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_以书院为例
浅析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古代书院教育是萌芽于唐末,兴起于宋朝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经元、明、清三朝在中华大地绵延千年之久,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更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书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关键词]书院教育;教育;启示温总理在论述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创新推进时,指出:“我国农村教育源远流长,历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
历史上许多私塾、书院曾盛极一时,但都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山野乡村。
那里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这段话揭示了书院教育的民间性和它的培育人才、研究学术、繁荣文化的功能。
古代书院教育存在的优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书院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营养,不断补充着和优化着现代学校教育,本文就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进行思考和论述。
1.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我国对于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思考仅仅是从在近几年才开始的。
总结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得失,对现代教育起到借鉴和优化作用。
1.1 教育形式的启示古代书院教育中,对于教学等研讨性科目进行自学研究讨论等方法,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不仅培养精英士子,也普及大众文化。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教师来往讲学,学生进出自由,不受年龄、学历、出身、职业的限制,没有固定化的管理模式,强调学思并重、言行相接,从静处体验、在事上磨炼;而现代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现代教育是以老师的讲为主,并没有强调建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
1.2 管理形式的启示古代书院教育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
由学者和文化士绅主办,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即使官学也只是公助经费,原则指导,教学则由学人统筹;管理人员一般有三个,书院的主持人也就是书院的主讲人,一般是著名学者,还有一位山长,其次还有一位助教,同时学生也可以参加管理。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引言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新课改的前提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在积极的倡导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
因此,作者认为,探寻书院教学中处处体现出的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尽早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开放性的学术交流都有很大益处。
这也是论文选题的背景所在。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一)古代书院的产生书院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
[1]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
“刚开始时,书院只是一种藏书楼或者学者们聚集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2]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主要职责是为朝廷修书。
而作为真正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私人著书讲学。
科举的刺激、学者的留意、地主家族政治的需要、官学的颓废,都促使了中唐时期私学性质的书院产生[3]。
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和读书阶段,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社会的动荡、文化的衰落,使士儒们寄居草野,潜身讲学。
书院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千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在宋朝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对当时教育文化起到很大作用。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作者:刘丹丹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6期刘丹丹内容摘要:书院是中国有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我国古代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代书院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重视学术研究,自由讲学,提倡尊师等方面值得当代高校借鉴。
书院提倡学术自由的教育精神,独立自主的培养模式,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代书院的产生与发展,古代书院的精神,现代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高等教育古代书院教育启示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组织形式,是一种民间性的学术研究教育机构,它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书院虽然时盛时衰,当时它从唐末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最后,书院改为学堂,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然而,书院制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书院文化的消亡。
书院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对我国的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的学者更加热心研究古代书院,从中汲取营养,为当代高等教学改革和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
借鉴我国古代书院的长处,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能够促进创新性学生的发展。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由于当时观学的衰落,使很多人失学,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了严重的危机,使社会陷入了无序的状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官学逐渐衰弱,很多失学的人另辟蹊径,其次,由于书籍积累和传播成本降低,民间印刷厂不断出现,使书籍更加广泛传播,最后,私人的讲学成为风尚,最终使古代书院逐渐的形成。
对于古代书院而言,其发展历程从南宋兴盛,到元代官学化,经历了明代的复兴,再到清代的类型分化与清晚期的学院改学堂。
在南宋时,朱熹等人为为了维系传统的文化教育,重振书院,这一时期的书院大多是理学家讲学的地方。
到了元代,书院逐渐官化,一些学者不愿做官,也不愿意任教,于是就到书院自行讲学,元朝政府对书院进行控制,使书院逐渐走向了官化。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丨德育为先,重视品德培养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古代书院承担起了“讲道”“传道”的使命,特别注重生徒的道德涵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教育生徒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明“理”讲“理”。
如果说官学是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那么,书院的主要目标则是培养生徒的完美品格,既要做到“正心诚意”“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要有“传道而济斯民”“治国平天下”“立于天地之间”的壮志雄心。
象山书院的创始人、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教育生徒要“堂堂地做个人”“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
朱熹制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从修身、处世、接物之道等方面教导生徒做人的道理,养成完美人格。
修身之要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指出了生徒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处世之要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育生徒树立正确的功利观;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告诫生徒凡事多换位思考,遇到挫折多自我反省。
清代的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手定的《岳麓书院学规》18条,其中9条讲的是德行养成。
王阳明创办了多所书院并在其中讲学,特别注重生徒的德性修养,且告诉弟子们要在实际生活中躬行力践,做有益之事。
古代书院将道德品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出了大批国之栋梁,如北宋时期的应天书院走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生徒奋起抗击元朝铁骑;明朝的东林书院生徒,“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朝晚期的书院培养了如魏源、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熊希龄、章太炎、梁启超、黄兴、程潜、于右任等大批具有维新思想的志士仁人。
我们可以从古代书院重视德育的理念和做法中得到启示,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实践中实现知行结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丨兼容并包,鼓励学术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我国古代书院办学特色对现代大学的启示

我国古代书院办学特色对现代大学的启示作者:张牧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4期摘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历时千年以上,地域遍布全国,书院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事业和学术文化发展都有着卓越贡献。
书院为我们积累了丰富文化财富和宝贵办学经验,重新思考书院的历史经验,全面把握其办学特色,如:“讲会”制度、“问难辩论式”教学、学田制、名师讲学等,从中汲取精华再加以丰富发展,对于我们今天大学的改革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古代书院办学特色启示书院被喻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由于中国近代特定的政治社会条件,中国大学并未继承书院传统而是效仿西方模式发展起来。
从书院中可窥见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所以书院制度同样可以为现代大学所借鉴,同时这也是继承发扬文化传统创办中国特色大学的必由之路。
1 书院的起源和兴衰书院是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书院”名称始于唐朝,但当时主要为藏书、校书场所,并非真正的教育机构。
自唐朝萌芽后迅速发展至宋朝书院正式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
北宋初书院制度已有相当发展,南宋达到书院发展极盛时期。
清代全祖望的有言“四家之徒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
”这里的四大书院便指南宋名扬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
元朝书院一大特点是官学化,明代书院可谓几度兴衰,至清朝书院官学化达到顶点。
书院在其千年发展中随着统治者的支持和反对而时兴时衰。
直至1905年废科举,改书院为新式学堂,书院发展走向尽头。
胡适曾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着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
”①2 书院办学特色及其对现代大学的启示2.1 学术交流方面:百家争鸣的“讲会”制度“讲会”是书院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重要标志。
书院讲会自南宋延续到清代并逐渐组织化、制度化。
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以书院为例

展过程 中, 过千余年 的传 承与创新 , 成 了有别 于传统 中 经 形 国其 他 社会 群体 的价 值 取 向 、 维 方 式 和 行 为 规 范 。作 为 传 思
承 与 创 新儒 家 文化 的 主要 机 构 , 院是 以 “ ” 核 心 的人 文 书 道 为
后 , 着 教 会 书 院 在 中 国 的设 立 , 方 的 教 育 制 度 、 学 方 法 随 西 教 和 学 制 管理 对 传 统 书 院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书 院 的 传 统 教 育 形 式 已不 符 合 历 史 发 展 的 要 求 , 国 人 变 革 学 制 的 要 求 在
控 。书 院作 为知 识 分 子 求 知 问 学 的 精 神 家 园 , 力 将 学 术 研 努
究 与 教 育 活 动结 合 起 来 。 他 们 一 方 面 通 过 学 术 研 究 深 化 学 理 探 讨 , 进 教 学 活 动 ; 一 方 面 又 通 过 教 学 和 学 术 研 究 培 促 另
院 、 阳书 院 、 阳 书 院 等 许 多 著 名 书 院 。 有 家 学 、 帅 就 雎 嵩 从
学 、 人 办 学 等 形 式 , 响 和 效 果 大 大 超 过 r官 学 。 元 世 祖 私 影
养 人 才 , 大 学 派 影 响 。正 是 这 样 交 互 递 进 , 大 地 推 动 了 扩 极
下 , 政 府 于 19 年 下 令 改 书 院 为 学 堂 。 1o 清 88 9 5年 废 除 科 举 制 度 , 具 办 学 特 色 的 书 院 才 终 于 走 完 了全 部 的 历 史 路 程 , 独 为 新 式 学 堂 所 取代 。在 长 期 的发 展 过 程 中 , 院 积 累 了 丰 富 书 的教 学 经 验 , 成 了 优 良 的 办 学 传 统 ,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形 存 我 国古 代 高 等 教 育发 展 的特 点 和规 律 。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作者:刘丹丹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8期内容摘要:书院是中国有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我国古代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代书院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重视学术研究,自由讲学,提倡尊师等方面值得当代高校借鉴。
书院提倡学术自由的教育精神,独立自主的培养模式,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代书院的产生与发展,古代书院的精神,现代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高等教育古代书院教育启示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组织形式,是一种民间性的学术研究教育机构,它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书院虽然时盛时衰,当时它从唐末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最后,书院改为学堂,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然而,书院制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书院文化的消亡。
书院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对我国的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的学者更加热心研究古代书院,从中汲取营养,为当代高等教学改革和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
借鉴我国古代书院的长处,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能够促进创新性学生的发展。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由于当时观学的衰落,使很多人失学,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了严重的危机,使社会陷入了无序的状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官学逐渐衰弱,很多失学的人另辟蹊径,其次,由于书籍积累和传播成本降低,民间印刷厂不断出现,使书籍更加广泛传播,最后,私人的讲学成为风尚,最终使古代书院逐渐的形成。
对于古代书院而言,其发展历程从南宋兴盛,到元代官学化,经历了明代的复兴,再到清代的类型分化与清晚期的学院改学堂。
在南宋时,朱熹等人为为了维系传统的文化教育,重振书院,这一时期的书院大多是理学家讲学的地方。
到了元代,书院逐渐官化,一些学者不愿做官,也不愿意任教,于是就到书院自行讲学,元朝政府对书院进行控制,使书院逐渐走向了官化。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亮点,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启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形式。
书院是指寄宿制的教育机构,一般位于山林之间,环境清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书院的主要功能是招收学生、传授经典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士人才能。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挖掘人才。
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选拔与竞争,优秀的学生可以被提拔为助教或助教,进一步接受高级教育。
这种选拔制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
古代书院以经典文化为基础,学生们在书院中主要学习经典作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有利于他们在文化认同感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同时,书院通过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地位,保护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崇尚师生关系。
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一种师徒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徒者,虔信顺从学道。
这种师道关系是书院教育的核心,通过师者的言传身教和徒者对师者的敬止顺从,使得学术传承和道德教育得以充分发展。
这种师道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个人品德和学识并重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对今天教育仍有很多启示。
首先,书院制度的选拔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今天的教育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让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天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对本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最后,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师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M ay.2010第3期(总177期)JOU R NA 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 D EMY OF SOCI A L SCIENCES N o.3 史学新论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以书院为例王瑜卿 袁敏英【提 要】书院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延续发展于元代,于明清时期达到普及,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
它的教学特色,如学规、讲会制度、自学制度,对当代大学的办学类型与发展定位都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古代教育 书院 书院制度〔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10)03-0140-05一、书院的起源和发展书院之名,最早见于唐代,是古代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
“它源自民间和官府,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必然结果。
”①清人袁枚的《随园随笔》卷14所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②可见,唐代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并非真正的教育机构,而主要是官方校书藏书的场所。
书院之所以能够兴起并发展,主要有几点原因,一是唐末五代战乱之后,官学式微,“士病无所于学”,于是私学教育勃兴;二是有些士大夫和学者要求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三是一些学者受禅林的影响,愿选择山林名胜施教。
这样,“书院便应运而生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③随着官府设立和私人兴办的书院渐渐增多,书院的教育功能也日趋突现,出现了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雎阳书院、嵩阳书院等许多著名书院。
南宋时书院大兴,书院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和制度之完善都是空前的。
辽、金、元时期私学教育十分发达,有家学、从师就学、私人办学等形式,影响和效果大大超过了官学。
元世祖大力认可和提倡书院的讲学制度,使得元* 该成果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河北省高等院校的培养层次、定位选择问题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06020178。
① 唐亚阳:《中国书院精神》,《湖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 徐晓娜:《书院的教学特色及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③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140代的书院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据统计,元代新建书院143所,复兴书院65所,改建书院19所,凡227所,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北方也从无到有,出现了40多所。
”①至明清时期,科举盛行,书院受社会历史条件和官方政策的变化而时衰时盛,甚至时断时续。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教会书院在中国的设立,西方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学制管理对传统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院的传统教育形式已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在国人变革学制的要求下,清政府于1898年下令改书院为学堂。
改革过程一波三折,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希望完全破灭后,独具办学特色的书院才终于走完了全部的历史路程,为新式学堂所取代。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书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书院的办学特色及文化意义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
从其发展脉络和具体操作流程看,体现出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获得官方的认可与扶助。
从历代书院的确立及发展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有关。
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
二是注重藏书与读书。
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
三是自由讲学,研讨学术。
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责。
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四是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
②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
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
在教学方式上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
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
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
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
书院有丰富的藏书,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基本条件。
朱熹认为,读书要读出疑问,然后切磋。
除集体讲演外,书院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老师,所谓“质疑问难”。
朱熹创造的读书法对后世读书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栻要求学生读书“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
③书院还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
无论是大师讲演,还是学生自修,都注重营造学术探讨的氛围,体现研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奉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讲明义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某一问题进行精讲,如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仅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黄干在白鹿洞曾讲“乾、坤”二卦,山南山北士子云集;程端礼在集庆路江东书院也只就某一专题或某一章句进行讲授,然后让学生自行钻研。
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主动修为,自我调控。
朱熹曾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④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努力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他们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促进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扩大学派影响。
正是这样交互递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书院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中国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作为传承与创新儒家文化的主要机构,书院是以141王瑜卿 袁敏英: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①②③④曹松叶:《元代书院概况》,《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0集第112期。
安萍:《古代书院及书院文化》,《兰台世界》2008年第23期。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范铭:《中国古代书院所体现的现代大学精神启示录》,《民办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主要倡导者与实践者。
全祖望《城南书院记》曰:“其教多以明心为言。
盖有见于当时学者,陷溺功利,沈锢词章,积重难返之势,必以提醒为要。
”《白鹿洞志》:“朱熹更荐岳麓书院,与诸生讲论,多训以切己务实,无厌卑近,而慕高远。
恳恻至到,闻者感动。
”①书院视道德教育为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儒家的道德理想模式来设计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能够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书院注重制度化建设,规范教学秩序,制定章程、学规等形式,使书院重视道德教育的人文精神充分显现出来。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书院揭示》中,首当其冲要求生徒严格遵守儒家的道德规范。
陆九渊建象山书院,旨在“教人做个人”。
②南宋以后,大多数书院继承并遵循了这一学规,不过不同的书院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条目作了一些补充修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修正或补充都是对已有条款的进一步完善。
书院人文精神的彰显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重视道德教育是实现个体道德完善的最具体手段,二是培养生徒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教育读书人关心时事、学政兼论。
不少书院是既论学,又论政。
宋代朱熹、张栻曾批判科举之弊,明代东林书院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至今,东林书院旧址的石柱上仍然刻着顾宪成题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③书院追求一种精神的完善,主张儒家对“道”的追求应是在个体道德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政治,以实现全面的完善。
在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使得书院与社会政治的结合往往表现为对科举仕途的追求。
因此,大多数书院都将道德教育与科举应试教育统一起来,目的在于培养“德业”与“举业”并重的人才。
显而易见,书院的出现及普及使得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书院的发展成为以文化传播与普及为核心的社会教化的重要机构,这是书院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
在宋代以来的绝大多数时期,书院数量都是多于官学的。
清代新创建的书院达3757所,修复前代书院608所,两项共计为4365所。
④数量如此巨大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开展社会教化的主要机构,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教化的实施。
书院在传授对象方面是极为开放的,招收生徒虽然有严格的名额限制,但是书院的教学不拘一格,是面向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开放的办学方式能够使书院通过自身的学术活动与服务社会来发挥影响,实现社会教化。
明代中后期发展成熟的书院讲会,已经显示出一定的规模与效应,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教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
三、古代书院制度对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注重两个结合,即教师指导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古代书院制度中教师始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无论是宣扬其教育思想,还是传达“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的价值观念,均是采用积极引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研究课题,师生可以共同研究学理,教师的作用主要在点拨、启发与引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本意就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朱熹门人辅广曾归纳“朱子读书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⑤这六法相辅相成,有的放矢,是一个有机整体,对提高学生读书水平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养成了“耳学”的习惯,即习惯了耳朵听教师所讲的内容。
这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性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应借鉴古代书院的这种自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由“一言堂”、“满堂灌”转变为互动性的“群言堂”,充分彰显学术民主气氛。
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努力营造一14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0年第3期 ①②④⑤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