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化学热力学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pV = nRT R---- 摩尔气体常数
在标准状态下,p =101325Pa, T=273.15K
n=1.0 mol时, Vm=22.414L=22.414×10-3m3
R pV nT
1 0 1 3 2 5 P a 2 2 .4 1 4 1 0 m 1 .0 m o l 2 7 3 .1 5 K
焓
H U pV
Q p H 2 H 1 H
(U 2 p 2V 2 ) (U 1 p 1V 1 )
在封闭体系中当发生只做体积功的等压过程时,体系与环境 交换的热Qp等于体系的焓变 H
焓的意义和性质
①焓是状态函数。
H U pV
U,p,V都是状态函数,焓是复合的状态函数,具有能量的 量纲,单位为焦耳(J)。绝对值无法确定。 ② 在封闭体系中发生只做体积功的等压过程,这一特定 条件下:
H (高 温 ) H ( 低 温 )
⑤对于化学反应,等压过程的热 Q p 等于体 -H 系的焓变 Q H H
p 生成物 反应物
H 生成物 H 反应物 , H 0 H 生成物 H 反应物 , H 0
体系吸收热量使焓增加,为吸热反应。
体系放出热量使焓降低,为放热反应。
⑥当过程反向进行时, H 要改变符号。
T环 境 T体 系
T环 境 T体 系
体系吸热,Q>0 系统放热,Q<0
热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计算热一定要与系统与环境 之间发生热交换的过程联系在一起,不能说体系含有多 少热,而只能说体系在某一过程中吸收或放出多少热。
(3)功
体系与环境之间传递的除热以外的其他能量都称为功 ,用符号W表示。
反应热的计算-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化 CH4 (g) + 3/2O2 (g) = CO (g) + 2H2O(l) ΔH2= −607.3kJ/mol
【练习3,课本17页第4题】火箭发射时可以用肼(N2H4,液态)作燃料, NO2作氧化剂,二者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已知: ① N2(g) + 2O2(g) = 2NO2(g) ΔH1= +66.4kJ/mol ② N2H4(l) + O2(g) = N2(g) + 2H2O(g) ΔH2= −534kJ/mol
任务2 理解盖斯定律
坐缆车 或步行
人的势能变化与上山的 途径无关,只与起点和 终点的海拔差有关。
任务2 理解盖斯定律
始态
终态
“三一定” 物质种类、物质状态、物质的量
结论:反应热研究的是化学反应 前后能量的变化,与途径无关。
任务2 理解盖斯定律
例 已知在298K时:
① C(s) + O2(g) = CO2(g)
ΔH1= −393.5kJ/mol
② CO(g) + 1/2O2(g) = CO2(g) ΔH2= −283.0kJ/mol
问题:要测出C(s) + 1/2O2(g) = CO(g) ΔH3=?
【思考】以上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变化有何联系?
任务2 理解盖斯定律
物质变化 分步进行
CO (g) + 1/2O2 (g)
C(s) + O2(g) = CO2(g)
ΔH1= −393.5 kJ/mol
ΔH3 = ΔH1 − ΔH2 = −393.5 kJ/mol − (−283.0 kJ/mol)= −110.5 kJ/mol
第一章 章末复习(38张PPT) 课件 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两极材料:活泼性差别越大,活泼金属被腐蚀的速度越快。2.电解质溶液相同时,金属腐蚀由快到慢:电解池阳极腐蚀>原电池负极腐蚀>化学腐蚀>原电池的正极>电解池的阴极3.相同浓度的不同介质:在强电解质中>弱电解质中>非电解质中4.金属防腐措施由好到坏: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有一般防腐措施保护>无防腐措施保护5.同一种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腐蚀速率越快。注意:在钢铁的腐蚀过程中,其电化学腐蚀更严重,在电化学腐蚀中,吸氧腐蚀更普遍。
九、电解原理
电解:让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阳极)和还原反应(阴极)的过程。
1、定义
2.电解池
(1)定义: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2)组成:
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
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
形成闭合回路
外加直流电源
(3)电极名称与电极反应:阳极:与电源____相连,溶液中______移向此极,____电子,发生______反应。阴极:与电源____相连,溶液中______移向此极,____电子,发生_____反应。
S2->I->Br->Cl-> OH- >非还原性含氧酸根
2.电解水型:
水电离出的H+、OH-分别在两极放电。
NaCl
阴极:2H2O+2e-===H2↑+2OH-
Ag+>Hg2+>Fe3+>Cu2+>H+(酸)>Fe2+>Zn2+>H+(水)>其它
S2->I->Br->Cl-> OH- >非还原性含氧酸根
Cu2+ +2e-=== Cu(精铜)
Ag、Pt 、Au等金属沉积在池底形成阳极泥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名师教学设计1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教材分析基于初中化学已初步了解了燃料及其相关一些知识,后续将在选修4中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规律。
因此本节内容即使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和拓展,也是选修内容的必要基础。
当今化学能占现在能源的85%,对化学能的研发利用以及节能降耗是持续中国梦可持续发展重要任务。
因此阐明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对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好的培养。
所以本节内容在高中化学占有重要地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接下来对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燃料及其利用已有一定认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学情,我从以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制定的三维目标中,其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学科思想与方法,这些思想与方法不但指导着学生的后续学习,对以后的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些认识,针对本节课,知识目标比较浅显,情感目标比较宽泛,我着重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的过程学会多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化学键的断裂、形成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2. 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键与热能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利用分类、类比、归纳等思维丰富学生对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的认识角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关注化学能源,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环境和社会。
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及其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师: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师:真乃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瀑布之一-壶口瀑布,视频中能够形成这样震撼的画面,其中蕴含着一条重要的能量转化关系-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教案-1.1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化学反应中的焓变”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
这一特点决定了概念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对具体事实的体会并加以逻辑思考建构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只能是也必须是设计认识概念的教学过程,而这一过程的特点:一是从表象入手,二是与思维联系。
学生能否科学地、准确地在大脑中建立起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关系,是理解和运用热化学方程式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关键,更是化学学习中理性思维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验一一观察现象一一科学推理一一建构、内化、升华概念,将微观世界的粒子之间的解离与结合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展现出来,既是化学研究中微粒观思想的体现,又是物质转化观思想的表达。
2课堂实录2.1实验感知概念【问题1】化学研究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变化?【追问】通常转化为哪种能量?是不是真的这样?我们来见证一下。
【小组实验】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实验一:向试管中放入一段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加入约3 ml (2滴管)2 mol ·L-1稀盐酸,用手感知试管外壁温度的变化。
实验二:打开密封夹,将保鲜袋中的Ba(OH)2和NH4Cl固体用手混合均匀,感知保鲜袋外部温度变化。
(友情提醒:实验过程中不要打开保鲜袋)【生1】镁和盐酸反应,试管外壁很热,Ba(OH)2和NH4Cl反应,试管外壁很凉。
【小结】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设计意图:源于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作为新知识学习的起点,学习的热情易被激发。
从真实感知中获得结论;学生基于比较分析中的“求异思想”树立,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不同分类奠定基础,也成为课时学习的“核心要素”。
)2.2宏观表征概念【问题2】生活中我们经历过一些吸热和放热反应,也学过一些吸热和放热反应,根据经验,哪些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哪些属于放热反应?【生2】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或水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属于放热;强碱和铵盐反应,碳和二氧化碳,碳和水蒸气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学化学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规律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知识点和示例。
一、热力学基础知识热力学是研究物质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规律的科学。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热力学进行分析。
下面是一些基础的热力学术语和概念:1. 系统与周围:在热力学中,研究对象称为系统,而与系统发生能量交换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称为周围。
2. 热与功:热力学中的能量可以分为热和功两部分。
热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而功是由于力的作用引起的能量传递。
3. 焓变: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焓变(ΔH)来表示。
焓变为正表示吸热反应,为负表示放热反应。
二、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根据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不同,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能量,使周围温度升高的反应。
典型的放热反应是燃烧反应,例如燃烧中的燃料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吸收周围的能量,使周围温度降低的反应。
典型的吸热反应是物质的融化和蒸发过程,例如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三、放热反应的实例1. 酸碱中和反应: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是一种放热反应,其中释放的能量通常以热量的形式体现出来。
例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HCl(aq) + NaOH(aq) → NaCl(aq) + H2O(l) + ΔH这个方程式中的ΔH表示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发生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一般情况下,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而还原反应是吸热反应。
例如,铁的氧化反应如下:4Fe(s) + 3O2(g) → 2Fe2O3(s) + ΔH四、吸热反应的实例1. 融化反应:融化反应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吸收热量的过程。
2019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

学生活动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式子,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物质的变化,还表示了能量的变化。
(3)实例C(s)+H2O(g)CO(g)+H2(g)ΔH=+131.3 kJ·mol-1,表示在25 ℃和101 kPa的条件下,1 mol C(s)和 1 mol H2O(g)完全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g)时吸收的热量为131.3 kJ。
探究问题1以上7个化学方程式,哪些不属于热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g、l等代表什么意思?固(态)体和溶液如何表示?提示:①、③不是热化学方程式。
方程式中的g表示气体,l表示液体,固体和溶液分别用s和aq表示。
在热化学方程式中,方程式②的ΔH与其他的有什么不同?把1 mol H2和1 mol I2在该温度和压强下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是 14.9 kJ 吗?提示:方程式②中标注了温度和压强,其他热化学方程式中未标注,说明是在常温常压下。
因为H2与I2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该温度和压强下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小于14.9 kJ。
问题3”代表什么意义?如果是2 mol H2和2 mol Cl2完方程式⑤中的“12全反应,则ΔH为多少?提示:“1”代表物质的量,若2 mol H2和2 mol Cl2完全反应,则Δ2H=(-92.3 kJ· mol-1)×4=-369.2 kJ· mol-1。
微点拨(1)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而普通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能是整数。
(2)ΔH的单位中“mol-1”的含义对一个化学反应,ΔH的单位中“mol-1”不是指每摩尔具体物质,而是指“每摩尔反应”。
因此ΔH必须与化学方程式一一对应。
探究燃烧热的应用(1)概念在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师用书

《化学反应原理》教师参考书说明本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和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化学教师参考。
根据课程标准,《化学反应原理》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并要求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 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2.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 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4. 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化学反应原理》课程共36 课时,各章的课时分配建议如下:绪论 1 课时第一章 6 课时第二章11 课时第三章10 课时第四章 6 课时复习 2 课时本书按章编排,每章分为“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部分。
“本章说明”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分配建议等。
教学目标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求。
内容分析主要说明本章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教材的特点。
课时分配建议可供教师安排课时参考。
教学建议分节编排,包括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的思路、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等部分。
活动建议主要是对如何组织实验、科学探究和调查研究等教学活动的建议。
问题交流主要介绍“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的设计意图或对栏目活动的组织提出建议,有些还给出了相应的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包括提示、参考答案以及补充习题等。
教学资源主要编入一些本章教材的注释或疑难问题的解答,及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原理拓展、科技信息、化学史、国内外化学与化工生产中的某些新成就等。
这些内容意在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材,一般不宜对学生讲授,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化学键与反应热的关系 • (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来源于反应过程中旧化学键 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 (2)由键能求反应热的公式:ΔH=反应物的键能总
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ΔH=H反应物-H生成物)。
• 分析:当ΔH<0时,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小于生成物的键能总 和,则断键要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因此该反 应为放热反应;反之,ΔH>0,为吸热反应。
5
6
• 三、热化学方程式 • 1.定义:表明反应 放出或吸收 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 2.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C ( s , 石 墨 ) + O ( g ) = C O ( g ) ΔH=-393.5 kJ· mol-1 2 2
它表示,1mol石墨固体与1molO2气体完全化合生成 1molCO2气体时放出-393.5 kJ的热量。
7
3.书写要求 (1)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25℃、101kPa下进行的 反应可不注明)。 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固态用s、液态用l 气态用g,溶液用aq。 (2)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参加反应的物 质的 物质的量 和反应热的关系,而不代表分子个 数,因此可以写成分数。
8
• 4.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 6.产生原因: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旧键断裂吸收 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 放出 的总能量不相 等,故化学反应均伴随着能量变化。
4
• 二.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划分化学反应的种类 • 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来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热反应 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反应叫放热 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确定化学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主要取决于 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 系:如果反应物分子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分子的总能 量,即为放热反应;反之,则为吸热反应。
12
2、已知在25℃,101kPa下,1mol (辛烷,汽油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 放出5517.6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H=-5517.6KJ/m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 ) 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 649.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N2和H2反应生成1mol NH3时放出的热量为46.2kJ,写 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3
• (3)反应热(焓变) • 1.定义: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放出或吸收
的能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 ,又称为பைடு நூலகம்变。
• 2.符号: ΔH ,单位: kJ· mol-1 。
• 4.测量:可用量热计测量。 • 5.表示方法:吸热反应:反应后的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升 高,用“+”表示,ΔH 0> ;放热反应:则反应后的物质所 < 具有的能量降低,用“-”表示ΔH 0。
• [解析]燃烧热是1 mol物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放出的热量,A选 项中的CO,C选项中的H2O(g)均不属于稳定化合物,相应的CO2、 H2O(l)才是所谓的“稳定化合物”。燃烧均为放热反应,B选项中 ΔH>0不对,应表示为ΔH=-571.6 kJ/mol才正确。 • [答案]D
11
习题巩固 1、1molC与1molH2O(g)反应生成lmol CO(g)和 1mol H2(g),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 应热为△H= 131.5KJ/mol kJ/mol。热反应方程式为 C: (s)+H20(g)=CO(g)+H2(g);△H=131.5KJ/m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认 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 义;4、理解化学键能与焓变的关系;5、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效应的内在原 因,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兴趣;通过对热化学方程式与化 学方程式的讨论、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讨 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 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 义观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ΔH的“+”与“-”,热化学
13
5.胶状液氢(主要成分是H2和CH4)有望用于未来的运载火箭和 空间运输系统。实验测得,101 kPa时,1 molH2完全燃烧生成 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 和CO2,放出890.3 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H4(g)+2O2(g)===CO2(g)+2H2O(l);ΔH=+890.3 kJ· mol-1 B.CH4(g)+2O2(g)===CO2(g)+2H2O(l);ΔH=-890.3 kJ· mol-1 C.CH4(g)+2O2(g)===CO2(g)+2H2O(g);ΔH=-890.3 kJ D.2H2(g)+O2(g)=== 2H2O(l);ΔH=-285.8 kJ
9
1.25℃、101 kPa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 393.5 kJ/mol、285.8 kJ/mol、890.3 kJ/mol、2800 kJ/mol,则下列热化 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C(s)+
O2(g)===CO(g) ΔH=-393.5 kJ/mol ΔH =-
B.2H2(g)+O2(g)===2H2O(g) ΔH=+571.6 kJ/mol C . CH 4 (g) + 2O 2 (g)===CO 2 (g) + 2H 2 O(g) 890.3 kJ/mol D. C6H12O6(s)+3O2(g)===3CO2(g)+3H2O(l) ΔH=-1400 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