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呼吸系统
生理学基础知识人体呼吸系统

生理学基础知识人体呼吸系统人体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系统之一,它承担着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的重要功能。
本文将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的调节机制以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呼吸肌组成。
1. 呼吸道呼吸道包括鼻腔、咽部、喉部、气管和支气管。
鼻腔是呼吸道的入口,它具有滤除空气中的异物和加湿的功能。
随着空气通过鼻腔,进入咽部,再通过喉部进入气管,最终分支成支气管。
2. 呼吸肌呼吸肌主要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膈肌是呼吸系统的主要肌肉,它通过收缩和放松控制肺部的容积。
肋间肌位于胸腔内,通过收缩和放松,使胸腔容积发生变化,从而使肺部膨胀和收缩。
呼吸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气体交换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当人体吸入空气时,氧气进入肺泡,并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氧气进入血液,供给各组织和器官使用,而二氧化碳则由血液带到肺部,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二、呼吸的调节机制呼吸的调节主要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肌和化学感受器。
1. 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的控制中枢主要位于延髓和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调节呼吸肌的收缩和放松,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
2. 呼吸肌呼吸肌的收缩和放松由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膈神经和肋间神经支配调节。
膈肌的收缩使胸腔容积增大,带动肺部膨胀,实现吸气;而膈肌的放松则使胸腔容积减小,推出肺部空气,实现呼气。
3. 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主动脉和脑干血管周围的动脉壁上。
它们对血液中的氧气浓度、CO2浓度和pH值进行监测,当这些指标发生变化时,化学感受器向中枢神经系统发送信号,调节呼吸功能,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适宜的水平。
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1.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指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和气喘。
2. 肺炎肺炎是肺组织感染引起的疾病,其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或真菌。
肺炎通常伴随着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生理学呼吸系统(一)2024

生理学呼吸系统(一)引言概述:生理学呼吸系统是指人体内负责呼吸的一系列器官和功能。
它包括呼吸道、肺部、呼吸肌肉等组织和器官,扮演着将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生理学呼吸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肺部的解剖和生理、呼吸肌肉的作用等方面。
正文:1. 呼吸道a. 鼻腔:作为空气进入体内的通道,具有过滤、加湿、预热空气的功能。
b. 喉咙:连接鼻腔和气管,包括喉头、会厌和声带等重要结构。
c. 气管:分支为左右支气管进入肺部,内壁有纤毛和黏液细胞,用于排除异物和黏液。
d. 支气管和支气管末梢:支气管进一步分支为细支气管,最终形成肺泡。
2. 肺部a. 解剖结构:由左右两个肺叶组成,外覆有胸膜,内部被分隔成许多小囊泡即肺泡。
b. 气体交换:在肺泡中,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通过肺泡壁排出体外。
c. 肺循环:肺动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肺静脉将含有氧气的血液返回心脏。
3. 呼吸肌肉a. 膈肌:位于胸腔底部,是呼吸的主要肌肉,收缩时向下运动,扩张胸腔。
b. 外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收缩时提高胸腔容积。
c. 内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收缩时降低胸腔容积。
d. 扁桃体和腺样体:位于咽喉和扁桃体周围,参与免疫反应和抵抗感染。
4. 呼吸功能a. 吸气和呼气:通过收缩和放松呼吸肌肉,使胸腔容积变化,从而实现气体的吸入和排出。
b. 换气:肺泡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c. 呼吸频率和容量:由神经调节和代谢要求控制。
d.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的一部分,控制呼吸节律和深度。
5. 呼吸系统的调节a. 神经调节: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呼吸进行调节。
b. 血气调节: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气水平在体液中起到呼吸刺激作用。
c. 呼吸适应性:人体对海拔高度、氧气浓度等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总结:生理学呼吸系统是人体内负责呼吸的一系列器官和功能,包括呼吸道、肺部和呼吸肌肉。
呼吸道通过鼻腔、喉咙、气管和支气管将空气输送到肺部。
呼吸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呼吸系统的生理学基础呼吸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它通过供氧和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维持了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
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呼吸着空气,但是你是否真正了解呼吸系统的生理学基础呢?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究呼吸系统的生理学基础,从呼吸的过程到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体呼吸的奥秘。
一、呼吸的过程呼吸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内呼吸和外呼吸。
内呼吸指的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氧气与营养物质代谢产生能量的过程,而外呼吸则是指肺部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
1. 外呼吸外呼吸是指氧气从空气中进入人体,而二氧化碳则从人体排出到空气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器官的运动完成的,主要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首先,氧气通过鼻孔进入鼻腔,经过鼻腔内的毛细血管和黏液层,被加热、湿润和净化。
然后,氧气通过喉咙进入气管,经过支气管进入肺部。
在肺部的末梢细支气管上,氧气进一步进入肺泡中,与血液中的红细胞接触,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之间的扩散作用,将氧气传递给血液。
与此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经过相反的过程排出,进入肺泡,然后通过呼气的动作从肺部排出体外。
2. 内呼吸内呼吸是指细胞内氧气与营养物质的代谢作用,产生能量并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
在外呼吸阶段,氧气已经被传递到了血液中,然后通过血液与各个组织和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氧气进入细胞,参与到能量产生的代谢过程中,同时,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输送到血液中,达到呼吸器官进行排出。
二、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1. 鼻腔鼻腔是呼吸系统的入口,它通过毛细血管和黏液层净化、加热和湿润空气。
此外,鼻腔还含有嗅觉感受器官,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气味。
2. 喉咙喉咙是气体通道的一部分,它连接鼻腔和气管,并参与语音的产生。
当我们说话时,通过喉咙的振动,空气经过声带形成声音。
3. 气管和支气管气管是将空气从喉咙输送到肺部的管道,它分支为左右两支支气管。
支气管在肺部进一步分支,形成越来越小的细支气管,在肺泡内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生理学

(一)吸气和呼气的发生
1、吸气过程的发生:平静呼吸时,主要的吸气 肌群收缩。
2、呼气过程的发生:平和呼吸时,呼气动作是 被动的。当动物用力呼气(主动)时,除了吸气 肌群的舒张外,还有呼气肌群的参与。
(二)胸内负压及其意义
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过程,胸内压始终是低于大气压, 因此,通常将胸内压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保证呼吸时肺泡张缩。
②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 回流。
脏层胸膜 壁层胸膜
负压降低中心静脉压, 促进回流; ③利于呕吐和反刍。
胸膜腔
图27
091
(三)呼吸式、呼吸频率和呼吸音
1.呼吸式:三种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正常家畜)
2.呼吸频率: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呼吸音:呼吸运动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及出入 肺泡(只能)时产生的声音。
奋→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吸气中枢兴奋→吸气。 意义 • 肺张反射有利防止吸气过深过长,加速由吸气向
呼气转换。 • 肺缩反射有利阻止呼气过深,防止肺过度萎缩。
(二)体液调节
CO2浓度增高、缺氧、H+浓度增高 中枢(主)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
肺通气增加
• 好哭的小孩为达到一定目的,嚎啕大哭,哭声强度 节节攀升,突然一下子没有了声音,连呼吸也嘎然 而至,这一幕让家长好生紧张。你说为什么呢?
吸气中枢兴奋----呼气中枢抑制 → 吸气运动 呼气中枢兴奋----吸气中枢抑制 → 呼气运动
2、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调整呼吸的节律性和深度
3、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使呼吸变慢、加快或暂时停止。
4、反射调节Biblioteka 肺牵张反射 • 肺吸气扩张 →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中牵张感受器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 动脉血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 升高和H+浓度升高的刺激,反射 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外侧部浅表部位,感受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浓 度变化,对CO2刺激更敏感,也 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作用
萎陷,维持肺泡稳定性。
02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基本呼吸节律的产生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 ,通过产生和调节呼吸节 律性放电来控制呼吸运动
。
呼吸调整中枢
位于大脑皮层、脑干和脊 髓等部位,对呼吸运动进 行精细的调节,如改变呼 吸频率、深度和类型等。
长吸中枢和长呼中枢
分别控制吸气和呼气时相 的长短,从而调节呼吸周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 物理溶解,即氧气分子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二是化学结合,即氧气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 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其中,化学结合 是氧气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血液总氧含量 的98.5%。
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也有两种形式,一 是物理溶解,即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溶解于血 浆中;二是化学结合,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 形成碳酸,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氨 基甲酰血红蛋白。其中,化学结合是二氧化 碳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血液总二氧化碳含
01
利用呼吸描记器记录呼吸运动曲线,分析呼吸频率、深度及节
律。
呼吸肌电图检查
02
通过肌电图仪记录呼吸肌电活动,评估呼吸肌气量、肺顺应性等多项指标,全面评估肺功
能。
气体交换与运输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1 2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生理学重点内容

呼吸系统生理学重点内容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等部分。
- 其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并参与维持酸碱平衡。
2. 呼吸过程
- 呼吸过程主要分为呼吸道通气、肺泡通气和肺毛细血管气体
交换三个阶段。
- 呼吸道通气是指空气从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部。
- 肺泡通气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肺毛细血管,而二氧化碳则相反。
- 肺毛细血管气体交换是指氧气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而二
氧化碳则相反。
3. 呼吸控制
- 呼吸的调节主要由呼吸中枢和感受器控制。
-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脊髓,受到血液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
及酸碱平衡的反馈调节。
- 感受器包括呼吸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能感知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4. 呼吸肌肉
- 呼吸肌肉主要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 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肉,通过膨胀和收缩来控制呼吸。
- 肋间肌则帮助扩张和收缩胸腔,增加肺的容积。
5. 呼吸与运动
- 呼吸与运动息息相关。
- 运动时,呼吸加快、加深,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并排出产生的二氧化碳。
6. 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
- 呼吸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会出现生理变化,例如婴儿和年老者的呼吸频率较快,肺功能也有所不同。
以上是呼吸系统生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理学关于【呼吸】名词解释集锦(一)

生理学关于【呼吸】名词解释集锦(一)引言概述:呼吸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理学概念和名词。
本文将介绍与呼吸相关的一些重要术语和定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呼吸过程的生理学基础。
正文内容:一、呼吸系统1.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了呼吸系统。
其功能是将空气引入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
2. 肺活量:指个体在一次最大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人的肺活量约为4-6升。
3. 肺泡:是肺组织的最小结构单位,呈球状,并与微小血管毛细血管相临。
肺泡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供氧气进入血液,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二、呼吸控制1. 自主呼吸:指由脑干呼吸中枢控制的正常呼吸。
该呼吸模式主要受到呼吸中枢的调控,包括延髓和桥脑。
2. 呼吸频率:指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约为12-20次/分钟。
3. 肺通气量:指单位时间内肺泡内气体与外界交换的量,可分为静态肺通气量和动态肺通气量。
三、呼吸气体交换1. 氧合作用:指在肺泡内,氧气通过肺的薄膜分子层和微血管内膜渗出到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2. 氧输送:指氧分子通过血液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取决于动脉氧分压、血红蛋白浓度、心输出量等因素。
3. 氧解离:指在组织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的结合被破坏,使氧分子能够进一步传递到细胞内。
四、呼吸肌肉1. 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薄而宽的肌肉,是呼吸过程中的主要肌肉之一。
膈肌的收缩和放松控制着肺的容积变化。
2. 外肋间肌:位于肋骨间的肌肉,参与胸腔的扩张和收缩,进而影响呼吸的深浅。
3. 锁骨上肌和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和肩部的肌肉,与呼吸过程中的颈部姿势和肩部活动密切相关。
五、呼吸调节1. 呼吸酸中毒和呼吸碱中毒:指血液中pH值因呼吸功能失调而出现偏酸或偏碱的情况。
呼吸调节主要通过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来维持酸碱平衡。
2. 呼吸神经元:是位于呼吸中枢中的神经元,负责控制和调节呼吸。
生理学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人体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负责人体的呼吸活动,以及供应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
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解析了它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进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相关的生理学原理。
一、呼吸气道和呼吸肌肉人体的呼吸过程涉及到一系列气道和肌肉的协同工作。
首先,氧气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到气管和支气管,最终到达肺部。
在此过程中,鼻腔和口腔的黏膜能够对空气进行加热和过滤,提供适合呼吸的气流。
呼吸肌肉的主要成员是膈肌和肋间肌群。
膈肌是呼吸肌肉中最重要的肌肉,它通过收缩和松弛来控制肺部的容积变化。
肋间肌群则负责调节胸廓的运动,使肺部能够充分膨胀和收缩。
二、呼吸运动和呼吸中枢呼吸运动分为吸气和呼气两个阶段。
当肌肉收缩时,胸廓扩大,导致肺部内的压力下降,空气进入呼吸道。
而当肌肉松弛时,胸廓收缩,导致肺部内的压力增加,空气被排出体外。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的延髓,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
呼吸中枢通过感受大脑和体内各部分的化学信号,调节呼吸肌肉的活动。
当氧气水平下降或二氧化碳水平升高时,呼吸中枢会增加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以保持血液中的氧气水平稳定。
三、气体交换和血液运输呼吸系统通过气体交换和血液运输,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细胞,同时排除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
当呼吸肌肉收缩,肺部腔容积增大,空气进入肺泡,与肺泡壁上的毛细血管发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而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最终被呼出体外。
血液运输是呼吸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以血红蛋白氧合物的形式被输送到全身细胞。
同时,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产生后,溶解在血液中,以及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再次返回到肺部,最终排出体外。
四、调节呼吸功能的因素呼吸功能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神经系统、血液化学和荷尔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值↑≈通气过多或肺)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98.5%)
PO2↑ (氧合) PO2↓ (氧离)
Hb与O2结合的特征
1.反应快、可逆、受PO2的影响、不需酶的催化
2.是氧合,非氧化
Hb +
PO2↑(氧合)
暗红O2色
PO2↓(氧离)
以单分子层排列在液体分子层表面,主要作用降低表面张力
呼吸
三、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一)肺容量:
潮气量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余气量 功能余气量 肺活量 肺总量
肺活量
残气量 补呼气量 潮气量
补吸气量
功能残气量 肺总容量
肺活量
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男性:3500ml 女性:2500ml
HbO2 鲜红色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物理溶解: 5% 化学结合:95% ⒈碳酸氢盐 88%
CO2+H2O 碳酸酐酶 H2CO
3
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7%
HCO3-+H+
当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g/100ml以上,皮肤 、粘膜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下缘向外侧偏转,胸廓前后、左右径扩大
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 内容积增大,肺内压降低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入肺
吸气
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平静呼吸
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膈顶、肋骨和胸骨均回位
胸廓和肺容积缩小 ,肺内压升高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经呼吸道出肺
呼气
呼吸时胸廓和膈的变化
用力呼吸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胸锁乳突肌、斜角 骨等)参与收缩。
●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肋间 内肌+腹壁肌)也收缩。
与平静呼吸的比较: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3.呼吸频率:12-18次/分
(二)肺内压及周期性变化
一、气体的交换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
方向:分压高→分压低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呼吸 (二)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 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呼吸 (二)气体交换过程:
组织换气—— 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扩散速度:CO2的扩散速度是O2的2倍 。
最大通气量:
最大限度进行深、快呼吸时,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男104L/min,女性82L/min)。
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最大潜力, 是估计一个人能进行多大运动
量的生理指标之一
2.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无气体交换能 力的气道腔
生理无效腔
因无血流通过而 不能进行气体交
换的肺泡腔
解剖无效腔 (150ml)
• 一、肺通气的动力 • 二、肺通气的阻力 • 三、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一、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运动(原动力)
胸内压变化(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差变化(直接动力)
肺通气
(一)呼吸运动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 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平静呼吸
膈肌收缩使膈顶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和胸骨上举,肋骨
(二)肺通气的阻力
顺 应 性
反变 关系
弹 性 阻 力
非 弹 性 阻 力
呼吸
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内表面稀薄液体, 形成液—气界面,液体分子 间相互吸引的力,具有使肺 泡缩小的作用。
肺内有成千上万个大小 不同的肺泡,而它们各自形
态的维持有赖于肺泡表面活 性物质的作用。
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脂蛋白混合物——二棕榈酰卵磷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呼吸中枢
(一)脊髓:联系高位中枢与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 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二)延髓: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 (三)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 (四)高位脑:随意呼吸调整系统。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二)胸膜腔及胸膜腔负压
肺和胸廓之间存在一个潜在的密闭的胸膜腔,腔内没有气体 ,仅有少量浆液
经测定胸膜腔内为负压
胸内压= 肺内压 肺回缩力
负
压
吸气末、呼气末
形
肺内压=大气压
成
大气压=0
原
胸内压= -肺回缩力
理
平静呼气末:-5~-3
平静吸气末:-10~-5
胸膜腔负压的意义
♦ 保持肺处于扩张状态 ♦ 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回流
肺泡无效腔 (0ml)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能与血液进行气体 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潮气量为500ml,无效腔气量为150ml,呼吸频率为12次/min,则肺泡通气量为:
(500-150)×12 =350×12 =4200ml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和运输
肺内压是指肺泡内压力
平静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1~2mmHg)→气入 肺
平静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平静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1~2mmHg) →气出
肺 平静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基本原理:人为的方法建立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方法:负压呼吸(挤压胸廓等) 正压呼吸( 口对口呼吸及呼吸机等)
2.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
(1)面积:肺气肿、肺不张→呼吸膜面积↓→气体 交换↓。 (2)厚度:肺水肿、肺纤维化→呼吸膜厚度↑→通 透性↓→气体交换↓;
3、通气/血流比值
→
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肺血流量
(4.2L/min) / (5L/min ) = 0.84
比值↓≈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多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评价肺通气功能的常 用指标
用力呼气量:
一次最大吸气后, 以最快速度进行呼 气,同时记录第1 、2、3秒末所呼出 气量占肺活量的百
分比。 。
*评价肺通气功 能的较好指标
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临床意义最大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肺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6~9L/min)
第五章 呼 吸
学习要点
• 肺通气的动力 • 胸内负压的形成 • 肺活量及用力呼气量的概念 •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 • 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化学因子
呼 吸 全 过 程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第节 一肺节通气 肺通气
概念: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