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超声检查规范

合集下载

简述胆囊的常规超声观察内容

简述胆囊的常规超声观察内容

简述胆囊的常规超声观察内容
胆囊的常规超声观察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胆囊的形态和大小:观察胆囊的轮廓是否清晰,形态是否规则,胆囊壁是否光滑。

胆囊
的大小可通过长径和横径来测量。

2.胆囊壁厚度:正常胆囊壁厚度一般在2mm左右,超过3mm则提示胆囊壁增厚。

3.胆囊内胆汁透声性:正常胆汁透声良好,当胆汁淤积或胆囊炎时透声性变差。

4.胆囊内有无结石或占位性病变:结石或占位性病变的形态、大小、数量和位置等信息需
详细记录。

5.胆囊周围有无积液或淋巴结肿大等征象,这些征象可能提示胆囊炎或恶性肿瘤。

6.胆囊收缩功能:通过脂肪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是否正常,有助于判断胆囊的功能状
态。

7.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胆囊及周边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病变。

胆囊测量标准值

胆囊测量标准值

胆囊测量标准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胆囊是人体内一个小囊状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

胆囊在人体中的位置比较特殊,位于肝脏的下方,是一个重要的器官。

对于胆囊的测量标准值一直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通过对胆囊的测量可以更好地了解胆囊的健康状况以及检测一些相关疾病。

胆囊的测量一般是通过超声检查来进行的,通过超声波来观察胆囊的形态和大小。

一般来说,胆囊的正常大小是在2.5cm-10cm之间,而正常容量是30-50毫升。

通过测量胆囊的大小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健康状况。

胆囊的测量标准值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人群中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男性的胆囊稍微大一些,而女性的胆囊稍微小一些。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胆囊的大小要小一些,而在成年人中,胆囊的大小则比较稳定。

胆囊的大小还受到人体的营养状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饮食不均衡或者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导致胆囊的大小异常。

一些疾病如胆囊炎、胆囊结石等也会影响胆囊的健康。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一般会结合超声检查和病史等综合评估来判断胆囊的健康状况。

通过测量胆囊的大小可以更好地了解胆囊的功能和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进而提前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胆囊的测量标准值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胆囊的测量标准值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通过对胆囊的测量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医生在进行相关检查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综合评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胆囊测量标准值】对于医学研究和诊断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进展和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胆囊是人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位于肝脏下方,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而测量胆囊的大小和形态对于了解个体的胆囊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胆囊的测量标准值也备受医学界关注。

胆囊的大小和形态因人而异,一般通过超声波检查来测量。

胆囊超声检查规范

胆囊超声检查规范

胆囊与胆道【检讨办法】(一).患者预备1.患者须禁食8h以上,凌晨空肚检讨较为合适.2.须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讨.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前提限制,可在亲密不雅察下及时进行检讨.5.一般胆囊检讨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落后行.(二).仪器前提:及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体系检讨,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讨类似,以能清楚显示不雅察部位的胆系构造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后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MHz,小儿可选用5~7MHz.不雅察胆囊血流旌旗灯号时须要随时调节聚焦区.黑色显示规模.敏锐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清除伪像.(三).扫查办法1.应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况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进步胆管显示率.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竖直,显示胆囊纵轴断面.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隔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阁下支及其腹侧伴行的阁下肝胆管.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累于胆道四周的肠气移开,更清楚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检讨内容】(一).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滑腻.(二).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三).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实验不雅察胆囊压缩功效.(四).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大,扩大程度.规模.部位.(五).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大.【正常胆囊及参考值】(一).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卵形.胆囊壁滑腻,胆囊内胆汁为无反响,透声性好.(二).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地位较深,临近门脉右支.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临近腹前壁.(三).超声测量1.正常胆囊的长径一般不超出8.5cm,前后径数不超出3.5 cm;前后径对胆囊张力的反应较长径更有价值.2.正常胆囊壁厚度空肚状况下不超出2.5mm,测量时探头必须垂直于胆囊壁,不然会产生胆囊壁增厚的假象.【正常胆道及参考值】(一).肝内胆管,左.肝管在门脉阁下支的前方,内径在2mm以下;正常肝内胆管二级以上分支超声难以清楚显示.(二).肝外胆管,声像图上肝外胆管大致分为高低两段;上段紧贴于门静脉腹侧与之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前方为胃十二指肠,胆管下段延长进入胰头背外侧.下段胆管因为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不轻易清楚显示.正常人肝外胆管上段内径不超出5.0mm,下段内径不超出8mm,高龄者有增宽趋向.【留意事项】(一).胆囊壁增厚呈双层,不是急性胆囊炎特有的表示,肝硬化归并低蛋白血症和腹水.急性重症肝炎时都可消失.(二).初期单纯性胆囊炎超声表示不典范.胆囊稍增大,囊壁轻度增厚.(三).化脓性胆管炎归并胆囊炎时,胆囊不大,仅显示囊壁增厚.隐约,内有沉积物.胆囊壁外肝组织有低反响带可能为轻微胆囊炎的炎性渗出.(四).胆囊结石易误诊的罕有于以下:1.胆囊内炎性沉积物或陈旧的浓缩胆汁等易误诊为泥沙样结石.2.当结石不大或嵌顿于胆囊颈管时轻易漏诊.3.位于近肝门部的肝外胆管结石误以为胆囊结石.4.胆囊颈管部结石.粘连瘢痕组织.癌肿.胆囊颈部淋凑趣钙化灶等易误诊为胆管结石.5.肝胆管积气及后方多重反射易误诊为结石声影,应留意辨别.6.胆总管末尾的癌肿.蛔虫尸首碎块和黏稠胆汁.脓性胆汁.胆管乳头部溃疡炎症等也有同结石类似的超声表示.(五).胆囊气性坏疽,胆囊增大,囊壁明显增厚,囊内含有气体,后方显示不清.(六).或胃切除术后,罕有胆囊增大伴沉积物反响,但囊壁不增厚无压痛,有助于辨别.(七).轻度慢性胆囊炎声像图无特异性,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常显示不清.超声诊断艰苦.(八).胆囊炎增殖型需与胆囊癌的厚壁型.胆囊腺肌样增生症辨别.(九).结石的胆囊轮廓不清楚,仅见胆囊前壁的弧形高反响,伴广大声影,看不到结石轮廓,呈典范的“WES”征.(wall echo shadow,囊壁反响的正影)超声检讨中易误诊为“WES”征有下列情形:1.钙胆汁或钙化胆囊声像图显示为高反响带,厥后伴随清楚的声影,胆囊内腔不克不及显示,辨别艰苦.2.胆囊过小或先天缺如,肝门临近含气的胃肠道易误诊为胆囊充满结石.3.胆囊切除术后瘢痕组织或胆囊窝纤维化,应联合病史诊断.(十).胆囊结石归并胆囊癌的发病率高,较多结石高反响团及声影掩饰肿瘤是漏诊的重要原因.实块性胆囊癌有时与肝癌不轻易差别.1.突到胆囊腔,肿物似与门静脉右支接近;2.内有结石强反响;3.来自胆囊动脉,应高度提醒胆囊癌.(十一).肝表里胆管扩大程度不克不及作为辨别良恶性梗阻的根据.(十二).肝外胆管扩大是超声检讨梗阻性黄疸的敏锐指标.胆管的扩大先于临床黄疸消失.(十三).梗阻程度断定1.总管扩大是下端梗阻的靠得住根据.2.外胆管正常或不显示而肝内胆管或阁下肝管仅一侧扩大提醒上段肝门部壅塞.3.多半情形下胆囊与胆总管的张力状况是一致的,即胆囊增大提醒下段壅塞,胆囊不大相符上段壅塞.4.有时胆囊与胆总管处于抵触的张力状况,提醒胆囊颈部壅塞或胆囊本身消失病变.胆囊是否增大不克不及作为断定梗阻程度的标记.。

胆囊超声检查规范

胆囊超声检查规范

胆囊与胆道【检查方法】(一)、患者准备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 (二)、仪器条件:实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系统检查,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查相似,以能清晰显示观察部位的胆系结构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效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MHz,小儿可选用5~7MHz。

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随时调节聚焦区、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消除伪像。

(三)、扫查方法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隔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检查内容】(一)、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二)、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三)、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四)、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

(五)、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一)、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二)、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

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

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

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标准胆囊脂餐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技术对胆囊进行检查,以评估胆囊功能和结构的正常与否。

在进行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步骤,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进行胆囊脂餐试验超声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疾病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在询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过敏史或其他禁忌症,以避免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其次,进行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时,需要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姿势,并且胆囊处于最佳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保持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以便于超声探头对胆囊进行充分的观察。

在调整患者姿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过度移动或压迫患者,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接着,医务人员需要准备好超声设备,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探头和频率。

在进行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时,需要注意调节超声设备的增益、深度和焦点等参数,以获得清晰的胆囊影像。

同时,还需要注意超声探头与患者皮肤的接触,确保超声波能够顺利传输并获得准确的影像。

在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对胆囊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包括胆囊的形态、大小、壁厚、内容物等方面的表现。

需要注意观察胆囊内是否有结石、息肉或其他异常,以及胆囊壁是否增厚、光滑等情况。

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调节超声探头的位置和角度,以获得不同方向和截面的胆囊影像,以全面评估胆囊的情况。

最后,在进行胆囊脂餐试验超声后,医务人员需要对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检查结果,医务人员可以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或建议,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胆囊脂餐试验超声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方法,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要求较高。

在进行检查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标准和步骤,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诊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超声诊断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超声诊断

三.超声检查技术
1
1.病人准备(?):
空腹8小时以上;
检查前24h内少食油腻食物或 清淡饮食。
禁止服用影响胆囊收缩的药物
(阿托品及利胆素等)。
2
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及 胆系造影2-3日后进行。
2.体位:仰卧位(最常用体位)、 左侧卧位、坐位及半坐位等。
三.超声检查技术
3.仪器:常用凸阵及矩阵探头, 成人选用频率为3.5MHz的探头, 肥胖者用2.5MHz,儿童和消瘦者 用5.0MHz的探头。
③小结石型(IIIa型)
④泥沙型(IIIb型)
1
超声表现:胆囊腔内显示细小 颗粒强回声堆积于胆囊后壁及 底部,后方声影不明显,可随 体位改变缓慢移动。
2
超声表现:胆囊腔内显示粗大 颗粒强回声堆积,呈泥沙样, 后方伴宽声影明显,可随体位 改变移动。
其他类型的结石
1
胆囊颈部结石
2
胆囊壁内结石 (彗星尾征)
粗大光点,呈“云雾状”
慢性胆囊炎
无明显变化或轻度增大,少 数可萎缩,出现“WES”征 增厚、毛糙,回声增强

墨菲征
阳性
阴性
其他表现
多伴有嵌顿型结石
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 胆囊收缩功能差
“双边影”: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其间出 现断续或连续的弱回声带。
1
2
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1
2
1
胆囊结石
思考:
如果结石发生在胆管内, 超声应该如何诊断?与胆囊 结石如何鉴别?
感谢您与我的共同学习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watching
2
2
胆囊息肉样病变
鉴别诊断 (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声检查胆囊小标准

超声检查胆囊小标准

超声检查胆囊小标准
通常胆囊在B超下测量的大小,长径多不超过8.5cm,前后径小于3.5cm,在空腹状态下胆囊壁一般小于或等于0.2cm,而胆总管内径多小于0.8cm。

通常建议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胆囊B超检查,主要是因为此时胆囊大小相对比较饱满,其内胆汁也比较多,更能够反映胆囊的状态。

因每个人存在一定个体差异性,故进行B超检查胆囊时略有所差异。

如果与上述正常值相比,出现胆囊过大或胆囊过小的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1、胆囊过大:如果胆囊大小明显超过以上数值,比如长径在10cm以上,前后径大于5cm等,则多属于胆囊增大,此时要考虑是功能性还是病理性。

部分群体,如长期禁食者可能会出现胆囊功能性增大,通常进食后可以自行恢复。

而部分人是因为胆囊炎症刺激所致,患者可能会合并胆囊壁毛糙、增厚等表现,严重者会呈现双边征,是诊断胆囊炎、胆囊增大的辅助检查特点。

此时要注意胆囊炎是否有相关诱因,若存在则需及时控制诱因,并给予相应治疗;
2、胆囊过小:如果被检查者胆囊比较小,明显小于上述范围,也要引起重视。

部分人群在餐后,胆囊会把胆汁排出,本身也会比较小。

但如果在餐前胆囊仍然较小,比如胆囊长径<5cm,要注意是否存在胆囊萎缩比如瓷化胆囊,以及是否合并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疾病。

因此,B超下胆囊过大和过小,都有可能存在相关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在进行胆囊B超检查时,建议至少禁食八小时左右,并且在进行检查前一段时间要保持清淡饮食,尽量避免摄入肥肉、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同时减少摄入洋葱、白萝卜、豆制品等产气较多的食物,以提高检查准确度。

胆囊与胆道超声检查规范

胆囊与胆道超声检查规范

胆囊与胆道超声检杳规范【检查内容】1、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囊壁的厚度、囊壁是否光滑。

2、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占位性病变。

3、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4、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

5、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检查方法】1、病人体位(1)仰卧位:为常规探测体位,检查方便,病人舒适,但胃肠气体干扰多。

右前斜位:患者向左转体450是常用的体位。

此体位可使肝和胆囊向左下移位,扩大肝胆作为超声窗的利用,减少胃肠气体的干扰,从而提高胆囊颈部及肝外胆管的显示率。

(2)坐位或站立位:可使肝、胆囊轻度下移,有利于观察胆囊结石移动和胆囊底部病变,同时可提高总胆管下段的显示率。

2、探测方法(1)右上腹腹直肌外缘纵切:可显示胆囊纵断面,长轴多向左倾斜,沿该轴附近纵断与横断,能显示胆囊与肝脏和肝门的影像解剖。

(2)右肋缘下斜切:探头向右移动可显示右肝门静脉右支、右肝管和胆囊;向左移动,可见左肝、门静脉左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肝管。

(3)右肋间斜切:一般于第6〜第9肋问可获得右肝、胆囊以及门脉右支伴行的右肝管直到肝总管的纵断图像。

(4)右上腹正中旁斜切:为获肝外胆管的纵断图像,往往上段向右斜,下段与脊柱平行或向右曲折,需追踪至胰头。

(5)上腹部横切:可显示胰头背外侧胆总管的横断图像,同时可观察胰头和胰管有无异常,此切面对发现胆总管下端病变是十分重要的切面。

【注意事项】1、探查胆囊颈部结石时应注意采用右前斜位的方法,有利于结石移动至体部。

由于囊壁和结石紧密相接触,其强光团变得不明显,而仅表现为胆囊肿大或颈部有声影。

因此,借助脂餐试验,可了解颈部是否阻塞。

2、改善肝外胆管超声显像的方法:(1)检查时饮水500-700m1,然后右侧卧位或坐位,使胃十二指肠充盈,并在此部位用力向两侧移动探头,把气体推开以显示下段胆管及胰头,并做总胆管的横切扫查,可较快发现病变。

(2)膝胸卧式:用探头反复挤压胆管部位腹壁,可使胆管下段的结石上移而容易显示,也有利于对无声影和弱声影的结石或肿瘤鉴别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与胆道
【检查方法】
(一)、患者准备
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

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

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

(二)、仪器条件:实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系统检查,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查相似,以能清晰显示观察部位的胆系结构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效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MHz,小儿可选用5~7MHz。

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随时调节聚焦区、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消除伪像。

(三)、扫查方法
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

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隔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检查内容】
(一)、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

(二)、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三)、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四)、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

(五)、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
(一)、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

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二)、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

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三)、超声测量
1、正常胆囊的长径一般不超过8.5cm,前后径数不超过3.5 cm;前后径对胆囊张力的反映较长径更有价值。

2、正常胆囊壁厚度空腹状态下不超过2.5mm,测量时探头必须垂直于胆囊壁,否则会产生胆囊壁增厚的假象。

【正常胆道及参考值】
(一)、肝内胆管,左、肝管在门脉左右支的前方,内径在2mm以下;正常肝内胆管二级以上分支超声难以清晰显示。

(二)、肝外胆管,声像图上肝外胆管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紧贴于门静脉腹侧与之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前方为胃十二指肠,胆管下段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

下段胆管由于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不易清晰显示。

正常人肝外胆管上段内径不超过5.0mm,下段内径不超过8mm,高龄者有增宽趋势。

【注意事项】
(一)、胆囊壁增厚呈双层,不是急性胆囊炎特有的表现,肝硬化合并低蛋白血症和腹水、急性重症肝炎时都可出现。

(二)、初期单纯性胆囊炎超声表现不典型。

胆囊稍增大,囊壁轻度增厚。

(三)、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炎时,胆囊不大,仅显示囊壁增厚、模糊,内有沉积物。

胆囊壁外肝组织有低回声带可能为严重胆囊炎的炎性渗出。

(四)、胆囊结石易误诊的常见于以下:
1、胆囊内炎性沉积物或陈旧的浓缩胆汁等易误诊为泥沙样结石。

2、当结石不大或嵌顿于胆囊颈管时容易漏诊。

3、位于近肝门部的肝外胆管结石误认为胆囊结石。

4、胆囊颈管部结石、粘连瘢痕组织、癌肿、胆囊颈部淋巴结钙化灶等易误诊为胆管结石。

5、肝胆管积气及后方多重反射易误诊为结石声影,应注意鉴别。

6、胆总管末端的癌肿、蛔虫尸体碎块和黏稠胆汁、脓性胆汁、胆管乳头部溃疡炎症等也有同结石相似的超声表现。

(五)、胆囊气性坏疽,胆囊增大,囊壁显著增厚,囊内含有气体,后方显示不清。

(六)、或胃切除术后,常见胆囊增大伴沉积物回声,但囊壁不增厚无压痛,有助于鉴别。

(七)、轻度慢性胆囊炎声像图无特异性,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常显示不清。

超声诊断困难。

(八)、胆囊炎增殖型需与胆囊癌的厚壁型、胆囊腺肌样增生症鉴别。

(九)、结石的胆囊轮廓不清晰,仅见胆囊前壁的弧形高回声,伴宽大声影,看不到结石轮廓,呈典型的“WES”征。

(wall echo shadow,囊壁回声的正影)超声检查中易误诊为“WES”征有下列情况:
1、钙胆汁或钙化胆囊声像图显示为高回声带,其后伴有清晰的声影,胆囊内腔不能显示,鉴别困难。

2、胆囊过小或先天缺如,肝门附近含气的胃肠道易误诊为胆囊充满结石。

3、胆囊切除术后瘢痕组织或胆囊窝纤维化,应结合病史诊断。

(十)、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的发病率高,较多结石高回声团及声影掩盖肿瘤是漏诊的主要原因。

实块性胆囊癌有时与肝癌不易区别。

1、突到胆囊腔,肿物似与门静脉右支接近;
2、内有结石强回声;
3、来自胆囊动脉,应高度提示胆囊癌。

(十一)、肝内外胆管扩张程度不能作为鉴别良恶性梗阻的依据。

(十二)、肝外胆管扩张是超声检查梗阻性黄疸的灵敏指标。

胆管的扩张先于临床黄疸出现。

(十三)、梗阻水平判断
1、总管扩张是下端梗阻的可靠依据。

2、外胆管正常或不显示而肝内胆管或左右肝管仅一侧扩张提示上段肝门部阻塞。

3、多数情况下胆囊与胆总管的张力状态是一致的,即胆囊增大提示下段阻塞,胆囊不大符合上段阻塞。

4、有时胆囊与胆总管处于矛盾的张力状态,提示胆囊颈部阻塞或胆囊本身存在病变。

胆囊是否增大不能作为判断梗阻水平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