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离子注入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程分布: 平均投影射程Rp, 标准偏差Rp, 横向标准偏差R
离子注入相关理论基础
LSS理论——对在非晶靶中注入离子的射程分布的研究
1963年,Lindhard, Scharff and Schiott首先确立了注入离 子在靶内分布理论,简称 LSS理论。 该理论认为,注入离子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彼此独 立的过程 (1) 核碰撞(nuclear stopping)
注入前把晶片送入热管炉热氧化生长一层20~40nm的二氧化硅,防止
沟道效应。
Ion Implanter
Photograph courtesy of Varian Semiconductor, VIISion 80 Source/Terminal side
离子注入设备
中科院沈阳科仪
真空室尺寸:Φ1000×1200 漏 率: <3.75×10-7 Pa· L/S 真空室极限真空度:3.75×10-5 Pa
5.3 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PBII)基本原理
原理:
采用热阴极、射频(RF)、电子回旋共振(ECR)、 金属蒸汽真空放电(MeVVA)等方法产生弥漫在整
个真空室内PBII所需的等离子体,使工件直接湮灭
在等离子体中。形成鞘层后,以工件为阴极,真空 室壁为阳极,施加一高压脉冲,工件表面附近电子
被逐出,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加速,射向工件表
(2) 电子碰撞 (electronic stopping)
阻止本领(stopping power):材料中注入离子的能量损 失大小。
核碰撞
核碰撞:能量为E的
一个注入离子与靶 碰撞参数 p≤r1+r2 原子核碰撞,离子 能量转移到原子核 上,结果将使离子 改变运动方向,而 靶原子核可能离开 原位,成为间隙原 核阻止本领 子核,或只是能量 能量为E的注入离子在 增加。 单位密度靶内运动单
面并注入工件表面。
上图是PBⅡ装置示意图。设备由真空室、进气系统、等离子体源、
等离子体、真空泵系统、电绝缘工件台和脉冲高压电源组成。
在PBⅡ加工时,先将工件置于真空室内,由于等离子体中电子的
运动速度远大于正离子速度,因此由于热运动而随机投向工件表面
的电子流量要比正离子大得多,于是将形成近工件表面处富集电子 而近等离子体侧则富集正离子所谓Langmuir鞘层。然后以工件为 阴极,真空室壁为阳极,施加一高电压脉冲。在此瞬时,工件表面 附近电子被逐出,而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加速,射向工件表面并 注入工件表面。
目前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已不仅局限于气体介 质的离子注入(GaPBⅡ),而且可以进行金属的 注入(MePBⅡ),以及金属和气体离子多元离子
复合注入。通常MePBⅡ的设备要比GaPBⅡ的
复杂;其金属离子往往大于一价,而GaPBⅡ的 离子一般为一价或半价;而且MePBⅡ能提供 较大的剂量,高斯浓度分布不明显。因此气体 介质和金属离子的PBⅡ技术尚存在一定区别。
离子注入工艺技术
离子注入法能用对离子束电流量及电压的控制来改变掺杂的浓度与深度, 已取代传统的热扩散工艺,成为超大规模IC最主要的掺杂工艺。 电流范围:中电流1~2mA;高电流10~30mA 能量范围:10~200KeV 工艺参数:杂质种类、杂质注入浓度、杂质注入深度 设备参数:弧光反应室的工作电压与电流、热灯丝电流、离子分离装置 的分离电压及电流、质量分析器的磁场强度、加速器的加速电压、扫 描方式及次数 注入离子浓度由离子束的电流、晶片经离子束扫描的次数和速度等决定。
注入层薄,会产生缺陷,甚至非晶化,必须经高温退火加以改进 设备相对复杂、相对昂贵(尤其是超低能量离子注入机) 有不安全因素,如真空室、高压、有毒气体
离子注入过程是一个非平衡过程,高能离子进入靶后不
断与原子核及其核外电子碰撞,逐步损失能量,最后停
下来。停下来的位置是随机的,大部分不在晶格上,因 而没有电活性。
位长度时,损失给靶 原子核的能量。
dE Sn E dx n


EOR damage(射程终点损伤)
Courtesy Ann-Chatrin Lindberg (March 2002).
影响注入离子分布的因素
实际上高能离子入射到衬底时,一小部分 与表面晶核原子弹性散射,而从衬底表面 反射回来,未进入衬底,这叫背散射现象.
度由注入杂质离子的数目(剂量)决定
离子注入的基本过程
将某种元素的原子或携带该
元素的分子经离化变成带电 的离子
在强电场中加速,获得较高
的动能 注入材料表层(靶)以改变
这种材料表层的物理或化学
性质
离子注入特点


各种杂质浓度分布与注入浓度可通过精确控制掺杂剂量(1011-1017 cm-2)和能量(5-500 keV)来达到,均匀性及重复性很好 同一平面上杂质掺杂分布非常均匀(±1% variation across an 8’’ wafer) 非平衡过程,不受固溶度限制,可做到浅结低浓度 或深结高浓度 注入元素通过质量分析器选取,纯度高,能量单一 低温过程(因此可用多种材料作掩膜,如金属、光刻胶、介质);避 免了高温过程引起的热扩散;易于实现对化合物半导体的掺杂(高温 热扩散时化合物组分会变化); 横向效应比气固相扩散小得多,有利于器件尺寸的缩小 结合牢固,无黏附破裂或剥落等问题
离子注入应用:
注入的粒子流:
• 非金属元素:N、C、B等;
• 耐蚀抗磨金属元素:Ti、Cr、Ni等;
• 固体润滑元素:S、Mo、Sn、In等; • 耐高温元素:Ir
• 其它: 稀土元素
5.2离子注入原理
R:射程(range) 离子在靶内的总路 线长度 Xp:投影射程(projected range) R在 入射方向上的投影
第5章
离子注入
内容
5.1 概述
5.2 离子注入原理
5.3 等离子体基离子注入(PBII)基本原理 5.4 来自百度文库子渗氮基本原理及工艺
5.1 概述
什么是离子注入
离化后的原子在强电场的加速作用下,注射进入靶材料的表层,以改变这种
材料表层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掺杂深度由注入杂质离子的能量和质量决定,掺杂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