓度降低。

(2)束状带:位于球状带深部,最厚。细胞较大,呈多边形,排列成条索状,胞核圆,着色浅,胞质内含大量脂滴,在常规制片中因脂滴被溶解,故胞质呈泡沫状。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可促进蛋白质及脂肪的分解并转变为糖,抑制免疫应答及减轻炎症反应。

(3)网状带:位于束状带深部,紧靠髓质。细胞排列成索,索相互吻合成网。该带细胞小,核亦小,色深,胞质嗜酸性。网状带细胞主要分泌雄激素,也分泌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20.简述垂体门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垂体上动脉穿过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并分支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下行到结节部下端汇集形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进入远侧部后再次分支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分泌的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腺垂体,调节腺垂体内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

21.试述消化管管壁的一般结构

消化管壁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

(1)粘膜:分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①上皮:口腔→食管及肛管:复层扁平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

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

②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腺体和淋巴组织。

③粘膜肌层:薄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其间有粘膜下神经丛

食管:有食管腺。

十二指肠:有十二指肠腺。

皱襞:粘膜下层与粘膜层共同向管腔突起。

(3)肌层:内环外纵二层,其间有肌间神经丛。

食管上段:骨胳肌

食管下段、胃肠道:平滑肌

(4)外膜:薄层结缔组织

食管、大肠末段:纤维膜

胃、肠管:浆膜

22.胃底腺由哪些细胞组成?试述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体部胃黏膜固有层内,为分支管状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构成。

1、主细胞:主要分布于腺的底部。光镜下,细胞呈柱状,核圆位于基部,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胞质着色浅;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顶部胞质充满酶原颗粒。主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胃蛋白酶原。

2、壁细胞:分布于胃底腺上半部。光镜下,细胞体积大,呈圆锥形,核圆色深,位于中央,胞质呈强嗜酸性;电镜下,胞质内可见细胞内分泌小管及微管泡系统,线粒体丰富。壁细胞主要合成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3、颈黏液细胞:分布于胃底腺的顶部。楔形夹于在其它细胞之间,顶部胞质染色浅,核扁平位基部。主要分泌可溶性酸性黏液。

4、干细胞:位于腺体顶部,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可转变为表面粘液细胞及胃底腺细胞。

5、内分泌细胞:主要为ECL细胞和D细胞,分泌多种胃肠道激素,协调自身消化吸收功能及参与调节其他器官的生理活动。

23.简述窦周间隙:

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是相互通连的网状管道。窦周隙内含有血浆和贮脂细胞,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人窦周隙内。窦周隙是肝细胞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贮脂细胞胞质富含脂滴,因而能贮存维生素A,贮脂细胞还能合成网状纤维。

24.简述胰岛的细胞组成及其功能:

胰岛为散在于胰腺外分泌部之间的内分泌细胞团。染色较浅,细胞数量不一,可分为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四种。A细胞体积大,数量少,多分布于胰岛周边,分泌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B细胞数量多,多分布于胰岛中央,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D细胞散在分布于A细胞、B细胞之间,分泌生长抑素,调节A细胞、B 细胞的功能;PP细胞数量最少,分布于胰岛周边,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及胰液分泌。

25.试述肝小叶的结构:

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窦周隙、胆小管五部分构成。

(1)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壁薄多孔,收集肝血窦血液,并将血液汇入小叶下静脉。

(2)肝板:呈凹凸不平板状结构,是肝小叶执行功能的重要结构,肝板相互吻合成网。肝板上有孔,使肝板相互通连。肝板由肝细胞排列而成,是肝内唯一的实质性细胞,数量多,高度分化,功能复杂。肝细胞体积大,呈多面体形,细胞核大而圆,位于中央、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呈嗜酸性,含弥散分布的嗜碱性物质。电镜下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

(3)肝血窦:是位于肝板之间的腔隙,腔大而不规则,经肝板上的孔通连成网状管道。肝血窦中富含血液、肝巨噬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肝血窦内皮细胞上有大小不等的孔,孔上无隔膜,内皮细胞间隙大,细胞外无基膜,因此通透性很大;肝巨噬细胞能清除异物、衰老突变细胞,具有防御、免疫功能;大颗粒淋巴细胞在抵御病毒感染、防止肝内肿瘤及其他肿瘤的肝转移方面有重要作用。

(4)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问隙,是相互通连的网状管道。窦周隙中含血浆和贮脂细胞,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人窦周隙内。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贮脂细胞能贮存维生素A及合成网状纤维。

(5)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的细胞膜局部凹陷而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相互吻合成网,银染呈网格状,为胆汁排泄管道。肝细胞的微绒毛伸入其间,利于胆汁释放。相邻肝细胞之间形成连接复合体封闭胆小管,防止胆汁外溢。

26.血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气血屏障是指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I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毛细血管内皮构成。气血屏障在正常情况下较薄,有利于气体交换。

27.试述肺泡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肺泡是半球形的囊状结构,开口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构成肺的主要结构。肺泡壁较薄,由单层肺泡上皮构成,相邻肺泡之间为肺泡隔。

(1)肺泡上皮:由I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构成。I型肺泡细胞覆盖肺泡大部分表面,呈扁平状,胞质中含有吞饮小泡,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Ⅱ型肺泡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嵌于I型肺泡细胞之间,胞质内含有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颗粒内含有板层状小体,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内径的稳定。此外,Ⅱ型肺泡细胞通过增殖分化能形成I型肺泡细胞。

(2)肺泡隔:为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弹性纤维使肺泡有弹性,在肺泡回缩时起重要作用;肺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可游走进入肺泡腔,能清除进入肺泡和肺间质的尘粒、细菌等异物,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3)气一血屏障:肺泡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气一血屏障,由肺泡表面黏液层、I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内皮构成。正常情况下,气一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

(4)肺泡孔:是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可平衡肺泡间气体的含量,当某个终末细支气管发生阻塞时可通过肺泡孔建立侧支通气,避免肺泡萎陷。

28.简述滤过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滤过屏障是指血液流经肾小体时,血液从血管球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腔所需通过的结构,由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构成,能限制不同大小分子物质的滤过,滤过的血液形成原尿。

29.简述球旁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球旁复合体是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的一组结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构成。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致密斑是离子感受器,可感受远端小管内Na+的变化;球外系膜细胞可能起信息传递作用。

30.试述肾单位的组成及尿液生成的途径

肾单位是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小体包括血管球和肾小囊,以滤过的方式形成原尿;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对原尿进行重吸收。血液由入球微动脉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经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血管球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滤过形成原尿,肾小囊腔收集原尿经血管球尿极进入近端小管,近曲小管重吸收85%的水份和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大部分无机盐后进入细段;肾单位袢进行水、电解质交换后进入远端小管和集合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水、Na+ ,排出K+、H+和氨等,形成终尿,终尿经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后贮存于膀胱。

31简述支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支持细胞位于生精小管上皮,细胞呈锥体形,光镜下细胞边界不清;核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电镜下可见细胞侧面镶嵌有各级生精细胞,胞质含较多的滑面内质网等,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功能:(1)营养、支持、保护生精细胞。(2)吞噬作用。(3)分泌雄性激素结合蛋白及少量雌激素。(4)参与形成血睾屏障。

32试述精子发生的主要过程及其形态变化:

精子发生历经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五个阶段。

①精原细胞:为较幼稚的生精细胞,有A、B两型,A型为干细胞,B型可分裂初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紧贴基膜,圆形或椭圆形;

②初级精母细胞:体积最大,圆形,核呈丝团状,核型为46,XY;

③次级精母细胞:体积变小,圆形,核染色较深,核型23,x或23,Y;

④精子细胞:位于近腔面,体积小,核圆,染色质细密。核型23,x或23,Y;

⑤精子:外形似蝌蚪,分头、尾两部分,头部为高度浓缩的细胞核,核前2/3有顶体覆盖,顶体由高尔基复合体形成,是特殊的溶酶体。尾部是精子的运动装置,分为颈段、中段、主段和末段四部分,其中,中段外侧包有线粒体鞘。

33.简述黄体的光镜结构和功能:

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连同血管一同向卵泡腔塌陷,在LH(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分化为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即黄体。颗粒细胞分化为颗粒黄体细胞,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这两种细胞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征。颗粒黄体细胞数量多,体积大,染色浅,位于黄体中央,主要分泌孕激素。膜黄体细胞数量少,体积小,染色深,位于黄体周边,与颗粒黄体细胞协同作用分泌雌激素。

34.试述卵泡发育的过程及其形态变化:

卵泡的发育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1)原始卵泡:位于皮质浅部,体积小,数量多。由中央的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单层扁平的卵泡细胞构成。在胚胎时期,卵原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初级卵母细胞,随即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并长期停留在分裂前期,直至排卵前才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卵泡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卵母细胞的作用。(2)初级卵泡:初级卵母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卵泡细胞由单层扁平变为立方形或柱状,并迅速增殖成多层,最内一层为高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在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间形成一层嗜酸性、均质状的透明带。初级卵泡周围结缔组织形成卵泡膜,卵泡膜与卵泡间有基膜相隔。(3)次级卵泡:卵泡细胞继续增殖,当卵泡细胞问出现卵泡腔时,卵泡改称次级卵泡,腔内充满卵泡液。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形成卵丘。分布在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密集排列成颗粒层,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内层血管丰富、纤维少,主要由膜细胞组成,该细胞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征;外层主要有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协同合成雌激素。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合称生长卵泡。(4)成熟卵泡:次级卵泡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发育为成熟卵泡,其结构与次级卵泡的相似,但因卵泡液急剧增多而体积显著增大,而颗粒细胞的数量却不再增加,因此卵泡壁越来越薄,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在排卵前36~48小时,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随即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但停滞于分裂中期,须在受精时才能完成此次分裂。

35.简述胚泡的形成:

约受精后第四天,桑椹胚进入子宫腔并继续分裂,卵裂球达100个以上时,细胞之间出现小腔隙并逐渐汇合成一个大的胚泡腔,整个胚呈现为囊泡状,称胚泡。中央的腔称胚泡腔,位于表面的单层细胞构成胚泡壁,称滋养层。胚内部的一团细胞位于胚泡腔的一侧,称为内细胞群。

36简述滋养层的初步分化:

在植入过程中,胚泡滋养层增厚,并分化为内层的细胞滋养层和外层的合体滋养层。随后,细胞滋养层向胚泡腔内分化形成一些星形多突起细胞,形成胚外中胚层,继而胚外中胚层内形成一个大腔,称胚外体腔。同时,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细胞伸入蜕膜形成众多的突起,形似绒毛,故滋养层改称绒毛膜。

37.简述前置胎盘:

胚泡植入部位通常在子宫体或底部的内膜,最多见于后壁,若植入位于近子宫颈处,在此形成的胎盘,称前置胎盘,分娩时堵塞产道,导致胎儿娩出困难。

38、简述胎盘膜的结构和功能意义:

胎膜为胎儿发育的附属器官,不参与胎儿身体构成,对胎儿宫内发育主要起营养、保护、排泄等功能,胎儿娩出后,随胎盘一同排出,总称衣胞。

胎膜的组成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膜、尿囊、脐带。

(1)绒毛膜结构:由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组成,胎盘形成后,绒毛膜分为平滑绒毛膜和丛密绒毛膜两部分;

绒毛膜功能:为早期胚胎提供氧和营养;丛密绒毛膜参与胎盘的构成

(2)羊膜结构:胚胎时期仅由一层羊膜上皮构成。第二周后由羊膜上皮和胚外中胚层组成;

意义:包裹卵黄囊、尿囊和体蒂形成脐带;产生羊水。

(3)卵黄囊结构:由内胚层和胚外中胚层的脏层组成。

意义:其壁上的内胚层含原始生殖细胞;其胚外中胚层产生原始血管和造血干细胞

(4)尿囊:是卵黄囊尾端突入体蒂的盲管状结构,其壁的结构成份同卵黄囊。

功能意义:其壁内的胚外中胚层发生的血管,以后衍变成一对脐动脉、一条脐

静脉。

(5)脐带结构:圆柱状,外包羊膜,内有脐动脉、静脉、卵黄囊、尿囊和胚胎性结缔组织。

功能:连接胚体与胎盘。

39.论述胚泡植入的定义,时间、地点、条件及过程:

胚泡逐渐埋人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过程称植入。时间:植入开始于受精后的第5-6天,持续到第1l-12天完成。过程:胚泡与子宫内膜接触,滋养层细胞分泌溶组织酶,溶解子宫内膜并逐渐陷入子宫内膜,随着子宫内膜上皮的生长,修复创面,整个胚泡被包埋在子宫内膜内,植入完成。部位:通常是在子宫体部和底部,以后壁为常见。条件:卵泡外围的透明带消失;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

40.试述外胚层的分化:

在脊索的诱导下,其对应的外胚层增殖、增厚形成神经板,即神经外胚层。神经板的中央沿长轴下陷形成神经沟,沟两侧边缘隆起称神经褶。受精后的第22天,两侧神经褶在神经沟中段逐渐靠拢并愈合,继而向头、尾两端延伸成管状,形成神经管。神经管在头、尾两端仍各保留一开口,分别称前神经孔和后神经孔,受精后第25天,前神经孔闭合,第27天后神经孔闭合。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原基,将分化为脑和脊髓以及松果体、神经垂体和视网膜等。前、后神经孔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将导致无脑畸形和脊髓裂。

在神经沟闭合为神经管时,神经板外侧缘的细胞迁移至神经管背外侧,形成左右两条纵行细胞索,称神经嵴。神经嵴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为脑神经节、脊神经节、自主神经节和外周神经。部分神经嵴细胞还远距离迁移,形成肾上腺髓质中的嗜铬细胞、黑素细胞等。

表面外胚层分化为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器官。

41.试述颜面的常见畸形及胚胎学成因。

(1)唇裂: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颜面畸形,多见于上唇,表现为人中外侧的垂直裂隙,是因上颌突未与同侧的内侧鼻突愈合所致,多为单侧,但也可见于双侧。若合并人中发育不良,则可出现宽大的上唇正中裂。下唇正中裂罕见,是因双侧下颌突未在中线愈合所致。

(2)面斜裂:是位于眼内眦与口角间的裂隙,因上颌突与同侧的外侧鼻突未愈合所致。

(3)腭裂:也较常见,有多种类型。若外侧腭突未能与正中腭突愈合,就会在切齿孔至切齿间留有一斜行裂隙,称前腭裂。若左、右外侧腭突未能在中线愈合,则会在切齿孔至悬雍垂间留有一失状裂隙,称正中腭裂。若前腭裂和正中腭裂同时存在,则称全腭裂,多伴有唇裂。

42.试述咽囊的分化:

咽囊是原始消化管头端原始咽的侧壁向外突出形成的囊状结构,共五对。第一对咽囊可演变为咽鼓管及中耳鼓室;第二对咽囊演变为腭扁桃体;第三对咽囊的腹侧份演变为胸腺,背侧演变为下一对甲状旁腺;第四对咽囊演变为上一对甲状旁腺;第五对咽囊的部分细胞迁入甲状腺分化为滤泡旁细胞

43.试述后肾的发生:

后肾起源于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两个不同的部分。①输尿管芽:是中肾管末端发出输尿管芽,输尿管芽反复分支,演变为输尿管、肾盂、肾大盏、肾小盏和集合管。②生后肾组织:在输尿管芽的诱导下,中肾嵴尾端向其聚集包围,形成生后肾组织。生后肾组织的细胞团先形成小泡,然后演化为“s”形小管,一端膨大并凹陷形成肾小囊,包绕毛细血管球形成肾小体;其余部分延长弯曲形成肾小管,逐渐演化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末端与弓形集合管相通。肾小管与肾小体共同组成肾单位。外周部分的生后肾组织形成肾被膜和肾内结缔组织。后肾最初位于盆腔,随着胎儿的生长逐渐移至腰部。

44.试述胚胎原始心房的分隔:

第4周末,在原始心房顶部背侧壁正中处长出一较薄的镰状隔膜,称第一房间隔。此隔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其游离缘与心内膜垫之间暂留有一个孔,称第一房间孔。在第一房间孔封闭之前,第—房间隔上部的中央被逐渐吸收而变薄并出现一些小孔,继后小孔融合为一个大孔,称第二房间孔。这样,原始心房被分隔为左、右两部分,但左、右心房仍然借第二房间孔相通。第5周末,在第一房间隔的右侧,从心房顶端腹侧壁上又发生一较厚的镰状隔膜,称第二房间隔。此隔也向着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并遮盖第二房间孔,其下方留有一卵圆形的孔,称卵圆孔。卵圆孔位置较第二房间孔稍低,两孔头尾交错。第一房间隔在卵圆孔的左侧遮盖卵圆孔的部分,称卵圆孔瓣。出生前,由于肺循环不行使功能,右心房的压力明显大于左心房,使右心房的血液由卵圆孔冲开卵圆孔瓣,经第二房间孔流人左心房,而左心房的血液则不能返流人右心房。出生后,肺循环开始,左心房压力增大,致使卵圆孔瓣紧贴第二房间隔,并逐渐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房间隔,卵圆孔随之关闭,左、右心房完全分隔。

实验报告表1

实验报告表2

实验报告表3

实验报告表4

实验报告表5

病理生理学大题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七、简答题 1.病理生理学总论的研究范畴是什么 [答题要点]主要研究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2.什么叫基本病理过程 [答题要点]基本病理过程又称典型的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什么是病理生理学各论 [答题要点]各论又称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主要叙述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病理过程,如心衰、呼衰、肾衰等。 论述题 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范畴是什么?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题要点]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包括:①病理生理学总论;②典型病理过程;③各系统的病理生理学;④各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⑤分子病理学。 我国病理生理学目前的教学内容是研究疾病共性的规律,仅包括病理生理学总论、病理过程及主要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2.为什么说医学研究单靠临床观察和形态学研究是有局限性的?试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①临床观察与研究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故有局限性;②形态学研究一般以病理标本和尸体解剖为主,难以研究功能和代谢变化。 举例:休克的微循环学说、肿瘤癌基因研究、酸碱失衡的血气分析等。3.为什么说病理生理学的发展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答题要点]①19世纪已有实验病理学的诞生,已认识到研究疾病功能和代谢变化的重要性;②20世纪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推动了医学研究;③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随着人类基因谱的破译,必将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这一任务也必然会落在病生工作者身上.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七、简答题 1.举例阐明遗传性因素和先天性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答题要点]遗传性因素:①由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直接引起疾病遗传因素,如血友病;②遗传易感性,如糖尿病。先天性因素:指能损害胎儿的有害先天因素,如先天性心脏病。 2.判断脑死亡有哪些标准 [答题要点]①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③颅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循环完全停止。 3.什么是疾病?试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举例:以感冒为例,它常发生在机体疲劳、受凉以后,感冒病毒侵入机体,对机体造成损害,与此同时体内出现免疫反应加强等抗损伤反应,临床上出现咽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习题复习课程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 习题

1、哪种类型的脱水渴感最明显?为什么?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渴感最明显。因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时,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外移,下丘脑口渴中枢细胞脱水引起强烈的渴感。另外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也可直接刺激口渴中枢。 2、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急性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其机制为超极化阻滞。细胞外钾急剧减少,而细胞内假没有明显减少,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增大,根据Nernst方程,细胞的静息电位负值增大,使其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需要增大刺激强度才能引起兴奋,即兴奋性降低。3、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高钾血症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可呈双相变化。当细胞外钾浓度增高后,[钾离子]i/[钾离子]e 比值减少,按Nernst方程静息电位(Em)负值减小。Em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如Em下降到或接近阈电位,可因快钠通道失活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即去极化阻滞。 4、试述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减低,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增高。 5、高钾血症及低钾血症对心脏兴奋性各有何影响?试述其机制。 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其机制为去极化阻滞,即高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小,按Nernst方程Em负值减小,使其与阈电位的差值减少,故兴奋性增高;但严重高钾血症时,Em接近阈电位时,快钠通道失活反而使心肌兴奋性降低。急性低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钾离子浓度差变大,但低钾事心肌细胞膜的钾电导降低,细胞内钾外流减少,Em负值变小,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故兴奋性增高。 6、试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组胚名词解释

纹状缘: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为微绒毛光镜形态 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杆状和2叶核增多,原因是严重细菌感染,骨髓新生大量细胞入血 哈氏系统:内外环骨板间大量长柱状结构,由哈弗斯骨板环绕中央管形成 运动终板:即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无轴突终末与骨骼肌形成的效应器,支配骨骼肌收缩 骨小梁:骨皮质在松质骨上的延伸部分,在骨髓腔中呈不规则立体网状结构 肠绒毛: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 血睾屏障:由血管内皮及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构成的屏障,防止某些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精子发育微环境,防止精子外逸引起自身免疫 胚泡:哺乳动物受精卵形成桑椹胚后,胚胎空腔化形成一囊胚腔,内细胞团位于腔体一端,该结构称胚泡,由滋养层、胚泡腔和内细胞群组成 次级神经胚:先形成实心细胞索然后中空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一般发生于脊椎动物后端(如蛙、鸡腰椎和尾椎的形成) 肝憩室:人胚第四周前场末端侧壁中胚层细胞增生向外长出的一囊状突起,为肝、胆囊和胆管的原基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分布于小肠表面和肾小管 肌浆网:骨骼肌细胞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又称纵小管) 郎飞结:相邻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此处较狭窄,位于周围有髓神经纤维,实现跳跃式传导 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光镜下由内向外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最终会角质化并移行至表皮最外层 软骨内成骨:指在预先形成的软骨雏形上将软骨逐步替换成骨,人体多数骨(四肢、躯干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 精子形成: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变形过程形成蝌蚪状精子的过程 皮层反应:当精子与卵质膜接触时,该处的皮层颗粒与卵质膜融合,颗粒破裂,内含物被释放到卵周隙。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水解酶水解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浆液性细胞:一种外分泌细胞,光镜下三角形或矮柱状,胞质嗜碱性,核卵圆形,分泌酶原颗粒,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 固有结缔组织:除软骨、骨和血液外的大部分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抗体、补体、纤维粘连蛋白)特异性地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 三联体:骨骼肌纤维内纵小管在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横小管与其两端的终池构成三联体,利于肌肉快速反应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胞质内尚有残余核糖体的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量1%,数量变化可评估造血功能,可用煌焦油蓝染色识别 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神经嵴:在神经沟闭合为神经管的过程中,神经板外侧缘的细胞也随之进入神经管壁的背侧,并很快从管壁中迁移出来,形成位于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行细胞索,即神经嵴 尿生殖嵴:第四周末,生肾索继续增生,与体节分离凸向胚内体腔,成为两条分列于中轴两侧的纵行隆起,称尿生殖嵴

组胚简答和论述题

2010级组胚简答和论述题 1. 简述内皮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内皮是指被覆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内皮细胞较薄,利于物质交换。 2.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上皮组织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外基质极少;(2)上皮组织的细胞有极性,即细胞具有朝向体表或器官腔面的游离面与深 部结缔组织相连的基底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3)上皮组 织一般都附着基膜;(4)上皮组织内一般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结缔组 织中的血管通过基膜扩散而获得。 上皮组织的分类: (1)被覆上皮:细胞排列呈膜状,覆盖在体表及有腔器官的腔面; (2)腺上皮:有分泌功能,细胞呈团索状或泡状。 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功能 3.简述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居细胞一侧,核内异染色质成块状,于核膜内侧呈辐射状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胞质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4.试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组成及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及白细胞七种。 ①成纤维细胞:细胞呈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②巨噬细胞:胞体形态多样,核小染色深;胞质嗜酸性,常含吞噬的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可见较多的溶酶体和吞噬体。功能:趋化性运动;吞噬作用;抗原提呈和分泌作用。 ③浆细胞:细胞圆或卵圆形,核偏位,染色质粗块状,辐射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浅染区,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功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④肥大细胞:细胞呈卵圆形,核小而圆,染色深;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内含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功能:与过敏反应有关;抗凝血。 ⑤脂肪细胞:呈空泡状,核扁平位于细胞边缘。功能:合成、贮存脂类物质。 ⑥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具有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平滑肌纤维、内皮细胞的潜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Jyw.koala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 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

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 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 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组胚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组织学: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色: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染色时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内的核糖体染成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和细胞质中的成分染成粉红色。第一章 3.内皮:覆盖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间皮:覆盖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5.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 6.浆半月: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成半月形结构 7.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向外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和细胞膜向外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9.基膜:基膜是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在光镜下一般难以辨认,电镜下分基板和网板两部分。 10.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长杆装线粒体。第二章 11.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核无定形基质构成,不含纤维。 12.趋化性:是指机体内某些细胞受到趋化因子的吸引而定向移动的的特性。 13.弹性组织:是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 14.分子筛:是以透明质酸大分子为主干,结合蛋白质、多糖、形成有孔的结构称分子筛,具有局部屏障作用。第三章 15.血浆:相当于细胞质外基质,主要成分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等。 16.血清:在体外,血液静置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血清。 17.网织红细胞:为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内残留的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第四章 18.同源细胞群: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中成群分布的软骨细胞,越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越大越成熟,多为2到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 19.软骨陷窝:软骨细胞被包埋在软骨基质中,其所占据的空间称为软骨陷窝。 20.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 21.类骨质:最初形成的细胞外基质无骨炎沉淀。 22.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成层排列的骨板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则相互垂直。 23.骨小管:是从骨陷窝向四周发出的许多细小管道,为骨细胞突起所在的腔隙。 24.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4到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第五章 25.肌节:相邻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有1/2I带+A带+1/2I组成,肌节递次排列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功能基本单位。 26.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27.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官之间。

组胚试卷 B

一、选择题(总分30分)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0.5分,共20分。1.成纤维细胞的前身是: A.纤维细胞 B.间充质细胞 C.淋巴细胞 D.红细胞 2.中枢神经内形成髓鞘的神经胶质是: A.少突胶质 B.星形胶质 C.小胶质 D.室管膜细胞 3.尼氏体在超微结构上是: A.滑面内质网 B.粗面内质网 C.线粒体 D.溶酶体 4.神经元的轴突中下列哪种结构缺如: A. 神经原纤维 B. 脂褐素 C. 多泡体 D. 尼氏体 5.肌梭的功能是: A.调节肌肉收缩和舒张 B.引发肌肉收缩 C.感受肌肉纤维收缩和舒张 D.引发肌肉舒张 6.PAS反应是检测组织内的: A、核酸 B、脂类 C、抗原 D、多糖 7.浆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抗原递呈 B.吞噬 C.合成抗体 D.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8.肌节是以下哪一段肌原纤维? A.明带+暗带 B.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 C.相邻的两条M线之间 D.Z线和M线之间 9. 下列细胞中与过敏反应有关的是: A. 成纤维细胞 B. 巨噬细胞 C. 肥大细胞 D. 浆细胞 10. 球旁细胞来源于: A. 入球微动脉的内皮细胞 B. 入球微动脉的平滑肌细胞 C. 出球微动脉的内皮细胞 D. 出球微动脉的平滑肌细胞 11. 下列哪个器官的上皮中无杯状细胞: A. 阑尾 B. 气管 C. 胃 D. 回肠 12.受精一般发生在: A.卵巢表面 B.盆腔内 C.输卵管内 D.子宫内 13.以下关于内分泌腺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没有导管 B.腺细胞都排列成索状,团状或滤泡状 C.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D.分泌的激素进入毛细血管14.内分泌腺以滤泡为主要结构的是: A.肾上腺 B.甲状腺 C.甲状旁腺 D.脑垂体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

1 .简述各种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 的机制。 缺氧、酸中毒、抗原一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等原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受损可产生如下作用: (1)促凝作用增强,主要是因为:①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TF ,启动凝血系统,促凝作用增强; ②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后可通过F Ⅻa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主要表现在:①TM /PC 和HS /AT Ⅲ系统功能降低; ②产生的TFPI 减少。 (3) 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降低,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 减少,而PAI-1 产生增多。 (4) 血管内皮损伤使NO 、PGI 2 、ADP 酶等产生减少,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5) 胶原的暴露可使F Ⅻ激活,可进一步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激肽和补体产物(C 3a 、C 5a ) 也可促进DIC 的发生 2 .简述严重感染导致DIC 的机制。 ①内毒素及严重感染时产生的TNFα、IL-l 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TF 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TM、HS的表达明显减少,这样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原抗凝状态变为促凝状态; ②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使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并释放ADP、TXA 2 等,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促进微血栓的形成。此外,内毒素也可通过激活PAF,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③严重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激活的白细胞可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其抗凝功能降低; ④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 减少,而PAI-1 产生增多。使生成血栓的溶解障碍,也与微血栓的形成有关。总之,严重感染时,由于机体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不足,血小板、白细胞激活等,使凝血与抗凝功能平衡紊乱,促进微血栓的形成,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4 .简述引起APC 抵抗的原因及其机制。 产生APC 抵抗的原因和机制主要为: (1) 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有高滴度抗磷脂抗体,APA 可抑制蛋白C 的活化或抑制APC 的活性及使蛋白S 减少等作用,因而产生APC 抵抗。 (2)FV 基因突变产生的APC 抵抗:现认为,APC 灭活FV a 的机制是:APC 与FV a 轻链结合,分解FV a 重链的506 、306 、679 三个位点上的精氨酸(Arg) ,而使其灭活。同时,被APC 分解的FVa 作为一种辅助因子也参与APC 对 F V Ⅲa 的分解。因此,FV 具有凝血作用的同时,由于促进了APC 分解 F V Ⅲa 也发挥着抗凝作用。 当FV 基因核苷酸序列第1691 位上的鸟嘌呤(G) 变为腺嘌呤(A)(G 1691A ) 时,则所编码的蛋白质506 位上的精氨酸被置换为谷氨酰胺,这一变化不仅使FV a 对APC 的分解产生抵抗,也同时使 F Ⅷ a 对A .PC 的分解产生抵抗。同样FV 分子306 位上的精氨酸被苏氨酸(Thr) 置换(Arg306Thr) 也可产生APC 抵抗。APC 抵抗可使抗凝活性明显降低,而FVa 、F V Ⅲa 的促凝活性明显增强,导致血栓形成倾向。 此外,因为蛋白S 作为APC 的辅酶,可促进APC 清除凝血酶原激活物中的FX a ,发挥抗凝作用。蛋白S 缺乏也可产生APC 抵抗;而抗PC 抗体当然也可产生APC 抵抗。 5 .简述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 抑制纤溶过程的机制。 TAFI 抑制纤溶的机制目前认为,凝血发生后,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部分被降解的纤维蛋白分子中C 末端赖氨酸残基可以和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同时并与tPA 结合为tPA 一纤维蛋白一纤溶酶原复合物,其中tPA 分解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可不被α一巨球蛋白等灭活;另一方面产生的纤溶酶可再降解纤维蛋白使其产生新的C 末端赖氨酸残基,形成更多的tPA 一纤维蛋白一纤溶酶原复合物,使

植物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氧化酶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 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呼吸氧化酶,这些酶各有其生物学特性(如对温度的要求和对氧气的反应,所以就能使植物体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各种外界条件。 以对温度的要求来说,黄酶对温度变化反应不敏感,温度降低时黄酶活性降低不多,故在低温下生长的植物及其器官以这种酶为主,而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酶系统的更替正好反映了酶系统对温度的适应。例如,柑橘的果实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黄酶,在果实末成熟时,气温尚高,呼吸氧化是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到果实成熟时,气温渐低,则以黄酶为主.这就保证了成熟后期呼吸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以对氧浓度的要求来说,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氧的亲和力最强,所以在低氧浓度的情况下,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而酚氧化酶和黄酶对氧的亲和力弱,只有在较高氧浓度下才能顺利地发挥作用。苹果果肉中酶的分布也正好反映了酶对氧供应的适应,内层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表层以黄酶和酚氧化酶为主。水稻幼苗之所以能够适应淹水低氧条件,是因为在低氧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加强而黄酶活性降低之故。 2、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会导致植株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会使植物受伤死亡的原因:第一,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第二,因为无氧呼吸利用每摩尔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很少,相当于有氧呼吸的百分之几(约8%),植物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植物体内养料耗损过多;第三,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由这个过程的中间产物形成的物质就无法继续合成。作物受涝死亡,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氧呼吸时间过久。 3.举出三种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及优缺点。 (1)改良半叶法,选择生长健壮、对称性较好的叶片,在其一半打取小圆片若干,烘干称重,并用三氯醋酸对叶柄进行化学环割,以阻止光合产物外运,到下午用同样方法对另一半叶片的相对称部位取相同数目的小圆片,烘干称重,两者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这些小圆片累积的有机物质量。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贵重设备,但精确性较差。 (2)红外线CO2分析法原理是:气体CO2对红外线有吸收作用,不同浓度的CO2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度不同,所以当红外线透过一定厚度的含CO2的气层之后,其能量会发生损耗,能量损耗的多少与CO2的浓度紧密相关。红外线透过气体CO2后的能量变化,通过电容器吸收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内脏) 1.皱襞plica 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得突起,可以就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有得就是恒定结构,有得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浆膜serosa 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得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与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胃底腺fundic gland 分布于胃体与胃底部,就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得腺体,主要由主细胞与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与盐酸内因子 4.中央乳糜管central chyle 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 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得脂肪。 5.肝小叶acini hepatis 就是肝得结构与功能得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肝细胞相邻面得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 位于肝板之间得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得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7.肝巨噬细胞 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与清除血液中得异物、细菌与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得红细胞与血小板。 8.窦周隙sinus gap 指肝血窦得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得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就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得场所。 9.肝门管区hepatic portal area 就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得区域,含有较多得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与小叶间静脉通过。

10.胆小管bile duct 就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得局部质膜向内凹陷并对接而成得精细小管,在肝板内连结呈网状管道,可收集胆汁。 11.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s 胰腺闰管得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为泡心细胞。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 12.胰岛pancreas islet 胰腺外分泌部中散在得内分泌细胞团,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胰岛由A,B、D、PP四种细胞构成,它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得超微结构特点。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与胰多肽。A细胞多在胰岛周边,分泌高血糖素 B细胞数量最多,多位于胰岛中部,分泌胰岛素 D细胞数量少,分泌得生长抑素,可抑制邻近细胞得分泌功能 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13.嗅细胞olfactory cell 就是嗅粘膜上皮内得双极神经元,呈长梭形。其树突细长,伸向上皮表面,突起末端膨大成球状,称为嗅泡。从其表面伸出嗅毛。 14.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 由每根细支气管连同它得各级分支与肺泡组成肺小叶,就是肺得结构单位。肺小叶成锥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小叶间以结缔组织分隔。 15.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 又称呼吸膜, 就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得结构,包括肺泡表面得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与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 0、2~0、5 微米,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16.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分布于肺泡隔或肺泡腔内,具有吞噬细菌、异物等功能。在吞噬了吸入得尘粒后,称尘细胞。 17.尘细胞 肺巨噬细胞吞噬了大量进入肺内得尘埃颗粒后,称为尘细胞。 18.Ⅱ型肺泡细胞alveolar type II cells 就是组成肺泡上皮得一种细胞,呈立方状,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与稳定肺胞直径,

组胚题目

2004级本科组织学与胚胎学期末试题(卷) 班级:4 姓名:LIUXINFEN G 学号:201025120456 一、A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在“选择题答题纸”上把相应的英文字母涂黑(本大题分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 称为嗜银性纤维的是:(A) A. 网状纤维 B. 胶原纤维 C. 弹性纤维 D. 胶原原纤维 E. 胶原纤维束 2. 骨骼肌纤维的横小管由:(E) A. 滑面内质网形成 B. 粗面内质网形成 C. 高尔基复合体形成 D. 肌浆网形成 E. 肌膜向肌纤维内凹陷形成 3. 骨骼肌纤维收缩时,其肌节的变化是:(E) A. 仅I带缩短 B. 仅A带缩短 C. 仅H带缩短 D. I带、A带均缩短 E. I带、H带均缩短 4.将复层扁平上皮固定于基膜上:(D) A. 紧密连接 B. 中间连接 C. 桥粒 D. 半桥粒 E. 缝隙连 接 5.关于神经元尼氏体的分布,哪一项最准确?(B) A. 胞体和轴突内 B. 胞体和树突内 C. 胞体内 D. 突起内 E. 整个神经元内 6. 以下哪一项不是透明软骨的特点?(B) A. 分布较广,多在关节等处 B. 肋软骨、呼吸道某些软骨也为透明软骨 C. 透明软骨新鲜时呈透明状 D. 细胞间质中仅含少量胶原纤维,而基质十分丰富 E. 此类软骨内没有血管和神经 7. 区分有粒白细胞与无粒白细胞的主要依据是:(D) A. 细胞大小不同 B. 细胞有无吞噬功能 C. 细胞核有无分叶 D. 细胞内有无特殊颗粒 E. 细胞内有无嗜天青颗 粒 8. 形成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的细胞 是 (D) A. 星形胶质细胞 B. 少突胶质细胞 C. 小胶质细胞 D. 施万细胞 E. 卫星细胞 9. 组成表皮的两类细胞 是 () A. 郎格汉斯细胞和黑素细胞 B. 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 C. 角质形成细 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 D. 郎格汉斯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 E. 角质形成细胞和郎格汉斯细 胞 10. 感受弱光和暗光的细胞 是: A. 色素上皮细胞 B. 视杆细胞 C. 视锥细胞 D. 双极细胞 E. 节细胞

病理生理学 简答题考点集锦

病生简答题集锦 1.简诉何为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依据有那些?(预防) 2.论述水肿发生的机制?(看清楚是论述题啊,不要只答大标题就够了,得把机制(简单写),常见病因(最常见的那一条就够了)都写上去,宋张娟老师说的,不是我瞎掰的,注意这个题目可以拆成很多简答题)(重中之重) 3.论述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区别?(病因,特点,临床表现(一大堆作业本上不全首先提醒你们一下,自己补上去,宋张娟老师说的,不是我瞎掰的),治疗方法这几点区考虑)(重中之重) 4.简述急性低血钾和急性高血钾时产生骨骼肌无力的发生机制的有何不同?(重点)5.简述急性低血钾和急性高血钾时(分析轻度和重度)对心肌作用有何不同其机制是什么?(重点) 6.简述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对机体主要危害的不同?(重点) 7.简述为啥高渗性脱水相比于低渗性脱水早期不易产生低容量性休克的原因?(重点)8.简述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什么,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以及常见病因? (看清楚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基本,基本,你们懂得了!)(预防) 9.简述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有何不同及相应机制?(重中之重) 10. 简述高钾血症低钾血症对机体酸碱平衡的影响及机制?(所有的老师我都问了他们一致认为掌握名解比掌握这个简答题还要重要!)(预防) 11. 简述高渗性脱水和水中毒患者可发生哪种中枢系统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有啥不同?(预防) 12.论述机体四大酸碱平衡调节体系的特点?(预防) 13.简述代谢性酸中毒的机体的代偿机制?(重点) 14.简述代谢性碱中毒的机体的代偿机制?(重点) 15.简述代谢性酸中毒的对心脏的影响极其机制?(重点) 16.简述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重点) 17.简述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重点) 17.论述代谢性酸中毒与代谢性碱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及其发生机制?(重点) 18.论述呕吐发生酸碱平衡混乱类型及其机制?(重点) 19.简述何为盐水抵抗性碱中毒和盐水反应性碱中毒?并举2例?(预防) 20.简述何为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和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并举2例?(预防)22.21.一划五看简易判断法(重中之重) 1.某肺心病患者,因受凉、肺部感染而住院, 血气分析如下: pH 7.33 HCO3- 36 mmol/L PaCO2 9.3 kPa(70mmHg) 该病人诊断为? pH 7.33 ↓,[HCO3-] 36 mmol/L ↑,PaCO2 70mmHg↑ 1. PH↓→酸中毒 2. PaCO2 ↑结合原发病(肺心病)→慢性呼酸 3. Δ[HCO3-]↑= 0.35ΔPaCO2±3 = 0.35×(70-40) ±3 = 10.5±3mmol/L(7.5~13.5mmol/L) 预计[HCO3-] = 24+Δ[HCO3-] = 24+7.5~13.5mmol/L

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真好的一份 生理学简答论述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 (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 (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 (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 (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高K+是细胞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三)Na+泵活动形成膜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5衡量组织兴奋性质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有阈强度、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强度-时间曲线、时值等。其中、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不常用;强度-时间曲线和时值可以较好的反应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但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因而也不常用;而最简便、最常用的指标是阈强度,可近似的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word版本

名词解释(内脏) 1.皱襞plica 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有的是恒定结构,有的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浆膜serosa 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的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胃底腺fundic gland 分布于胃体和胃底部,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的腺体,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和盐酸内因子 4.中央乳糜管central chyle 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 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 5.肝小叶acini hepatis 是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肝细胞相邻面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 位于肝板之间的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的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7.肝巨噬细胞 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8.窦周隙sinus gap 指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9.肝门管区hepatic portal area 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通过。

10.胆小管bile duct 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的局部质膜向内凹陷并对接而成的精细小管,在肝板内连结呈网状管道,可收集胆汁。 11.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s 胰腺闰管的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为泡心细胞。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 12.胰岛pancreas islet 胰腺外分泌部中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团,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胰岛由A,B、D、PP四种细胞构成,它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 A细胞多在胰岛周边,分泌高血糖素 B细胞数量最多,多位于胰岛中部,分泌胰岛素 D细胞数量少,分泌的生长抑素,可抑制邻近细胞的分泌功能 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13.嗅细胞olfactory cell 是嗅粘膜上皮内的双极神经元,呈长梭形。其树突细长,伸向上皮表面,突起末端膨大成球状,称为嗅泡。从其表面伸出嗅毛。 14.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 由每根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肺小叶成锥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小叶间以结缔组织分隔。 15.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 又称呼吸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的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 0.2~0.5 微米,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16.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分布于肺泡隔或肺泡腔内,具有吞噬细菌、异物等功能。在吞噬了吸入的尘粒后,称尘细胞。 17.尘细胞 肺巨噬细胞吞噬了大量进入肺内的尘埃颗粒后,称为尘细胞。

组织胚胎学论述题

---------------------------------------------------------------最新资料推荐------------------------------------------------------ 组织胚胎学论述题 一、试比较上皮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①上皮组织的细胞紧密排列,细胞外基质少。 ②上皮组织的细胞具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③上皮组织没有血管。 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①细胞少,种类多,分布松散;细胞外基质多。 ②细胞无极性。 ③ 有丰富的血管。 ④细胞外基质中纤维少、排列疏松,基质丰富。 二、比较淋巴结、脾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一)淋巴结的组织结构: 淋巴结为实质性器官,结构由被膜、间质和实质构成。 被膜为薄层致密 CT,伸入淋巴结实质内形成小梁,构成淋巴结的粗支架。 淋巴结实质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皮质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 3部分构成。 浅层皮质由淋巴小结及小结间弥散淋巴组织构成,主要分布着B 细胞。 1 / 11

副皮质区位于皮质的深层,为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 T 细胞聚集而成,故称胸腺依赖区。 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淋巴窦和小梁周窦。 淋巴窦壁有扁平的内皮细胞,窦腔内有星状的内皮细胞及大量的巨噬细胞等。 淋巴在窦内缓慢流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异物。 淋巴结髓质有髓索和髓窦组成。 髓索为索条状淋巴组织,主要含浆细胞、 B 细胞和巨噬细胞;髓窦为髓质内的淋巴窦,与皮质淋巴窦结构相同,内含更多巨噬细胞。 功能: 免疫应答的场所;滤过淋巴液。 (二)脾的组织结构: 脾为实质性器官,结构由被膜、间质和实质构成。 被膜由富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的致密 CT 构成,表面附有间皮。 被膜和脾门的 CT 伸入脾内部形成小梁,构成脾的粗支架。 脾的实质分白髓和红髓两部分。 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组成。 动脉周围淋巴鞘是由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构成的,主要有大量 T 细胞,是脾的胸腺依赖区;淋巴小结又称脾小体,主要由大量 B 细胞构成;边缘区位于白髓和红髓之间的狭窄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习题

1、哪种类型的脱水渴感最明显?为什么?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渴感最明显。因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时,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外移,下丘脑口渴中枢细胞脱水引起强烈的渴感。另外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也可直接刺激口渴中枢。 2、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急性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其机制为超极化阻滞。细胞外钾急剧减少,而细胞内假没有明显减少,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增大,根据方程,细胞的静息电位负值增大,使其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需要增大刺激强度才能引起兴奋,即兴奋性降低。 3、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高钾血症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可呈双相变化。当细胞外钾浓度增高后,[钾 离子][钾离子]e比值减少,按方程静息电位()负值减小。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如下降到或接近阈电位,可因快钠通道失活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即去极化阻滞。 4、试述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减低,自律性增高,收 缩性增高。 5、高钾血症及低钾血症对心脏兴奋性各有何影响?试述其机制。 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其机制为去极化阻滞,即高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小,按方程负值减小,使其与阈电位的差值减少,故兴奋性增高;但严重高钾血症时,接近阈电位时,快钠通道失活反而使心肌兴奋性降低。急性低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钾离子浓度差变大,但低钾事心肌细胞膜的钾电导降低,细胞内钾外流减少,负值变小,

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故兴奋性增高。 6、试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当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和/或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时就可能导致水肿。(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④淋巴回流受阻。(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②肾血流重分布;③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④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7、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肾的代偿调节作用。 代谢性酸中毒如果不是由于肾脏原因引起,也不是由于血钾升高引起时,肾脏可以通过增强排酸保碱来发挥代偿调节作用,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内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增强,泌,产3增多,重吸收3-也相应增多。从而加速的排泄,并使尿液中可滴定酸及4的排出增加,尿液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3-增多,使血浆3-得到补充。 8 在哪些情况下容易发生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为什么? 容易引起增大性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三类:①摄入非氯性酸性药物 过多:如水杨酸类药物中毒可使血中有机酸阴离子含量增加,增大,3「因中和有机酸而消耗,[3〕降低。②产酸增加:饥饿、糖尿病等因体内脂肪大量分解酮体生成增多;缺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等使有氧氧化障碍,无氧酵解增加乳酸生成增多。酮体和乳酸含量升高都可造成血中有机酸阴离子浓度增加,增大,血浆中3为中和这些酸性物质而大量消耗,引起增大性代谢性酸中毒。③排酸减少:因肾功能减障碍引起的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见于严重肾功能衰竭时。此时除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减少外,肾小球滤过滤率显著降低。机体在代谢过程中生成的磷酸根、硫酸根及其它固定酸根不能经肾排出,血中未测定

病理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病理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1.论述水肿发生的机制?(论述题,可以拆成简答题) 水肿发病的基本机制包括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⑵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⑶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以上因素会导致 血管内液体滤出大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 ② 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钠、水潴留 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⑵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 增加) ⑶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以上因素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 2.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原因 失钠大于失水 失水大于失钠 等渗性体液大量丢失 血清钠浓度(mmol/L ) <130 >150 130?150 血浆渗透压(mmol/L ) <280 >310 280?310 体液减少主要部位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口渴 早期无,重度脱水者有 明显 有 体温升高 无 有(脱水热) 有时有 血压 易降低 正常,重症者降低 易降低 尿量 正常,晚期减少 减少 减少 尿钠 极少或无 正常,晚期减少 减少 脱水貌 明显 早期不明显 明显 防治 补等渗液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补2/3等渗液 尿量比较:早期根据晶体渗透压,晚期根据血容量,尿量由 ADH 决定 尿钠比较:早期根据失钠失水的比较看 ADS 变化,晚期根据血容量,尿钠由 ADS 决定 等渗性脱水因可以发展为低渗性脱水或高渗性脱水,所以两者的表现都有可能 3. 简述急性低血钾和急性重度高血钾时产生骨骼肌无力的发生机制的有何不同(简答题) 4. 简述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对心脏,骨骼肌的影响有何不同及相应机制?(论述题)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及机制: ① 兴奋性f 血钾J T 心肌细胞膜对 K +通透性J T 钾外流J T Em 负值J T EmEt 距离减小T 兴奋性f ② 自律性f 血钾J-细胞膜对K +通透性JT 复极化4期K +外流减慢T Na +内流相对加快 T 心肌快反应自律细胞自动去极化 加速T 自律性f 急性低钾血症(骨骼肌、胃肠道平滑肌) 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降低 T [K +]i / [K +]e 比值变大 T 膜内外钾浓度差增大 T 静息状态下钾外流增加 T 静息电位(Em )负值增大 T Em-Et 距离增大 急性重度高钾血症: 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升高 T [K +]i / [K +]e 比值更小 T Em 值下降或几乎接近于 Et 水平 T Em 值 过小,肌细胞膜上快钠通道失活 T 细胞处于 去极化阻滞状态,不能兴奋 ⑷淋巴管回流受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