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价值与分析
超声莫非氏征对诊断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超声莫非氏征(SMS)在评价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
方法本组105例临床诊断急性胆囊炎患者经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急性胆囊炎33例、72例是由非急性胆囊炎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结果 SMS的总准确度是87%、灵敏度63%、特异度93.6%、阳性预告性72.5%、阴性预告性90.5%。
结论尽管不完全可靠,但SMS在诊断急性胆囊炎的患者中是一种有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关键词】超声莫非氏征;急性胆囊炎以往文献对急性胆囊炎中单纯性、化脓性及坏疽性胆囊炎的超声声像图的改变均有较详细的描述使其易于发现并诊断,而对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早期的声像图改变的特点较少提及。
为免漏诊和误诊,SMS的辅助检查是必要的。
我们在急诊超声检查中观察到以急性胆囊炎就诊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占有相当比例。
而SMS是指超声探头直接加压于胆囊局部,诱发产生疼痛,据报道,此征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占90%以上。
为了观察这一现象笔者近10年来通过对105例临床诊断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5年12月~2006年6月,在本组105例患者中男62例,女43例,平均年龄51岁。
在105例患者中,52例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急性胆囊炎的33例,其中29例伴结石,余19例为其他疾病引起的急性上腹痛。
另外53例未行手术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ALoka SSD 1400黑白超声诊断仪,经腹凸阵探头,频率3 5MHz。
首先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胆囊大小、形状、壁厚、内有无结石、胆囊周围有无积液及毗邻脏器等情况,后用超声探头在胆囊局部准确加压,诱发产生疼痛则为SMS阳性,若无疼痛或胆囊以外的压痛比胆囊区压痛更为明显或无固定压痛点则为SMS阴性。
本病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术前超声及SMS检查,术后随访核实超声及SMS 的准确性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本组105例患者中,52例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急性胆囊炎的33例,其中29例伴结石,余19例为其他疾病引起的急性上腹痛。
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在急性胆囊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在急性胆囊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常梅红(衡水市冀州区医院,河北 衡水 053200)0 引言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患者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并伴有明显的触痛和腹肌强直[1]。
超声检查诊断急性胆囊炎在近年来的临床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文中对比了急性胆囊炎接受超声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应用价值高。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收集于2017年1月至12月,共34例,其中包括男19例、女15例,年龄在31-69岁,平均(58.5±9.6)岁,发病时间在3 h至3 d,平均为(32.5±7.5)h。
所有患者均首先进行超声诊断,再进行手术病理诊断,临床资料完整具有研究价值。
1.2 诊断方法。
使用东芝-60000型超声诊断仪为在患者手术之前1天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2.5-5 MHz,检查前需要叮嘱患者保持空腹状态至少8 h。
以常规方法扫查患者的胆系情况。
同时也要观察胆道情况,了解肝外胆管是否畅通,判断患者的胆囊损伤是否引发的肝脏损伤。
重点观察患者的胆囊周围、Calot三角区是否清晰。
胆汁无回声表示胆汁透声状态良好、胆汁内有稀疏的点状弱回声为透声性欠佳、胆汁近似低回声或是可见沉积物表示胆汁透声性差。
手术后取标本进行病理检查。
1.3 临床观察指标。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对比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下患者的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汁透声性。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比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通过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则以(±s)表示,通过t检验,P<0.05时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 结果超声诊断和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7.06%(33/34)。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与超声诊断技术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与超声诊断技术一、急性胆囊炎简介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贮存和浓缩胆汁以帮助消化脂肪。
当胆囊发生感染或发炎时,就会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
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胃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并发症如胆囊穿孔和腹腔感染。
超声诊断技术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超声波图像来评估胆囊是否发生了变化。
二、临床表现及特点1. 腹部不适:急性胆囊炎患者多数会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区不逞性质的不适感,有些患者还常伴有饱食感和打嗝等。
2. 恶心呕吐:由于胆汁排出受阻,使得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情况,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更为明显。
3. 右上腹疼痛:急性胆囊炎的典型表现是右上腹剧烈绞痛,可向右肩背部、右锁骨下放射,并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4. 发热和寒战: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反应,患者会出现发热和寒战等感染征象。
三、超声诊断技术超声诊断技术是一种安全、无创伤并且准确度较高的检查手段,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超声波可以通过有声波的回响图像来观察患者内部组织器官的情况。
四、超声表现1. 壶腹型扩张:急性胆囊炎时,由于胆汁引流受阻,导致胆囊壶腹部位逐渐扩大。
2. 壁增厚:急性胆囊炎患者在超声图像中显示出胆囊壁增厚明显,正常胆囊壁厚度大约为3mm左右,而在急性胆囊炎的情况下,壁厚度可达到5mm以上。
3. 囊腔内液体:在急性胆囊炎中,超声图像可以显示出胆囊内的液体积聚,这是由于胆汁淤积、感染和炎症反应导致的结果。
4. 触痛及压痛:医生在超声检查时通过轻轻按压患者右上腹部可以引发疼痛,称为触及压痛,这是急性胆囊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五、诊断准确性超声诊断技术在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根据一项对450例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超声波检查对急性胆囊炎的敏感度达到了90%,特异度达到了89%。
因此,超声波检查成为了目前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
六、其他辅助检查除了超声波检查外,还有其他辅助检查可供参考。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手术治疗观察分析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手术治疗观察分析摘要:目的:观察agc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探讨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53例agc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临床上,若患者白细胞高于15×109/l;且经b超检查,患者胆囊呈现出双边影,即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本研究中,53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50例治愈(94.34%),3例好转(5.66%),临床疗效良好。
结论:agc,往往由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来,我们综合考虑患者的白细胞水平及b超检查结果,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后,我们选择合理术式,及早进行手术,是提高疾病治愈率,减低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agc 手术治疗观察分析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64【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68-01急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1]。
近些年来,胆囊炎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态势。
据相关文献报道[2],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agc患者约占20%。
agc(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它的发病人群年龄往往偏大,且患者常伴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创伤及感染。
agc 的病情发展十分迅速,且临床缺少对胆囊坏疽的有效观察指标,这就给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致使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53例ag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手术治疗的疗效情况。
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性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53例agc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37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在35-73岁,平均年龄为58.1±3.6岁;患者病程在11h-4d,平均为2.5d;有44例(83.02%)患者于病发3d内前来就诊。
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
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外院病理2015年1月~2018年7月临床手术标本取材确诊急性胆囊炎病理切片40张,以及其经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的结果,将超声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准确率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其中,结合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显示,有40例患者当中有21例存在胆囊粘连,而病理结果显示粘连的有22例,两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急性胆囊炎发病病理诊断当中,术后病理诊断出的有机械性炎症20例,细菌性炎症15例,化学性炎症5例。
而超声诊断当中,单纯性炎症20例,化脓性炎症16例,坏疽性炎症4例,两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无存在显著差异,可见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的效果良好,准确性高。
关键词:病理诊断;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运用分析临床上急性胆囊炎确诊的金标准是病理切片诊断,病理结果对于疾病的定性最有说服力,因而病理结果的准确性显得至关重要[1-2]。
但病理结果需要在术中和术后确诊,为提前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更好指导临床治疗,需要早期诊断和明确病因,以更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手术外院病理2015年1月~2018年7月临床手术标本取材确诊急性胆囊炎病理切片40张,以及其经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的结果,将超声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准确率的差异进行比较,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手术外院病理2015年1月~2018年7月临床手术标本取材确诊急性胆囊炎病理切片40张,以及其经急性胆囊炎超声诊断的结果,将超声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准确率的差异进行比较,本次观察的40例患者当中,胆囊壁增厚的程度是0.36-0.76厘米,平均增厚程度是0.54厘米。
胆囊的长度是7.4-9.7厘米,平均8.3厘米。
胆囊的宽度是3.4-5.6厘米,平均宽度是4.5厘米。
超声检查在诊断急性胆囊炎中应用的意义分析

组二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及胆囊周 围有积液 的例数均多 于组一 ,差异有 超声 检查可 显示 胆囊壁 炎性增厚 及胆囊 积液 ,诊断负 荷率
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9 0例患者均成 功完成手术 ,其 中 8例转为开腹手术 ,开腹率为 8 8 . 8 9 % ( 8 / 9 0 ) 。组 一的 3 5 例患者 中,有 4例黏连超声 检查 未检出 ,L c检 出。结论
原菌 ,进而得到确诊 。
度的清除 ,并 抽吸脓 液 ,分 解盆腹 腔黏连 ,其 在患者 手术后
接受进一步治疗时 ,可起到有利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在女性 盆腹 腔结核 的临床诊 断 中,通 过应 用
在患者进行手 术前 ,应根 据患 者 的病 史 、临床 表现 、实 验室检查及功能检 查进 行全 面分 析及综合 判 断 ,以考 虑盆 腹 腔结核的可 能。因此 ,手 术技 巧具 有重要 作用 ,其 主要 的 目 的是确诊 。手术应最 大限度进 行 腹腔镜 检 查 ,如 患者 盆腔 黏 连较为严重 ,不 宜进 行腹腔 镜穿 刺 时可选 择开 腹手 术 。在 手 术过程 中,最大 限度清除结 核脓 肿或 者坏 死组 织 ,并 抽取 脓 液 ,分解盆 腹腔 黏 连 ,在 患者 手术 后 对其 结 核进 一 步 治疗 , 可起到有利作用 。在本 研究中 ,1 8例女性盆腹腔结核患者 中
临床合理用药 2 0 1 4年 5月第 7卷第 5期下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Dr u g Us e ,Ma y 2 0 1 … 4 V 0 1 . 7 N o . 5 C
・
6 9・
碘 油造影 相较 ,其 临床疗 效 明显较 好。其 通过 极小 的创 伤 可 获取 活体组织 ,进而进行 病理 检查 ,或者 从积 液 中分 离 出病
超声在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断中的价值

YANG Hu i
【 摘 要】 目的 探讨超 声在诊 断急性胆 囊炎 中的应 用价值 。方法 回顾 性 分析 1 0 0例应 用超 声诊 断的急性 胆 囊 炎患者的声像 图资料 , 加 以总结。结果 1 0 0例 患者 中, 诊 断符合 率为 9 0 % 。结 论 超 声 可以直观 、 准确 地显 示胆 囊
c a n v i s u a l l y, a c c u r a t e l y s h o w t h e u 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i c c h a n g e s o f c h o l e c y s t i t i s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d i a g n o s t i c b a s i s f o r c l i n i ・
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u h r a s o n o g r a p h i c d a t a o f 1 0 0 c a s e s o f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u l t r a s o u n d i n t he d i a g n o s i s f o a c u t e c h o l e — c y s t i t i s p a t i e n t s,To s um up . Re s u l t s I n 1 0 0 p a t i e n t s,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a c c o r d a n c e r a t e Wa s 9 0% .Co nc l u s i o n Ul t r a s o u n d
超声对急性胆囊炎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超声对急性胆囊炎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超声相对于急性胆囊炎早期诊断的价值与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外科自2013年6月~12月,所收治的急性膽囊炎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均经最终病理诊断结果确认为急性胆囊炎。
患者入院后给予超声诊断。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性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超声诊断下,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共计40例(66.67%),坏疸性胆囊炎患者共计20(33.33%)例,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操作简单,无创伤,诊断精确度高,可进一步应用。
标签:超声;急性胆囊炎;早期诊断;价值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受胆囊管阻塞以及细菌干扰影响而产生的胆囊部位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以及腹肌强直为主[1]。
有关数据显示:急性胆囊炎已成为临床实践中常见急腹症之一[2]。
尽早对本病进行诊断,提高治疗干预的早期性,对于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水平的提高均有重要价值。
为进一步探讨超声相对于急性胆囊炎早期诊断的价值与效果,本文选取我院近期所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超声诊断方法进行干预,取得了确切的研究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外科自2013年6月~12月,所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主诉症状为: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部分伴随存在护腹肌强直症状。
60例患者均经最终病理诊断结果确认为急性胆囊炎。
患者一般资料为:男性患者共计42例,女性患者共计18例,患者年龄在20~68岁,平均年龄为(43.5±2.6)岁。
51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9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
1.2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超声诊断。
诊断仪器为阿洛卡SSD-1400型超声诊断仪。
诊断探头为凸阵探头,诊断期间设定探头工作频率为3.5MHz。
以右季肋部肋间以及肋缘以下位置给予常规超声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价值与分析
关键词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5例,年龄32~56岁,平均44岁;男9例,女6例。
均因急性右上腹疼痛来我院就诊。
临床检查:莫非氏征阳性,右上腹部膨隆,有时可触及肿物,化验室检查:白细
胞升高8例。
有慢性胆囊炎病史7例,均在超声检查当天或第2天手术。
检查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使用ge400cl彩色超声诊断仪扫查,频率为35mhz,检查前有3例行急诊检查,其余12例均在空腹8
小时以上在右季肋部作常规切面扫差。
结果
超声及手术病例均发现有急性胆囊炎的胆囊极度肿大,长径7
0~135cm,宽径40~5 5 cm,其中≥50cm 5例,胆囊张力极高,胆囊壁均毛糙,增厚03~09cm,≤03cm 4例。
≥0 5cm 9例。
胆囊壁呈一致性高回声5例。
呈双边影8例,呈局限性低回声灶3例,合并胆囊结石9例(泥沙性结石4例),胆囊结石并总胆管结石3例,总胆管下段结石1例,漏诊总胆管下段结石1例,所有15例超声均提示急性胆囊炎而提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仅8例。
讨论
本组15例胆囊均极度肿大,张力增高,与手术后结果相一致。
本组胆囊均呈圆形增大,其中9例≥50cm。
本组资料胆囊壁均增厚,
不光滑,毛糙,或胆囊壁呈局限增厚,有资料报道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壁全层增厚,呈双层改变,浆膜层光带粗糙,回声增强,连续性完整,胆囊壁厚,呈双边影,内壁断续性增强,前壁不规则增厚,其内呈片状强中低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区。
本组资料胆囊壁回声可分为三型:ⅰ型胆囊壁呈弥漫一致性高回声,有的增厚,有的不增厚,手术病例证实只为粘膜的坏死,尚为出血和累及全层;ⅱ型在增厚的胆囊壁中可见连续或间断的细窄的弱回声带,即声像图上表现为“双边影”,是浆膜下组织炎性浸润、水肿、坏死和出血结果;ⅲ型胆囊壁有斑片状的几乎累及全层的不均匀的局限性低回声灶可为一处或多处,手术病理证实为较大的累及全层的坏死灶,尚未穿孔。
因此胆囊周围的渗液量也较多。
术中证实本组有6例胆囊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胆囊周围积液量最少约40ml,最多达350ml。
只有5例观察到胆囊与肝之间的细条状液性暗带,其回声较近于低回声,大部分未观察到,原因是
渗出量很少,以及肠气干扰等原因,以及扫查不细致全面造成。
本组胆囊内除有结石外,均弥漫充满中等或高回声的粗糙光点或团块,不随体位移动,不产生分层,手术证实为稠厚的胆汁或脓性以及胆囊壁纤维碎片等。
有资料报道此特征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特征性改变。
如果合并有产气杆菌感染,胆囊腔或壁内存在气体回声,伴有不稳定的声影或“彗星尾”征。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系单纯性胆囊炎进一步发展,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起初发病时,胆管梗阻,内压力升高,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炎症继
续发展可累及胆囊壁的全层,胆囊内压力继续升高,压迫胆囊壁致
血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坏死,形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本组提示胆囊结石,总胆管梗阻所造成的胆囊管梗阻,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本组急性胆囊炎的诊断率100%,但仅8例诊断为坏疽性胆囊炎,
其原因是有的患者肥胖,腹腔胀气较多,胆囊显示欠清晰。
彩色血流:本组15例资料表明,急性胆囊炎的胆囊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非急性炎症组及正常对照组,这与胆囊急性炎症,胆囊壁
水肿、增厚、血管充血扩张,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增加的病理生理特
征相符合。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时,血流明显减少或无血流信号,这是由于急
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内压力持续升高,胆囊极度肿大,张力增高,囊壁变薄,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同样情况也出现在慢性胆囊炎时,其鉴别要点是结合二维声像图特点可鉴别。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一旦穿孔可危及生命,早期虽无穿孔,但因全
层坏死、渗出,随时有穿孔的可能,只有早期手术才能防止病情恶化,因此,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二维声像图结合彩色血流参数作出早期诊断,为指导临床的治疗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