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合集下载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5个故事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5个故事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5个故事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5个故事1.屠呦呦从电视里得知自己获奖钱江晚报记者5日晚电话连线屠呦呦,得知她是“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

”对于能够得奖,屠呦呦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十一期间因身体不太好在家休息,没有出去玩。

2.从研究取得成果到获奖间隔整整44年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奖。

3.名字取自诗经,恰与“蒿”有关屠呦呦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而她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

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4.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1901-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中有11位女性获奖。

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

5.多个诺贝尔医学奖与疟疾相关在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曾有多次奖项与疟疾相关。

1902年,英国研究者罗纳德·罗斯凭借对疟疾传播机理的发现摘走了第二届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07年,法国医学家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发现,疟疾是由一种原生动物(疟原虫)造成,他对原生动物的研究与发现,使他获得了第七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奥地利医学家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穆勒发现DDT的杀虫功效,这种物质可以杀灭疟疾载体蚊子。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阅读附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阅读附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孙建勇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

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③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

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④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⑤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

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

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

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

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⑥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

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⑦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

从“三无教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从“三无教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董恒波科学家故事——屠呦呦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一场病确定了她奋斗的目标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儿。

她的名字“呦呦”取自《诗经·小雅》里的一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从“三无教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个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6岁那年,屠呦呦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周身无力,手足发热,不思饮食,还低烧。

父母赶紧带她到医院去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了,屠呦呦患上了肺结核。

这种病,在当时是一种很难治愈的重症,被人们称为“痨病”,小说《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死于这种病。

肺结核极易传染。

屠呦呦因此中断了学业。

正是青春年华,本应该和伙伴们一起享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屠呦呦却只能远离人群,默默地与疾病作斗争。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她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休学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在这期间,屠呦呦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了认真思考。

也许就是这场病,才让她在几年后的高考中,把目标锁定在医学院。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4年,屠呦呦努力学习,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极大的兴趣,读遍了与之相关的书籍。

系统扎实的中医药学知识,为她日后向科学的峰顶攀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一棵草挽救了百万生命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

在所有的研究成果中,屠呦呦最杰出的贡献,就是研制出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在等待她来摘取。

主题人物阅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主题人物阅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主题人物阅读:【人物事略】屠呦呦,药学家,浙江宁波人,生于1930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仅有大学本科学历,于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项目”。

1971年,她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她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她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11年9月,她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辞】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也传遍了全球。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一段传奇,让国人自豪亢奋。

【素材解读】话题1:迟到了40年的大奖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最早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一度被压制的疟疾又卷土重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药物,但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1969年初,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长,负责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

2016高考热点人物素材分析-屠呦呦_

2016高考热点人物素材分析-屠呦呦_

2016高考热点人物素材分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历史没有掩埋智慧的光芒,2015年10月5日,全世界见证了属于她的光辉时刻。

分析及点评:科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既可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和对发现的兴趣,也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给人民带来福祉。

但现在是越来越多地将科学发现与金钱,地位,利益挂钩。

使得潜心钻研的人少了,弄虚作假的人多了;低调务实的人少了,逐名逐利的人多了。

屠呦呦获奖无疑在拷问着我们的灵魂。

适用主题:潜心研究,扎实做事;低调务实与喧哗浮躁;内容与形式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六十年代,屠呦呦的试验条件极差,自己身体又有病,而且,恰逢“文革”混乱,各种干扰非常厉害,造反派拎着大棒捣乱。

但她和她的团队顶住干扰,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从中筛选出200多种供研究,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打开了成功之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1971年,屠呦呦的试验即获得成功,并后来投入生产,推向世界,几十年来,这种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

分析及点评:正是由于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默默奉献的信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得青蒿素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适用主题:顽强毅力、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奉献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屠呦呦作文素材

屠呦呦作文素材

屠呦呦作文素材屠呦呦,一个名字在中国医学界闪耀着光芒,她是中国科学家、药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

她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更是因为她对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为世界各地的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

屠呦呦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家境贫困,但她却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艰苦的环境中,她顽强地学习,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药学系。

在大学期间,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教学的同时,她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致力于中药的研究。

屠呦呦的成名之作是对青蒿素的研究。

青蒿素是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疟疾药物,历经数千年的验证,被证实对疟疾的治疗效果显著。

然而,其提取方法一直是一个难题。

屠呦呦花费多年时间,深入研究,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青蒿素,并发现了其抗疟机制,为疟疾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她的科研成果,更在于她对医学事业的无私奉献。

她深知青蒿素的重要性,但也深知其在贫困地区的传播和应用困难重重。

因此,她不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了世界卫生组织,还积极推动青蒿素的生产和应用,使更多的疟疾患者受益于此。

她的努力使得青蒿素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抗疟药物之一,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屠呦呦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医学事业,她的成就不仅仅为中国医学界带来了荣耀,更为世界各地的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

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医学工作者,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探索,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屠呦呦,她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医学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屠呦呦因何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因何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因何获诺贝尔奖屠呦呦名字是和“青蒿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是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

青蒿素研究成果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沃伦·阿尔珀特奖是由沃伦·阿尔珀特基金会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授予的,由已故的慈善家沃伦·阿尔珀特先生于1987年设立,以推动人类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

至今,已有51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有7位获得诺贝尔奖。

沃伦·阿尔珀特基金会网站指出,屠呦呦在疟疾研究的前沿工作了近50年,她的成果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纳森兹韦格夫妇(露丝和维克多)则是研究抗疟疫苗的先驱。

他们的关键发现是给小鼠注射经过射线处理的疟原虫可诱发其免疫反应,产生了针对疟原虫的活性抗体。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发现了疟原虫表面的抗原蛋白CSP。

动物研究显示了该蛋白的亚基能够再诱导免疫应答,防止感染分子和肝脏细胞结合,从而保护机体。

他们在技术上也有领先的突破,基于该原理的抗疟疫苗目前已由葛兰素史克生产,并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此次获奖,青蒿素的相关研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哈佛医学院院长杰弗里·弗莱尔(JeffreyS.Flier)说:“非常感谢这些能将实验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的研究人员,我深受启发。

他们的贡献使医学研究成为治病救人有效的助推器,而非无用的试验场。

”屠呦呦最先筛选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有效中国之所以启动青蒿素的研究,是特殊年代的特殊需求。

20世纪60年代初,美越战争期间,疟疾肆意横行,严重影响到战争形势。

然而,当时的北越政府缺乏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科研条件,他们只能转而求助于中国。

为了研究出抗疟特效药,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了“523项目”,意在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众多老科学家、研究人员已经被“斗倒”。

屠呦呦申论作文素材

屠呦呦申论作文素材

屠呦呦申论作文素材
1.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20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科学家。

2. 中国抗疟药:屠呦呦与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中国传统药材青蒿,并提取出有效成分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抗疟疾药物,挽救了全球数以亿计的生命。

3. 国际贡献: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传统抗疟药物的疗效,受益人口遍及非洲等疟疾流行地区,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 草根科学家:屠呦呦从农村出身,没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但凭借其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了中国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5. 科学家的艰辛:屠呦呦在科研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包括资源缺乏、技术突破等问题,但她始终坚持不懈,为了科学事业默默奉献,展现了科学家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6. 科学成果的推广:屠呦呦对于她的研究成果并不满足于仅仅舒适于实验室,她坚持将青蒿素的疗效向全世界推广,使得更多患者受益,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7. 屠呦呦的影响力:屠呦呦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她也成为了一个引领时代的女性典范,激励了无数的年轻科学家坚持追求科学事业,努力创新。

8. 科学与人文: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无疑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草药疗法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孙建勇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

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

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

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

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

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

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

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

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

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

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

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这一次屠呦呦又得罪了大领导洪巧俊屠呦呦是独立特行的,就是到了今天她这个85岁的高龄,她也是依然如此,或许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就需要这种风格。

但这种风格往往是领导不受见的,甚至是很讨厌的。

这一次屠呦呦又得罪了大领导,你去领奖,为何一个人悄悄登机,而把前往送机的领导凉在一边,让领导干等?昨日下午,屠呦呦乘机飞往瑞典,接受诺奖。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等前往送机。

卡罗林斯卡学院院长兰达,诺奖参赞威克斯将亲往机场迎接。

登机时,屠呦呦一人低调地走了普通通道,留下一堆记者和其他领导在VIP厅干等。

(2015年12月6日中国日报) 这篇新闻很短,但含的信息量却重,引来网友的高度。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是副部级官员,如此级别的官员前往送机,这规格、这待遇可谓之高,这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如此级别的送机,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可屠呦呦明知领导会在VIP厅等候,她老人家就是不买帐,硬是一人低调地走了普通通道,留下一堆记者和其他领导在VIP厅干等。

这也再一次凸现了屠呦呦是独立特行的性格。

之前莫言获诺奖,今年屠呦呦获诺奖,在中国就这样凤毛麟角。

中国获诺奖为何如此之少?因为在这块土壤的科学家,缺少的就是屠呦呦这种独立特行的精神,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追求的是名利、是金钱,有的连论文都抄袭,这样的科学家还能有什么钻研精神,还能研究出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这也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研队伍,每年的科研论文发表量位居世界第一,科研经费逐年递增,但科研成果乏善可陈,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少的根本之因。

屠呦呦一生都很低调,不论是面对如今的火爆,还是多年以来同行之间的争议,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其实屠呦呦的名字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

屠呦呦就是这样在沉默中创造奇迹。

在屠呦呦的身上,看到的是不趋炎附势的秉性,是科学家独立特行的品性,是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

当然在这个集体主义精神主导的社会,个人主义是受到打压的,所以,独立特行,在这块土地上往往很难走出一条路来。

在我看来,无论是莫言也好,还是屠呦呦也好,是长在奇葩中的奇葩。

如果你要在这块土壤中获奖,你必须与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发表获奖感言时别忘了这句话:这是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否则你未来就要与获奖绝缘。

当然,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奖、诺贝尔奖这些外国奖项除外。

还记得李娜不感谢国家的争论吗?李娜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成为亚洲第一人,她在获奖感言里没有说感谢国家;2014年度的开年的一项大满贯赛事澳网女单决赛落下帷幕,李娜顺利夺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澳网女单冠军,也是她的第二座大满贯奖杯。

随后的颁奖仪式上,李娜的幽默发言让全场爆笑,感谢团队让自己更富有,称丈夫比自己更有名,获得了现场观众的口哨和雷鸣掌声,但是在国内却是口水不少,甚至是辱骂声。

在我看来,作为已经单飞的李娜,获奖感言不感谢国家合情合理;反过来,国家倒应该感谢李娜,是她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所以说,这种总喜欢上纲上线凡事都要上升到国家层面的习惯也该改改了,这种取得成绩就是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也该改改了,改了,才能让更多的人去单飞,去独立特行,去获得这样的大满贯奖杯,去获得更多的诺贝尔奖。

获奖了,感谢国家的培养,感谢领导的关怀,感谢同志们的大力支持;那失利就是对不起国家的培养,对不起领导的关怀,连那为他做饭炒菜的厨师、清扫卫生的大妈都对不起了,这压力是不是犹如一座大山?屠呦呦是独立特行的,所以她是一个得到自我价值最大实现的人,也是一个能在人类医学发展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人。

她的这种让领导干等的行为,颠覆了公众对科学家的认知,同时也让人看到了独立于权力之外的科学精神。

也许在屠呦呦的影响下,未来中国独立特行的人多了起来,诺奖或许也就多了起来。

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付雁南(本文发表于2011-11-29《青年参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

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鬈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

可她却是第一个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肯定的中国人。

作为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学奖项,至今获奖的300多人中有80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无怪乎外界评价她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当这位8l岁的老人凭借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烙印。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一场军民联合的大项目如今屠呦呦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参与的是一场军民大联合的项目。

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投入其中,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疟疾在人类历史中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目前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大约33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危险之中,每年约发生2.5亿起疟疾病例和近100万例死亡。

20世纪50年代,WHO启动了一场旨在根除疟疾的计划,但进入60年代,很多地方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疾病治疗陷入困境。

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

美方联合英、法、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机构研究新药,越方则寻求中国帮助。

1967年5月23日,代号为523的绝密项目应运而生。

1969年,当时还是中医研究院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523项目分两个组开展抗疟药开发工作:西药组和中药组。

1970年后。

由于中国已能生产并向越南提供复方化学抗疟药,生产供应不再紧迫,项目重点遂向了中草药。

屠呦呦开始查阅古代医书和民间药方,几乎把南方的老中医都采访遍了。

青蒿就是在这时进入了她的视野。

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两千年前的古医书中就有记载。

屠呦呦的研究组收集了2000多个类似的药方,从包括青蒿在内的200种草药中获得了380多种提取物。

所有研究者都隐去了名字直到今天,西方科学界对这个40多年前的研究项目仍然充满好奇。

在与中国523项目同期的研究中,美国科研人员筛选了20多万种药物,始终没取得新发现。

不过因为特殊的历史,523项目只有少数几篇相关论文得以发表,很多研究细节至今仍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

当时,一些对疟疾有疗效的提取物,或者毒性大、副作用剧烈,或者治疗不彻底,都不够理想。

屠呦呦把目光向了青蒿。

大量实验发现,一开始,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68%。

可在之后的实验中,这一药效却未重复出现。

古人的记载中没有采用传统的煎煮方法,而是将青蒿泡在水中后绞取汁,屠呦呦突然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

她重新设计提取过程,将水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这才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

她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

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屠呦呦的小组成功获得了提取物结晶青蒿索II。

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提取了抗击疟疾的有效单体黄花蒿素,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也获得了同样有效的黄蒿素。

1979年,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发表时,所有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

当年就是这样,只要事情做成了就很欣慰。

屠呦呦说。

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体屠呦呦个人简历上的信息只有寥寥数语: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工作至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9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6年后,55岁的她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