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设计说明.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整公路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A合同段)第五篇隧道

SⅤ-1

A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1

说明1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1.1 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

1.1.1 设计依据:

1)勘察设计合同及相关批复文件

《高整公路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文件》(第三合同);

A省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的要求;

A省环境保护文件《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桂环管字(2009)268号。

1.1.2 执行的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⑴《公路工程技术指标》(JTG B01—2003);

⑵《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⑶《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⑷《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JTG/T D71-2004);

⑸《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⑹《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⑺《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⑻《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⑼《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⑾《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⑿《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⒀《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

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⒂《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

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JG D50-2006;

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JTG/T B05-2004);

⒇《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1.1.3 技术标准

⑴ 隧道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m;

⑵ 隧道设计为高速公路双洞单向交通行车两车道分离式隧道;

⑶ 隧道长度超过100米,设置照明;若L·N≥2×106设置机械通风,否则自然通风;

⑷ 隧道设计交通量:2033年交通量32562辆/日(小车);

⑸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 净高5m ⑹ CO设计浓度

正常行驶时δco=250ppm 交通堵塞时

δco=300ppm(20min) ⑺ 烟雾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K=0.0065m-1

事故时 K=0.009m-1

⑻ 火灾时,隧道内换气风速为 2.5m/s 1.2 总体原则

遵守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借鉴、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根据隧道所处的总体线形、地形、地质条件,结合施工、运营、管理等情况,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2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的执行情况:本合同段施工图技术标准按初设批复意见执行,结合新民交投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及新民公路学会对本项目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优化隧道平纵面线形,合理确定轴线、洞口位置和类型,对洞口段支护参数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调整:

2.1隧道地质勘探工作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加强了隧道地质勘探工作,增设了部分钻孔,加大了勘探力度,重点加强对断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的勘察,通过相关工程试验,取得了可靠的围岩物理力学特性,并对围岩的稳定性作了综合分析评价。

2.2隧道线形优化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及相关咨询意见,对本合同段隧道平纵面线形进行了优化。

2.3隧道洞口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对隧道的洞口方案进行了合理的方案比较,隧道洞口采用削竹式及端墙式洞门。

高整公路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A合同段)第五篇隧道

SⅤ-1

A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2

2.4隧道支护参数

结合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以及相关咨询意见,局部优化了洞身初期支护的结构设计。

2.5隧道纵断面图

根据初步设计相关咨询意见及《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要求,对隧道(地质)纵断面图进行了钻孔柱状图式,坑探、槽探等内容的补充完善。

2.6隧道应急处理方案

根据初步设计相关咨询意见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补充了交通或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详见隧道机电设计。

2.7隧道路面

根据区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本项目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3 隧道设计

3.1 隧道概况

本合同段段设一座分离式隧道,为千家洞隧道。

1)高整公路公路地处A省新民北部和中部地区,拟建千家洞隧道位于柳城县沙浦镇长隆村和凤山镇邓家新村交界处,隧道进口位于长隆村千家洞屯西南约800m,出口位于凤山镇邓家新村东北侧约400m,隧道走向约

为190~170?,距离右侧融江最近距离约为1Km。设计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隧道起于OK147+520、PK147+520,终于OK148+075、PK147+990,设计长度为512.5m(公里桩号长),隧道设计高程约为146m~134m(黄海高程),最大埋深约72m。隧道区属低缓丘陵地貌。

3.2 工程及水文地质勘察资料

3.2.1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低缓丘陵地貌,测区内山岭连绵,整体走向约为东西向,地势东侧略高,西侧略低,谷地和山顶高程约110~240m,最大相对高差约130 m。拟建隧道穿越同一座山体,少量山顶及山梁上见基岩出露,山体南北两侧为甘蔗地和农田,地势较平坦、开阔。进洞口端位于山体坡脚处,山体斜坡自然坡角约10~20?,斜坡较缓;出洞口端位于半山腰一冲沟旁,斜坡自然坡角约25~45?,下部陡上部稍缓。地表分水岭位于桩号PK147+740(OK147+760)附近。隧道区整个山体植被茂盛,主要种植有桉树、松树、竹子等。

隧道勘察区未发现大规模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自然状态下,整个山体较稳定。

3.2.2地层岩性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资料,隧道区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层粘土(Qel+dl)和石炭系下统大塘阶寺门段(C1d2):砂岩、页岩、页岩夹泥灰岩、灰岩等。现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1. 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粘土,褐黄色,黄色,硬~可塑状,土质较均匀,局部含少量碎石、角砾,干强度较高,韧性中等。主要分布于隧道区山体表层,各个钻孔均有揭露,揭露厚度0.5~11.0m,平均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