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新课标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教学方法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用具:弹簧秤、牛顿第三定律传感器、绳子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验一:用手拉弹簧称(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实验二:用左手掌心压迫右手食指,用右手掌心压迫左手食指。
(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观看:两个带磁铁的小车倒退的图片观看:两弹簧秤互拉图片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1.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
实验:两个弹簧秤互拉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教师活动: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82 页做一做)。
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
你得到了那些结论?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总:(1)、作用力与反作用等大反向。
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的教学案例

21 第 O 0 0年 9期
总第 15 期 8
实验方案 : 拉动木块在木板 上滑动 , ① 读出弹簧秤 的示 数; ②保持接 触面不变 , 变压力 , 拉动木 块在木 板上滑 改 再
教 学设 计
其 中 叫做动摩擦 因数 ,无单位 ,跟接触面 的性质有
关。
动 , 出弹簧秤 的示数 ; 读 ③保持 压力不变 , 用毛 巾包住木 板 , 拉动木板在毛 巾上滑动 , 出弹簧秤的示数 。 读
师: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必须 同时满足才会产生摩擦力。
那么 , 产生的摩擦力沿什么方向呢?能举例说明吗?
( 生 回答 ,接触面 , 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的方 向相反。
生: 接触 面上 的压力 、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接触面积 的大
板 书 : 个 相 互 接 触 的物 体 , 它 们 发 生 相 对 运 动 或 具 两 当
数有什么变化 。) 师: 为了方便 读数 , 可以采用图 l 装置 , 固定弹簧秤 , 用 手 向外缓慢地拉木板 , 使木块随木板一起移 动。 问 : 请 ①木块 和木板之 间有相对运动吗? 此时木块受不受摩擦力作用? ②
新 校 罔理 沦版
XfiYII【la . a li.tB l o b1. r X i ii I " l
教 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 摩擦力》 的教学案例
郝 宗姝
( 烟台市第 四中学 , 山东 烟台 240 ) 6 00
【 课题引入 】
实验 : 两本 书一页一 页交叉 、 将 压好 , 提起一本 书的书
( ) 究摩 擦 力的 大 小 二 探
师: 我们主要研究 前两种 , 两种摩擦力的大小跟什 么 这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前言为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引导中学学科教学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我们组织编写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修手册》。
这套丛书按新课程结构编排共分15册,本册为物理分册。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论,主要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科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物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第二部分为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汇集了17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设计与案例,这些“设计”都是根据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设计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
每个“设计”有“课标要求”、“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还有“专家点评”。
第三部分为高中物理新课程课例实录,选配了4个典型课例,其中包括“概念课”、“规律课”、“探究课”和“活动课”,并对这些课例进行分析与点评,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设计。
本书把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用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优秀课堂教学范例,结合理论和实践,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这套丛书主编吴惟粤,副主编李文郁、吕伟泉。
本书主编姚跃涌,编写人员张军朋、刘雄硕、宁革、洪丹、何晋中、胡志坚、刘同胜、陈拱忠、李镇滔、陈旭、苏剑青、黎炬、张增慧、黄重创、刘志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存在缺点和不足,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2005年2月目录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目录第一部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论(1)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2)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20)三、高中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28)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46)第二部分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47)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8)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55)三、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62)四、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73)五、探究自由落体运动(81)六、探究自由落体运动(89)七、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95)八、研究摩擦力(101)九、力的等效与替代(109)十、力的合成与分解(116)十一、力的合成与分解(125)十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34)十三、牛顿第三定律(143)十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51)十五、超重和失重(158)十六、测物体运动加速度(168)十七、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178)第三部分高中物理新课程课例实录(186)一、超重和失重(概念课)(187)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课)(188)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课)(189)四、测物体运动加速度(活动课)(190)“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动身,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
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同学力量的提高和对学问的迁移、灵敏运用赐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一起看看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欢送查阅!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4、5节的内容,本节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静电现象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动身,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
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同学力量的提高和对学问的迁移、灵敏运用赐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同学已学习了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学问,对本节的学习已具备根底学问,但不够深化,仍需要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育和提高。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同学的终身进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进展性、和谐性)、本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性、探究性、规律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和所教同学的学习根底(学问构造、思维构造和认知构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问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娴熟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UAB?WAB进展相关计q算。
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A??B,电势与零势面的选取有关,知道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的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同学已经把握的学问进展类比、概括,讲解并描述新学问,培育同学对新学问的自学力量,以及抽象思维力量。
通过与前面学问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课题:《内能》姓名:***科目:物理学校:富源县第一中学《内能》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背景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不感兴趣,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学生建立学习知识兴趣的一课,也是让学生理解分子动能、势能与内能关系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知识提供铺垫。
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内能现象的了解。
故本节课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内能有关的现象。
分子动能、势能与内能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分子物理也是我们物理学科的重要板块,本章节的安排恰当地将物理相关的研究方法浅显易懂的传授给学生。
该班为一个理科普通班,学生的基础较差。
在设计本章的教学时,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尽量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内容来讲解理论知识,课件中的图片,视频课件演示等帮助我达到目标。
学生可根据提示在课前预习,把握自己的得失点,课堂上跟随老师的课件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再辅以相应联系。
我相信,学生对于此节关于内能的理解会很准确。
课题:内能教学设计思想一、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内能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内能知识的生活体验。
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二、在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动画演示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应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调查、准备教师提出问题:1、宏观上物体存在着动能,那么分子是否存在呢?2、宏观物体存在着势能,分子之间是否也存在势能?3、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与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不是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各种渠道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引入新课教师: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都学过那几种形式的能?学生:动能、势能、化学能……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在初中曾学过物体的内能,今天我们来更加深入的学习物体的内能。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光的折射》【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然后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
本小节重点应放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
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
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
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因为vcn,所以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都大于1。
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光的折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反而小于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4.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目标: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3.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案例针对的是高中物理课程,以“力学”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任务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通过实验、案例、问题探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对象为我国优秀的高中生,他们在学术上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这些学生在学习方法、团队合作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为开展复杂且有深度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物理概念及其公式。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4)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问题求解的能力,如运用代数、几何、微积分等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物理原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通过物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4)教育学生遵循科学道德,严谨治学,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增进人际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
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
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
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
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
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
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实施过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块磁钢,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钢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层高的硬币积木。
2、演示“磁悬浮”小实验
师:以上两实验的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具体的奥妙在那里呢?
学生非常新奇,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猜测各种原因,激起学生学习磁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