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合集下载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c e p t o r s( P R R s )a r e 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r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p a t h o g e n s a n d t h e i r c o mp o n e n t s . A n d t h e n u c l e o t i d e o l i g o m e r i z a t i o n d o ma i n
【 A b s t r a c t 】 I n n a t e i m m u n i t y i s t h e i f r s t l i n e o f t h e h o s t i m m u n e s y s t e m i f g h t i n g a g a i n s t i n v a d i n g p a t h o g e n s . P a t t e n r r e c o g n i i k e r e c e p t o r s( N L R s )a r e i n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R R s . I n r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p a t h o g e n s i n f e c t i o n , s o m e N L R s i n c l u d i n g N L R P 3 , N L R P 1
a n d NL RC 4 or f m l a r g e p r o t e i n c o mp l e x e s c a l l e d i n f l a mma s o me s , wh i c h me d i a t e ma t u r a t i o n o f p r o — i n l f a mma t o r y c y t o k i n e s I L 一 1 1 3 a n d

AIDS机会感染_新生隐球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_曹虹

AIDS机会感染_新生隐球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_曹虹

AIDS机会感染_新生隐球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_曹虹AIDS机会感染-新生隐球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曹虹,张立科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广州 510515摘要:新型隐球菌病对于一个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只是一种偶发的机会感染性真菌,但是对于艾滋病患者却是一种常见且顽固的,可引发致命的肺部感染和脑膜炎,死亡率极高的疾病。

目前临床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其发病机制和免疫反应有必要进行深入了解,以开发出可靠、抗耐药的药物。

最近研究表明新型隐球菌荚膜对于激活人体固有免疫系统,驱动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评估和讨论新型隐球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发展情况,以便为研究潜在的治疗手段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AIDS,模式识别受体,粒溶素,颗粒酶,穿孔素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出现之前,隐球菌病等真菌引起的机会感染相对较少,仅限于婴儿老人及应用类固醇和免疫缺陷病的患者。

自从上世纪80年代首次报道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以来,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已成为我国卫生和社会安全最为重大的威胁之一, 2011年全国报告艾滋病发病15982例,死亡7743例,在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名列第一。

AIDS引起的机会感染累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例可高达50%,脑部病变已成为AIDS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新生隐球菌脑膜炎(CM)可占到中枢系统感染总数的5%-15%。

[1]随着AIDS患者的增多,死亡率极高的机会感染疾病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引起关注。

新生隐球菌(Cn)进入人体的途径以吸入为主,极少数情况下皮肤创伤、食物污染经肠道粘膜也可引起感染。

一、Cn通过呼吸道粘膜、气血、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新生隐球菌脑膜炎。

当患者暴露于存在Cn的环境中时,Cn的单倍体酵母细胞或者担孢子会有机会吸入肺泡中,在呼吸道内,对Cn的第一道防线是黏膜纤毛的清除作用,之后剩余的病原体由单核/巨噬细胞杀伤清除,因此气道中的固有免疫系统的非适应性黏膜防御是一种高效的基本防御系统,同时抗原递呈细胞(APCs)吞噬菌体后,活化T细胞和B细胞,激活的体液免疫系统可以给予天然免疫有效的支持。

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染肺隐球菌及其对策

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染肺隐球菌及其对策

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染肺隐球菌及其对策肺隐球菌病是通过吸入隐球菌孢子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肺真菌病,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种。

近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仅次于白念珠菌、曲霉的第三大类肺真菌病,因而日益受到临床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有关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肺隐球菌病的报道不断增多,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新生隐球菌也可感染免疫功能正常者以往认为,鸽子粪便污染的土壤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随后的研究发现,新生隐球菌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在城市中心、房屋内尘埃中均可发现隐球菌孢子,甚至宠物猫狗也可携带隐球菌,通过接触直接传播。

隐球菌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器官植移、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或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化疗等患者。

目前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发现,新生隐球菌亦可感染免疫功能正常者。

我国近期大规模回顾性调查(1998-2007 年)证实,肺隐球菌病占我国肺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第三位(75/481 例,15.6%),其中 34.0% 无基础疾病。

临床特征与免疫抑制患者相比,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以男性、中青年多见,起病时常表现为非特异性肺部或全身临床症状,病情通常较轻微。

临床症状的发生率较免疫抑制者明显降低,其中以咳嗽、发热、胸痛多见,咯血、气促少见。

约 20%-30% 患者甚至无临床症状,大多在体检时发现,因而易误诊为肺癌。

影像学改变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改变,可表现为:(1)孤立性肿块影,多见于原发性肺隐球菌病;(2)单发或多发结节影;(3)单发或多发斑片状影,约 10% 患者有空洞形成,常为继发性肺隐球菌病;(4)弥漫性粟粒状阴影;(5)急性间质肺炎型,此型少见。

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胸部 CT 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直径大小不等,其次包括团块影、斑片浸润影、实变影、毛玻璃影,部分为混合病变。

病灶多靠外周或胸膜下分布,可伴有支气管充气征、空洞征和晕征,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较为少见;而免疫抑制者更容易出现渗出性改变(80%)。

新型隐球菌病

新型隐球菌病
总结与展望
新型隐球菌病研究进展回顾
01
病原学研究
新型隐球菌病的病原学特征、致病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02
诊断技术提升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型隐球菌病的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使得
疾病的确诊更加准确、快速。
03
治疗方案优化
针对新型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案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包括药物治疗、手
新型隐球菌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隐球菌与隐球菌病概述 • 新型隐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 •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技术应用 •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原则 • 免疫抑制者中隐球菌病管理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隐球菌与隐球菌病概述
隐球菌定义及特点
隐球菌是一种病菌,属于隐球 菌属,其中仅新生隐球菌及其 变种具有致病性。
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 定期清理鸟粪等污染物

提高免疫力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提高自身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避免密切接触
避免与携带隐球菌的动 物密切接触,如鸽子、
鹦鹉等鸟类。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戴口罩等个人 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新
型隐球菌病的传播。
03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技术应用
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隐球菌病需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在临床 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病原学检查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02
新型隐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
01
新型隐球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发病率存在地域差异。
气候影响
02
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隐球菌的生长和传播,因此热带和亚

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隐球菌是一种严重的致病真菌,能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其中新生隐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在感染过程中,宿主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单核细胞在感染后产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效应。

本文将探讨单核细胞在小鼠脑部感染新生隐球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新生隐球菌感染通常通过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小鼠脑部。

一旦进入脑部,新生隐球菌会引发炎症反应并激活宿主免疫系统。

单核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感染初期就参与炎症反应并积极清除病原体。

研究表明,单核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杀伤隐球菌,其中包括吞噬、氧化爆发和分泌抗菌物质。

首先,单核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来清除隐球菌。

一旦新生隐球菌进入脑部,它们会被单核细胞识别并通过胞吞作用内化。

单核细胞中的溶酶体会与吞噬的病原体融合并释放消化酶,从而消灭隐球菌。

此外,单核细胞还能通过产生氧化爆发来增强隐球菌的杀伤能力。

氧化爆发是单核细胞一种重要的反应,通过释放氧自由基来杀伤病原体。

实验证实,在感染新生隐球菌的小鼠模型中,单核细胞通过氧化爆发来消灭病原体,并控制感染的扩散。

其次,单核细胞还能通过分泌抗菌物质来抵抗新生隐球菌感染。

研究发现,在感染初期,单核细胞会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趋化因子MIP-1α。

这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能够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前来参与免疫反应。

此外,单核细胞还能分泌一些抗菌蛋白,如大量杀菌素(defensin)和氧化酶(oxidase)。

这些抗菌物质能够直接杀伤隐球菌,从而控制感染的扩散。

除了直接消灭隐球菌,单核细胞还能产生适度的炎症反应来调节免疫反应。

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并加强免疫反应。

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病理损害。

因此,单核细胞在感染过程中的炎症反应需要严格调控。

研究发现,单核细胞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炎症反应。

新型隐球菌分类

新型隐球菌分类

新型隐球菌的分类一、引言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机会致病性真菌,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的隐球菌病,特别是在免疫受损的宿主中更为常见。

随着近年来临床病例的不断增加,新型隐球菌已成为重要的医学真菌之一。

因此,对新型隐球菌进行准确的分类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而且对于预防和控制隐球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隐球菌的分类历史新型隐球菌的分类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早期,科学家们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其进行分类。

然而,由于隐球菌属内种间形态差异较小,且生理生化特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传统的分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为新型隐球菌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三、新型隐球菌的形态特征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5-20微米。

在显微镜下观察,新型隐球菌的细胞壁呈现明显的荚膜结构,这是其与其他隐球菌属真菌的重要区别之一。

此外,新型隐球菌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可形成特殊的菌落形态,如乳白色、光滑、粘稠等特征,这些特征也为其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新型隐球菌的分子生物学分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序列被用于新型隐球菌的分类学研究。

其中,核糖体RNA(rRNA)基因序列分析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新型隐球菌的rRNA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可以将其与其他相近种类的真菌进行准确的区分。

此外,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也为新型隐球菌的分类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五、新型隐球菌在系统发育学中的位置基于分子生物学数据的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新型隐球菌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中的隐球菌科(Cryptococcaceae)。

在隐球菌科中,新型隐球菌与其他几种隐球菌属真菌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孟广勋;郭彩琴;陈明宽【摘要】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体系中对抗微生物侵染的第一道屏障.天然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外源微生物及其成分,其中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s,NLRs)是定位于细胞内的一类PRRs.NLRP1、NLRP3和NLRC4等NLRs家族成员可以形成叫做炎症小体的分子复合体,介导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目前已经确定多种炎症小体参与抗真菌的免疫反应.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该菌主要感染AIDS等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死亡率很高.目前,人们对天然免疫系统抗新生隐球菌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该文将对宿主抗新生隐球菌的天然免疫机制进行总结.【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5(010)004【总页数】4页(P193-196)【关键词】天然免疫;炎症;炎症小体;真菌;新生隐球菌【作者】孟广勋;郭彩琴;陈明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200031;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200031;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5;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4由于长期受到微生物侵染的威胁,宿主进化出了多种免疫机制清除这些入侵的病原体,包括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天然免疫细胞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来识别病原微生物。

自从Janeway提出PRRs的概念以来,很多成分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来源的结构成分以及微粒物质如二氧化硅、石棉等[1]都可以通过PRRs来激活天然免疫反应[2]。

不同的PRRs可以识别不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PAMPs),诱导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产生抗感染的免疫反应。

隐球菌病研究报告

隐球菌病研究报告

隐球菌病研究报告
隐球菌病是一种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

它可以在土壤、鸟粪、动物粪便等环境中找到。

隐球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当人体的免疫系统较弱时,隐球菌就会引发感染。

隐球菌病主要分为侵袭性隐球菌病和非侵袭性隐球菌病两种类型。

侵袭性隐球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肺部和皮肤,症状包括头痛、发热、嗜睡、全身乏力等。

而非侵袭性隐球菌病主要影响肺部,症状较轻,通常表现为慢性肺炎。

隐球菌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和脑脊液的培养和检测。

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对病变组织的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

隐球菌病的治疗主要以抗真菌药物为主。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

治疗疗程一般较长,并需要反复治疗。

对于侵袭性隐球菌病,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调整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预防隐球菌病的关键是加强个人防护。

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患者,需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环境,并做好个人卫生。

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病变,对于预防和控制隐球菌病也非常重要。

总之,隐球菌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真菌感染疾病。

在预防和治
疗方面,需要综合采取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和提高免疫力,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同时,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隐球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体系中对抗微生物侵染的第一道屏障。天然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eptors,PRRs)识别外源微生物及其成分,其中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s,NLRs)是定位于细胞内的一类
PRRs。NLRPl、NLRP3和NLRC4等NLRs家族成员可以形成叫做炎症小体的分子复合体,介导炎症因子IL-lB和IL一18的 成熟。目前已经确定多种炎症小体参与抗真菌的免疫反应。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该菌主要感染 AIDS等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死亡率很高。目前,人们对天然免疫系统抗新生隐球菌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该文将对宿主 抗新生隐球菌的天然免疫机制进行总结。
注,并发现了包括NOD样受体(NLRs)和RIG-I样
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lecular
associated mo—
patter,PAMPs),诱导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 产生抗感染的免疫反应。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892) 作者简介:孟广勋,男(汉族),博士,教授,研究员.E・mail:gxmeng@
and NLRC4 form large protein complexes called inflammasomes,which mediate maturatio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 8 and
are
important in
anti-fungal immunity.Cryptococcus
host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
neoformans.
【Key words】innate immunity;inflammation;inflammasome;fun矛;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hin J Mycol,2015,10(4):193-196]
mannose receptors
and acapsular mutants
between
interaction
beta--slncan
phagoeytosed by macrophages via and host receptors Dectin・,
l[10’¨].When C.,艳ofo/TRan¥were opsonized with capsular antigens spe- cific antibodies or complement,they can be phagoeytosed and transloca-
Fig.1
Recognition of
neoformans
by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Immune cells
recognize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fection through
as
membrane bound PRRs such
TLRs and CLRs.Glucuronoxylomannan
NLRPl、NLRP3和NLRC4等‘71。
图1天然免疫系统对新生隐球菌的识别。宿主免疫细胞通过细 胞膜表面的Toll样受体(TLRs),凝集素样受体(CLRs)等模式识 别分子(PRRs)识别隐球菌感染。隐球菌菌株荚膜主要成分为 GXM,能够结合宿主细胞上的TLR2,TLR4和CDl4,但是不产生炎 症信号【8J。新生隐球菌能分泌甘露糖蛋白(Mannoprotein),能被 宿主细胞膜上的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识别,产生炎 症信号【9J。Dectin—l识别隐球菌孢子和荚膜缺陷菌株并引发隐球 菌的吞噬和炎症信号产生[10-11]。在抗体或者补体调理下,隐球菌 能被调理素受体Fc Receptor和complement receptor(CR)介导的吞 噬进入吞噬体,并激活MAPK和NF・kB等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因子 表达【l引。被吞人宿主细胞内的隐球菌能够导致吞噬溶酶体膜的 渗漏,激活NLRP3炎症小体,导致caspase一1的成熟,从而切割之前 诱导的pro.IL.113和pro.IL.18的切割并分泌到细胞外…t13]。Cn,
【关键词】天然免疫;炎症;炎症小体;真菌;新生隐球菌 【中图分类号】R
5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3827(2015)10.0193.04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ction does
trigger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proteins secreted by and then inducing spores
C.neoformans
Call
can
inflammatory
fungal
respsone[9】.what’s
be
more,C嘶删m
pro—inflammatory
to
neoformans
phagolysosome as well
expression【驯.,1118 phagocytosed C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and
as easpase一1 maturation,which
activate NLRP3 process
MENG Guang・xunl,GUO Cai-qinl”,CHEN Ming—kuanl (1.1nstitut Pasteur ofShanghai,Shanghai Institutesfor Biologic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Shanghai 200031,China;2.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5,China) College
neoformans
is
an
opportunistic fungal pathogen.mainly in-
on
fecting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nd causing high mortality.Here we review recent progresses gainst Cryptococcus
粒物质如二氧化硅、石棉等。1 o都可以通过PRRs来 激活天然免疫反应。2J。不同的PRRs可以识别不
Toll样受体(TLRs)是被发现的第一类PRRs, 定位于细胞膜或内体膜上¨J。C型凝集素受体 (CLRs)是另一类结合于膜上的PRRs,该类受体通 过与胞外的PAMPs,如真菌来源的13一glucans和 mannan来激活天然免疫反应¨J。病原微生物与宿 主相互作用时往往会被宿主细胞吞噬,因此研究天 然免疫系统胞内识别病原的机制也越来越受到关
of蜘and
【Abstract】Innate ceptors(PRRs)are
immunity is
the first line of the host immune system fighting against invading pathogens.Pattern recognition for recognition of pathogens and their components.And the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ryptococcus
3新生隐球菌分类及毒力因子的概述 新生隐球菌属于担子菌门,呈球形或卵圆形, 细胞壁外包被一层荚膜,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 人类感染新生隐球菌病主要通过吸人空气中的繁 殖体,这些被吸入的感染性颗粒一般是芽孢或者是 薄荚膜的酵母体¨4|。新生隐球菌进入人体后,有 时不会被宿主完全清除,并进入潜伏感染期¨孓17J。 当宿主处于免疫力低下的时期,潜伏期的新生隐球 菌开始增殖,并能够扩散到机体的多种器官,尤其 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新生隐球菌越过血脑屏 障(BBB)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即使得到及时的 治疗,死亡率仍然有10%~25%¨引。 荚膜是新生隐球菌重要的毒力因子,是其维持 菌体内环境稳定、适应环境压力及抵御宿主免疫细 胞吞噬的第一道屏障¨91。新生隐球菌的荚膜主要 由多糖成分组成,其中GXM含量占90%~95%, GalXM占5%一8%,以及甘露糖蛋白(MP)占不到 1%。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能够脱离菌体,分布 于菌体所生长的外界环境中。新生隐球菌其他重 要的毒力因子包括黑色素、分泌性酶、分泌性囊泡
(GXM),the major
can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e bound by
not
human TLR2,TLR4,and/or CDl4;however,this inter- eytokines【“.Manno-
be captured by
主垦基萱堂苤查!!!!生!旦筮!Q鲞筮!弱£!也』丛Y!!!:垒!理塾!Q!i:!!!!Q:№:垒
・193・
・专家论坛・
天然免疫系统与新生隐球菌感染
孟广勋1 郭彩琴1’2 陈明宽1
(1.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200031;2.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5)
【摘要】
recognition
由于长期受到微生物侵染的威胁,宿主进化出

PRRs的发现及分类
了多种免疫机制清除这些入侵的病原体,包括天然 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细胞主要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来识别病原微生物。 自从Janeway提出PRRs的概念以来,很多成分包 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来源的结构成分以及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