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学流派的文化研究 -.
吴门医派之源、涵、流刍议

"学术争鸣"作者单位#!#A#"#苏州市吴中中医医院肝病中心!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所$筹%作者简介#陆治平$#>%S@%!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吴门医派&B @:+/(##$>%!#S"!$AE#$>R 7):通讯作者#陈超$#>AS@%!本科!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肝病临床!吴门医派学术继承&B @:+/(#734173+)#>AS E P +3))R 7):R 71吴门医派之源%涵%流刍议陆治平&陈超!关键词"&吴门医派(&源流(&叶天士(&温病学说(&现代肝病(&黄疸!中图分类号"&H !=>&!文献标识码"&I &.)/##"R $>%>J K R /551R #%?=@#?=>R !"#"R "%R "!$&&吴门.#/!苏州的古称!战国时为吴国都城!虽历经朝代变更!但以用,吴-最多!后亦称吴中’吴郡&辖地最广时包括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省苏南地区以及浙西地区&苏州地处长江之滨’太湖之畔!!A""多年的文化浸润!使苏州$吴门%人杰地灵!名家辈出!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吴文化-&吴医不仅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还为祖国医学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形成了一个以温病学说为主的重要学术流派444,吴门医派-&@B 源南宋郑樵谓,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笔者以为!学术之精!缘于源流之久远&吴门中医何以成为中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5是因为其源远流长&早在周代的沈羲!汉代的赤松子’负局!南北朝的顾欢等方士都已在吴地制丸炼丹!施济百姓!消灾除病&据0苏州府志1载!唐朝周广为苏州第一位御医&南北朝"梁天嘉二年!苏州僧人知聪!精通医术!他携0内外典1’0本草经脉经1’0明堂图1等#%=卷医书东渡!长期在日本传授汉方医及针术&其后辈亦精医术!被日本天皇赐以,和药使主-称号!子孙世袭!成为日本最有影响的汉方世医&这是苏州最早的中外医学交流史!也是中国医书直传日本的最早记载(元朝名医戴思恭是朱丹溪众弟子中最得其传者!其,学纯粹而识臻远-!同时也是传丹溪之学最有成效者!既能推求师意’细心专研’得其奥旨!又能立足临床实际’透过师承’加以发挥!著作0金匮钩玄1’0证治要诀1’0证治类方1’0推求师意1等&赵良仁从丹溪学医!治疗多有奇效!所著0医学宗旨1’0金匮方衍义1并0丹溪药要1等书$明"王鏊0姑苏志1%&王履0医经溯洄集1等书!对中医理论多有阐发(葛应雷’葛可久父子吸取刘完素,河间学派-’张元素,易水学派-的成就!善治疑难杂症!享名江南!著有0十药神书1以传世!是修学内科之必读!也是中国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北宋重药!苏州城内设有,太平惠民药局-’,济民药局-!专营药务&现今学士街!在宋时为药市街.!/!是药行聚集之处!颇具规模&明清时期!苏州医药学进入鼎盛阶段&缪仲淳在临床各科上都有较高造诣!著有0先醒斋医学广笔记1’0神农本草经疏1等书&薛立斋先精疡科!后以内科得名!然内外妇幼!本草之学!无所不通&私淑东垣!开温补派之先河(尤其是温病学派开始形成!一代温病学宗师先后涌现&如吴又可’张路玉’周杨俊’叶天士’薛生白’缪遵义等医学大家!对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CB 涵C R @B 温病学说444吴门医派对中医学最伟大的学术贡献学术流派是指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流派产生的必备,三要素-是学术思想’人才链’著作及其影响&只有通过一代甚至数代人广泛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上升到理论体系并具有独特的学术风格’为世人所推崇’可重复性强’经得起长时间验证者方有可能成为学术及其流派&历史上中医的主要医学流派大致包括医经学派’经方学派’伤寒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汇通学派等&吴门医派从一个地方学派成为与伤寒学派等齐名的重要中医学派!是因为其创造了温病学说和有一大批温病临床学家及其理论体系&她由历史积淀而成!随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从亦道$道’僧%亦医向亦儒亦医’自理学而医学的过渡&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1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按照这一理论!吴门医派的形成与医学流派的派生几乎是同时代的&笔者将吴门医派的形成和发展人为地划为三个主要阶段#即起源于金元!发展于明!鼎盛于清&毋庸置疑!作为最突出’最有代表性’对中医学最有贡献的温病学派!开创了中医发展的新局面&!R #R #&温病学说的萌芽阶段元末明初名医王履!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朱丹溪!对0内经1’0难经1’0伤寒论1中有关温暑与伤寒两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治原则作了深入探究!并汲取河间’东垣’丹溪诸家学说之精要!形成其独特的学术见解&主张不能以伤寒六经病诸方来通治温暑’时行寒疫’温疟’温毒’温疫!而应以清里热为主!强调寒温分治!对温病学说的发萌具有启迪作用&!R #R !&温病学说的形成阶段明末清初!江南几度出现传染病大流行&由于温疫病病势凶险!传播迅速!用传统$经典%的伤寒治法收效甚微!吴又可深入疫区观察病状’调查疫情!提出了,戾气学说-!从临床实际出发!跳出仲景0伤寒论1之条条框框!著0温疫论1!发前人所未发!创新颇多!奠定了温病学基础&张路玉深入研究外感病证!力主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提出治疗温热病,大忌发汗-!,必用辛凉以化在表之热!苦寒以泄在里之热-(,对于热伤胃汁!火迫心包!热毒亢盛者!当以凉膈’双解’承气’解毒诸方攻之-!,用法不竣!投剂不猛!必不应手-&张路玉关于温病的治则!敢于创新!为温病学理论的打下了基础&!R#R$&温病学说的鼎盛阶段临床大家叶天士通过不断实践!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的感染途径’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纲领&创立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等一系列适用于温病的独特诊法(制订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强调,顾护津液-’,救阴-’,通阳-’因地制宜等注意事项&至此!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与伤寒并列的外感病诊治学说并广泛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另一位温病大家薛生白!擅长于湿温病诊治并根据临床经验著0湿热论1!对叶氏理论进行了重要补充&缪遵义在此基础上对温病学说作了系统的综合归纳!编著0温热朗照1一书&从此!温病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率先在吴地形成中心!不仅为温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说及其内涵&C R CB吴门医派的主要特色与内涵学说或学派的形成与命名必须以学术思想为核心’创新为灵魂&吴门医派的学术思想有其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外感热病创立了温病学说!内伤杂病精于辨证论治!重临床’重疗效’重师承而敢于争鸣’重门派更兼百家!是其主要特色之一& !R!R#&吴门医派与学术土壤吴中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药物资源相当丰富!主要分布在吴中的穹窿山’东山’西山’灵岩山’天平山’七子山!常熟的虞山!昆山的马鞍山等&苏州境内现药用动’植药物#"""种左右’分属!=>科&中医’中药密不可分!吴地医学发达除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外!与吴中地区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不无关系&吴中历代医家有#!""余人!其中医官’御医#""余人!创造温病学派’对吴门医派作出巨大贡献的多是吴地本土的临床医学家&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是造就名医之道&吴中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地区!环境卑湿!加之气候温热!人口稠密!极易发生疫病流行!病人的大量出现和医疗需求的紧迫!为吴医提供了医疗实践机会!温病大师正是在这种历史机遇中逐步成熟而卓然成家的&!R!R!&吴门医派与学术争鸣学派产生的根结在于见解不同R不同的见解必当引起争鸣!学派间的争鸣既是一种现象!也是学派乃至整个中医学术发展的动力&吴门医派是以众多的吴门医家临床实践为基础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派!不仅区别于其他学派而有学派间的学术之争!尤其重视学派内的学术争鸣而不断创新&如吴门医派的代表人物叶天士!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名医&他以仲景之说为体’河间之论为用!对温病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及辨证论治方法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关键观点均有独到见解!系温病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叶氏在温病领域的学术成就除确立了,大温病-$广义温病%学说外!论温热见长!湿热亦在其中(薛生白专论湿热!病域虽窄!但言简意赅!条分缕析!补叶氏之不足&学术争鸣是以学而有术为前提的!吴门医派重争鸣是以重学习为基础!素有善于学习’不耻下问的传统&除师徒授受外!医生之间还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如叶天士自投名师’名医无数!连有僧人善医术者!亦不惜隐姓埋名去拜师学艺(成名后曾有感于薛雪的临床经验!可以不计前嫌!亲至薛家登门拜访学习!两位大师从医理谈到药理再到诊法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探讨!为学术界树立了榜样!被世人传为美谈&叶天士绝非,长于外感温病!拙于内伤杂症-!相反他对内伤杂症也有着相当精湛的造诣#首先提出,内风-学说’,养胃阴-治法’,肝为刚脏-之说’,久病入络-之论等!均为发前人所未发&其门人顾景文所载录的0临证指南医案1是叶氏治疗内伤杂病的经验总结!对这样一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巨著!吴门医家亦非生搬硬套!仍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点评’甚至对某些个案’问题进行批评!如徐灵胎对叶氏理论提出了诸多质疑’直至否定&与其说,使叶派这个优秀品牌不停地受到伤害-!倒不如说吴门医家不是在大医的光环下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地去研究’丰富叶氏的学术思想6科学是在不断的否定中发展的!科学家本人也在不断的否定自己的某些观点而去粗取精’使其学术思想不断升华!中医学这门实践医学必须有更多的医家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重复实践和研究!才能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总之!吴门医派的学风是学派内争鸣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致力于学术创新!较好地解决了门派之中的所谓,绝对权威-和,人云亦云-之风!故自立门派而无门户之见!未见学派内部分化&!R!R$&吴门医派与学术平台吴门医派的学术著作不但有大量的独立专著而立说!同时也有众多医家的集成以传世&后者为传承吴门医学尤有贡献!他们无私地收集’编撰’出版了吴医的临床经验’名家医论’医案&如王孟英编撰0温热经纬1!将温病大家的著说进行收录’整理!使温病学说的理论自成体系(过绎编撰0吴中医案1!整理了吴门医学大家的临床经验(乾隆年间苏州府医学正科唐大烈!辑吴中="余名医家’百余篇文章为一书!名0吴医汇讲1.=/&自#?>!至#S"#’历时#"年!共主编’出版了##卷&0吴医汇讲1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刊物!开医学杂志之先河!汇集有经典著作的阐发’学术理论的探讨’药物方剂的考证’临床治验的记录等&创新也是医学论著的核心灵魂&0吴医汇讲1不仅强调科学性’专业性’学术性!而且一再强调创新性&,各抒心得!析疑赏奇!不袭老生恒谈&-0吴医汇讲1在强调创新的同时!重视诸家争鸣!故而特别提出了,汇讲-的形式,集众说以成书!不免或有互异!若存此而去彼!窃恐印定人眼目!非所以云讲也!苟能各通一理!不妨两说并采!惟在阅者之取舍33-!其意义就在于广集各家’扩充学问!而避免,印定人眼目-&所以在0吴医汇讲1第二卷上!同时刊出了叶天士和薛生白的0田讲杂记1!两家学说互相辉映!营造出清新’活跃的学术氛围&同时印证了上述的学派注重内部争鸣’提倡自我完善的吴门之风& !R!R=&吴门医派与学术团队在吴地悬壶且有较高造诣’可以自成一家的谓吴门医家!汇入吴门中医学术流派的医家属于吴门医派&医家与医派绝非同一个概念!前者受地域限制!后者更注重学术思想&可以认为!吴门医家人才济济!形成了领军人物叶天士为代表的学术团队&作为地方性医学流派!吴门医派在医经’伤寒’本草’内’外’妇’儿’骨伤’针灸各学科均有创新并且自成体系$门派%&具体又可分为温补派’辨证论治流派’外科全生派’疡科心得派等!可惜的是!温病学说的巨大光环让世人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温病上!以温病学派代替了吴门医派!对于吴门其他重要的学术流派来说!可谓,成也温病’2败+也温病-&准确地说!温病学派是吴门医派的代表但绝非全部&在医经’伤寒的研究方面!张路玉著有0张氏医通1丛书(蒋士吉著有0医宗说约1等书(徐灵胎上溯灵素源流!下沿汉唐支派!融会古今!著有0徐氏医书八种1等书(尤在泾推崇医圣!著有0伤寒贯珠集1’0金匮要略心典1!不仅强调仲景立法!更突出施治!被后世推为辨证论治流派&王维德精通外科!兼及内科幼科!著有0外科证治全生集1一书&王氏在外科上的主要成就!以善辨痈疽阴阳虚实!着重对阴疽证的理法方药进行阐述!自成一家!成为明清外科医坛二大学派全生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吴门中医见诸记载的著作%""余种!堪称国医之大全&所以!吴门医派不是一家之言!而是众多杏林翘楚学术’经验之大集成&DB流D R@B吴门医派对其他学派的渗透和影响吴门医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另一重要特点为#她不是一个封闭的学术流派和纯粹的地方性中医流派!非吴门医家受吴门医派学术思想影响而成为吴门医派’丰富和发展吴门医派学术理论者亦不鲜见&如淮阴吴鞠通!著0温病条辨1!三焦辨证自成体系!但在感染途径’具体治疗包括辨证方法等参考’借鉴了叶氏理论!以三焦辨证继承与补充叶氏的温病学说!则属吴门一派!并入大家之列&吴门医派的学术思想不仅能走出吴门!还渗透到其他学派并影响了其生成和发展!如通俗伤寒派发展至清末!即大量消化吸收了温病学说并兼容并蓄&俞根初的0通俗伤寒论1’吴坤安的0伤寒指掌1’章虚谷的0伤寒论本旨1!都能在六经的框架中吸收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的学说和经验!以温病学说的理论内涵著书立说’创制新方&其中吴坤安是通俗伤寒派中汲取兼容温病学派成就之最突出者!最典型的代表即绍派伤寒!著有0重订感症宝筏1!绍兴近代名医何廉臣!号印岩!从其自号知其对叶天士仰慕之意切$叶天士号香岩%!其著述受吴门叶’薛之说深矣&晚清孟河学派对外感热病的认识!亦师叶氏学说’将温病辨卫气营血的医理精要作为重要理论与伤寒融会贯通!创立了寒温融合的辨证体系&可以说孟河医派的外感学术是建立在吴门医派的温病学说之上&吴门医派的一源多流和对其他学派的学术渗透足见其学术影响力和对祖国医学的重大贡献&D R CB温病学理论’络病学说等在现代肝病中的应用吴门医派独特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中医肝病临床治验对现代肝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亦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黄疸的病因!叶天士在仲景0伤寒论1,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等基础上对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认识到湿’热’痰’瘀’虚是黄疸的主要病理因素&有,湿浊内蒸!瘀热发黄-! ,湿甚热郁!三焦隧道气血不通!遂变黄色-!,络脉中凝瘀蕴热!与水谷之气交蒸所致-!,太阴脾土!湿热相蒸!色见于外!必发身黄-!,痰滞得秽浊胶结!湿从热起!蒸变发黄-等诸多论述&0温疫论1以,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阐述了传染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致病因素及其传染性特点&吴又可的大剂清热解毒治疗瘟疫方法适合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急重症的早期治疗!可以起到,截断-病情的作用(温病学之卫气营血辨证用于黄疸病急症的辨治亦尤为贴切(至于慢性肝病!叶天士十分重视脾胃这一后天之本在人体中的作用&如针对黄疸!叶氏则谓,诸证莫离脾胃!而疸更为脾胃之病!不可轻息也&-疸证之所以要重视脾胃!是因为无论是外感六淫之湿邪还是内生五邪之脾病湿生!每多有脾胃虚弱为病理基础!湿热或寒湿内蕴又是脾胃气虚甚至脾胃阳虚的加重因素(所致黄疸和随着疸证迁延!或由阳黄转为阴黄的过程中!脾胃虚弱是关键!是进一步形成瘀热’痰浊’脾肾两虚及气血衰败的前提!提出阳黄其治在胃!阴黄其治在脾的主张&叶氏还首创络病理论!明确了病位,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叶派显学吴瑭认为,肝主血!络亦主血-!,肝郁久则血瘀!瘀者必通络-&吴门医派络病理论在肝病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辨证论治’扶正祛邪为其本(辛润通络’虫蚁通络’甘缓和络’荣养络脉$补益奇经%等法为其常!并强调,缓图为宜-’,勿事速达-为注意事项&验之于临床!收到了,治经千百!历有明验-的疗效!对以现代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肝脏器官慢性疾病$下简称慢性肝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A/&吴门医派作为中医药文化和吴门文化的精粹!早已从,小桥流水-中走出!凡温病学大家!可以说多为吴门医派的传人或私淑(辨证论治学说亦已成为中医认识疾病’解决疾病之圭臬(在杂病领域!吴门医家所独创的络病学说’胃阴学说及其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经验受到了近代和现代中医临床大家的重视&因此!吴门医派对中医的贡献绝不仅仅在苏州地区!而是整个中医界!超越了所局限的时间和空间&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必然是世界的!吴门医派文化亦如是6在吴门医派甲天下’传天下的今天!我们必须思考的是#,流-已长’,源-已远!作为吴门医派的根且仍服务于苏州’尤其是吴中地区的中医人!义无反顾地肩负着继承和弘扬吴门医派的重任!必须从认识上’机制上’行动上等诸多方面作出努力!理解吴门医派真谛!弘扬吴门医派精神!续写吴门医派神话&参考文献.#/&辞海编辑委员会R辞海.6/R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S"#?$"R .!/&秦文斌!俞志高R吴医谈概.a/R吴中医学研究!#>>!($#%#!%R .$/&纪昀R四库全书总目.6/R上海#中华书局!#>>?##$!>R.=/&范欣生R0吴医汇讲1的文献学价值.a/R中医文献杂志!#>>>( $$%#$@=R.A/&陈超R吴门医派络病学说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a/R中医杂志!!"#"R$S%#?%#R$收稿日期#!"#"@#"@!!%$本文编辑#刘群%。
吴中医学的精髓吴医古籍

吴中医学的精髓吴医古籍吴中医学的精髓吴医古籍苏州地区历史上有"吴中""吴下""三吴"之称。
吴中多良医,吴医多著述,吴中又是瘟病学说的发源地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吴中历代名医约千余人,著作六百余种,现存吴医古籍约四百余种。
所谓"吴医古籍",是指由吴中医家编纂、著述的医学著作,,内容丰富,涉及到中医药学的各个方面,蕴含着很多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为弘扬祖国医学,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将陆续向大家介绍一部分吴医古籍。
第一部分,瘟病类著作11种。
导言:苏州地区地处太湖流域,地势底下,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温热病的多发地区。
以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为代表人物的吴中温病学派形成清朝时期,在温病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温病类著作十一种中,有的是温病学的名著,如《温疫论》、《温热论》、《湿热论》等,屡经翻刻而经久不衰;有的则是以前从未刊刻过的善本、抄本,如《痧疹一得》、《温热朗照》;有的虽是晚近之作,然于温病亦颇多阐述。
1、《温疫论》《温疫论》二卷,明末吴又可著。
吴又可,名有性,号淡斋,姑苏洞庭(今江苏苏州市太湖洞庭山)人。
他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温病学家,提出了"疠气"说。
并阐述其传染途径,创立了"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疠气"说,相当于现今的烈性传染病,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瘟疫论》问世以来,校创、补注、阐发等各种版本多达三十余种。
明崇祯辛已(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江浙诸省疫病流行,许多医生多采用伤寒的方法治疗没有效果,疫病流行相当严重。
吴又可有感与此,乃仔细研究疫情病情,悟出疫病病因,乃天地间别有一种"疠气"为患,致使延门合户相染死亡,传染猖獗。
并深察疫病病机传变,亦与伤寒迥别。
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

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2009-8-19 14:15:00 来源:中医药文化作者:陈仁寿江苏省是科技文化大省,人文荟萃,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世代名医辈出,医著汗牛充栋,人物与文献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医学流派纷呈,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学术流派,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综观历史,江苏省古代中医流派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流派;二是以学术思想为脉络的学术流派;三是以家族或师徒经验传承为模式的世医流派。
三者或有交叉,但各有传承文脉和特色,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中得以了解传统中医的传承模式,以启现代中医教育。
一、地域流派江苏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山阳医派是以地域命名的中医流派,在国内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中医流派中的各种类型,能够反映中医的传承形式和特色,对现代中医教育与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1.吴门医派江苏苏州地区历代文化发达,名医众多,著述颇丰。
据统计,苏州历代名医有1400余家,著作600余部。
“吴医”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以前“吴医”由医家兼道家主宰,比如周代的沈羲、汉代的负局先生、南朝的顾欢等,他们都能自制丸药,治病救人。
至唐代开年间,出现了能够用理论来指导临床的医家,即苏州历史上第一位御医——周广。
现存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吴医”的是唐代《明皇杂录》。
吴门医派的鼻祖是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而朱丹溪的门人戴思恭则是吴医形成的引导者…。
自元末明初,戴思恭徙吴行医,传王仲光而使“吴中医称天下”以来,明代中叶由薛立斋作为“苏之医派崛起于后”的代表人物,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兴盛,前后几百年间,形成了世人瞩目、传承不衰的吴门医派。
但是“吴医”广传天下,始于清代名医唐大烈。
他把苏州地区三十一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十一卷,刊刻印行,使“吴医”名称盛行于世。
吴门医派具有“儒医多,御医多,医学世家多,著作多,温病学说发源地”等特点,其内涵较广,由诸多学术流派、世医流派组成,是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一大中医流派。
江阴近代中医流派述略

出名 医 ; ・ 乾 年 间 , 华 士 叶 德 培 、 学 山 、 钟 岳 等 为 清 雍 以 姜 王 病 学 家 柳 宝 诒 学 识 渊 博 , 生 致 力 于 伏 气 发 温 研 究 , 创 助 毕 首 少泉 , 学精 医, 博 曾被 徐 汝 昌 推 荐 , 京 为 慈禧 治 病 , 噪 遐 召 名
1 历史源流[ I I
黄 煌 在 1 9 年 出版 的 《 医 临床 传 统 流 派 》 书 中提 到 江 阴 91 中 一 籍 中 医名 家嘲 柳 宝 诒 著 《 热 逢 源 》 全 面论 述 伏 温 证 治 , : 温 , 为
伏 气 温 热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 归 纳 了学 术 特 点 : 视 伏 气 致 温 ; 并 重
迩 。 民 国时 期 , 方 派 大 师 曹 家 达 , 书 立 说 , 学 严 谨 , 经 著 治 医
代 表 的 “ 砂 八 家 ” 历 盛 2 0余 年 。 同 治 、 绪 年 间 周 庄 温 展 学 术 研 讨会 . 统 整 理并 发 扬 。 龙 , 0 光 系 阴 托 邪 法 。其 所 创 柳 致 和堂 丸散 膏 丹 , 闻名 海 内 外 。晚 清 张 萃 — — 江 阴市 名 老 中医 经 验 集 》 系 统 总 结 整 理 了 以邢 鹂 江 、 , 叶秉 仁 等 “ 大 名 医 ” 主体 的 临 床 经 验 、 术 思 想 、 药 特 八 为 学 用
遵 六 经 辨 证 ; 视 助 阴托 邪 。 章 巨 膺 著 《 热 辨 惑 》 尊 经 崇 重 温 , 古 , 守 《 寒 论 》 否 定 后 世 温 热 派 的 理 论 , 重 实 效 , 用 恪 伤 , 注 倡 经 方 , 对 轻 灵 之 法 。任 应秋 H 《 应 秋 中医 各 家学 说 讲 稿 》 反 在 任
江苏医学流派的文化研究 -

南京中医药大学
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流派 学术思想为脉络的学术流派 家族或师徒经验传承的世医流派
吴 门 医 派 (苏州)
地
域
山 阳 医 派(常州)
孟 河 医 派(淮安)
龙 砂 医 派(江阴)
吴门医派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 ,文化发达,名医辈出, 著述颇丰。据统计苏州历代名医有1400余家,著 作600余部,并且为温病学说的发源地,从而形 成了独具特色,地域性极强的医学流派—吴门医 派,亦可称之为‚吴中医学‛。吴门医派在我国 传统医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祖国医学 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世有‚吴中医 学甲天下‛之美誉。
刀圭之术犹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
丁家:丁甘仁医学造诣最深,从马文植学,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
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丁甘仁 费伯雄 马培之
龙砂医学流派由宋末元初的大学者陆文圭奠定文化 基础,此后至明代龙砂地区名医不断涌现。清代发展为名 医群体,形成了以华士为中心和源头并不断向周边扩大, 乃至影响全国的龙砂医学流派。 清嘉庆元年在邑东五十 里,龙、砂两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带于前,其山川之 秀,代产良医,迄今大江南北延医者,都于华墅。清代年 间姜成之将清代早中期龙山、砂山地区的叶德培、姜宗岳、 姜健、贡一凡、王钟岳、戚金泉、戚云门、孙御千八位医 家的医案汇集出版,称《龙砂八家医案》,遂有龙砂医学 或龙砂医派之名。
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逐渐 铸成了众口称誉的学术丰碑,令 承淡安,(1899 09.01 - 1957 07.01),中医 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名启桐、秋悟,1899 中外学界引颈而望,形成了中医 年9月13日生,江阴华士人。少时随父亲学医, 针灸学术发展史上具有科学学派 17岁时师从名医。 特质的现代学术流派。江阴古称 1951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苏州司前街恢复社 业,承淡安带病参加教学和管理。1954年,被江 “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 苏省人民政府聘请为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 药大学前身)校长,后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从 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针灸 此,他更加奋发有为、力疾从公,为中国针灸走 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 学派”,并逐渐得到学界认同。 师。
江苏中医流派的特点及研究究现状

些 江苏 的世 家流 派延 续 的历 史 往往 也 较 长 , 如江 苏 镇 江“ 江南 何 氏 ” 源 于南 宋 , 继 出现过 30 起 相 0 多位 有名 的 医家 , 历经 宋 、 、 、 四代 , 当代 著名 的 元 明 清 到 中 医学 家 何 时 希 已 是 “ 南 何 氏 ” 二 十 八 代 传 江 的
含 学 说 流 派 的 内容 , 冈此 , 其 研 究必 须 明确 对 流 对
派概 念 的认识 。
2历 史悠久 .
中医 流 派 是 在 中医 学 说 逐 步 成 的 。江苏 自古 出才俊 . 中不乏 医学人 其 才, 如周代的沈羲 、 汉代 的负局先生 、 南朝的顾欢均 为苏州地 区的医家兼道 家 , 他们都能 自 丸药 。 制 治 病救人。至唐代开年间 , 出现 了能够用理论来指导 临 床 的医 家 , 即苏 州 历 史 上第 一位 御 医— — 周广 。 现存 历史文献 中 , 最早 记载“ 吴医” 的是唐代《 明皇 杂录》 冈此苏州地域医派的形成在周代就 已见雏 ,
医大 师朱 良春 、 周仲 瑛 、 德 馨 、 颜 徐景 藩 等 即为孟 河 医派 的后人 。 目前 , 河 医派 的后 人 有许 多在 海外 孟 行 医 。澄 江针 灸 学 派也 有传 人 在海 外 行 医从教 , 传 播针 灸技 艺 , 福人 类 造 t 。
研 究 现状
《 抱朴子》 其中既有医药理论 , 又有道教思想和养生 方法 , 对于 今 天研究 道 教 中的 养 生理 论具 有 重要 参
中医文献 杂志
・
学 术流 派 ・
江 苏 中 医 流 派 的 特 点 及 研 究 现 状 誊
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总结与展望
对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评价
学术思想评价
江苏温病流派注重实践,强调辨证施治,其学术思想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
临床经验评价
该流派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和方剂,对温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深受患者信赖。
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及临 床经验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流派概述 • 学术思想研究 • 临床经验总结 • 现代应用与发展 • 挑战与机遇 • 总结与展望
01
流派概述
历史渊源
源于明清时期
江苏温病流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明清时期,当时瘟疫流行,江苏 地区尤为严重,当地医家逐渐形 成了独特的温病治疗风格。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江苏温病流派有望借助政策东风,实现更快 发展。
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加强与其他流派、学科和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江苏温病流派可以吸收更多有益经 验,拓宽发展思路。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江苏温病流派的科研创新,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提高 疾病防治水平。
在中医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
1 2
经典温病学著作研究
对《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进行深 入研究,挖掘其学术价值。
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
编写温病学教材,设置相关课程,培养中医药人 才。
3
临床带教与实践
开展温病学临床带教,传承温病学派学术思想和 临床经验。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推广
参与国际组织与合作项目
未病先防
01
注重生活起居规律,保持情绪稳定,饮食有节,加强锻炼,提
传承学术流派精髓,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传承学术流派精髓推动中医事业发展【摘要】中医学术流派继承创新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江苏省一家地市级三甲中医医院为例,围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创新工作展开深入思考,并总结提炼了中医学术流派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及路径框架,提出必须精管理重规范,精传承重培养,精研究重创新,精运用重疗效,精品牌重发展,方能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中医的和谐相融,从根本上指导与带动中医药供给侧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传承,学术流派,中医事业,发展中医学术流派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医院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中之重。
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无锡市中医医院始终把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流派作为责任和使命,探索建立符合地域流派自身特点的管理机制,重点开展经典医案、学术经验的挖掘传承和学术骨干培养,精管理重规范,精传承重培养,精研究重创新,精运用重疗效,精品牌重发展,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中医的和谐相融,指导与带动中医药供给侧服务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
1 医院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概况2012年,国家中管局确定了全国首批64个中医学术流派,无锡市中医医院致力于“龙砂医学流派”及“无锡黄氏喉科疗法流派”两大学术流派传承工作。
医院现建有“黄氏喉科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同时由无锡市编办编批设置“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与医院实施一套班子管理。
该研究所承担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和研究工作,聘请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为所长,代表性传承人黄煌为首席研究员;国医大师朱良春、颜德馨为终身名誉所长;国医大师夏桂成为高级学术顾问;医院领导亲自挂帅主抓具体工作。
1龙砂医学流派,是宋末元初“东南宗师”陆文圭于江阴创立,迄今有700多年历史。
精于“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诊疗”、“运用中医经方诊治疾病”、“膏方养生治未病”三大特色技术,对中医养生保健和临床防治疾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福泽苍生万民,赢得广泛赞誉。
无锡黄氏喉科疗法流派,是无锡斗山黄文炳于清雍正年间创立,传承十代,迄今有300多年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人物:
吴鞠通:名瑭,字配珩,以号行。"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
参以生心民得何",辜著,成不《死温病于条病辨,》而,创死立于了医中,医温是病学完整的理
论火有体各系 异医,;不力力若主创无发三展 焦医, 为也遵 纲,经 ,学而 深医不 究泥 辨不古 证精;论,力治不主;寒治若温温不有病别重,阴阴精阳,水治
刀圭之术犹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
丁家:丁甘仁医学造诣最深,从马文植学,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
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丁费马甘伯培仁雄之
龙砂医学流派由宋末元初的大学者陆文圭奠定文化 基础,此后至明代龙砂地区名医不断涌现。清代发展为名 医群体,形成了以华士为中心和源头并不断向周边扩大, 乃至影响全国的龙砂医学流派。 清嘉庆元年在邑东五十 里,龙、砂两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带于前,其山川之 秀,代产良医,迄今大江南北延医者,都于华墅。清代年 间姜成之将清代早中期龙山、砂山地区的叶德培、姜宗岳、 姜健、贡一凡、王钟岳、戚金泉、戚云门、孙御千八位医 家的医案汇集出版,称《龙砂八家医案》,遂有龙砂医学 或龙砂医派之名。
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对药物形态之鉴别, 药性寒温之差异, 炮制及配伍规律, 无不潜心研习. 有来配药者,必询问患者之病源, 根据处方, 查阅方书, 探讨医家用药之旨。
朱少鸿: ,家为世医。少时即随父侍诊,独立悬壶于邑。临证机动灵活,不拘泥于经方时方,
活人颇多。
承淡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苏州司前街恢复社业,承淡安带病
江苏医学流派的文化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
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流派
学术思想为脉络的学术流派 家族或师徒经验传承的世医流派
吴 门 医 派 (苏州) 地 山 阳 医 派(常州) 域 孟 河 医 派(淮安)
龙 砂 医 派(江阴)
吴门医派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 ,文化发达,名医辈出, 著述颇丰。据统计苏州历代名医有1400余家,著 作600余部,并且为温病学说的发源地,从而形 成了独具特色,地域性极强的医学流派—吴门医 派,亦可称之为“吴中医学”。吴门医派在我国 传统医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祖国医学 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世有“吴中医 学甲天下”之美誉。
》
并发挥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理论。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 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
学医也”。
内伤重阳气。
《温病条辨》:系统地、完整地、有创见地论述了温病的辨
证论治规律,熔诸家之精华于一炉,是一部集大成的温病学
专著,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孟河”乃位于江苏常州市新北区的一个集镇, 原属常州武进县。因交通便利,市场繁荣,人流密 集,从而医药活动十分昌盛。明末清初,费尚有弃 官从医,定居孟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 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 伤寒出名。最有名的是费、马、丁、巢氏四家,被 冠以“孟河医派”,或称“孟河四大家州。
4
时期 春秋战国:传统医学体系未形成 唐代以前:医家兼道家主宰,比如周代的沈羲,汉代
的负局特先点生:,“南儒朝的医顾多欢,等御,他医们多都,能自制丸药, 治唐金病代元救开:, 源理著 于论作吴来多门指导,”临床
戴思恭--引导者 王仲光--“吴中医称天下” 明代:薛立斋--“苏之医派崛起于后” 清代:唐大烈--《吴医汇讲》
时期
汉代:枚乘《七发》“我国心理学最早的专著” 宋代:张耒《治风方》
杨介《四时伤寒总病论》、《伤寒论脉诀》、 《存真图》 元代:吴心如《伤寒赋》,潘思城,王庸,马元良,卢 续祖,潘瑛,王拳—山阳医学派的辉煌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清代:鼎盛时期,极大的发展。名医云集,业务兴盛, 经验成熟,学术思想日臻完善
山阳医派
淮阴:水陆交通咽喉,州、郡” 、路、府治所,漕督署、 淮北盐运分司署、淮关监督署,盐商巨贾聚居地,同时 也就成为医家悬壶济世营生的首选之地,因而呈现名医 云集、世代延续的局面。山阳中医源远流长,遗产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名医约有230多人,医学著作有80 多部,在学术上各有建树,尤其是吴鞠通创立的"三焦 为纲,深究辨证论治"思想,形成颇有影响的山阳医派。
姜天叙: “好读书,善医术”,“日记得失,终身不 怠”。孔广居谓华墅“代产良医”,
而“又独推姜氏”;他“每遇贫者施诊”,“出囊中药治之,不取值”。因其医术医德超群, 故名噪大江南 北。据邑志记载,姜氏著有《仁寿镜》、《本草搜根》行世,均已亡佚。现 在所能见到的《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一书
薛文元:早年师事江南名医柳宝诒,而后悬壶沪上,精于内妇二科,求医者络绎不绝。薛氏
参加教学和管理。力疾从公,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 代宗师。
承淡安 朱少鸿医案 姜天叙书
学 温病学派
外科学派
术 针灸学派
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 中心课题的一个医学流派。这一 学派在明清时期最盛于我国南方, 在研究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作出 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医学的发 展。代表人物有叶桂、吴瑭、王 士雄、薛雪
费家:费伯雄、费绳甫祖孙两人。伯雄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
清,他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
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至马培之呼声最高,影响最大,传出“外来医
生以马文植最著”的声誉。马培之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巢家:巢崇山、巢渭芳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擅长内外两科,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标志 着中医理论的创新和突破。 明 代 吴有性 著《温疫论》 创 传染病病因学‘戾气学 说’
人物 字 叶桂 天士
著作
成就
《温热论》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作为温病的辨病纲领
吴瑭 鞠通
《温病条辨 以病名为目创立三焦辨证方法 》
薛雪 生白
《湿热病篇 》
王世 孟英 雄
《温热经纬 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