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扶正:即补益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祛邪:即袪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损其偏盛:即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疗阴或阳一方偏盛的病症。
补其偏衰,即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组成阳的一方虚弱不足的现象。
四性:又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降: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药味。
归经: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指出药物作用部分的选择性。
双面调节作用:同一中药,即可使机体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的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
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或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并根据速度论运用数学方程定量地描绘这些过程的科学。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运用化学药药动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单方,复方制剂应用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
化学测定法: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化学成分的血药浓度,得到一组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然后用室分析或非室分析方法通过生理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从而阐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
生物测定法:主要是微生物法,广泛用于抗菌药物的效价测定,其原理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利用该原理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药的浓度,按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副作用:指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中药药理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动物体、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药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能量代谢功能、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一.中药的体内过程 1.跨膜转运 2.吸收 3.分布 4.代谢 5.排泄二.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1.中药时量关系 2.中药时效关系3.中药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的联合研究第四章中药毒理学中药的不良反应副作用、药的毒性反应、敏反应、遗效应、异质反应、殊毒性反应、药常见的各系统不良反应常见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1.A型药物不良反应:作用增强型、副作用型、毒性型、继发型、首剂综合征、撤药综合征。
2.B型药物不良反应:不耐受性不良反应、特异质性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
第五章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剂量和分组的设定主要药效研究的各种实验至少设3个剂量组,尽量反映量效和时效关系。
够测出LD50受试药物,动物实验给药剂量一般为1/10~1/5 LD50,;很多中药制剂毒性甚小,无法测出LD50者,一般常用人用剂量来折算动物用量。
其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4(狗、猴)、5~6(猫、兔)、6~8(大鼠、豚鼠)、10~12(小鼠)第六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主治外感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对中药药理学的名词解释

对中药药理学的名词解释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作用、药效和药理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和分离、药理作用的评价、药理机制的解析等。
下面将对中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活性成分活性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中药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可以单独或相互作用产生治疗效果。
中药中常见的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等。
通过提取和纯化活性成分,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二、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中药药理作用的评定和量化。
通过药效评价可以确定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药效评价方法包括观察法、生物化学测定法、生物学测定法等。
药效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中药的效果进行评估,有助于了解中药的治疗机理和适应症。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在机体内药物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被转化成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途径之一。
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代谢动力学参数,对临床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药物代谢可以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药物代谢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毒副反应。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效应的重要因素。
药物动力学可以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药效参数来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五、药理作用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中药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药理作用来实现。
药理作用可以分为理化作用和生物学作用两种类型。
理化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如药物的溶解、结合、解离等。
生物学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如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酶的抑制等。
六、药理机制药理机制是研究药物如何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的过程。
2024版《中药药理学》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 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
01
02
03
04
整体性
中药药理学强调从整体角度研 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注
重中药复方的研究。
多层次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涉及分子、细 胞、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多靶点性
中药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特点,中药药理学研究 需要揭示其复杂的作用网络。
实践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实际,注重解决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挑战
成分复杂性
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其相互作用和 药效机制复杂,给研究带来挑战。
药效评价困难
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传统 的药效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其疗效。
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不同批次、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国际认可度低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限制了其 国际化进程。
祛湿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祛风湿药
如独活、威灵仙等,具有祛风湿、止 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 膝酸痛等。
利水渗湿药
如茯苓、泽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健 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等水湿内停证。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升阳、益 卫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食少便溏等气虚证。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与验证
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01
通过综合研究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
信息,确定复方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验证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与西药药理学不同之处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复方或中药方剂,而西药药理学研究的是单一的化学药物。
中药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理学等内容。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切片和离体器官等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研究中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2.动物实验方法:利用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器官、系统的作用和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给小鼠建立实验性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人体试验方法:人体实验主要是指用健康人或疾病患者进行中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实验。
例如,在健康志愿者中观察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探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分类1.中成药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中成药是指经过提取、加工、配制等工艺而成的药物,如葛根汤、清热解毒片等。
2.方剂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方剂是指由多味中草药合理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如四逆汤、小柴胡汤等。
方剂药理学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是否改变了中药单味药物的药理效果等问题。
3.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中药中的单味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单味药是指中草药中的一种成分,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苦参中的黄酮等。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了单味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药物代谢与个体差异等药理学知识的学科。
通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等方法,对中药的药理学特点进行研究。
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中药药理学分为中成药药理学、方剂药理学和单味药药理学三个方面。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的概述中药药理学指的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发挥药理作用和产生疗效的学科。
中药是指以草、木、皮、根、果、实、花、叶、茎、根、藤等自然植物为原料,采用合理的工艺进行加工和制作的药物。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特征、药效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学理论就已经提出了“宣调导滞”的药理作用观点。
在宋朝,张锡纯提出了“同药异功,同病异治”的药理学观点。
到了明代,在刘完素的《千金方》中则详细地列举了1500多种中药和方剂。
在清朝时期,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将中药药理学和中医疾病理论融为一体,为中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中药药物的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科技的进步使得中药药理学得以从经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研究中药药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从而更好地利用中药为人们的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
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其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很多,也很复杂。
中成药则是将若干种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后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对于中药药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中主要研究的是中药到达人体内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产生的疗效,与中药药材的形态、结构、性质有关。
中药材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苷类、萜类、多糖、挥发油、甾类化合物、糖皮质激素等。
其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天然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茗荷中的茗荷碱、曲降含的曲降红碱、葛根中的葛根碱等。
黄酮和苷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是抗氧化、抗癌、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血管弹性等方面,如银杏叶中的银杏黄酮和酰基半乳糖苷等。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异戊烷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对于中药材的香气、味道和抗菌作用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决明子中的槲皮素和顶黄酮等。
中药药理学

四气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影响,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药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抑制性影响,温热药具有兴奋性效应。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性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寒凉药可以降低基础代谢率。
五味的现代研究: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具有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等。
酸味药主要含有有机酸、鞣质。
鞣质与出血创面解除,由于蛋白质和血液的凝固,起到止血和减少渗出的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甘味补益药具有强壮机体、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
具有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止咳、平喘、泻下、止血等作用。
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用于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中药药理学的作用特点:作用的多效性、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麻黄(解表药)药理作用:1.发汗2.平喘机制主要涉及:(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2)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支气管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5-HT和慢反应物质SRS-A)释放;(4)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肾上腺素受体,使末梢血管收缩,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和充血,使呼吸道通畅而有利于平喘。
3.利尿机制可能与扩张肾血管、增强肾血流量或阻断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有关。
4.解热(麻黄挥发油)促进发汗、加速机体散热5.抗炎、抗过敏(伪麻黄碱作用最强,甲基麻黄碱及麻黄碱次之)6.升高血压(麻黄碱)兴奋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心率,并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
中药药理学

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3.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4.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清热药:能清解里热的药。
6.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物。
7.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8.理气药: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9.活血化瘀药:凡具有疏通血脉,祛除血瘀,使血流通畅的药物。
10.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11.开窍药:以苏醒神识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2.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虚弱证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物。
13.麻黄成分与其作用关系:发汗(挥发油、麻黄碱)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机理:(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NA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2)麻黄的化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 TP形成cAMP,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4)直接兴奋a受体,收缩末捎血管,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5)促进肺部PGE的释放,直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或抑制该酶的分解,使细胞内cAMP的含量增加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抑制抗体的产生。
14.银花为什么称为阳疮之要药?(1)对抗药金葡菌有效,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增强。
(2)缓解炎症。
(3)WBC吞噬功能增强。
(4)减毒作用。
15.黄连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从而抑制异位节律,其原理可能与影响钠、钙转运有关。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均抑制心肌,而黄连素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阻止钾外流,促进钙内流的作用实现的)和负性频率作用,对伴有心衰的心律失常者更有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桥梁学科
药学(中药学)
医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祛虫药 外用药及其他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三章 中药药代动力学
第四章 中药毒理学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理和毒理学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一. 概念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本草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 20-40年代
陈克恢 -- 麻黄碱 -- 拟肾上腺素 提取 – 筛选
20世纪 50-80年代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有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新用途
20世纪 90年代 面临的问题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温里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第十二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三章 安神药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 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 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 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 泻、止血。
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
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 泻下、止血
△药理作用 △药动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止血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 3. 微量元素、环核苷酸水平、受体学说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寒凉药
改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温热药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 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
动物实验:
心率
尿中儿茶酚 胺排出量
DβH
耗氧量
体温
寒凉药 寒证模型
甲状腺 阳虚证模型
切除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改善
ATP ↓ 温热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
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辛味药
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 次 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 菌、抗病毒、解痉、镇痛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各论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驱虫药
外用药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第七章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临床: 热证 寒证
中枢兴奋症状(表现)
寒凉药
改善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温热药
动物实验: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大鼠痛阈值 大鼠脑内 和惊厥阈值 TH活性
寒凉药 寒证模型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
统↑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寒凉药、温热药
不同动物模型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 效 学 研 究
对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的影响
对植物神经
四
系统的影响
性
的
物
质
对内分泌系
基
统的影响
础?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4. 基础代谢 临床: 热证、阴虚 基础代谢率偏高 寒证、阳虚 基础代谢率偏低
血清T3、T4 ↓ 血清T3、T4 ↓ ↓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动物实验:
寒凉药、温热药
“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 模型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寒凉药
物质基础; 肝脏:Fe、Zn、Cu、Mn
组织中受体的亲和力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