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屠呦呦简介及有关高考模拟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素材---屠呦呦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个人简介: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 年12 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她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她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疟疾,世界上最主要的高死亡率传染病。

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过去的20 多年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

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中医药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声音铿锵有力。

60 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

高分例子:1.“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2015 年10 月5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 世纪60 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 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作文素材:屠呦呦

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屠呦呦(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一、个人履历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

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

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二、科技成就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

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

我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1967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

最新高考阅读与作文素材_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屠呦呦

最新高考阅读与作文素材_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屠呦呦

最新⾼考阅读与作⽂素材_中国第⼀位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屠呦呦最新阅读与写作素材(⼀)引⾔:没有思想碰撞的阅读,是没有灵魂的阅读;没有思想碰撞的写作,是没有灵魂的写作。

让我们在思想的交锋中得到洗礼和升华。

⼀、概述和运⽤屠呦呦是第⼀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科学家、第⼀位获得诺贝尔⽣理医学奖的华⼈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获得的最⾼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奖项。

“呦呦⿅鸣,⾷野之苹”,《诗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名⽣药学专业学⽣,屠呦呦考⼊北⼤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中医研究院来,她⼏⼗年如⼀⽇,埋⾸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民。

屠呦呦⼊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体很快受到损害,⼀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外,她还常常“⼀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吸⾍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作。

屠呦呦最引⼈瞩⽬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中产⽣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句话中找到答案:“⼀个科技⼯作者,是不该满⾜于现状的,要对党、对⼈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颁奖词:寄⽣⾍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类,并⼀直是全球重⼤医疗健康问题之⼀。

寄⽣⾍疾病对世界贫困⼈⼝的影响尤其严重。

今年的诺贝尔⽣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疾病防治⽅⾯做出了⾰命性的贡献。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这两项发现为全⼈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政治备考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政治备考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16 届高考政治备考:屠呦呦获诺贝尔奖1、2015 年 10 月 5 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

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这一发现为医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屠呦呦的发现表明: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2、材料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锁定青蒿这种植物,从中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

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1)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的研发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参考答案: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翻阅医书和大量实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推动了疟疾治疗水平的提高。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被誉为“中国神药”,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因此而受益。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研发青蒿素是为了战胜疟疾,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材料二青蒿素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神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的发现源于中医。

但青蒿素能够被提取出来,却是中西医携手合作的产物,单是中医或西医,都难以取得这一世界级的成果。

青蒿是中草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思路;青蒿素是西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方法。

弘扬和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

中医药界需要打开封闭的围墙,敞开胸怀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屠呦呦

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值得祝贺。

屠呦呦获得诺奖,并不令国内舆论感到惊讶,因为早在2011年,她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就被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

但是,她获得诺奖,还是给我国科技、学术界带来诸多启示和值得反思之处。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她的身份迅速引起网友关注。

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她的身份,就曾引起舆论关注,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经历以及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三无科学家”获得国外授予的学术最高奖,这表明,无论是克拉斯奖,还是诺贝尔奖,都不看重学者的“身份”和头衔,而是看真实的学术贡献,这和我国近年来的学术界,在课题评审、项目设立时,特别看重申请者的身份,院士、长江学者等拥有一定学术特权,是很不相同的。

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却不是院士,是耐人寻味的。

据媒体报道,屠呦呦曾多次参评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具体理由不清楚,但知情者透露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青蒿素的成果界定不明。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指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是,却存在成果归属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而,这一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而在长达40年的时间中,屠呦呦的成果在国内也没有被得到公认。

公务员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启示

公务员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启示

公务员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启示【练习题】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屠哟哟获奖“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屠哟哟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在社会上有一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你想到了什么?【参考答案】在多数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诺奖情结。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稍有遗憾,中国大陆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屠呦呦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者,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奖项。

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

这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开头表态部分:联系一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指出屠哟哟获奖的社会历史背景,突出屠呦呦获得这次诺贝尔奖的重大突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在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学家的地位不断提高,制度安排不断完善。

科教兴国战略依然给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着强大驱动。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科学家从不缺少才华。

且不说之前的四大发明,单就这几十年来的科研硕果,就让人信心百倍,比如“两弹一星”、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等。

于此而言,屠呦呦获奖只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一个开始,随着科学家不断钻研,随着科研体制不断革新,随着创新土壤不断优良,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摘得诺奖桂冠。

公务员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公务员考试考试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免费试听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梦想助力!★成功/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方法不对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原因!在这里,我们将提供:6大优势课程+线上线下集训教学+协议签约!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将给你一次成“公”上岸的机会↓【手机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电脑用户】→点击进入免费试听>>【获奖原因分析:科技兴国的策略和创新的民族精神。

屠呦呦的伟大事迹简介

屠呦呦的伟大事迹简介

屠呦呦的伟大事迹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材料、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deed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evidence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屠呦呦的伟大事迹简介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篇一」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白剑峰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

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

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例如,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

20xx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

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

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

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

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

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奖得主屠呦呦简介及有关高考模拟题
背景资料: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分别发现了青蒿素和阿维菌素,可以有效治疗疟原虫和线虫两大类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为人类对抗寄生虫疾病的斗争找到了新方法,从而提升疾病治疗手段、改善人类健康。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它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因单细胞寄生虫——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引起发热并在严重情况下造成脑损伤和死亡的疾病。

目前,每年还有45万人被疟疾夺去生命,其中大多数是儿童。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使用氯喹或奎宁,但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这种方法成功率不断降低,疟疾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屠呦呦当时在中国转向中草药,力求从中找寻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受到中国古代医书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启发,提炼出具有全新化学结构和显著抗疟功效的新药——青蒿素,再将其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能够在疟疾早期阶段扼杀疟原虫的有效药物,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上很重要的另一类寄生虫——线虫也正在折磨世界上1/3的人类,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中美洲和南美洲,而河盲症(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是两种最常见的由线虫引发的疾病。

河盲症患者会因眼睛角膜发炎而致盲,淋巴丝虫病则会诱发淋巴水肿等终身感染的症状,近百万人因此备受折磨。

日本微生物学家大村智专注于研究链霉菌,这一菌群生活在土壤中,能够产生很多活性化合物。

他用独特的方式大批培养菌株并保持其特征,然后从土壤中成功分离出新菌株并成功移植到实验室中,再选出其中最具活性的50株作为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来源,这些菌株中的一个,后来被证明是阿维菌素的来源。

威廉•坎贝尔出生在爱尔兰,现在美国任教,他是寄生虫领域的生物学家。

坎贝尔从大村智手中收购了大批链霉菌菌株以探求其功效,并证明其中一个菌株对牲畜寄生虫非常有效。

这种活性物质提纯后命名为阿维菌素,此后又改进为伊维菌素。

伊维菌素最初作为兽药,但后来发现它能够治疗人类的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由此在非洲、拉美地区广泛分发使用,有效抗击了线虫类寄生虫引发的疾病。

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目前被运用于全球线虫类寄生虫病的治疗,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也不可估量。

这一研究成果使得相关疾病濒临消灭,也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壮举。

1.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
A. 直接使用价值
B. 间接使用价值
C. 潜在使用价值
D. A与B的总和
【答案】A
2.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从上述的论述中,不能得出的是( )
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答案】C
3.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但是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且受地域性种植影响较大。

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实线框内所示),并且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青蒿素合成的中间产物FPP(如图虚线框内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完成过程①需要酶催化,完成过程②需要的物质有、、等,结构有。

(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设计培育能生产青蒿素的酵母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等基因。

(3)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为提高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的产量,请提出一个合理的思路。

(4)利用酵母细胞生产青蒿素与从植物体内直接提取相比较,明显的优势有、、等。

【答案】
(1)RNA聚合氨基酸ATP tRNA 核糖体
(2)ADS酶基因CYP71AV1酶基因
(3)FPP合成固醇通过基因改造降低FRG9酶活性
(4)青蒿素产量高成本低适合各地生产
4.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

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假设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________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

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_。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

【答案】
(1)9 AaBb×aaBb、AaBb×Aabb 1/8
(2)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27
5.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中实线方框内所示),并且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合成青蒿酸的中间产物FPP (如图中虚线方框内所示)。

(1)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mRNA通过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的模板。

(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培育能产生青蒿素的酵母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什么基因?。

此过程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应该含有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以驱动目的基因的,该部位称为启动子。

(3)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

(4)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占所比例为。

【答案】
(1)核孔合成FPP合成酶
(2)ADS酶基因、CYP71AV1酶基因转录
(3)酵母细胞中部分FPP用于合成固醇
(4)9 AaBb×aaBb或AaBb×Aabb 1/8
6.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我国山西的青蒿资源非常丰富,本研究为开发利用青蒿资源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一】
研究目的:比较同一植株不同生长期叶片中青蒿素含量的差异
材料准备:5~9月期间,分别采集成苗期、生长盛期、花期和果期的青蒿叶,干燥后粉碎备用。

(1)根据研究目的,下列属于实验时需控制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

(多选)A.采摘时叶片中含水量
B.采集叶片时的气温
C.叶片的着生位置
D.叶片干燥的程度
(2).将实验数据绘制成图。

该坐标图的横坐标名称是__________,纵坐标名称是__________。

(3).根据实验一的研究结果,选择期的青蒿作为继续研究的实验材料。

【实验二】
材料准备:采集青蒿不同组织如根、茎、老叶(叶龄21d)、新叶(叶龄7d),共采集3次,每次在同一地方随机采样。

所有样品均采用烘干和自然干燥2种方式干燥,粉碎后备用。

实验结果:青蒿素含量(mg/g)
第1次采集:
根:1.02(晒干),0.74(烘干);
茎:0.09(晒干),0.04(烘干);
老叶:3.91(晒干),2.66(烘干);
新叶:4.57(晒干),3.49(烘干)。

第2次采集:
根:1.05(晒干),0.72(烘干);
茎:0.11(晒干),0.09(烘干);
老叶:4.02(晒干),2.71(烘干);
新叶:4.65(晒干),3.69(烘干)。

第3次采集:
根:1.14(晒干),0.79(烘干);
茎:0.10(晒干),0.02(烘干);
老叶:4.05(晒干),2.95(烘干);
新叶:4.58(晒干),3.59(烘干)。

(4)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用于记录上述数据。

(不用抄录数据)
【答案】
(1).CD
(2).生长期青蒿素含量(mg/g)
(3).生长盛期
(4).不同组织中青蒿素含量的比较以及不同干燥方法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2分)
(5).青蒿素含量实验数据记录表(mg/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