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分子的立体结构3(1)

选修三二共价键一时优秀教案

共价键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键地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地离子键或共价键地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地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说出δ键和π键地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σ键和π键地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σ键和π键地特征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键?物质地所有原子间都存在化学键吗?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思考,填写下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地区别 比较项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 概念 达到稳定结 构地途径 构成微粒 构成元素 表示方法电子式:(以NaCl为例) 离子化合物地结构: NaCl地形成过程: 以HCl为例: 结构式:H—C1 电子式:: HCl地形成过程: 一、共价键 1.共价键地形成条件和本质 定义:间通过形成形成共价键. 2.共价键地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地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地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讨论交流]列表比较σ键和π键 键型 项目 σ键π键

成键方向电子云形状牢固程度 成键判断规律共价单键全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叁键中一个σ键,另两个为π键 【科学探究】1.已知氮分子地共价键是三键(N三N),你能模仿图2—1、图2—2、图2—3,通过画图来描述吗?(提示:氮原子各自用三个p轨道分别跟另一个氮原子形成1个σ键和两个π键 例1:画出下列物质地电子式,并指出其中地化学键类型 NH3 H2O2 NaCl MgCl2 Na2O2 NaOH 【科学探究】2.钠和氯通过得失电子同样形成电子对,为什么这对电子不被钠原子和氯原子共用形成共价键而形成离子键呢?你能从电子地电负性地差别来理解吗?讨论后填写下表: 原子Na Cl H Cl C O 电负性 电负性之差 (绝对值) 0.9 结论: 形成条件:(1) 两原子相同或相近 (2) 一般成键原子有 (3) 成键原子地原子轨道在空间上发生重叠 【科学探究】3.乙烷:σ键乙烯:σ键π键乙炔:σ键π键 2.共价键地特征: 饱和性:共价键饱和性是指每个原子形成共价键地数目是确定地. 方向性:根据电学原理,成键电子云越密集,共价键越强.要使成键地原子轨道最大程度地重叠,原子轨道必须沿一定方向重叠. 相关知识:画出s、p电子云地示意图 例:下列分子中,原子地最外层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地是() A.CO2 B.PCl3 C.PCl5 D.SO2 E.NO2 F.SO3 G.H2O2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2.1《共价键》word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说出δ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NaCl、HCl的形成过程 [设问] 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HCl中H、Cl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如何重叠?例:H2的形成 [讲解、小结] [板书]

1.δ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 a.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 轴对称图形。 b.种类:S-Sδ键 S-Pδ键 P-Pδ键 [过渡] P电子和P电子除能形成δ键外,还能形成π键 [板书] 2.π键 [讲解] a.特征:每个π键的电子云有两块组成,分别位于有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3.δ键和π键比较 ①重叠方式 δ键:头碰头 π键:肩并肩 ②δ键比π键的强度较大 ②成键电子:δ键 S-S S-P P-P π键 P-P δ键成单键 π键成双键、叁键

4.共价键的特征 饱和性、方向性 [科学探究] 讲解 [小结] 生归纳本节重点,老师小结 [补充练习]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键是一种作用力 B.化学键可以是原子间作用力,也可以是离子间作用力 C.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部 D.化学键存在于分子之间 2.对δ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δ键不属于共价键,是另一种化学键 B.S-Sδ键与S-Pδ键的对称性相同 C.分子中含有共价键,则至少含有一个δ键 D.含有π键的化合物与只含δ键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同3.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A.I2 B.BaCl2 C.H2SO4 D.NaOH 4.下列化合物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 A.KNO3 B.BeCl C.KO2 D.H2O2 5.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H2、N2、HCl、H2O 6.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HCl、NaBr、MgF2、Na2S、CO2 [答案] 1.D 2.A3.C4.AC5.略6.略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化学电源教案

化学电源 一、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分析 1.教材及课标相关内容分析前一节已经学习了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碱性锌锰电池、蓄电池和燃料电池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化学电源的发展以及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2.学生分析:前的第一课时学习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3.我的思考:通过视频、学生讨论、交流等方式导出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各种电池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依次的分析,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电池的缺陷,既增强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应变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对原电池原理的进一步理解。 二、体现观念建构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会判 断电池的优劣。 2.过程与方法:本设计以开放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辅助以视频、讨论、归纳等手段,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增强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化学电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环境保护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及处理策略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是教学重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是教学难点。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参与收集有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材料,视频展示、课堂讨论交流以及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将各类电池的结构特点、反应原理、性能、以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主动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进行建构。 四、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整体思路与教学结构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山东临清高二化学选修教学案:第四章第二节 化学电源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三中学科化学编写人徐山河审稿人张磊 第二节化学电源 一、教材分析 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本节的教学是理论知识在实 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生 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 适用范围。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2)认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几类化学电池; (3)会书写常用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难点: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 在化学2中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前一节又已经学过原电池的基本内容,知道原电池的定义,形成条件,简单得电极反应等,所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电源的知识。学生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关数据的分析和得出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五、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与启发讨论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一、化学电池的种类 介绍化学电池的种类: 【指导学生交流】1.干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简称,在一般手电筒中使用锌锰干电池,是用锌皮制成的锌筒作负极兼做容器,中央插一根碳棒作正极,碳棒顶端加一铜帽。在石墨碳棒周围填满二氧化锰和炭黑的混合物,并用离子可以通过的长纤维纸包裹作隔膜,隔膜外是用氯化锌、氯化铵和淀粉等调成糊状作电解质溶液;电池顶端用蜡和火漆封口。在石墨周围填充ZnCl2、NH4Cl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O2作去极化剂吸收正极放出的H2,防止产生极化现象,即作去极剂,淀粉糊的作用是提高阴、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 复习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为σ键和π键。 3. 说出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性质,知道了大多数原子是会构成分子。那么原子是如何构成分子的呢?通过必修二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之间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共价键。 [板书]第一节共价键 [复习] 请大家回忆如何用电子式表示H2,HCl,C12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 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生讨论] 讨论H2,HCl,C12 的共同点。 ]板书]一.共价键的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 [师生互动]“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不可能有H3,H2Cl和Cl3分子,这表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此句话的含义。 [总结]共价键的饱和性: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H 原子、Cl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2、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H2Cl、Cl3分子。 [设问]我们在第一章学习了H原子1s原子轨道是球形,那么当两个氢原子形成氢分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的是如何重叠的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本,用橡皮泥做出两个S轨道,从数学的角度试试他们有几种重叠方式呢? [师生互动]请学生讲讲他们的想法。 [阅读教材]图2-1

高二化学 化学平衡1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过程 [引言]: 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 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 ....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 物尽可能多 ....地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阅读教材27页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1、可逆反应的概念:在下,既可以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进行的反应。 如: 注意:1、 2、 3、 2、不可逆反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如:H2的燃烧: 酸碱中和: 生成沉淀的发应: 生成气体的反应: 一些氧化还原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思考1:对于不可逆反应存在化学平衡吗?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思考2: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1、化学平衡的建立

类比:溶解平衡的建立:(以蔗糖为例) 开始时: 平衡时: 结论:。 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以CO和H2O (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CO + H2O (g) CO2+ H2 开始浓度0.01 0.01 0 0 一段时间后0.005 0.005 0.005 0.005 如图: 归纳: 反应开始: 反应过程中: 一定时间后: 思考: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是否停止了? 2、化学平衡的定义: 在下的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或保持不变的状态。 3、化学平衡的特征: (1)条件: (2)对象: (3) 等: (4) 动: (5) 定: 4、应用: 例1、可逆反应2NO22NO + O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 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高二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习题

限时练共价键 A级 1.下列分子中的σ键是由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是() A.H2B.HCl C.Cl2D.N2 2.对σ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σ键不属于共价键,是另一种化学键 B.s-s σ键与s-p σ键的对称性相同 C.分子中含有共价键,则至少含有一个σ键 D.含有π键的化合物与只含σ键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同 3.下列物质的分子中既有σ键,又有π键的是() % ①HCl②H2O③N2④H2O2⑤C2H4⑥C2H2 A.①②③B.③④⑤⑥ C.①③⑥D.③⑤⑥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B.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键长越长,分子越稳定 C.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键角越大,分子越稳定 D.在双键中,σ键的键能要小于π键 5.根据等电子原理,下列分子或离子与NO-3有相似结构的是() ①SO3②BF3③CH4④NO2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6.根据下表中所列的键能数据,判断下列分子中最不稳定的是() 化学键H—H H—Cl H—Br Br—Br 键能/(kJ·mol-1),366 C.H2D.Br2 7.下列各组物质化学性质不相似的是() A.HF和H2O B.NH3和PH3 C.CO和N2D.H3O+和NH3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把H2S分子写成H3S分子,违背了共价键的饱和性 ; B.H3O+离子的存在,说明共价键不应有饱和性 C.所有共价键都有方向性 D.两个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可形成多个σ键 9.(1)如图,写出下列价键的名称,并各举一例说明含有这种价键类型的物质。

最新版高二化学选修3共价键测试题(提高篇)

最新版高二化学选修3共价键测试题(提高篇)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根据陈述的知识,类推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是Na2O2,则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是Li2O2 B. NH3和PCl3是等电子体,均为三角锥形结构 C. CO2和SiO2化学式相似,则CO2与SiO2的物理性质也相似 D. 第二周期元素氢化物稳定性顺序是HF>H2O>NH3;则第三周期元素氢化物稳定性顺序也是HCl>H2S>PH3 2、氰气的分子式为(CN)2,结构式为N≡C-C≡N,性质与卤素相似。下列正确的是() A. 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B. 分子中N≡C键的键长大于C-C键的键长 C. 该分子与H2O2分子的空间构型类似 D. 分子中原子的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结构 3、根据等电子原理,等电子体之间结构相似.物理性质也相近。以下各组粒子不能互称为等电子体的是( ) A. CO和N2 B. O3和SO2 C. CO2和N2O D. N2H4和C2H4 4、下列事实不能用键能的大小来解释的是( ) A. 氮元素的电负性较大,但N2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B. 稀有气体一般难发生反应 C. HF、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D. F2比O2更容易与H2反应 5、CH、—CH3、CH都是重要的有机反应中间体,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们互为等电子体,碳原子均采取sp2杂化 B. CH与NH3、H3O+互为等电子体,立体构型均为正四面体形 C. CH中的碳原子采取sp2杂化,所有原子均共面 D. CH与OH-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 6、下列各选项所述的两个量,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①Al原子和N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②Ag+、Cu2+与NH3形成配合物时的配位数③H—F 的键能与H—I的键能④F元素和O元素的电负性⑤N和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A. ①④⑤ B. 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7、下列关于丙烯(CH3—CH =CH2)的说法正确的() A. 丙烯分子有7个δ键,1个π键 B. 丙烯分子中3个碳原子都是sp3杂化 C. 丙烯分子存在非极性键 D. 丙烯分子中3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8、根据等电子原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B3N3H6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 B.B3N3H6分子中存在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

(完整word)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的内容是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难点知识点,这个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我们需要反复理解。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 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 (1)溶解平衡状态的建立:当溶液中固体溶质溶解和溶液中溶质分子聚集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的速率相等时,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达到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①固体溶解过程中,固体的溶解和溶质分子回到固体溶质表面这两个过程一直存在,只不过二者速率不同,在宏观上表现为固体溶质的减少。当固体全部溶解后仍未达到饱和时,这两个过程都不存在了。 ②当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并且两个过程的速率相等,宏观上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2)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①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前提:反应物和产物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体系中,而且在相同条件下,正、逆反应都能自动进行。 ②不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几乎只能向一定方向(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 (3)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前提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一定条件” 通常是指一定的温度和压强。 ②实质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由于速率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所以速率相等基于外界条件不变。 ③标志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浓度没有变化,并不是各种物质的浓度相同。对于一种物质来说,由于单位时间内的生成量与消耗量相等,就表现出物质的多少不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2、化学平衡移动 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浓度、温度、压强)建立起来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化学反应速率,当正反应速率不再等于逆反应速率时,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此过程可表示为: (1)化学平衡移动: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反应条件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并且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程度不同,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平衡受到破坏,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①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υ正>ν逆时,正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各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②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υ正<ν逆时,逆反应占优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各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③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υ正和ν逆都发生变化,如果υ正和ν逆仍保持相等,化学平衡就没有发生移动,各组分的含量从保持一定到条件改变时含量没有变化。 (3)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反应物的浓度降低; 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产物的浓度增大;

分子的立体构型(1)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投影展示】CO 2、H 2O 、NH 3、CH 2O 、CH 4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 1、 三原子分子 化学式 结构式 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分子的空间构型 键角 直线形 180° V 形 105° 2、 四原子分子 化学式 结构式 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平面三角形 120° 三角锥形 107° 3、五原子分子 正四面体形 109°28’ 4、其他分子 5、资料卡片 CH 3 COOH C 8H 8 CH 3OH C 6H 6 CH 3CH 2 OH

分子世界如此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常使人流连忘返。 分子立体构型与其稳定性有关。例如,上图S 83像皇冠,如果把其中一个向上的硫原子倒转向下,尽管也可以存在,却不如皇冠是稳定;又如椅式C 6H 6比船式C 6H 6稳定 【问题】1、什么是分子的立体构型? 答: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指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布。 那么分子结构又是怎么测定的呢?可以用现代手段测定。 【阅读】 选修3 P37——科学视野分子的立体结构的测定: 红外线光谱 【问题】 3、 同为三原子分子的CO 2和H 2O ,四原子分子的NH 3和CH 2O ,它们的立体结构却不同,为什么? 分子中的原子 分子立体构型 红外线 分析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PR 模型) 1、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1940年美国的Sidgwick NV 等人相继提出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简称VSEPR 法,该法适用于主族元素间形成的ABn 型分子或离子。 该理论认为:一个共价分子或离子中,中心原子A 周围所配置的原子B (配位原子)的几何构型,主要决定于中 心原子的价电子层中各电子对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a: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① 对于阳离子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电荷数 ② 对于阴离子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电荷数 x :与中心原子相结合的原子数 b :与中心原子相结合的原子能得到的电子数 例如:CO 2: CO 2 孤电子对=1/2(4-2×2) =0 H 2O : O 上孤电子对数=1/2(6 -2×1) =2 CO 32-: C 上孤电子对数=1/2(4 +2 -3×2) =0 学生活动:填写下表内容 分子或离子中的价层电子对在空间的分布(即含孤电子对的VSEPR 模型) 分子真实 构型 中心原子上孤电子对=1/2(a -x b)

2012-2013学年高二化学选修4第四章同步检测4-2化学电源)

第四章 第二节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08·海南高考卷)关于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s)+SO 2-4(aq)=PbSO 4(s)+2e - B .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 C .在充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小 D .在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 4(s)+2e -=Pb(s)+SO 2-4(aq) 【解析】 铅蓄电池的充放电反应为:Pb +PbO 2+2H 2SO 4 PbSO 4+2H 2O ,放 电时Pb 作负极:Pb -2e -+SO 2-4=PbSO 4,在正极上:PbO 2+2e -+4H ++SO 2- 4=PbSO 4+2H 2O ;充电时,H 2SO 4的浓度不断增大,阳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是失去电子而不是得到电子。 【答案】 B 2.科学家近年来研制出一种新型细菌燃料电池,利用细菌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然后将甲烷通入以KOH 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发电。电池负极反应为 ( ) A .CH 4-8e -+8OH -=CO 2+6H 2O B .O 2+4H ++4e -=2H 2O C .CH 4+10OH --8e -=CO 2-3+7H 2O D .O 2+2H 2O +4e -=4OH - 【解析】 甲烷燃料电池的总反应:CH 4+2O 2+2KOH =K 2CO 3+4H 2O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类型,判断出负极通入甲烷,正极通入氧气,故B 、D 错。然后根据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C -4H 4―→C +4 O 2-3,写出1 mol 甲烷转移的电子数,最后根据各原子守恒,配平即可 得负极反应:CH 4+10OH --8e -=CO 2-3+7H 2O ,故A 错,所以正确答案为C 。 【答案】 C 3.镍氢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镉污染的镍镉电池。镍 氢电池的总反应式是12 H 2+NiO(OH) Ni(OH)2。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碱性增强 B .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C .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 D .电池放电时,氢气是负极 【解析】 充电电池在放电时是一个电源(原电池),发生原电池反应,在这个反应方程式中从左到右是放电,根据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所以D 正确, B 错误;而H 2作为电池的负极发生的反应是:H 2-2e -=2H +,溶液中应该是H +浓度增大, OH -浓度减小,所以A 错误;充电反应是从右到左,所以H 2被还原,C 正确。 【答案】 CD 4.(2008·江苏高考卷)镍镉(Ni -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已知某镍镉 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 溶液,其充、放电按下式进行:Cd +2NiO(OH)+2H 2O Cd(OH)2+2Ni(OH)2。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充电时阳极反应:Ni(OH)2-e -+OH -=NiO(OH)+H 2O B .充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C .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不变

高中化学选修4 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化学平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分别是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O2为0.2mol/L B.SO2为0.25mol/L C.SO2、SO3(g)均为0.15mol/L D.SO3(g)为0.4mol/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 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2(g)+I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2、I2、HI的浓度相等 D. I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B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C、D的物质的量的比值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若此时A的转化率为a%,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若x=1,则P>a B.若x=2,则P<a C.若x=3,则P=a D.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和B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A.40%B.50% C.60%D.70% 7.在1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NH3,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2NH3N2+3H2,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2的百分含量为a%。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都不变,分别通入下列初始物质,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2的百分含量也为a%的是() A.3molH2+1molN2B.2molNH3+1molN2 C.2molN2+3molH2D.0.1molNH3+0.95molN2+2.85molH2 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 2SO3(g),起始时SO2和O2分别为20mol 和10mol,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3的物质的量及SO3的转化率分别为() A 10mol 10% B 20mol 20% C 20mol 40% D 30mol 80%

高中化学选修三《共价键》试题

高中化学选修三《共价键》试卷 考查点一 共价键的特征及表示方法 1.原子间形成分子时,决定各原子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的是 ( )。 A.共价键的方向性 B.共价键的饱和性 C.共价键原子的大小 D.共价键的稳定性 答案 B 2.下列表示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 A.H +[··O ····—O ······]2-H + B.H +[··F ······]- C.N ··HHH D.H ··O ···· ,H ·· 答案 D 考查点二 σ键、π键 3.下列有关σ键和π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单键既有σ键也有π键 B.所有的π键都容易打开 C.σ键可沿键轴自由旋转而不影响键的强度 D.π键比σ键重叠程度大,形成的共价键强 解析 单键中只存在σ键,A 项错误;N ≡N 很稳定,其分子中的π键不易 打开,B 项错误;σ键的特征便是轴对称,C 项正确;σ键重叠程度比π键 大,D 项错误。 答案 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π键是由两个p 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的 B.σ键是镜像对称,而π键是轴对称 C.乙烷分子中的键全为σ键而乙烯分子中含有σ键和π键 D.H 2分子中含σ键而Cl 2分子中除σ键外还含有π键 解析 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键为σ键,以“肩并

肩”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键为π键;σ键是轴对称,而π键是镜像对称; 分子中所有的单键都是σ键,双键及三键中均含有σ键和π键。 答案 C 5.下列物质的分子中既有σ键又有π键的是()。 ①HCl②H2O③N2④H2O2⑤C2H4⑥C2H2 A.①②③ B.③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⑤⑥ 解析含双键、三键的物质中既有σ键又有π键。 答案 D 考查点三键参数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B.对双原子分子来说,键能越大,断开时需要的能量越多,该化学键越不牢 固 C.一般而言,化学键的键长越短,化学键越强,键越牢固 D.成键原子间原子轨道重叠越多,共价键越牢固 解析键能越大,断开时需要的能量越多,该化学键越牢固。键长越短,化学键越牢固。 答案 B 7.下列事实能够用键能的大小作为主要依据来解释的是()。 A.常温常压下氯气呈气态而溴单质呈液态 B.硝酸是挥发性酸,而硫酸、磷酸是不挥发性酸 C.稀有气体一般难以发生化学反应 D.空气中氮气的化学性质比氧气稳定 解析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其物质聚集的状态取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无关;物质的挥发性与分子内键能的大小无关; 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无化学键,难以发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它们的价电子层已形成稳定结构;氮气比氧气稳定是由于N2中共价键的键能(946

2.1.2w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共价键练习题

2.1.2w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共价键练习题

2.1.2 1.根据π键的成键特征判断C==C双键键能是C—C单键键能的() A.2倍B.大于2倍 C.小于2倍D.无法确定 2.下列单质分子中,键长最长,键能最小的是() A.H2B.Cl2 C.Br2D.I2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难失去电子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 B.易得到电子的原子所形成的简单阴离子,其还原性一定强 C.分子中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则分子越稳定 D.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4.下列事实不能用键能的大小来解释的是() A.N元素的电负性较大,但N2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B.稀有气体一般难发生反应 C.HF、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D.F2比O2更容易与H2反应 5.已知通常分子中所含的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参考下表中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判断下列分子中,受热时最不稳定的是导学号 09440244() 化学键H—H H—Cl H—Br H—I 键能kJ·mol-1436.0 431.8 366 298.7 A.氢气 6.在白磷(P4)分子中,4个P原子分别处在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结合有关P原子的成键特点,下列有关白磷的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分子的键角为109°28′B.分子中共有4对共用电子对 C.白磷分子的键角为60°D.分子中有6对孤电子对 7.H2和I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H2(g)+I2(g)2HI(g)ΔH=-a kJ·mol-1 已知: (a、b、c均大于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I2和HI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非极性共价键 B.断开2 mol HI分子中的化学键所需能量约为(c+b+a)kJ C.相同条件下,1 mol H2(g)和1 mol I2(g)总能量小于2 mol HI(g)的总能量

福建漳州芦城中学高二化学教案:电化学化学电源苏教版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复习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2.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并能从电极反应的角度认识常见电源的化学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拆分干电池和学会自制简易电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并通过了解电池的化学组成而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化学化学电源的使用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3.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电源的化学原理。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 【教学过程】: 【引言】自从人类掌握了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根据其原理,设计了很多电池,我们称为“化学电源”,如干电池、蓄电池以及供人造地球卫星、宇宙火箭、空间电视转播站使用的高能电池,等等。展示常见化学电源的图片。化学电源有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之分。【板书】一、化学电源的分类:

下面我们就对常见的几种电池的原理进行学习。1、纽扣电池2、锌锰干电池3、铅蓄电池4、氢氧燃料电池(碱性介质)。 【二】、常见化学电源的组成与反应原理: 1、一次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银锌纽扣电池 老师展示打开的普通锌锰干电池,和学生一起认识其内部构造和化学组成。并能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其电极反应。 C(+) 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结构 普通锌锰电池 优缺点:制作简单、价格便宜,但放电时间短、放电后电压下降快。目前在我国碱性锌锰电池正在逐步代替普通锌锰干电池。 碱性锌锰干电池: 负极:(Zn)Zn –2e— = Zn2+ 正极:(MnO2和C)2MnO2+2H2O+2e—==2MnOOH+2OH—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 4.2 化学电源教案

第二节化学电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的区别 (2)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电极反应的 (3)书写理解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掌握三类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比较深刻地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体会能量守恒的意义。在探究三种电池的基础上,学会利用能源与创造新能源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 主要教具 实验仪器药品、多媒体

板书]第二节化学电源 问]什么是化学电池? 回答]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讲]化学电源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等。一次电池的活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用了,如普通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放电后再充电可以使活性物质再生,这类电池可多次重复使用。 板书]一、化学电源 1、化学电源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交流]电池与其他能源相比,其优点有那些? 讲]能量转化率高、供能稳定、可以制成各种大小和形状、不同容量和电压的电池或电池组,使用方便,易于维护,并可在各种环境下工作。 板书]2、化学电源的优点: (1)能量转换效率高,供能稳定可靠。 (2)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同容量和电压的电池和电池组,使用方便。(3)易维护,可在各种环境下工作。 投影]图4-2电池及其用途 问]面对许多原电池,我们怎样判断其优劣或适合某种需要? 讲]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所输出电能的多少,或输出功率大小以及电池储存时间长短。除特殊情况外,质量轻、体积小而输出电能多,功率大储存时间长的电池,更适合电池使用者。 板书] 3、原电池的优劣或适合某种需要判断标准: (1)比能量 (2)比功率 (3)电池的储存时间的长短 展示]几种一次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银锌电池、锂电池等 板书]二、一次电池 讲]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简称,在一般手电筒中使用锌锰干电池,是用锌皮制成的锌筒作负极兼做容器,中央插一根碳棒作正极,碳棒顶端加一铜帽。在石墨碳棒周围填满二氧化锰和炭黑的混合物,并用离子可以通过的长纤维纸包裹作隔膜,隔膜外是用氯化锌、氯化铵和淀粉等调成糊状作电解质溶液;电池顶端用蜡和火漆封口。在石墨周围填充ZnCl2、NH4Cl 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O2作去极化剂吸收正极放出的H2,防止产生极化现象,即作去极剂,淀粉糊的作用是提高阴、阳离子在两个电极的迁移速率。 板书]1、碱性锌锰干电池: 负极(锌筒):Zn +2OH-—2e—= Zn(OH) 2 ; 正极(石墨):正极:2MnO 2+2H 2 O+2e-= 2MnOOH+2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 +2MnO 2+2H 2 O= 2MnOOH+ Zn(OH) 2 讲]正极生成的氨被电解质溶液吸收,生成的氢气被二氧化锰氧化成水。干电池的电压1 5 V —1 6 V。在使用中锌皮腐蚀,电压逐渐下降,不能重新充电复原,因而不宜长时间连续使用。这种电池的电量小,在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气涨或漏液。而今体积小,性能好的碱性锌—锰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