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一)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二、有关计算关系1. m、n、N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2)使用范围:只要物质的组成不变,无论是何状态都可以使用2.V、n、N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 =(2)使用范围:①适用于所有的气体,无论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②当气体摩尔体积用22.4L·mol-1时必须是标准状况3.c、m、V、N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2)使用范围:①以上计算关系必须是在溶液中使用②微粒数目是指某种溶质③若溶液是由气体溶解于水形成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A.必须根据定义表达式进行计算B.氨水中的溶质主要是NH3·H2O,但要以NH3为准计算C.溶液的体积不能直接用气体的体积或水的体积或气体与水的体积之和,而必须是通过计算得到4.c、%、ρ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2)使用范围:同一种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3)推断方法:①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达式②溶质的物质的量用计算③注意溶液体积的单位5.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的有关计算(1)计算依据:①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与其式量相等②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以L为单位)在数值上与气体摩尔体积(以L·mol-1为单位)相等(2)基本计算关系:M(—)(3)变换计算关系:①M(—) =②M(—) =(4)使用说明:①(2)的计算式适用于所有的混合物的计算②(3)中的计算式只适用与混合气体的有关计算③(3)中的两个计算式之间应用了阿伏加德罗定律6.密度与相对密度(1)密度①计算表达式:②使用说明:A.适用于所有的物质,不受物质状态的限制,也适用于所有的混合物B.所有物质:,标准状况下气体(2)相对密度①计算表达式:②使用说明:A.相对密度是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B.既可以用于纯净气体之间的计算,也可以用于混合气体之间质量教学设计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篇1本节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

本文尝试以三个W的处理为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详细来说,三个W就是What(什么)——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什么?How(怎样)——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需指明粒子的种类?【新课引入】以前一章刚刚学习的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分析对象,引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关系:2Na+2H2O==2NaOH+H2↑该反应式可以表示⑴2个Na原子可与2个H2O分子发生反应……(2个Na原子或2个H2O分子皆不行见、不行称——微观领域)⑴46gNa与36gH2O恰好完全反应……(46gNa或36gH2O 皆既可见又可称——宏观领域)【问题推出】一个方面,化学反应是在粒子的层面发生的;另一方面,人们讨论化学反应需要在可见可称的条件下定量进行。

如何将不行见不行称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与可见可称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微观粒子——宏观物质)【老师点拨】微观粒子因体积小而不行见、质量小而不行称。

若集合肯定数量(不妨设为N个)的微粒以增大体积和质量,则能达到既可见又可称的目的。

那么,N该为多少才合适呢?【同学争论】每小组点派一个同学发言。

〖设计意图〗摆出冲突,激发参加。

同时让同学懂得新概念的诞生源于科学讨论或解决问题的需要。

【老师讲解】同学们的见解并不统一。

实际上,在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的N被规定为“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并打算用摩尔作为计量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即1摩尔粒子为“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同学活动】已知12C的质量为1.9927×10-26㎏,试计算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由两名同学上台演算)【老师讲解】为了表彰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人们特将这个数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板书)。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mol)。

o掌握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换算关系,特别是利用摩尔质量进行计算。

o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及其在计算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o能够熟练进行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换算。

o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o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o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o树立学生尊重事实、注重实验数据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及其在计算中的应用;掌握复杂化学问题中物质的量的换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的量的概念。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具:投影仪、黑板、白板笔-实验器材:烧杯、量筒、天平等-多媒体资源:课件、相关教学视频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及时提醒和处理。

3.激励措施: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课堂小测验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小礼品或加分。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批改和反馈。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 ,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 1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

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 一) 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任务 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3)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及数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体验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

(2)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一瓶水、一包盐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地描述这些物质中所含微粒的数目。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 1 个水分子很小很小,那如果要知道一杯水中水分子的数目,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讲授新课(1)物质的量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它就像一个“大口袋”,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装在一起。

强调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1 摩尔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都约为 602×10²³个,这个常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其数值约为 602×10²³ mol⁻¹。

通过举例,如 1 mol 氧气含有 602×10²³个氧分子,1 mol 氢原子含有 602×10²³个氢原子,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含义。

(3)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关系推导物质的量(n)、微粒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n = N/NA。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化学教案:物质的量1 知识目的进一步稳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才能目的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板书:1、计算学生计算,老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假如取固体?假如是液体呢?板书:2、称量提问:天平使用时的考前须知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假如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假如称量其固体?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

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

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

〔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局部。

板书:3、溶解提问:溶解可以在容量瓶中进展吗?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边演示边讲解考前须知:溶解时不能参加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防止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板书:5、洗涤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

边演示边讲解考前须知。

提示:假如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

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假设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专题一《物质的量》教案(1)

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专题一《物质的量》教案(1)

主备:上课时间:月日执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识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3.学会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的推理过程,并对结果识记,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提高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n=N/NAn=m/M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种类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自学质疑】1.物质的量(1)意义:一种。

以物质所含基本粒子的多少来衡量物质的多少。

通过它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与其所含的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2)符号为。

(3)物质的量的单位是,简称,2.阿伏加德罗常数:国际上规定,质量为kg 12C原子所含碳原子数为1摩尔,这个数称为常数,常用表示,其近似值为。

3. 物质的量(n)、物质的粒子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关系是(用代数式表示)。

4.摩尔质量某种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表示,单位为,数值上等于。

5. 质量为(m),物质的量(n),摩尔质量(M)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用代数式表示)。

6.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代表分子或原子数,也可以代表物质的物质的量,若如此,则Zn + H2SO4== ZnSO4+ H2↑可以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反馈】【迁移运用】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B.摩尔是一种基本物理量C.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D.摩尔是物质的质量的单位2.下列有关摩尔使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1摩尔氧原子B.1摩尔氧分子C.1摩尔氧气D.1摩尔氧3. (1)0.5molH2中的氢分子数为:(2)1molNaCl中的氯离子数:(3) 0.01mol H2SO4中的氧原子数为:(4)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5)1mol氨气中有_________个分子,__________个氢原子,个电子(6)0.2molCaCl2中的氯离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_4. (1)1 mol SO 24的质量是:(2)NaCl的摩尔质量是:(3)5.3gNa2CO3的物质的量是:(4)0.25mol CaCO3的质量:5. 等物质的量O2和臭氧(O3),所含的分子数之比为,所含的氧原子数之比为,其分子量之比为,其质量之比为。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教案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教案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应用,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3.理解和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提出问题1、从冬季烤火取暖引入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表述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提出疑问:如何将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联系起来。

阅读、思考、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积极思考。

环节二:物质的量的概念[过渡]用具体数据来展示12g C、32gO2、44gCO2所对应的粒子数为6.02×1023,如此巨大的一个数据,使用起来非常不便,那么有什么好办法使其更简便吗?引出“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集合体所代表的含义,很多时候我们用“个”这个量词来表示事物是很不方便的,于是会增加一些新的量词,使计量更加方便,如“盒”、“箱”等都是用来描述一定数目的集合体。

聆听,思考生活中的计量思想与计量微粒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从具体数据情境中引入新概念,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示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通过对比,接受新的物理量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板书} 聆听、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讲解[强调]1."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增减任何字。

2.物质的量用于描述具体微观粒子,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3.物质的量使用时要说明具体的粒子种类课堂活动:希沃白板竞赛"初识物质的量"1.在游戏中练习,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使学生思维外显化,诊断学生掌握水平。

环节三:阿伏加德罗常[图片展示]18g水、27g铝等物质的粒子数及物质的量,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思考交流,总结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一)
一、设计思想
本课重点是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新的物理量,并让学生认识清楚这个概念,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

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新的概念时,作了一些铺垫,比如测量方法、计数方法等,从而过渡到微观粒子的计量——以集合的方式计量,这就是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用于计量微粒,但不等于微粒数,物质的量是以集合的方式反映微粒数,这一点很难让学生理解,所以本课对这个概念作了充分的辨析。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课设计类比迁移的方法让学生从通常生活的计算得到启发,从而学会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并通过计算,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换算关系。

这样的设计,由学生自己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掌握计算规律和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本课设计层层递进,先确定集合式计量方法,从而明确用集合方式计量微粒,于是规定物理量,再确定一个单位的标准,最后将微粒数和物质的量以计算的方式建立联系,并最终明确转化关系。

课堂设计讲求逻辑性,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抽象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知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关系
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迁移,对微粒形成集合观。

在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数学原理和方法,并能应用于化学新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物质的量”在微粒计量中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摩尔。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

四、教学用具
回形针、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