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6 射频电磁场辐射.

合集下载

航空航天材料测试项目及标准参考(三)

航空航天材料测试项目及标准参考(三)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1-2008
2
工频磁场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8-2006
只测:30A/m以下设备
3
脉冲磁场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9-2011
GJB5313-2004
4
电源线尖峰信号(时域)传导发射CE107
5
25Hz~50kHz电源线传导敏感度CS101
6
15kHz~10GHz天线端子互调传导敏感度CS103
7
25Hz-20GHz天线端子无用信号抑制传导敏感度CS104
1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
8
25Hz-20GHz天线端子交调传导敏感度CS105
1207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GJB151A-19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GJB152A-1997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干扰特性控制要求MIL-STD-461E
不测:三相供电设备
5
电子、电气产品
1
谐波电流
1205
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设备每项输入电流≤16A)GB17625.1-2003
不测:三相供电设备
2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1-2008
5
电子、电气产品
3
屏蔽室
1
屏蔽效能
《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GB/T12190-2006
只测100kHz~20GHz
4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

国家电网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标准化设计方案-直流充电设备专用部件

国家电网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标准化设计方案-直流充电设备专用部件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标准化设计方案直流充电设备专用部件2019年10月28日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标准化设计方案目录1.概述 (3)2.设计标准 (3)3.技术要求 (3)3.1.充电控制器 (3)3.2.充电模块 (5)3.3.A型开关模块 (7)3.4.B型开关模块 (8)3.5.C型开关模块 (9)3.6.计费控制单元 (10)3.7.液晶显示屏 (11)3.8.读卡器 (12)3.9.状态指示灯 (13)3.10.电子锁控制板 (13)3.11.散热系统控制板 (14)4.设计方案 (14)4.1.充电控制器 (14)4.2.充电模块 (20)4.3.A型开关模块 (25)4.4.B型开关模块 (29)4.5.C型开关模块 (33)4.6.计费控制单元 (35)4.7.液晶显示屏 (38)4.8.读卡器 (40)4.9.状态指示灯 (41)4.10.电子锁控制板 (42)4.11.人机界面 (43)1.概述本设计方案通过对直流充电设备的充电控制器、充电模块、开关模块、计费控制单元等专用部件的功能性能、接口定义、结构尺寸等要求进行统一规范设计,实现不同供货厂家专用部件兼容互换。

2.设计标准GB/T 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18487.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18487.2-201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2部分:非车载传导供电设备电磁兼容要求GB/T 20234.3-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NB/T 33001-2018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NB/T 33008.1-2018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验试验规范第1部分:非车载充电机Q/GDW 1233-2014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通用要求Q/GDW 1591-2014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检验技术规范Q/GDW 11709.1-2017电动汽车充电计费控制单元第1部分:技术条件Q/GDW 11709.2-2017电动汽车充电计费控制单元第2部分:与充电桩通信协议Q/GDW 11709.3-2017电动汽车充电计费控制单元第3部分:与车联网服务平台通信协议Q/GDW 11709.4-2017电动汽车充电计费控制单元第4部分:检验技术规范3.技术要求3.1.充电控制器如图3-1所示,直流充电控制器由充电主控模块和功率控制模块两部分组成。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RS)测试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RS)测试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RS)1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RS)试验目的与应用场合1.1 辐射抗扰度(RS)概述本标准主要介绍国际标准IEC61000-4-3:2006,对应国家标准GB/T17626.3: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的试验方法。

1.2 辐射抗扰度试验目的和应用场合本标准所涉及的主要骚扰源是来自80MHz~2000MHz以上频率范围内射频辐射源产生的电磁场。

比如电台、电视台、固定或移动式无线电发射台以及各种工业辐射源产生的电磁场(目前该标准的上限频率已经提高到6000MHz,这与目前使用的无线通讯设备的频率有关,很多无线通讯设备使用2.4GHz或者5.6GHz频率)。

在该电磁场中运行的电气、电子设备会受到该电磁场的作用,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所以,本标准的目的主要是建立一个评估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性能的公共参考,为有关产品的专业技术委员会或用户和制造商提供一个基本参考。

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RS)试验常见术语2.1 电波暗室安装吸波材料用以降低内表面电波反射的屏蔽室2.2 半电波暗室除地面安装反射接地平板外,其余内表面全部安装吸波材料的屏蔽室。

2.3 天线将射频信号源功率发射到空间或者接收空间电磁能量并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

2.4 远场由天线发生的功率密度近似地随距离的平方呈反比关系的电磁场区域。

2.5 场强场强用于远场测量,测量可以是电场分量或磁场分量,可以V/m,A/m或W/m²表示。

2.6 极化辐射电磁场电场向量的方向。

2.7 扫描连续或步进扫过一段频率范围。

3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RS)试验等级及选择保护抵抗数字无线电话射频辐射的试验等级。

Ø 1类:低电磁辐射环境。

位于1km以外的地方广播台/无线电电台/电视台和低功率的发射机/接收机所发射的电平为典型的低电平。

Ø 2类:中等电磁辐射环境。

使用低功率便携式发射接收机(典型额定值小于1W),但限定在设备附近使用,是一种典型的商业环境。

(完整word)EMC测试规范

(完整word)EMC测试规范

EMC试验测试规范一、静电1。

1试验目的:测试电子产品抗静电能力1。

2试验设备:静电放电发生器1。

3试验环境:环境温度:15℃~35℃,相对湿度30%~60%,大气压力86KPA~106KPA (暂时以中试试验室环境为准)1。

4参考标准:GB17626。

2-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AQ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1。

5试验内容:1。

5。

1如图1所示,将受试设备EUT通电后放置在试验桌上,准备进行试验。

图11。

5。

2 参数设置,如图2所示,选择放电模式,做接触放电试验,选用尖锥形的放电电极,用UP和DOWN按键把光标调整至“放电模式”行,用“SELECT”按键选择“接触放电”;1.5.3选择极性,将光标调整至“极性切换”行,用“SELECT”按键选择“正压”或“负压”来选择试验极性。

(在极性切换前需将“高压上电”选择“否",否则无法极性切换)1.5。

4放电模式,将光标调至“四种模式"行,用“SELECT"按键选择“单次放电”、“设定放电”、“连续放电"或“自动放电”来选择放电模式。

连续放电即20pps模式;自动放电就是按下“RUN/PAUSE”按键后无需扣枪即可自行放电.一般选用单次放电。

图21.5.2 参数设置,如图2所示,选择放电模式,做接触放电试验,选用尖锥形的放电电极,用UP 和DOWN按键把光标调整至“放电模式”行,用“SELECT”按键选择“接触放电”;1。

5。

3选择极性,将光标调整至“极性切换"行,用“SELECT”按键选择“正压”或“负压”来选择试验极性。

(在极性切换前需将“高压上电”选择“否",否则无法极性切换)1。

5。

4放电模式,将光标调至“四种模式”行,用“SELECT”按键选择“单次放电"、“设定放电”、“连续放电”或“自动放电”来选择放电模式。

连续放电即20pps模式;自动放电就是按下“RUN/PAUSE”按键后无需扣枪即可自行放电。

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和理解和应用

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和理解和应用

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和理解和应用射频电磁辐射(RF/EMF)是一种经由电磁波传播的能量,它一直以来都是影响许多日常设备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它也有可能对人们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为了保护公众安全,科学家和政府都提出了一系列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首先,应该介绍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的本质。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定义为“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用于限制人类接触射频电磁辐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防止其生物效应”。

根据这一定义,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是一种确保人员能安全接触射频电磁辐射的标准。

另一方面,在使用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时,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例如,可以采取技术控制措施,比如采用合理的屏蔽有效的技术,来限制射频电磁辐射的暴露水平。

此外,还可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比如实施适当的操作技术和持续的安全检查,确保射频电磁辐射带来的人体影响被有效地控制和管理。

除了技术管理控制外,在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中还要考虑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安全水平。

为了确保达到安全水平,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要求定期进行人员监测,以确定当前暴露水平,并确保不超出标准规定的安全水平。

另外,对射频电磁辐射的现场检测也可以使用一些仪器,比如拉曼光谱仪或显微镜,来检测射频电磁辐射的安全水平。

最后,为了确保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的有效性,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建议,定期进行相应的审查和评估。

根据这一建议,应对射频电磁辐射安全水平和应用进行定期审查,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定期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修正标准中的不足。

总之,射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是确保人员能安全接触射频电磁辐射的重要标准。

除了技术管理和安全水平外,还需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建议,定期进行审查和评估。

只有落实这些标准,才能确保公众的安全,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介绍-肖保明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介绍-肖保明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介绍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肖保明1 目的与应用场合1.1 概述本标准主要介绍国际标准IEC61000-4-3:2006,对应国家标准GB/T17626.3: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的试验方法。

1.2 目的和应用场合本标准所涉及的主要骚扰源是来自80MHz~2000MHz以上频率范围内射频辐射源产生的电磁场。

比如电台、电视台、固定或移动式无线电发射台以及各种工业辐射源产生的电磁场(目前该标准的上限频率已经提高到6000MHz,这与目前使用的无线通讯设备的频率有关,很多无线通讯设备使用2.4GHz或者5.6GHz频率)。

在该电磁场中运行的电气、电子设备会受到该电磁场的作用,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所以,本标准的目的主要是建立一个评估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性能的公共参考,为有关产品的专业技术委员会或用户和制造商提供一个基本参考。

2 常见术语2.1 电波暗室安装吸波材料用以降低内表面电波反射的屏蔽室2.2 半电波暗室除地面安装反射接地平板外,其余内表面全部安装吸波材料的屏蔽室。

2.3 天线将射频信号源功率发射到空间或者接收空间电磁能量并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

2.4 远场由天线发生的功率密度近似地随距离的平方呈反比关系的电磁场区域。

2.5 场强场强用于远场测量,测量可以是电场分量或磁场分量,可以V/m,A/m或W/m²表示。

2.6 极化辐射电磁场电场向量的方向。

2.7 扫描连续或步进扫过一段频率范围。

3 试验等级及选择一般试验等级试验等级◆保护抵抗数字无线电话射频辐射的试验等级。

试验等级发射机/接收机所发射的电平为典型的低电平。

➢2类:中等电磁辐射环境。

使用低功率便携式发射接收机(典型额定值小于1W),但限定在设备附近使用,是一种典型的商业环境。

➢3类:严酷电磁发射环境。

便携式发射接收机(典型额定值2W或更大),可接近设备使用,但距离小于1m。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介绍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介绍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介绍1 目的与应用场合1.1 概述本标准主要介绍国际标准IEC61000-4-3:2006,对应国家标准GB/T17626.3: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的试验方法。

1.2 目的和应用场合本标准所涉及的主要骚扰源是来自80MHz~2000MHz以上频率范围内射频辐射源产生的电磁场。

比如电台、电视台、固定或移动式无线电发射台以及各种工业辐射源产生的电磁场(目前该标准的上限频率已经提高到6000MHz,这与目前使用的无线通讯设备的频率有关,很多无线通讯设备使用2.4GHz或者5.6GHz频率)。

在该电磁场中运行的电气、电子设备会受到该电磁场的作用,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所以,本标准的目的主要是建立一个评估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性能的公共参考,为有关产品的专业技术委员会或用户和制造商提供一个基本参考。

2 常见术语2.1 电波暗室安装吸波材料用以降低内表面电波反射的屏蔽室2.2 半电波暗室除地面安装反射接地平板外,其余内表面全部安装吸波材料的屏蔽室。

2.3 天线将射频信号源功率发射到空间或者接收空间电磁能量并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

2.4 远场由天线发生的功率密度近似地随距离的平方呈反比关系的电磁场区域。

2.5 场强场强用于远场测量,测量可以是电场分量或磁场分量,可以V/m,A/m或W/m²表示。

2.6 极化辐射电磁场电场向量的方向。

2.7 扫描连续或步进扫过一段频率范围。

3 试验等级及选择一般试验等级试验等级◆保护抵抗数字无线电话射频辐射的试验等级。

发射机/接收机所发射的电平为典型的低电平。

➢2类:中等电磁辐射环境。

使用低功率便携式发射接收机(典型额定值小于1W),但限定在设备附近使用,是一种典型的商业环境。

➢3类:严酷电磁发射环境。

便携式发射接收机(典型额定值2W或更大),可接近设备使用,但距离小于1m。

设备附近有大功率广播发射机和工、科、医设备,是一种典型的工业环境。

射频辐射测量实验报告

射频辐射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射频辐射的概念及其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2. 掌握射频辐射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学习射频辐射场强测量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4. 通过实验,提高对射频辐射防护措施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射频辐射测量实验是利用射频辐射场强计等测量仪器,对一定空间内的射频电磁场进行测量,以了解射频辐射场强分布、辐射源特性等信息。

实验原理如下:1. 射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其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H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E=Hc,其中c为光速,约为3×10^8 m/s。

2. 射频电磁场强度可以通过测量电场强度E或磁场强度H来确定。

3. 射频辐射场强计可以测量射频电磁场的电场强度E,通过E=Hc计算出磁场强度H。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射频辐射场强计2. 射频发射源3. 射频屏蔽室4. 移动平台5. 数据采集器6. 计算机及软件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实验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包括射频辐射场强计、射频发射源、屏蔽室等。

(2)将射频辐射场强计连接至数据采集器,确保连接正确。

(3)启动计算机,打开实验软件,设置实验参数。

2. 射频辐射场强测量(1)将射频发射源放置在屏蔽室中心位置,调整发射频率和功率。

(2)将移动平台放置在屏蔽室中心位置,确保移动平台上的射频辐射场强计可以自由移动。

(3)开启射频辐射场强计,开始测量射频辐射场强。

测量过程中,记录每个测量点的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H。

(4)移动平台在屏蔽室内进行移动,每隔一定距离测量一次射频辐射场强,记录测量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1)将测量数据导入实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射频辐射场强分布图,分析射频辐射场强随距离的变化规律。

(3)分析射频发射源的特性,如发射频率、功率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射频辐射场强分布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射频辐射场强分布图,分析射频辐射场强随距离的变化规律。

从图中可以看出,射频辐射场强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符合电磁波的传播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发布20××-××-××实施20××-××-××发布 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征求意见稿)CJ /T×××—××××CJ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目录前言................................................................................ I I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技术特性 (2)5、要求 (3)6试验方法 (6)7检验规则 (10)8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12)前言本标准为首次制定的标准。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所提出。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计量院、石家庄市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晟龙世纪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房暖通公司、北京天箭星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丰利源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的技术特性,试验方法,检测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室内温度和面积分配总供热量的热量分配装置,其他以室内温度为核心进行总供热量分配的装置也可以参照本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4208-1993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17626.2-2006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2006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2008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5-2008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8-2006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11-2008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4706.1-200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GB9969.1-199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JB/Y9329 仪器仪表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CJ128-2007 热量表CJ/T 188-2004 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温度法热量分配装置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是一种安装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用于对总热量表计量的热量进行分配的装置。

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由安装在每一个主要房间的温度传感器、采集计算器及通讯线路组成。

3.2 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房间内用于采集室内温度并发出温度信号的部件。

3.3 采集计算器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及总热量表的信号,进行数据存储、处理的部件。

此部件可以是一个部件或是多个部件。

3.4 总热量表用于计量总供热量的仪表。

3.5 通讯线路完成各个部件信息传送过程的线路。

可以是有线方式也可以是无线方式。

3.6热量(冷量)总分配误差各个用户分配的热量(冷量)之和与总热量(冷量)表计量热量的误差,为装置的计算误差。

3.5热量户间分配误差由于温度传感器固有的测量误差而产生的各户间分配热量的误差。

3.6主要房间一套住宅中的卧室、客厅、书房等房间。

4技术特性 4.1热量分配4.1.1 单位时间内用户分配的热量根据热量表采集的每一单位时间内建筑物内消耗的总热量值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室内温度和用户面积, 按照公式(1)将总热量分配到每一个用户。

)(w nij i j ijT T A K Q -=∆ (1)式中 i Q ∆ — 单位时间内第i 个用户分配的热量,GJ ;j K — 热量分配系数,GJ/(m 2℃); i A — 建筑物内任一热用户的面积,m 2;ni T — 建筑物内任一热用户单位时间内的平均温度,℃;T w —室外温度,℃,取T w =0℃;j — 单位时间数,j= 0,1,…,M;i —建筑物内的任意热用户,i = 1,2,…,m 。

()∑=-∆=mi w nijijj T TA Q K 10 (2)式中:j Q 0∆ — 单位时间内总热量表计量的总热量,GJ 。

4.1.2 采暖季用户分配的热量采暖季用户分配的热量根据公式(3)计算。

∑=∆=Mj iji QQ 1(3)式中: i Q — 用户累计的分配热量,GJ ;4.2 通讯4.2.1 采集计算器的数据通讯可选配M-BUS 、RS-485和无线传输等接口。

M-BUS 接口应符合CJ/T 188-2004附录B 的规定;RS-485接口应符合CJ/T 188-2004附录C 的规定;无线接口应符合CJ/T 188-2004附录D 的规定。

4.2.2采集计算器的数据通讯协议应符合CJ/T 188 的规定。

4.3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性能要稳定,有坚固的外罩和提供固定安装的连接部件。

温度传感器应设置在一套房子中的主要房间内不受遮挡的位置。

4.4 总热量表总热量表要满足CJ128-2007要求。

5、要求5.1 使用条件环境温度 -5℃~+45℃ ; 相对湿度小于80%。

工作电压:交流 220V ±22V , 50 Hz 。

5.2外观与结构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的采集计算器的壳体应涂层均匀, 无裂纹、毛刺等表面缺陷,有图形、标记的地方,要牢固、清晰。

5.3温度测量范围及温度测量误差5.3.1 温度测量范围: ij T = 5℃~ +50℃; 5.3.2 温度测量误差: nj T ∆≤±0.5℃。

5.4 开窗识别与处理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应具有开窗识别功能。

一旦确定用户开窗户后,用户开窗户期间所分配的热量与用户开窗户前所分配的热量之差不应大0.4%,根据公式(5)计算。

jjj Q Q Q E ∆∆-∆='3 (5)式中 j Q ∆ — j 用户在开窗户前测量的热量,GJ ;'j Q ∆ — j 用户在开窗户后测量的热量,GJ 。

5.5 采集计算器显示采集计算器应能指示设备工作状态。

当采集计算器具备显示功能时,在显示窗口应能显示用户编号、用户面积、用户平均温度和用户分配的热量。

显示的数据应满足表1的要求。

表5.6 采集计算器的显示要求每屏显示户数 显示内容 显示单位显示分辨率 显示要求不小于3户用户编号户1显示的数字可见高度不应小于4mm ,小数数字必须用小数点分开,显示单位应标在不宜混淆的地方,显示的数值应至少满足用户面积㎡0.1㎡用户平均温度℃0.01℃用户分配的热量MJ或kWh及其十倍数1kWh或1MJ两个采暖季的用量。

5.6系统运行除温度传感器以外的部件均应做系统运行试验。

系统在运行试验期间,各部件应运行稳定,各项指示正确。

5.7电源温度法热量分配装置可以采用外接电网电源供电,也可以用电池供电。

5.7.1外接电网电源供电外接电网电源电压V n=220V±22VV,频率f n=50 Hz±1 Hz 。

5.7.2电池供电电池的使用寿命应大于5年。

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应设置欠压指示,当电池的电压降低到设置的欠压值时,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应能指示欠压信息。

5.8 重复性温度法热量分配装置的重复性误差不得大于测量误差。

5.9耐久性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的有效使用周期应大于 10 年。

5.10安全要求5.10.1 断电保护采集计算器在停电时,应保存保存断电前记录的数据,恢复供电后,应能恢复正常计算功能。

5.10.2 电器绝缘性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的绝缘性能应符合GB 4706.1的规定。

5.10.3 外壳防护等级采集计算器外壳防护等级应具有GB4208-1993规定的IP20的防护等级。

5.11 电气环境5.11.1静电放电抗扰度静电放电抗扰度应符合GB/T17626.2-2006中第5条的规定,接触放电电压应为±60Kv,能达到B级要求。

5.11.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应符合GB/T17626.3-2006中5.1的规定,能达到B级要求。

5.11.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应符合GB/T17626.4-2008中第5条的规定,能达到B级要求。

5.11.4浪涌(冲击)抗扰度浪涌(冲击)抗扰度应符合GB/T17626.5-2008中第5条的规定,能达到B级要求。

5.11.5工频磁场抗扰度工频磁场抗扰度应符合GB/T17626.8-2006中第5条的规定,能达到B级要求。

5.11.6电压暂降、短时中断抗扰度电压暂降、短时中断抗扰度应符合GB/T17626.11-2008中5.1的规定,电压暂降能达到B级要求,短时中断能达到C级要求。

5.12 封印采集计算器应有安装封印的部件,用于现场安装完后,在不破坏封印的情况下,不能拆卸采集计算器。

5.13 运输、贮存环境要求运输环境要求按JB/T9329-1999的规定执行。

温度测量误差应符合本标准 5.3.2条的规定。

在运输时应按标志放置,不得受雨、霜、雾直接影响,并不应受挤压、撞击等损伤。

6试验方法6.1 试验条件除特别规定外,试验应在下列正常大气条件下进行:温度: 15℃~35℃;相对湿度: 25%~75%;大气压力:86kPa~106kPa;供电电源:220V±22V ;电源频率:50Hz6.2试验装置所组建的试验装置应满足下述应用条件:至少具有2个单元,每个单元至少有5个用户,每个用户至少有3个房间。

6.3外观与结构采集计算器的外观采用目测法检查,其结果应满足5.2.1的要求。

6.4温度误差将试验装置置于温度波动小于±0.2℃的环境中,温度传感器置于同一水平面上,每次连续检测1h。

每10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每次温度显示值与标准温度计对照,应符合本标准5.3.2 条的规定。

6.5 开窗识别功能试验装置和产品数量应符合6.2的规定,将温度法热计量分配装置的温度传感器置于20+0.5℃的环境中。

用热量表模拟装置代替总热量表,每个采样周期模拟器累加0.2GJ。

试验条件稳定后,连续检测2h,然后将任一个用户的温度传感器置于19-0.5℃的环境中。

试验条件稳定后,连续检测2h。

记录两次试验用户的热量及温度,试验结果差应符合本标准5.4条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