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人教部编第一单元“变化着的社会”拓展阅读:《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合集下载

屠呦呦与青蒿素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附答案

屠呦呦与青蒿素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附答案

屠呦呦与青蒿素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附答案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

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③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

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④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⑤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

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

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

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

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⑥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

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屠呦呦实用类文本阅读

屠呦呦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物阅读素材:是非·屠呦呦【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屠呦呦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是非·屠呦呦2015年6月4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官方网站公布2015年度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的授奖信息。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其在抗疟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荣获此奖。

该奖将于10月1日在哈佛医学院举办的专场研讨会上颁发。

据悉,屠呦呦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理论上,对于这种“中国第一位”的消息,其新闻价值即使上不了头条,最起码也会被排列在新闻网站的首页。

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好似都没有“发现”这条消息,并未对此进行报道。

只有屠呦呦的家乡“浙江在线”及其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以主人翁式的骄傲,在6月中旬发布了相关信息。

同样的获奖者,相似的获奖原因,对比2011年的大张旗鼓,如今的敛声宁静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更让人唏嘘的是,关于屠呦呦停不下来的争议。

是,不可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拨款(bō)颁发(fēn)逝世(shì)B. 仲裁(zhōng)疗法(liáo)仪式(yí)C. 渗透(cān)荷兰(hé)授奖(shòu)D. 挪威(nuó)即日(jí)诺贝尔(nuò)2. 下列各项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 酷似敦煌壁画B. 轻舒慷概绷直C. 漂浮刹那瞬间D. 轻盈沸腾由衷3. 下列语段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诺贝尔奖是由诺贝尔基金会主办的综合类奖项,目前共________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等6类奖项。

2020年的诺贝尔奖奖项于2020年10月5日至12日陆续________。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诺贝尔奖不会________诺贝尔奖颁奖晚宴,________改为线上举行。

A. 设立揭露举办发奖仪式B. 设置揭露举行发奖仪式C. 设置揭晓举办颁奖仪式D. 设立揭晓举行颁奖仪式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B.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C.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表达了作者对获奖者的羡慕之情。

D.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国成功发射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充分体现了航天科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

B. 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研发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山东号”于2019年12月17日在海南军港交付海军,表明中国已经通过了建造航母的毕业考试。

C. 赤水河红军大桥是古习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大桥建成后,太平镇至贵州习水镇的行车时间减少了10倍,极大地改善了沿线百姓的出行条件。

屠呦呦作文

屠呦呦作文

屠呦呦作文有关屠呦呦作文(通用12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屠呦呦作文(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屠呦呦作文篇1她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没有留洋背景,没用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

她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她就是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儿时的她,家乡正流行着疟疾。

幼小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亲人们悲痛不已。

疟疾是危害甚是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几亿人民都为此丧生。

屠呦呦不忍看到人们生离死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神奇子弹”。

毕竟,科学这条路太狭窄了,太陡峭了。

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陈旧的设备。

屠呦呦和团队在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亲自服用药物,将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药物研发。

因为环境简陋,放着药物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他们在长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前进。

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无色结晶物体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础上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上百万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

“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

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

有一次出差时她的东西丢了,让同事帮忙寻找,同事打开行李箱,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东西摆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哪像个女生啊。

虽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屠呦呦仍与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继续投入新的研究。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导语: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谢谢。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今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也成为中国诺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女性。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

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而这个国人企盼多年的诺奖,竟来得如此“中国风”。

造福人类的“中国神药”“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

”在接受采访时,屠呦呦曾表示,“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屠呦呦,这位以往“圈外人”感到陌生的宁波籍女科学家,因为发现青蒿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进入公众视野,也进入了诺奖的视野。

屠呦呦获奖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国一项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

那个科研团队,包括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

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

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青蒿在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我国南北方都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

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

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

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希望大家喜欢!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1从“三无”科学家到诺贝尔奖获得者_年,屠呦呦已经81 岁了。

别人对她的介绍是:_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_年聘为硕士生导师,_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这样的简历在科学界看来没有任何突出之处。

很少有人知道“屠呦呦”这个名字,即便她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几百万人的命运。

但就是这位“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前面,接受大家的敬佩和仰望。

_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认识角度成功的标准: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用头衔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人们对一个人的名声、资产的关注,超过了对其本身价值的关注。

从这个角度看,屠呦呦无疑是不成功的,作为一个科学家,她不是博士,也没有到海外留过学,无论如何,她都不像是一个令人望而生叹的大人物。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获得了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其实,成功的标准从来都不是那些头衔,而是一个人究竟为这个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他本身的价值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屠呦呦无愧于这一点,所以最终她超越了标签,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2功劳之争一直以来,学界就有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者的不同说法。

“5·23”项目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是一个集体团队在共同探索,有很多人作出了贡献。

将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屠呦呦一人是否合适?有人说,这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

但评奖委员会也有自己的理由: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初二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草会改变整个女孩的一生。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篙也”,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

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①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敖丹娜、段雪莲) 当地时间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及来自爱尔兰的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大村敏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②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日中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伦达尔当天在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了获奖结果:“诺贝尔委员会卡罗琳医学院评审委员会今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敏,以表彰他们在创新丝虫病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疟疾新疗法方面的贡献。


③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生于1930年,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带领科研组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运用现代科技,发掘中药的活性成分,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治疗疟疾的“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森在评价屠呦呦的医学发现时表示:“早在1700年前,关于中药青蒿对治疗高热有效果的理论就已经存在。

但是,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如何确定青蒿中哪些成分是有效的,以及如何提取这些有效成分,这可以说是医药研究创新的范例,这一成果最终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实现了此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④几千年来,寄生虫病一直困扰人类,成为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获奖者都在寄生虫疾病疗法上作出了革命性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汉斯·福斯贝格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意义巨大:“寄生虫疾病长期以来威胁着人类健康,即使
在今天,它仍旧困扰着世界上亿万易感染人群。

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敏的医学发现为我们抗击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提供了革命性疗法;而屠呦呦的发现为抗击疟疾提供了显著有效的治疗方案。


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席朱琳·吉拉斯当天也表示,3位获奖者的医学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完全符合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诺贝尔奖的宗旨是表彰那些为人类福祉作出了贡献的人,从这点上来讲,我想他们是很好的例子。

这些医学新疗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有效预防了残疾的产生和传染病的扩散。

同时,它们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增长。

所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3位科学家,我想诺贝尔本人也会赞同的。


⑥据了解,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88万美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获得一半奖金,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另一半奖金。

1.这则消息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标题,有什么好处?【分析标题的作用】
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归纳概括第③④两段的大意。

【概括文章的内容】
3.第④段中引用汉斯·福斯贝格教授的话,有什么作用?【引资料的作用】4.阅读第⑤段,说说屠呦呦和另外两位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有哪些?【筛选文章信息】
5.第⑥段是新闻的结语,有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可有可无,你是否赞同?为什么?【探究新闻结构】
参考答案
1、①归纳了文章的大意,概括了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②点明了“诺贝尔奖”
获得者屠呦呦的国籍,能够增强国人的自豪感。

2、第③段:屠呦呦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第④段:3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为抗击寄生虫病作出了巨大贡献。

3、意在突出屠呦呦及其发明的青蒿素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之大。

4、①他们的医学新疗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有效预防了残疾的产生和传染病的扩散;②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③促进了经济增长。

5、示例:不赞同。

第⑥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分布情况,从屠呦呦专享一半奖金可以看出,屠呦呦的贡献极为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