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合集下载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感言全文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感言全文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感言全文下面是为您精心整理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全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果您喜欢的话可以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们!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 我报告的题LI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笫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宇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 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S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乂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一一毛泽东。

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

”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一一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一一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阅读附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阅读附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孙建勇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

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③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

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④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⑤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

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

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

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

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⑥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

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⑦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

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新华网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央视记者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 (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屠呦呦获诺贝尔的颁奖词

屠呦呦获诺贝尔的颁奖词

屠呦呦获诺贝尔的颁奖词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地时间16时30分许,屠呦呦身着亮紫色长套裙,与其他领奖人逐一登上领奖台就座。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颁发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

颁奖现场回荡着嘉宾表达祝贺的掌声。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获诺贝尔的颁奖词:千百年来,寄生虫病一直困扰着人类,并且是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甚。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对一些最具危害性的寄生虫疾病疗法上做出来革命性贡献。

其中,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致辞全文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致辞全文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致辞全文12月7日晚上21点17分,XX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中文主题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为何能获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为何能获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为何能获诺贝尔医学奖作者:好逑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人物故事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作者:高杰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11期
高杰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出生于1930年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

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说:“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

振奋,是因为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振奋,还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振奋,更是因为它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屠呦呦获奖,其意义不只是局限于科研领域。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在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屠呦呦获奖提振了中国人的信心与勇气,她的科研经历,她的求索精神,以及她的人格魅力,都让民众感佩,并从中受益。

屠呦呦获奖只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一个开始,随着科学家不断钻研,随着科研体制不断革新,随着创新土壤不断优良,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摘得诺奖桂冠。

责任编辑/艾杰。

有关屠呦呦的事迹

有关屠呦呦的事迹

有关屠呦呦的事迹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

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

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

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接着,评委们介绍了获奖科学家的贡献: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通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那时,中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

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发展的早期就迅速杀死它们,因此在治疗严重疟疾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疗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达了祝贺,“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首次奖励寄生虫疾病的治疗领域。

因为这3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

“因疟疾死亡的人每年可以达到两亿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发现青蒿素,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此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
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获奖后,85岁的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
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反而屠呦呦本人显得颇为淡然。

在其看来,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

这是一种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认可。

科学成
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在科学的山峰上,最终成功登高者往往只是少数。

尽管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其亦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

所以科研工作者要有一颗淡定坦然之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

的确,在商业的裹挟之下,国内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
费投入得越来越多,然而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着科学精神,其获评诺奖既是对其自身成就的承认,也是对千千万万屠呦呦式的科学家群体的褒奖,更是对他们所秉持和坚守的科学精神的推崇。

屠呦呦以成就铸就了传奇,也以坚守而成为了榜样。

怎么看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获诺奖,各种争论喧嚣尘上。

其主要集中在,中医西医问题、获得诺奖却没评上院士、个人获奖与集体贡献的关系等等,但这些争论都并未触及获得诺奖的本质意义。

实际上,获得诺奖,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位作家写出了一个世界级的精彩故事,一位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做出了一个世界级的重大发现。

诺奖奖励的领域,总体来说,一是对自然真理的探究,比如物理、化学、医学;一是对存在真理的追问,比如文学。

前者面向世界,后者面向人类自身,都是人类自开天辟地以来,事关人之为人、世界之为世界的根本性、终极性命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代表着人类精神。

有没有诺奖,人类对自然真理和存在真理的执着求索,永远都不会停止或消失。

屠呦呦获奖,我们要向这位科学工作者及其团队多年如一日的执着探索致敬。

探索自然的真理,并不总能成功。

发现青蒿素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哪怕最终仍是失败,超越个人名利得失的科学探索本身依然值得尊敬,这正是科学精神。

屠呦呦获奖,表明了中国和中国人对全人类的贡献。

一个国家做出各种体系和制度的改善,并不是为了瞄准诺贝尔奖,也不是寻求在各种荣誉锦标上刻上本国或本国人的名字,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国民的活力和创造力,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让普通人有尊严地生活,从而最终贡献于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在这个意义上,青蒿素的发现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下的各种争论。

39岁开始研究中草药抗疟疾
这位现年85岁的女科学家是浙江宁波人。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人生的期待和憧憬,而她也终生与天然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屠呦呦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疾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方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

39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他们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了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终于在1971年发现了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的抑制率,并在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了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从东晋药书获得灵感并以身试药
研究青蒿素遇到的难处比想象中还要大。

屠呦呦筛选出的样本并不尽如人意: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
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此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
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

“后来,我就改为用乙醚提取。

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先在自己身上试用,
大家都愿意试毒。

”屠呦呦说。

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都是一身的酒精味,自己亲自服药试验,还导致了肝中毒。

老伴儿李廷钊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
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用260页的著作“说话”
受到葛洪典籍的启发而获得成功后,1972年3月,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

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

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全国掀起了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在多年的研究生涯里,屠呦呦一贯保持低调。

曾有媒体
电话采访她,她并不正面回答任何问题。

她说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

屠呦呦所说的那本书是《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媒体曾评价说,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至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

在这本书中,有一页印制粗糙的新药证书复印件,那是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新药证书。

而在这份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申报获批的证书上,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

其实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了素
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大奖,当时她就被人们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她当时接受媒体
采访时说,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谈及中医药,耄耋之年的屠呦呦说,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只有经过继承、创新和发扬,它的精华才能更好地为世人所认识,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