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美才是最真实的完美
残缺的美5篇

残缺的美5篇人生苛求完美,但那只是幻想,只有残缺的是事实,才能弥补难以触及的梦。
回首追求完美的路,你会发现,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
牧人高昂的歌颂着自己现所拥有的白羊,却产生了要将其中一只黑羊卖掉的念头,因为他觉得只有将黑羊卖掉,自己才会拥有真正白绵绵而又可爱的羊群,但是却是因为这个羊群中拥有一只黑羊,才使牧人在白皑皑的草原中找到了羊群。
但如果牧人卖掉了黑羊,也许,他将失去整个羊群。
海伦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作家,而且她还是一个盲女作家,从小双目失明,这给他的人生带来很大的痛苦,然而后来的双耳都聋更是雪上加霜。
也许因为有了这诸多的人生残缺,让她变得与众不同。
于是她努力,努力,再努力,付出了比别人多一千倍,一万倍的努力,最终遭残缺的激励下,她活出了人生的精彩,用他她独特的方式,书写着打动常人内心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如果说海伦是一个正常人,她没有失明,也没有耳聋,过着常人的生活,那么,他是否还会变的那么坚韧,那么优秀呢?人常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正是如此,他半身瘫痪,剩下的只有脑部思维,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身残志坚,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伟大理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用自己仅有的智慧带给世人震撼。
残缺也是一种美,在人生的道路中,残缺也会一直激励你向前。
(2) [残缺的美]残缺的美天使的羽翼被折断了,因而她飞下了人间,品人生百味;凤凰经过浴火的洗礼,获得了重生;维纳斯女神因手臂的缺失,从而铸就了永恒的残缺的美……题记一缕和煦的春风吹来,将花香洒满了这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在这里,到处充满了灵气,到处都是生的奇迹。
春天,是这个地方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精灵们都开始出来游玩了。
听流水唱歌,伴鸟儿嬉戏,闻花儿清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在这里,有一个不知从何处而来往何处而去的“圆”。
它每天都在不停地转啊转,转啊转……它从来不在任何地方做任何停留。
由于它只顾不断地往前跑,它可算是这里跑得最快的了。
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完美,认为只有完美才是真正的美。
然而,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残缺的事物往往带有一种历史的痕迹和时间的沉淀,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
这些痕迹和记忆让残缺的事物更加具有故事性和历史感,让人感受到岁月的厚重和历史的深度。
残缺的事物往往有一种真实和朴素的美。
它们没有经过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保留了最原始的形态和质感。
这种真实和朴素的美让人感受到自然和生命的本质,让人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和生命。
残缺的事物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因为它们虽然不完美,但却拥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它们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这种珍惜当下的态度,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美学理念。
当然,残缺并不代表一切都是美好的。
有些残缺的事物可能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这些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但是,即使在面对残缺的事物时,我们也要看到它们背后的美,要学会欣赏它们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所以,不要害怕残缺和不完美,它们也是一种美。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欣赏,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残缺也是其中之一。
让我们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并欣赏生活中的残缺美吧!。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残缺美,源于日本的“不完美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
在这种美学中,缺陷,不完整和不完美被视为一种美感。
这个概念反驳了传统美学中“完美”的观念,它将美学
和自然主义相融合,把恰当的缺陷和美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
残缺美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日本的陶瓷艺术。
在陶瓷艺术中,由于高温烧制、形变等原因,陶瓷件常常会出现瑕疵。
但这些瑕疵被视为一种美感,它们成为艺术品中的亮点,表
达着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这种不完美构成了作品的核心思想和表现力,使作品在艺
术创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残缺美中,看似缺陷的部分常常成为作品的亮点,给作品增添了一些情感和想象力。
例如,一幅画可能有瑕疵的笔划和不完美的色彩,但这恰恰是让这幅画更加生动和有灵气
的地方。
同样地,在建筑艺术中,残缺美意味着建筑的完整性被打破,但这一点给建筑本
身赋予了独特的美感和诗意,因此许多建筑艺术家在设计中会加入残缺美的元素。
残缺美还可以被视为一种人生哲学。
在这个过程中,缺陷和不完美被视为人类生命的
一部分,它们让个体变得更加美丽和有趣。
在这种哲学中,一个人的缺陷不是他们的缺点,而是他们的独特之处,应当被珍视和尊重。
残缺的美_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

残缺的美_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喜爱残损,总是把一件好好的东西弄的乱七八糟,由于太完美的东西在我看来仍是缺陷什么,那就是缺憾。
太完美的东西带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触,很假。
由于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缺陷。
假设没有的话,那么长处也算不得了。
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会名垂青史。
就是由于最初制作者狠下心砍掉太完美的手臂。
月亮之所以会被世人赞颂,就是由于她的风情多姿。
上弦月,下弦月。
弯月,满月…….各种姿势,美不胜收。
假设只需一种满月,圆盘似的挂在天上。
那么又有谁会去赏识,那只不过是一个毫无活力的卫星算了。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记住有一个西方人曾想象用世界上最完美的器官拼成一个最完美的人,但他的主意很快被美学专家否定了,假设真那样的话,恐怕取得的称谓就不是"天下第一完人了",而是"天下第一怪人"吧!残损的东西也是一种美,安静的湖面两岸耸立着无数座险恶的山峰,假设有一丝绿色多好。
可是没有,正由于没有才显出威严的气势,一幅精巧的画,下面却画着画室里的点点油漆,可正是这没有规划的油漆才体现出那种实在的美感。
一幅绝妙的拍摄著作,那本应万里无云的蓝天却呈现了一朵云,也就是这朵云才照出天空的真面目,究竟万里无云的气候是很少的。
最完美的东西纷歧定是完美的,有时分缺憾同样是最美的。
残损的美真实的美有人说:"完美无瑕才是真实的美。
"这是一个高枕无忧的人说的,我敢肯定!可是我又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感觉不到日子的美。
你或许会问:"这话该怎样说呢?"那么,我就来给你解释一下吧.尽管我不是什么哲学家。
假设你每天都快快乐乐。
高枕无忧。
你日子长了,是不是会感觉到很简单?我就有过这样的感觉,那是我大约5岁的时分。
我每天吃喝玩乐,不干事。
并且父母又很心爱我。
我开端感到很美好,感到不错。
就这样的日子一连过了四年,那时分我9 岁了,开端厌烦日子,我觉得日子怎样总是一个味,不再新鲜?所以,我第一次感到无聊了。
可是那时分我该上三年级了。
有一次,我满面愁容的对朋友说:"唉!我在班级里体现不错。
有一种美叫残缺

残缺之美的概念理解残缺之美,是指在事物的不完整、不完美之处所显现出的一种独特魅力和美感。
它突破了传统对完美的追求,通过残缺的存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这种美观观念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是一种超越完美的审美体验。
在残缺之美的理念中,人们不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完美,而是在其不完整中寻找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
文学作品中的残缺之美呈现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现出残缺之美的情感张力和内在张力。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矛盾情感和命运的反复曲折,揭示了她的内在残缺之美。
她的柔弱与坚韧、傲慢与自卑交织成了独特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这种残缺,她的形象才显得更加饱满和立体。
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使读者更容易对主人公产生共鸣,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艺术作品中的残缺之美表达在艺术作品中,残缺之美通过形式、结构和意义的缺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比如在日本的“不完美之美”艺术风格中,通过损坏、残缺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特质。
这种残缺的表达使艺术作品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观者在欣赏时也能够自由联想,从而获得更多的心灵享受。
残缺之美的心理学解读心理学上, 残缺之美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
在精神层面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完美并非唯一的美好选择,也意识到残缺之美所蕴含的更多情感和内涵。
这种认识可以让人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减少自卑感和焦虑感,培养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残缺之美对生活的启示残缺之美启示人们在生活中,不必一味追求完美,而是要学会从自身的不足中发现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生活中的挫折、伤痛、失败,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恰恰是这些残缺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美丽。
因此,人们应该学会接纳和珍惜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发掘出无限的可能性。
残缺之美的审美意义残缺之美在审美上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使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取向。
这种审美意义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更加注重内在的情感共鸣和心灵的触动,而不是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学。
残缺才是美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喜欢玉碎的声音。
听,玻璃破碎的声音;听,梦碎的声音;听,泪断了的声音......破镜难重圆。
当一声清脆的声音响起,听,是多么的美妙啊!当一美好的事物,突然........那种扯动心灵深处的的美,闭上双眼,用心欣赏那短暂的瞬间。
这是一种美,一种残缺的美。
牡丹虽美,可她的美太过妖艳;芙蓉虽美,可她的美太过于娇嫩;梅花美,可她的美又太过于萧条..........昙花一现的美,才是真的美。
短暂的总是美的。
喜欢听玻璃打碎的声音,够刺激,够美。
当初的梦碎了一地,捡起,拼凑,再碎,再捡起拼凑,而后再碎..........直到再也拼凑不起。
人嘛总是在一次次跌倒中成长,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要相信世界没有过不去的坎。
当希望破灭,当心碎了,当泪断了.......有谁能给谁拼凑一个美好的未来?公主王子的故事只存在于童话中,但绝不输于你我。
希望破灭了可以找回来;但心碎了、泪断了,又何以拼凑?当初年轻的我们,不懂珍惜,错过了大好的学习时光,错过爱你的人及你爱的人,亲情,爱情,友情。
人嘛,总会犯错。
其实我们的一生都在经历两件事,一件是生,一件是死。
当母亲生下你的那时开始,你就一直在奔着另一个方向去,那就是死亡。
人无完人,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去欣赏残缺的美。
太过完整,其实不美。
当夜深人静,抬头看那漫天星辰,你会发现,其实星星才是最美的,零零碎碎每一颗都有独特的美。
也许,星星只是月亮的陪衬,但你发现没有,破碎其实是另一种完美的体现。
一个梦碎了,可以再编织另一个梦。
于是你学会了如何做梦。
心碎了,其实你也懂了.......泪断了,那就是你真的哭啦!太过于追求完美,那是不切实际的,没有绝对的完美。
慢慢的你懂了,有些事情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唯有你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欣赏,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美!残缺的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他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破碎的时空里,有的人高一点,有的矮一点;有的胖一点,有的瘦一点;有的美一点,有的丑一点.........为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一份真诚,少一分算计;多一丝珍惜,少一丝挥霍;多一点包容,少一点猜疑;多一份奉献,少一分索取;多一丝知足,少一点野蛮;多一份快乐,少一份忧愁;多一点倾听,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微笑,你会发现,其实生活真的很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15篇)

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15篇)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 第1篇:都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的确,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会,就会了解,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
你明白断臂维纳斯为什么能吸引海内外众多学者的目光,在历经千年沧桑之后依然有那么多人为之倾倒吗?因为她是残缺的。
从她那丰腴饱满的躯体,人感叹于这巧夺天工的杰作;而因她那缺失的双臂,人浮想出多少曼妙的姿态。
正是她的残缺给人以广袤的想象空间,正是她的残缺造就了她的永恒。
她的残缺是一种令人叹息的美。
你明白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的游者,在百年坎坷之后仍在这废墟前驻足凝视吗?因为它是残缺的。
从它那所剩无几的断壁残垣,人能想象出以往的它是怎样的辉煌;而那些焦黑的石柱,又在千万炎黄子孙眼中燃起了怎样壮烈的屈辱火焰。
应对它,人不会忘记以往的摧残;应对它,中华儿女也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正是它的残缺提醒了人那不能忘怀的血债,正是它的残缺使它如此经久不衰。
它的残缺是一种悲壮的美。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应对红颜老去的残缺,李煜看到了亡国的忧思;“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应对故国落寞的残缺,刘禹锡看到了家园不再凄楚;“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应对枝头花落的残缺,李清照看到了心力交瘁的无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应对沉舟病树的残缺,刘禹锡还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喜悦。
那么,应对生命中的残缺,你看到了什么呢?是悲观地摇头叹气,黯然神伤?抑或是一鼓作气,探寻残缺中所蕴含的美呢?还是那句话,“人无完人”。
即便你拼了命地努力,也难换来十全十美的人生。
既然如此,何不擦亮双眼,去探寻生命中的残缺之美呢?学会去欣赏别人身上残缺的美,学会去理解自我身上残缺的美吧。
用那双会欣赏残缺之美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那能理解残缺之美的臂膀来拥抱世界,你会发现,并不仅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才会迸出绚烂的火花。
相信我吧,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 第2篇:残缺,也是一种美大自然赋予每个季节的时间纵然相同,可我还是在不时感叹着春的短暂,夏冬的漫长。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残缺美,顾名思义就是美中带有一些不完美的特质。
这种美学意蕴在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中广泛存在,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体验。
残缺美的美学意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东方艺术中的美学观念。
比如中国的古代陶瓷艺术中,经常会出现瓷器上某个部分的裂纹,这种现象被艺术家们认为是一种美学的补充和升华。
他们认为,只有在这种裂纹的补充下,作品才完整而有灵魂,才能尽显艺术的价值。
这种观念在日本的茶道中也有所表现,针对茶具上的瑕疵,人们常常会留下原样,而不是完全修复。
这种残缺美的运用,使得作品散发出了一种朴实、淡泊、自然的美感。
在西方文化中,残缺美的概念始于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雕塑家们通过给雕像增加一些肌肉的裂纹,使得作品更具有动感和生机。
他们认为,完美的形态往往缺乏灵魂和情感,残缺的形态才能更好地表达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这种观念也逐渐演变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破碎美学”,艺术家们通过使用被打碎的形式来表达人类心灵的裂缝和矛盾。
残缺美的美学意蕴在当代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在作品中加入一些破损、残缺的元素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内心的扭曲。
这种残缺美的表达方式使得观者能够更好地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碰撞。
残缺美还能够突破现实世界中对于美的传统定义,展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
残缺美的美学意蕴所带来的美感体验是复杂且多维的。
它唤起了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即使是一些消极的情感,也能够让人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和力量。
残缺美能够打破审美的固化模式,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它使得人们对美的定义变得更加宽泛和包容,更能够欣赏那些在完美之外的作品。
残缺美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对于美与存在意义的思考。
由于残缺美所表达的是一种缺陷和不完整,它提醒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思索。
在总结中,残缺美的美学意蕴是一种独特而多元的审美观念。
它从东方和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角度得到了体现,并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缺美才是最真实的完美”
——《尿的形成》汇报课反思吴韦霖老师的一句“残缺美才是最真实的完美”让我学会怎样去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人生的第一次公开课也是如此,我想,这正是我教师专业成长的开端。
下面就让我来跟大家分享我第一次公开课后的感受吧,首先来谈谈不足之处:
一、教学环节:课前的计划赶不上课中的变化
1.课前复习:在学生自主完成可拖动PPT的过程,教师展示一个学生的完成过程,当所有人完成之后,教师仅仅只是将其作为个例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核对。
本初更佳的方案是在以上环节之后做小评,强调重要知识点,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并在最后随机展示其他成员的答案,以了解全班同学核对、修改和掌握情况。
2. 自学环节:本环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表现较为积极认真。
教师虽在本环节前已经阐明了要求,但自学时间过长,同时也不可避免个别学生走神没听清出要求,这个环节明确学习目标很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当学生在自学时,在大屏幕上展示本环节的要求、学习的目标等,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引。
另外,个别学生看了微课之后很快就把知识忘了,如果在要求中提到重点知识做笔记在书本上更加。
3. 互学环节:同桌互述后教师请学生自愿分享学习成果,本环节应多请几个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分享学习成果,以便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盲点和误区,为接下来教师的讲解
和总结做好准备,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 主题研讨:本环节由学生打分选出最受欢迎观点,教师做讲解并结束研讨。
改进的方案是在对高分论点进行欣赏后还应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全部小组的观点分析后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最全面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小组成员的案例分析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真正体现主题研讨的价值。
二、教学设计:追求新模式忽略老本质
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教师应强调该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和常规命题形式。
应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中,教师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抓重点和考点、突破难点,减轻自学负担。
2.课堂中学生完全沉浸在电子设备的先进性当中,忘了做笔记,教师应多加提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课堂的“闯关题”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题量少,最好是能够在课堂后组织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题目进行知识巩固,毕竟目前为止测试还是通过纸质的,应多加练习、熟悉,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很重要。
下面我就来谈谈本次公开课的亮点:
一、巧用平板功能,增强教学效果
该作品充分体现“一对一”数字化平板教学的优势,灵活运用平板中的功能来辅助教学。
例如:通过可拖动PPT让学生“动起来”复
习;通过自主播放微课视频和查看知识图解帮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播放动画辅助学生间互相交流新知;通过闯关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检测自学效果;通过发动主题研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并做到人人参与。
二、教学设计新颖,培养自主学习
该作品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复习环节以可拖动PPT代替传统教学的“一问一答”模式,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学习;自学环节不仅有微课还有自学图解资源,目的在于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方式和进度来自主调整学习环节,符合学生差异化学习;互学环节组织学生小组互述,培养互相学习精神,充当小老师以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检测环节采用“闯关题”,让学习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习鼓劲;课外拓展进行小组合作研讨,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激烈争论,小组分工合作,让学生在研究与争论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