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诗人文学生命沉浮录-武汉大学学报

合集下载

顾彬-与诗平行的命途多蹇

顾彬-与诗平行的命途多蹇

顾彬-与诗平行的命途多蹇顾彬:与诗平行的命途多蹇采访手记“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始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到宋代渐成气候(宋人对杜甫的入蜀尤为关注)。

明清时期对于“入蜀”文化现象的认识上升为规律总结,这一说法得以尘埃落定。

2007年秋天,汉学家顾彬悄然入蜀,到四川大学讲学,晚上则出没于酒吧与茶馆之间,与翟永明、柏桦、钟鸣等诗人欢聚,研讨当代汉语诗歌,他十分关注四川先锋诗歌群落的现状。

那时,人们只知道顾彬是一个汉学家,热衷于对汉语文学“指谬”,诗人柏桦也只知道顾彬在写诗,至于详情,也知晓不多。

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1945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是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翻译家,作家,诗人,德国最为著名的汉学家。

其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德文、英文、中文出版专著、译著和编著达五十多部。

顾彬近年来已出版的重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红楼梦研究》《中国诗歌史――从皇朝的开始到结束》等,重要译作有六卷本《鲁迅选集》等。

2010年8月29日,顾彬获得了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三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顾彬指出,自己从来没有说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只是说过某些作家的作品是垃圾。

中国当代文学肯定有问题。

如果我们谈中国文学的话,中国文学好像是中国小说。

跟西方一样,如果我们在德国谈德国文学的话,德国文学是小说。

中国小说有很多很大的问题,一是语言的问题,一是形式的问题,一是意识的问题。

当代文学中,第一流的无疑是诗歌,散文居次,小说和戏剧的位置可以商量,但恐怕小说的成就是最差的。

2010年9月18日晚,极度闷热的气候没有阻挡诗歌爱好者的脚步,上百人来到窄巷子“白夜”酒吧,参加四川文艺出版社举行的《顾彬诗选》发行仪式。

《顾彬诗选》是顾彬诗歌在中国大陆首次翻译出版。

西南交通大学的林克教授是该书的主要译者。

在发行仪式上,身着短袖衬衣的顾彬教授以德国人惯有的严谨,端坐一旁,一笔一画地为爱好者签名留念。

江苏专用版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分析概括文意教案

江苏专用版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分析概括文意教案

训练二分析概括文意练前提示1.选择题(1)把本题的选项作为阅读的起点,带着选项的信息,比照着阅读有关文段、文句。

(2)先读选项再对文(将选项放入文中核对),按序阅读,逐项比对。

(3)四项中有一项错误,即便该项有错误,也只是极细小的点,肯定要细心。

2.主观题(1)仔细读题干。

明白题干所问,明确对象、事务,分析回答要求。

(2)仔细读原文。

确定阅读区域,按对象或时空变更切分语段小层次。

立足“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什么”找寻相关语句,即筛选有效信息,明确事务或现象及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立足“在什么状况下发生事务或出现现象”找寻相关语句,即筛选有效信息,明确事务或现象发生的背景或缘由。

(3)概括内容要点。

在理解相关语句意思的基础上,概括相关语段(层次)的要点。

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①抓住小层次表达的对象、事务、现象来概括。

②抓住作者的争论句、抒情句,明确一层或一段的中心句。

③留意层次间的关系。

若是“联合关系”,则需将“要点”累加整合;若是“偏正关系”,则以其“正”为主概括要点。

一、选择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

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

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

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缺。

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

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

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建安十三年卒,扬州士民追思之。

馥子靖,黄初中,出为河南尹。

为政初虽如碎密,最终百姓便之,有馥遗风。

后迁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堰,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

嘉平六年卒。

靖子弘,累迁宁朔将军。

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华师一附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朱熹《答周南仲》四书系年①考订
在朱熹文集中,共有四封写给周南仲(周南,字南仲,平江人,朱熹好友)的书信。清华教授陈来在《朱熹书信编年考证》漏掉了第一书,只将后三书作了系年。他根据《答周南仲》第二书与《答方宾王》第十五书中相似的措辞推定两者写作时间相近,故将三书的系年定为1196年。从中可以看出,因为书信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他对此三封书信的系年并不肯定,但在没有其它更多论据支持的情况下,这个结论也算合理。
这个问题在朱熹弟子沈僴所记的语录中得到了解答。从沈僴于1198年以后所记的多段语录中,密集地出现了朱熹与弟子们关于如何注释“自欺”的讨论,共有五种表述。虽然这五种表述都与定本注不一致,但它们为定本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以《朱子语类》的系年为依据,可以确定朱熹在1196年无法写出《答周南仲》第三、四书那样成熟而完整的注释。按《朱熹年谱长编》所考,1200年闰二月,朱熹修订《大学章句》成,有书致廖德明。《朱子抄释》卷一:“先生捐馆前一月,以书遗廖子晦曰:‘《大学》又修得一番,简易平实,次第可以绝笔’。”这表明朱熹在离世前一月终于完成了对于“诚意章”的修订。所以《答周南仲》第三、四书极有可能写于1200年朱熹逝世前不久。既然他有书信告知廖德明自己完成了《大学章句》的最终版,也不排除他写信给别人分享自己思索了几十年的“诚意章”的注释。
总而言之,朱熹《答周南仲》四书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两书为一部分,内容上有递进的关系,其中第一书写于1195年冬,第二书撰于1196年夏;后两书为另一部分,分别对应《大学》“诚意章”的注释,依据沈僴所记语录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后两书的写作时间当不早于1198年,并极有可能是1200年朱熹离世前不久所作。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暑期练习高三语文2024.8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

《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南京大学文学院历年考博试题

南京大学文学院历年考博试题

古代文学专业试题98年(六题选五题)一、汉武帝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何在?请简述之。

(20)二、元稹《杜甫墓志铭》:"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

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请结合诗史,谈谈你对这段论述的看法。

(20)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

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请结合词史,谈谈对这段论述的看法。

(20)四、试比较董《西厢》和王《西厢》的成就和异同。

(20)五、清末小说非常繁荣,有讽刺小说、狎邪小说和侠义小说等,试对其盛况作一简述。

(20)六、明代小说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各有哪几种类型?略述其成就和特点。

(20)古代文学专业试题99年(七题任选五题,每题20分。

)一、试论《诗经》的采集、整理、流传及"六义"之说。

二、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

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请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战国、两汉赋的发展以及赋不同于诗歌的艺术风貌。

三、西晋武帝太康至惠帝元康年间,文坛上出现一批作家,史称"太康之英"其,其中主要包括哪些诗人?略述其创作成就。

四、试述白居易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五、况周颐《惠风词话》:"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

"请结合词史,说明自己的看法。

六、试论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成果及思想内涵。

七、清初至中叶长篇小说极为繁荣,有文言小说,有白话小说,试对其中文言小说盛况作一简述.2006年博士生入学考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学批评史(5选4,25*4)1 评介柏拉图对西方文学批评的贡献2 评介阿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中文学因素与文学坐标的理论3 试比较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传统文论4 “美是生活”是谁提出的?予以简要介绍和评价5 评介“宏大叙事”理论欧美文学史(6选4,25*4)1 巴赫金对拉伯雷、塞万提斯的“狂欢化”解读与传统的对它们的现实主义评说有何区别?2 谈谈西方文学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鲁迅的接受3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对后世的现代小说有何意义?4 宗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何作用?5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与哈代小说中的宿命论有何相通之处?6 试根据你看过的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欧美文学史、国别体文学史等)中选择两部差别最大的,说出你的你的取舍及理由2000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试题:一、学术史1、孟荀异同论。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阅读理解十年真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阅读理解十年真题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城中闲游
(唐)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1分)
A.《古诗源》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
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C.瑰奇明丽D.高古淡远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阅读理解十年真题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汉市2023届四月调研试题+答案

武汉市2023届四月调研试题+答案

武汉市2023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23.4.11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

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

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

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

文学话语:由边缘到中心的嬗变

文学话语:由边缘到中心的嬗变

文学话语:由边缘到中心的嬗变——论汉唐文学话语权威的生成【提要】本文旨在考察文学由“儒者之余事”,渐渐上升为一门占统治地位学科的嬗变过程。

作者认为:两汉时期经学与文学基本上属于主体与附著的关系。

在经学大一统的局面中,文学只是儒家诗教之附丽,文人堕落成了单一的认识主体,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

建安文学中自我的出场,标志着文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开始觉醒。

随后文学审美领域的新张和审美趋向的变更,直接或间接地加速了文学话语的生成。

而刘宋元嘉十五年文学馆的设立,改变了文学作为经学附庸的卑微境地,使其一举跃升到与经学并立的崇高地位,并为隋唐时代诗赋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同时,这也标志着由边缘到中心的文学话语权威的构建过程的初步完成。

【关键词】文学;话语权威;嬗变隋唐时期确立的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是自先秦以来所实行的官吏选举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

这一举措可以看作是一种典型的文学话语权威的社会实现。

虽然,以文取士制度下获取的众多候补官吏并非都是社会中的精英才俊,但他们毕竟是传统道德、核心价值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学的宏丽和夸诞或多或少地构筑了这些年轻士子的干云豪气。

在这种制度下,士子们总是怀抱着经邦济世的宏图大愿。

如果一个时代中的主体政治清明,加上儒家要求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体都成为道德自律的主体的约束,那么,一个社会及其政治就不会变得十分腐朽和没落。

然而,晚清政府由于其自身道德没落,却错误地把导致吏治腐败和社会民生痼疾的根因全部归结为科举制度,并于1905年下令废止科举。

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制定更为合理的新制度来取代科举,这一举措的直接后果,便是文学地位在整个二十世纪的急剧沦落和西洋外来文化糟粕的泛滥成灾。

同时,这也导致了当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思想混杂的局面。

在科举制度废除百年之际,本文通过对汉唐文学话语权威的构建过程的深入考察,旨在引发人们对于科举制度到底是应该断然中止还是应该与时俱新的深刻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刚岩 !元和诗人文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命沉浮录
() ' O(
究对象的真实面貌准确而系统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 所谓 横 向比较 " 是对 空 间 上 同 时 并 存 的 事 物 的 既 定 形态所进行的平面展示 # 宏观上看 " 作者将元和诗人以 流派的 方式 划 分 为 韩 孟 % 元 白% 刘柳三大主要组 合" 然后将其放置于中晚唐五代 % 两宋 % 金元 % 明清四个时代空间 " 进行层面式的横向对比 " 在对比中探查 同样处于明清时期的 元白 诗歌和 刘 柳 诗 歌 " 却 面 临 不 同 的 接 受 态 度# 他们不同的文学生命轨迹 # 比如 " 刘柳诗歌无论是道德层面 " 还是艺术 层 面 " 都 得 到 了 当 时 文 人 的 普 遍 好 评" & 以求实的精神和翻案的勇 气" 重评刘柳的政治作为和心性品格 " 表现出更为宽 容和理性 的 态度 ' " 元 白 诗 歌 稍 有 不 同" 接收态度毁 誉参半 % 褒贬不一 " 既有吴中文士 % 公安派的推崇与效法 " 也有 前 后 七 子 % 竟 陵 派 的 批 评 和 冷 落#通 过 横 向对比 " 其中的爱憎喜好清晰可辨 # 微观上看 " 作者也将 不同 流派 % 不同诗人放在同一接受主体的评判 视野中予以比较 # 如在王安石的评价体系中 " 韩愈得到的接受态度是毁誉参半 " 而对刘禹锡的评价却是 一目了然 # 所谓纵向比较 " 是指同一事物处于前后不同时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状 褒多贬少 # 个中倾向 " 态之间的垂直式比较 # 这种方法在本书中也被广泛使用 # 比如 " 贾岛诗歌在不同时期 " 所得到的接受态 度也不同 # 晚唐五代时期 " 学贾之风盛行 " 闻一多直接称这一时代为 & 贾岛时代 ' $ 南宋后期 " 社会环境的 变化催生了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新一轮的崇贾之风 $ 元明清 时期 " 由于 时 代 审 美 趣 味 的 差 异 " 寒瘦枯寂 的贾诗风格为多数文人所否定 " 贬抑之论充斥文坛 # 通过这种纵向的垂直比较 " 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 解贾岛诗歌生命在不同时代的升降沉浮 # 需要强调的是 " 尚先生在运用纵向比较时 " 并不局限于实际的 还将传播对象的生成原因 % 后续发展都给 予进一步 的探 索 追 寻 " 尽可能提供一个全景的 传播接受时空 " 接受链条 # 比如对于柳宗元诗歌风格的探寻 " 即上启晋宋之陶渊明 % 谢灵运 " 中比同世之韦应物 " 下逮宋 清之王士祯 # 这种上推其源 % 下溯其流的做法 " 可 以系统 全 面 地 展 示 柳 诗 生 成 发 展 的 演 变 过 之黄庭坚 % 程 # 另外 " 书中还大量使用了定量分析法 " 通过数量统计 % 抽样调查的手段 " 予以比率 % 结构 % 趋势等方面 的对比分析 # 比如第 ) 对于中 晚 唐 诗 歌 选 本 % 宋 元 诗 歌 选 本% 明清诗歌选本对元和诗歌的选录情 "章" 进行了大量的数据统计 " 提供了详细的量化分析 " 为元和诗歌传播实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立论依据 # 况" 其三 " 学养厚重 # 本书所研究的是一种文学现象 " 所 依托的 是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 这就要求作者不仅具 有艺术的敏锐 " 也要具有历史的厚重 # 同时 "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发现 " 作者还具备一种超越艺术 % 超越文 化的哲学思辨能力 # 其文化哲学式的艺术思维 " 一方面让作者在对象的择取上具有观照的全面性 " 另一 公允性 " 既注重经典的形成史 " 也兼顾非经典的接受史 $ 方面又让作者的观照视野具备了历史的客观性 % 既重视主流接受态度 " 也兼听异端的评判 # 从接受客体层面看 " 本书虽以诗歌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关 注的核心 " 以其诗歌作品历代的流播接受为研究的重点 " 又不忽略其他成员的被接受情况 # 从接受主体 本书采用阶段研究的方法 " 择取每个时期较为典型的接受现象予以专门论述 " 重点分析 " 如晚唐 层面看 " 杜牧 % 李商隐对元白诗的批评 $ 北宋苏轼的 & 慕白 ' 现象 $ 江西诗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继承 $ 金元时期元 崇白 ' % & 效白 ' $ 明代徐渭对韩诗的全面接受 $ 清代吴伟业 & 梅村体 ' 的形成渊源 # 如此诸多层面 " 遗山的 & 一起构成了元和诗歌接受乐章的主旋律 # 尤其是注重每个时代重点读者 % 第一读者的接受评判 " 如韩愈 接受中的欧阳修 " 李贺接受中的杜牧 " 柳宗元接受中的范仲淹 % 苏轼等 " 都是著作中专章专节论述的重点 & 读者 ' # 同时又兼顾历代不同的声音 " 不同的论调 " 尤其 对那 些 超越 传统 % 自出新见的& 第 二 读 者' 的接 如元好问对柳宗元与谢灵运诗歌特点相似性关联的发明 " 叶燮对韩愈诗歌诗史 受态度予以格外的重视 " 意义的独到发掘 11 都成为了这一乐章中饶有特色 的 音符 # 厚重的 学 养 造 就 了 作 者 犀 利 的 学 术 眼 光 " 也为本书学理的构建 " 学术的创新提供了保障 # ) 考察 * 一书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元和诗人文学生命的 古今演 变 " 从接 受 美 学 层 面 解 读 了 文 本 意 义 的 形成过程 " 同时也为断代接受史的写作提供了范例 " 为 作家群 体的 研 究 开 创 了 新 的 模 式 # 以 上 所 论 " 只 是笔者拜读尚先生大作时所生发的一点心得体会 " 倘能由此引起更多同仁的兴趣与关注 " 让唐诗接受学 的研究获得更广阔更深入的开展 " 便于愿足矣 #
葛刚岩
尚永亮教 授 倾 力 于 中 唐 文 学 的 研 究 " 尤其对中 ' # 年来 " 早在) 元和五大 唐元和诗人群体情有独钟 " ( ( !年即出版了) 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 * 一书 " 从 社 会 文 化% 创作心理等层面对 审 美 趣 味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学 术 剖 析# 后 元和诗人的心态动机 % 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 % ) 唐五代逐臣与贬 来又陆续出版了 ) 谪文学研究 * 等一系列学术 著 作 " 考 论 范 围 虽 有 所 扩 展" 上至 先秦时代的弃 子 文 化 " 下 至 五 代 十 国 的 贬 官 逐 臣" 但其中着 力最多 % 寄情最浓的还是 元 和 诗 人 群 体 # 最 近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 /) 中 社又推出了尚先生主 持 完 成 的 上 下 两 卷 的 学 术 巨 著 / 唐元和诗歌传播 接 受 史 的 文 化 学 考 察 * + 下文简称) 考 察* , " 更是其几十年来对元和诗 人 群 体 研 究 的 心 血 结 晶 " 也是迄今 最全面的学术力作 # 为止元和诗人群体文学生命研究的最系统 % 接受美学认为 " 文学的生命分为两 个 阶 段 ! 创 作 期 和 解 读 期# 所 谓 创 作 期" 是指作家 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 % 情感体验 " 经过大脑的艺术加工 " 审美改造 " 借助语言工具塑 造艺术 形象的过程 # 它的最终物化产品 " 就是 可 供 欣 赏 的 文 学 作 品 # 这 是 整 个 文 学 接 受 活 动 的 基础 " 也是传统学术研究关注的核心 # 所 谓 解 读 期 " 是 指 文 学 作 品 诞 生 之 后" 世人以及后 人对它接受评判的过程 # 在接受美学看 来 " 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依赖于创作者 的思想深度 % 艺术才华 " 也取决于评判 者 的 审 美 趣 味 和 价 值 认 同 # 也 就 是 说 " 作品艺术生 命力的强与弱 % 盛与衰 " 与文学的接受活动密切相关 " 因为只有在这一过程中 " 作品 才能实 现它的文学生命 " 体现它的精神价值 # 如果说 " 尚先生的前期研究是对元和诗人群 体文学 创作活动的深层探索 " 那么 ) 考察 * 一书 " 即是对其文学生命沉浮的全面展示 # 全书以元和诗歌的传播接受为着力 点 " 将 韩 孟% 元 白% 刘柳等诸多诗坛大家的艺术生 命在这史诗般的系统探考中呈现出来 " 并展示出以下几大特点 ! 其一 " 体系宏大 # 全书共 " 编 ' 百万余字 " 从作品生成的中唐一直延展到 明清时 E章" 期" 前后贯穿 ) 两 宋% 金 元% # # # 余年 # 作者将这一漫 长 时 段 的 接 受 史 划 分 为 中 晚 唐 五 代 % 明清四个时期 " 着眼于每个时期的文化 特 色 % 社 会 心 态% 价 值 标 准% 趣 味 追 求" 将元和诗人 的个体 % 群体接受放置于这个宏大庞杂的 学 术 背 景 下 " 进 行 全 面 系 统 的 整 理 研 究" 辨别分 析" 在包举宇内 % 客观求是的学术心态中绘制着元和诗人文学生命真实的沉浮画卷 # 其二 " 内容丰赡 # 本书的着眼点虽为 元 和 诗 歌 " 但 研 究 的 视 野 却 异 常 开 阔" 涉及的内 容非常全面 # 历代的典章制度 % 文化习俗 % 道德观念 % 审美情趣 " 都成为作者涉猎的 对象或 为学术探索搭建了坚实的立论平台 # 为了做到论证的准确 " 作者还采 用了横 论证的依托 " 向比较 % 纵向比较 % 社会学研究 % 心理学研究 % 定量分析等多视角 % 多维度的研究方 法 " 将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