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致病特点
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念珠菌的生长条件与繁殖方式
生长条件:温暖、潮湿、酸性 环境
繁殖方式:孢子繁殖
生长温度:25-37℃
生长pH值:4.0-6.5
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
隐球菌的分类与分布
隐球菌属:包括 多种隐球菌,如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ryptococcus gattii等
分布范围:广泛 分布于土壤、植 物、动物和人体 中
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 曲霉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曲霉菌病、曲霉菌性肺炎等 曲霉菌的致病性主要与其产生的毒素有关,如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等 曲霉菌的致病性还与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有关,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
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的感染 途径与传播方式
第六章
念珠菌的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
保持口腔卫生:勤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避免滥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接触感染源,如公共物品、病患等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 药物预防: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预防,如氟康唑等
预防隐球菌感染的策略与措施
念珠菌可以引起 多种疾病,如皮 肤病、口腔炎、 阴道炎等
念珠菌的致病性 主要与其产生的 毒素和酶有关
念珠菌的致病性 还与其对宿主免 疫系统的影响有 关
隐球菌的致病特点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致病机制:破坏细胞壁,引起细胞死亡 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 治疗方法:抗真菌药物治疗
曲霉菌的致病特点
皮肤接触: 通过皮肤接 触传播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血液传播:
通过呼吸道 通过消化道 通过血液传
传播
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特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念珠菌属是重症医学科IFI最常见病原体
A 念珠菌属
• 白念珠菌(检出率最高) • 近平滑念珠菌 • 热带念珠菌 • 光滑念珠菌 • 克柔念珠菌 • 季也蒙念珠菌 • 葡萄牙念珠菌
A
医学重要酵母菌分类
B
B 非念珠菌属
• 隐球菌属(检出率最高) • 毛孢子菌属 • 酵母属
近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芽管
只有白念珠菌具有 产生芽管的能力
光滑念珠菌 不能产生真假菌丝
• 白念珠菌在组织内常呈菌丝体,与孢子相比,不易被吞噬,因此其致病性增加, 其他念珠菌形成菌丝能力弱,故致病力也相对较弱
Negri M et al.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2 Jul;31(7):1399-41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念珠菌属的形态学特点:培养后镜检
• 挑取培养后的菌落进行镜检可以为区分不同的念珠菌种提供一些线索
厚壁孢子
白念珠菌:镜检有成群的孢子及假菌丝
在米粉琼脂或玉米粉吐温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培养24h可见 真菌丝、假菌丝、孢子及很多顶端圆形的厚壁孢子,后者 是鉴定白念珠菌的主要依据
真菌与细菌的区别
真菌属真核细胞,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细胞膜含固醇,细胞壁不含肽聚糖 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器和细胞核。 细胞膜不含固醇,细胞壁含肽聚糖
真菌细胞基本结构
细胞壁
细胞核 (遗传物质)
细胞质
细胞膜 (固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真菌的分类
• 在组织内菌丝为主,培养基上产生 类似葡萄球菌的菌落
光滑念珠菌:单个菌体一般近似卵圆形,与红细胞大小相似
带你认识新型隐球菌病

某中年女性反复出现头晕、头痛、呕吐,CT提示颅内占位伴颅骨转移,临床医生考虑颅内恶性肿瘤伴转移。
神经外科医生通过手术,将病变的颅骨切下后送到病理科检查,在其中找到了一种病原体———新型隐球菌,证实了患者是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
什么是新型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累及神经系统、肺、皮肤、骨骼系统和血液等。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人类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土壤和鸽粪中最多见。
新型隐球菌在鸽子粪便中可存活1年以上,所以鸽子是重要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该病主要通过污染的空气、食物、水和用具,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感染。
目前,尚未证实存在动物与人,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
该病发病往往与机体抵抗力低下、身体状况不佳及各种应激因素的作用相关。
新型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感染新型隐球菌后,潜伏期为数周至数年不等。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变化多样。
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约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80%,其中又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为常见。
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或者颅内压升高引起恶心、呕吐、烦躁和性格改变等症状,严重时病变累及脑实质,可表现为颅内占位的临床表现,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肺新型隐球菌病肺部新型隐球菌感染时多起病隐匿,可有发热、咳嗽、咳痰、气短、胸痛等症状,亦可无症状。
胸片常见肺局限性小斑片影,常误诊为肺结核或非典型病原体肺炎。
小部分也可表现为实性占位,临床和影像学都容易误诊为肿瘤,经外科手术或者穿刺病理检查后才能明确诊断。
皮肤新型隐球菌病皮肤是播散性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好发部位。
主要表现为各种皮损,皮损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单凭皮损无法进行诊断,需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查辅助诊断。
骨骼、关节新型隐球菌病该类型大约占新型隐球菌病的10%。
表现为连续数月的骨骼、关节肿胀和疼痛。
出现溶骨性病变时,通常以冷脓肿形式出现,可累及皮肤,需要与结核感染鉴别。
1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特点

结果阳性的判定在无菌部位和带菌 部位意义不同
直接镜检法 培养检查法
一般来说,一旦培养出肯定的致病菌如新生隐球 菌或组织胞浆菌时,可确立感染的存在 但如果分离出条件致病菌如白念珠菌或烟曲霉 菌时,则应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判断 但在有菌部位则只有发现大量真菌 菌丝才具有诊断意义 从无菌部位如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条件致病 菌常提示肯定的感染 但对来自于脓、痰或尿的标本则应谨慎解释结 果,单靠一次培养阳性往往不能确定诊断
• 组织胞浆菌
• 球孢子菌 • 皮炎芽生菌
• 菌落形态可产生分枝丝状菌丝体
类酵母样菌 双相样真菌
• 如:曲霉菌、毛霉菌
酵母菌(yeasts) 霉菌(molds)
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
念珠菌属是重症医学科IFI最常见病原体
A
• • • • • • •
念珠菌属
白念珠菌(发病率最高) 近平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季也蒙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曲霉菌属的形态学特点:直接镜检
烟曲霉 分生孢子头的顶囊烧瓶状,小梗单层,排列成木栅状, 布满顶囊表面3/4,顶端有链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 有小棘,绿色
黄曲霉
分生孢子头顶囊球形或近球形,小梗双层,第一层长, 布满顶囊表面,呈放射状排列,黄色,顶端有链形孢子
黑曲霉
分生孢子头的顶囊球形或近球形,小梗双层,第一层粗 大,第二层短小,呈放射状排列,布满整个顶囊,黑色, 顶端有链形孢子
人体正常屏障破坏或功能丧失
人体免疫功能受损
菌群失调
念珠菌定植 念珠菌感染
曲霉菌感染主要累及肺部:原因分析
• 原因分析:吸入为主要感染途径
非粒缺患者皮质激素引起的免疫抑制: 单核细胞(中性粒)聚集,炎症反应,组织损伤 基底膜 纤毛细胞
关于隐球菌病

关于隐球菌病
一、概述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亚急性或慢性感染引起的,主要影响大脑和脑膜,其次是肺,皮肤和肾脏,通常基于恶性肿瘤,下面就关于隐球菌病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同大家分享下,希望对大家的预防和治疗能够起到帮助。
二、步骤/方法:
1、隐球菌病是一种酵母,可以从土壤中分离。
这种疾病能侵略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一般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不直接传播。
细菌可以在正常人体内的存在,当身体抵抗力降低,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该病主要表现在缺乏特色,常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检查是诊断最可靠的方法,如隐球菌在脑脊液中发现,以确定诊断。
真菌的感染,这点病人要格外注意,防止误诊的发生。
3、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处理方法是合理的是口服酮康唑及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后者的反应,特别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血及肝、肾功能,治疗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耐心,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4、特别是防止灰尘吸入鸽粪,鸽子的粪便是人类隐球菌感染的主要来源,避免吃腐烂的水果(尤其是桃子)或不洁的牛奶。
这些通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做好预防工作,就要注意上述情况的出现和发生。
三、注意事项: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身体抵抗力下降,应设法消除人体电阻降低的所有因素,以预防或减少本病的发生。
,避免吃腐烂的水果(尤其是桃子)或不洁的牛奶。
这些通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做好预防工作,就要注意上述情况的出现和发生。
隐球菌病ppt课件

46
治疗隐球菌病并发症
• 复发
◆重新开始诱导治疗(参见“持续感染”)(B-III) ◆测定复发菌株的敏感性(参见“持续感染”)(B-III) ◆补救的巩固治疗(B-III)
53
54
55
56
57
• 初始诱导治疗采用氟康唑,可能会发生原 发及继发性耐药,建议检测MIC(B-III)
• 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um ,个别 可达20um
• 菌体外围形成荚膜(具致病性,不被墨汁 所染色)
• 不形成菌丝及假菌丝,芽殖,不产生子囊 孢子
• 荚膜的主要成分荚膜多糖
◆确定血清型 ◆与其毒力、致病性及其免疫性相关
5
经由腰椎穿刺的脑脊液,包围新型隐球菌的白色荚膜使新型隐球 菌突出,它的中央是一圆的白的核。这里可见两个隐球菌。
11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 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 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
• 各种眼部征象25% (有视力模糊、眩晕、 复视、畏光、眼球麻痹、震颤、弱视等)。 常伴眼底水肿及视网膜渗出性改变。
12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 10%无症状表现; • 15%有神经系统体征出现; • 10%--40%无神经系统症状表现; • 20%检测脑脊液无异常; • 25%产生脑膜刺激症状; • 40%有精神改变; • 65%有发热; • 75%有头痛。
– 慢性毒性
• 最严重的是肾损伤,大剂量时可致肾小管坏死、钙化。
– 可以补充钠盐如用生理盐水输注,并定期监测肾功能以及水 电解质平衡
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致病特点

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发热、咳嗽、以干咳为主或有少量痰液;可有胸痛和 气急;其它症状包括少量咯血、盗汗、乏力和体重减 轻。 根据患者免疫状态的不同,可形成两种表现。
无症状者:见于免疫机制健全者,组织学上表现为 肉芽肿病变
重症患者:显著气急和低氧血症,并常伴有基础疾 病和免疫抑制状态;X线显示弥散性病变;组织学 仅见少数炎症细胞,但可见有大量病原菌。
发病率(例/100 000患者)
隐球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隐球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医学真菌
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肺和皮肤感染
目前,隐球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隐球菌已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隐球菌与隐球菌病专题国际
会议已召开7届
隐球菌相关的论文数量多,
质量高
《Sciene》《Nature》
有报道,在加拿大等地区 正常人群及动物中频繁爆 发隐球菌病,造成了较高 的死亡率,并沿西北太平 洋地区传播到哥伦比亚和 美国
Fraser JA. Nature,2005,437:1360–1364.
隐球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隐球菌感染多数是经呼吸道吸入隐球菌孢子进入
人体,肺是感染的首发部位。
病变多局限于肺部,较少出现症状。
15.5
光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12236株 10802株
3019株 2654株
330株 272株
154株 130株
3202株 2887株
355株 297株
1.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两药的敏感率差异不明显 2.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对伏立康唑敏感
*氟康唑 2001-2009; 伏立康唑 2001-2008
隐球菌病疾病详解

疾病名:隐球菌病英文名:cryptococcosis缩写:别名:疾病代码:ICD:概述: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
可侵犯人体的皮肤、肺部、骨骼等全身各脏器,但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约占隐球菌感染的80%。
预后严重,病死亡率高。
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出现和蔓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流行病学:本病呈世界性分布,随着艾滋病的广泛流行,隐球菌病发病率日益增高。
艾滋病等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者易患此病。
在发达国家,艾滋病患者的 5%~ 10%并发本病,发展中国家则更高。
我国约有半数患者无明显免疫缺陷的证据。
青壮年多见,男多于女。
病因:隐球菌病的病原菌为隐球菌属中的新生隐球菌,它包括新生变种和格特变种。
按血清学分类可分为A 型、B 型、C 型、D 型及AD 型等5 型.此外尚有少量未确定型。
宿主细胞免疫功能不全是本病重要的发病因素,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网状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结核病及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等。
但在我国半数以上的病人并末发现患有基础疾病。
发病机制:病原菌往往先侵犯肺部,由血行播散到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引起组织和器官的炎症性和增生性反应:浸润性结节、脓疱、蜂窝组织炎、侵蚀性溃疡及肉芽肿等。
临床表现:隐球菌侵入人体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相同。
1.皮肤黏膜隐球菌病 10%~15%的隐球菌病患者出现皮肤损害。
原发型较为少见,继发型多由系统性感染经上行播散而来。
(1)皮肤损害:表现为丘疹、水泡、脓疱、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痤疮样脓疱;皮下组织肿块、浸润性结节、脓肿、蜂窝组织炎、水痘样皮疹、疖肿样损害、紫斑、疣状增殖、溃疡等,无特征性,表面可覆以粘性渗出性薄膜(图1)。
(2)黏膜损害:常发生在软腭、硬腭、舌扁桃体、牙龈、鼻中隔或咽部、上颌窦等处。
由血行播散而来,或自皮肤扩展引起。
表现为结节、肉芽肿或慢性溃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隐球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新型隐球菌
• 引起人类感染的隐球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 • 我国CHIENET研究在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分离率高达71%,为主要致病菌
1% 3% 7% 18%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71%
其他 新型隐球菌
Data on file.
隐球菌直接镜检生物学特征
圆形或卵圆形,菌体直径2~ 15μm,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外有宽厚荚膜,荚膜比菌体 大1~3倍,折光性强,一般不易 染色,常用墨汁负染色法可见圆 形的菌体,外绕一较宽阔的空白 带(荚膜) 菌体常有出芽,但无真、假菌丝
16
Kethireddy S, et al. Drug Metab Toxicol. 2007;3(4):573-81.
隐球菌致病特点:主要累及CNS及肺部
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肺部 仅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具有致病性
CNS受累发病率
隐球菌病 侵袭性念珠菌病 侵袭性曲霉病 67-84% 3-64% 4-6%
精神症状
脑疝 其它
6
3
2.56%
1.28%
基础疾病
基础疾病 例数 有效例数 %
结核
肾病 SLE 肝炎 DM 长期用激素 肝硬化 AIDS 矽肺
15
14 8 7 5 3 3 2 2 181
8.29%
7.73% 4.42% 3.87% 2.76% 1.66% 1.66% 1.1% 1.1%
未提及基础病
禽鸟接触史
112
49 166
61.88%
29.52%
误诊疾病
误诊疾病 结核性脑膜炎(30.35%) 误诊疾病 脑寄生虫病
病毒性脑炎(20.54%)
感冒(15.18%) 肺部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 血管神经性头痛 颈椎病 神经症 脊髓肿瘤 SLE 脑血栓 脑动脉硬化 高血压病
疟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葡萄球菌脓肿 播散性脑脊髓炎 原发性淋巴瘤 肾性脑病 癫痫 偏头痛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小脑肿瘤 肺癌 待查
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症状表现有很大不 定性
有表现为肺部结节影,而无任何症状,体检发 现,有时误诊为肺TB或肺MT 有些有轻咳、痰血、发热、胸痛等 少数呈急性肺炎表现,有高热、气急、低氧 血症,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
Wei-Chou Chang etal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Comparison of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Immunocompetent and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Chest 2006;129;333-340
有报道,在加拿大等地区 正常人群及动物中频繁爆 发隐球菌病,造成了较高 的死亡率,并沿西北太平 洋地区传播到哥伦比亚和 美国
Fraser JA. Nature,2005,437:1360–1364.
隐球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隐球菌感染多数是经呼吸道吸入隐球菌孢子进入
人体,肺是感染的首发部位。
病变多局限于肺部,较少出现症状。
有免疫受损的慢性病患者(如晚期恶性肿瘤、白
血病、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广谱抗生素及抗癌
药等治疗),吸入真菌后在肺内形成病灶,可经
血行播散至全身,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隐球菌主要累及CNS及肺部
肺部是隐球菌感染的首发部位 隐球菌感染多数是经呼吸道吸入隐球菌孢 子进入人体,肺是感染的首发部位 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多隐匿起病,病变多局 限于肺部,较少出现症状 通常临床症状轻微,甚至表现为无症状肺 部阴影,极易误诊
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敏感率(%) (20306株 中国 2001-2009)
100 90 80 97.6 98.5 91.3 92.4 92.4 83.1 68.7 81.8 82.2 96.3 99.2 氟康唑 伏立康唑
百 分 比 ( % )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新生隐球菌
死亡率
<1% 11-67% 80-90%
感染途径: 吸入空气中的孢子,此为主要途径;
吸入空气中的孢子
创伤性皮肤接种;
吃进带菌食物,经肠道播散全身引起感染
17
Kethireddy S, et al. Drug Metab Toxicol. 2007;3(4):573-81
隐球菌感染常常累及CNS:原因分析
其他
2
0.4
临床类型
无症状型:仅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见于免疫机 制健全者。 慢性型:起病隐匿,症状类似肺结核,很少阳性 体征。 急性型:表现为急性肺炎,可迅速进展导致呼吸 衰竭,多见于AIDS和其他原因所致严重免疫抑制 患者。 播散型:肺炎伴肺外感染,除中枢神经系统外, 还可以播散至骨骼、皮肤、前列腺或其他部位, 在严重免疫抑制患者可以出现隐球菌血症
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及临床致病特点
李光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这是什么?
隐球菌分型
隐球菌属包括17个种和7个变种,其中仅新型隐球 菌及其变种具有致病性 Kwong-chung将隐球菌分为两类
新型变种(血清型A和D) 格特变种(血清型B和C)
血清学分型为A、B、C、D四型
国内报道的致病血清型主要为A型,C型缺乏
发病率(例/100 000患者)
隐球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隐球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医学真菌
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肺和皮肤感染
目前,隐球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隐球菌已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隐球菌与隐球菌病专题国际
会议已召开7届
隐球菌相关的论文数量多,
质量高
《Sciene》《Nature》
1. Kethireddy S, et al. Drug Metab Toxicol. 2007;3(4):573-81. 2. Bicanic T, et al. Br Med Bull. 2004;72:99-118. 3. 揭育胜等. 广东医学. 2008;29(6):888-891.
隐球菌感染具有爆发性
一般患者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成人患者 HIV/AIDS患者 20%
1985年-2010年中国数据库有关隐球菌 感染的综述汇总结果
120
发病率(%)
16%
15%
17%
47
19 1
10% 5% 0%
儿童患者
无基础疾病患者 HIV/AIDS患者
Meiring ST, et al. AIDS. 2012; Yuchong C, et al. Mycopathologia. 2012 Jun;173(5-6):329-35.
Vilchez RA, etal.Cryptococcosis in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 overview.Am J Transplant,2002,2:575-580.
肺隐球菌病-影像学
最常见征象:
单发或多发结节或肿块 气腔实变(主要见于免疫抑制患者) 空洞形成(好发于年轻成人和免疫抑制者)
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症状表现有很大不 定性
免疫受损者多起病症状明显,病灶易播散, 除中枢神经系统外还可由血行至骨、皮肤及 其他部位,病程可急性进展,部分患者甚至 发生呼吸衰竭,予积极治疗后病死率仍高; 而免疫健全者常在体检或其他疾病随访中发 现肺部局限病灶,症状隐匿或缺乏特征,易 漏诊或误诊
• SO,主要常常中枢神经系统,一般源自肺部播散
隐球菌感染的宿主因素-----免疫缺陷
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吸入其病原体而发病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吸入但是并未导致隐球菌感染,常表现为无症状携带
显性感染主要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尤其是T 细胞功能缺陷患者
与隐球菌病有关的免疫能力低下的疾病逐渐增多,主要包括:
隐球菌感染发病率高
欧洲及美国AIDS患者中发病率为5%~10%
非洲国家高达26.5%~45%
Brouwer AE ,Lancet.2004,363(9423):1764-7
隐球菌感染在成年患者、 HIV/AIDS患者中发生率更高
2005年-2007年南非儿童、成人隐球菌感 染监测结果
发病率(例/100 000患者)
《Cell》《NEJM》
全球学者称隐球菌为“正在
觉醒的巨人”
在我国,隐球菌感染以非HIV患者为主
新型隐球菌
国外
• 较早发现艾滋病的地区,隐球菌 的发病率约为5/10万 • 在AIDS患者中感染率高达30% 1,2
我国
• 隐脑发病以散发、非AIDS人群为 主,起病常隐匿, • 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过程,初起 症状多不明显,无特征性3
临床检测及注意事项
隐球菌抗原实验: 脑脊液92%,血液75%,类风湿因子致假阳性 1:4或1:8提示感染。 结合临床解释 HIV-的病人治疗后抗原滴度反应疗效
涂片: 3-5ml,离心,染色
培养:
致病菌25℃和37℃均生长,2-5天,非致病 37℃不生长。 脑脊液83%,血8%
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发热、咳嗽、以干咳为主或有少量痰液;可有胸痛和 气急;其它症状包括少量咯血、盗汗、乏力和体重减 轻。 根据患者免疫状态的不同,可形成两种表现。
无症状者:见于免疫机制健全者,组织学上表现为 肉芽肿病变
重症患者:显著气急和低氧血症,并常伴有基础疾 病和免疫抑制状态;X线显示弥散性病变;组织学 仅见少数炎症细胞,但可见有大量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