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清:行知教育故事
教师事迹简介及教育故事大全20篇

教师事迹简介及教育故事大全20篇教师事迹简介及教育故事篇1潘菊芬工作三十三年来每年都担任班主任,多次荣获“区优秀班主任”、“区嘉奖”等荣誉称号,所带过的班级曾获市“书香之班”称号。
她既注重孩子的学习,也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凭着“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信条,一步一个脚印地默默耕耘着。
教育故事曾经在班上有一名小L同学,因为父母离异,父亲又是游手好闲之人,所以由爷爷奶奶抚养。
从小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也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性格较怪异,行为习惯较差,上课小动作多,还影响别人学习,作业经常不做。
潘老师了解到小L家情况后,经常找小L深入谈心,嘘寒问暖,循循善诱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关心孩子的生活情况,给予帮助。
学习上,做到因材施教,针对性给他少布置些作业,在难易程度上也适当降低,尽量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又和他奶奶加强联系、深度交流,家校合力,促使其进步。
之后,他一完成作业或有好的表现,就给予鼓励,使他产生了自信感、信任感。
渐渐的,他认识到自己之前学习、行为的不足,并渐渐有了改变,上课能安静听讲,也能认真完成作业。
爱是桥梁,可以沟通心灵。
在这漫长的教育之路上,我们要始终满怀信心:用爱心、耐心,抓住每个教育契机。
教师事迹简介及教育故事篇2刘晨晨中共党员,2015年参加工作,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
2019年被评为吴江区教坛新秀,2022年被评为吴江区教学能手。
曾获吴江区优质课一等奖,吴江区解题能力一等奖,苏州市素养大赛三等奖,吴江区基本功优胜奖等。
多次辅导学生参与区级语言类比赛并获奖。
已发表多篇论文,独立承担课题并结题。
教育故事“小老师”养成记学生时代的我是同学眼中的“小老师”,帮助老师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都说:“你以后肯定是要做老师的。
”当时的我不以为然,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
离开大学校园转身进入小学校园,是一种轮回的“缘分”。
一晃眼,八年过去了。
初出茅庐时的我争强好胜,事事力求做到最好。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学习心得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学习心得
看了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发言,在这些优秀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育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在杨瑞清老师的报告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和博大的胸怀。
他用一言一行践行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事业,他爱学校,他更爱学生。
我不禁深思着: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
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如果我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才能身心健康、茁壮的成长。
这些优秀教师们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他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成长和发展。
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价值。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些优秀教师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观行知教育杨校长讲话有感

观行知教育杨校长讲话有感第一次听说行知学校,是在cctalk这个平台上。
听了行知学校杨瑞清校长的介绍,我才知道,这所以陶行知先生命名的学校,从一所名不见传的小山村学校成长为一所国际性的教育集团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包含了多少坚守与创造。
对于教师队伍,杨校长是这么解释的。
他说,乡村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流动率大。
那些在基层做的稍有成绩的教师就会被提拔到其他部门或者被推举到县城的学校,学校每年都要花费很多功夫去培养新教师。
对此,杨校长很坦然,他说,走出去的,有时间回来帮忙,留下来的,留这里好好做事。
虽然是简短的一句话,却透露了杨校长既想培养人才为行知学校争荣誉,又想留住人才为行知学校做贡献的两难境地。
正是他的妥善的处理,帮助了行知学校一步步走向国际。
对于学生,杨校长给予更多的是爱与帮助。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杨校长所提的花苞心态。
他说,绽放的花朵是美丽的,没有绽放的花苞是可爱的。
我们不仅要欣赏美丽的花朵,更要欣赏可爱的花苞,不能稍有不如意就训斥花苞甚至动手掰花苞。
我们要以一种静待花开的心态去等待花苞盛开。
这与新课改提出的关心与爱护学生是一致的,符合现代学生观的相关要求。
对于教育,杨校长更注重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杨校长很好地践行了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所学校竟然有自己的实验基地。
学生在实践课上,可以在地里种植瓜果蔬菜,变课本上的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校科学知识,了解植物的生长,并有机会体验与自己栽种植物一起成长的过程。
如果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一个里程碑,那杨校长肯定是把陶先生理念付诸实践的最有力践行者。
他使陶先生的活教育走了新的生命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杨瑞清

行知路上的奇葩—杨瑞清王璐璐、冯祖兰、崔影、夏思源、蔡春祥、余琪、虞淑琴首先,以杨瑞清的一段话引入--“我来自农村,看到农村教育还很落后,很多农民的孩子不能上学,不能上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伟大精神,强烈地感召着我,我决心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一、杨瑞清的个人简历1981年, 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学院,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志愿到偏僻的乡村小学任教。
1983年, 被调到共青团江浦县委担任副书记。
他只在团委工作了几个月,又辞职回乡,在从政和从教之间选择了从教。
2000年,杨瑞清入选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赴全国巡回演讲,引起强烈反响。
其演讲内容被编辑出版,成为全国教师师德教育必读教材。
2001年9月10日(教师节),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杨瑞清作了专题报道。
2004年9月,杨瑞清的专著《走在行知路上》作为“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8月,该书又在马来西亚出版发行。
2003年以来,杨瑞清多次应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讲学,引起热烈反响,新加坡《早报星期天》编发了整版报道杨瑞清现兼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陶研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理事长、教育部班主任培训专家小组成员。
1993年到2007年,他连续5次被评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成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二、教育著作主要介绍《走在行知路上》《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有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的成长历程及教育理念。
乡村教育历来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23载的历练展示了杨瑞清和他的乡村教育童话,杨瑞清把几间只有一些破旧桌椅透风漏雨的教室,建成了资产逾千万的新型农村小学。
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

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我来自农村,看到农村教育还很落后,很多农民的孩子不能上学,不能上好学。
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伟大精神,强烈地感召着我,我决心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XXX年前,从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的杨瑞清,向政府提呈的分发志愿书中这样写道。
2XXX年后,在杨瑞清的苦心经营之下,那所最偏僻、最艰苦的学校——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已经发展成中国全国知名的农村示范小学,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
现在,走进行知小学;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梦境: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具有鲜明徽派风格的教学楼,淡雅素净,俨然一派书院气息,与周围乡村的田园风光组合得非常和谐。
杨瑞清本人,也获得过中国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中国全国十佳中小学教师等许多奖项。
1981年,杨瑞清在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后,放弃进城的机会,自愿选择到偏僻的江浦县五里村的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他的”反常”决定在当时被人讥为不自量力,为出风头,也有人说他有阴谋要当校长……杨瑞清当时的理念是要实践陶行知的理想,办好一所农村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所以他选择了五里村的五里小学。
当时的五里小学只有七八名教师,100多个孩子,学校建在小山坡上,几间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的课室桌椅就是全部家当。
杨瑞清刚到任时,主动要求带一年级,并把自己带的班级命名为“行知实验班”。
虽然刚开始任教的杨瑞清没经验,但是有着满腔的激情和干劲。
凭着爱心与坚持,起早贪黑,杨瑞清很快就与学生打成一片了。
农民看到老师的认真,于是渐渐从给予老师生活上的接济,转化到对办学的支持。
第二年春天,在村长的带领下,村里为学校集资7万多元,易地新建校舍,盖了一排平房。
这个变化极大地振奋了杨瑞清,他的志向也就更大了。
1983年,因为杨瑞清的办学出色,当时的江浦县政府决定把他调到县里工作,担任共青团的副书记。
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课件

农村教师怎么当:学会成长
1981-1994第一个13年:行知小学
——慢慢成长
1994-2007第二个13年:行知基地
——快快成长
2007-2020第三个13年:行知工程
——享受成长
慢慢成长——
——躬于实践 ——勤于读书 ——善于交友 ——精于思考 ——乐于动笔
快快成长—— 读好行知这本大书 读好实践这本活书 读好生命这本天书
(100%) (100%) (100%) ( 9%) ( 90%) ( 1%)
赏识课堂的操作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打扮莲花教室
——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安排课后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养成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积极评价
教育孩子,
主要不是方法问题,
立大志 做小事 立大志 做实事 立大志 做新事
我们的战略定位——
新型的中国乡村学校,自信的世界品牌学校
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 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 众多中外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 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学校标志 走在行知路上 创造精彩人生
行知苑,百花开,每一朵,都精彩。 早也开,迟也开,天天开,更精彩!
1.喜欢荷花池 2.喜欢杉树林 3.喜欢班主任吴老师 4.喜欢教语文的杨老师 5.喜欢教美术的陈老师 6.喜欢美丽的教室 7.喜欢同学
8.喜欢学校标志和笑脸娃娃
9.喜欢带红领巾
10.喜欢陶行知诗歌
农村教师怎么当?
学会成长
小学校 大事业
教师好好学习 学生天天向上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乡村教育探索3
良师队伍
美丽的鲜花 可爱的花苞
含 苞 待 放 生 机 盎 然
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的人

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的人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16期文/ 朱波杨瑞清,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为人谦和,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教师。
但是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后,人们才知道平凡背后有更多的不平凡。
人物简介杨瑞清,江苏南京市浦口人,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献身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
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
毕业时,他放弃留城的机会,主动要求到乡村小学——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当教师;有“升迁”的机会,他却安心在乡村小学扎根农村教育20 多年。
多年如一日,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探索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始终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激励自己,立志成为“陶子之后,亿万陶子”中的一员。
他就是被人们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师杨瑞清。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选择。
杨瑞清曾经有过三次比较重要的选择。
一次是1981 年从晓庄师范毕业的时候,当时是可以进城,但他主动向学校提交了志愿书,选择回乡为农民办教育。
第二次是1983 年,他被调任江浦县团委副书记,在从政和从教的矛盾中纠结了4 个多月,杨瑞清最后选择回到学校,继续当老师。
第三次是20 世纪90 年代初。
面临学校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稳定等困境,有人建议他离开乡村学校,获得解脱。
但杨瑞清:“最终还是留了下来,选择了坚持。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杨瑞清体悟到: 人生的奉献方式是“爱”,创造爱的方式是“学会爱”。
热爱孩子、赏识孩子,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让乡村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是杨瑞清始终不渝的人生追求。
在杨瑞清看来,让农村的孩子受到优质教育就是对孩子最真的爱。
走在阳光路上

走在阳光路上——读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有感万安县涧田中学黄晓峰这是一条充满泥泞艰难的路,这也是一条铺满阳光的路,这更是一条通往美好未来的路。
在这路上,他走得那么坚定,那么潇洒。
当我读完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的时候,我深深地震撼了,为他的信念与意志,为他对教育事业的爱与执着,为他长期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杨瑞清校长是一名坚定信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25年前,从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的他,毅然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自愿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教书。
他在进城与回乡之间选择了回乡,迈出了探索乡村教育的脚步。
曾经,面对别人诧异和不解,他也犹豫过。
但为了理想信念,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做一名乡村教师,做一个像陶行知一样的教育家,办一所能真正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受到最好的教育。
信念就是杨瑞清校长前进的动力,有了它就能坦然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就能在行知路上,插柳栽花。
经过努力,杨瑞清校长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赏识教育就是杨瑞清校长的指路明灯。
他积极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取得实效,为世人所瞩目。
从事教育二十多年来如一日,陪伴杨瑞清的,是三尺讲台;属于他的,是三尺讲台;离不开他的,还是那三尺讲台。
因为他的目标就只有一个,要为农民的孩子办出最好的学校。
他用执着和淡泊明志感动着所有人,用信念表达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用赏识教育表达出对学生诚挚的爱,用行动证实了自己无悔的选择。
鲁迅说过:“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杨瑞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乐于把育人视为天职,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他心中燃着一团火,一团燃烧自己来照亮农家子弟求学道路的圣灵之火。
他是农家子弟人生的导师。
他用自己的的高尚行为学子们点亮了人生价值观的航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为了自己所崇尚的的事业而无怨无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瑞清:行知教育故事我的主题是行知教育,想跟大家汇报一下我在我的学校——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所做的一些教育探索。
我讲几段故事跟大家分享。
这是我1981年刚刚师范学校毕业然后去的学校,学校叫江浦县建设乡五里小学。
我在这所学校里一直待到了今天,马上满34年。
后来把这个学校改了名字。
我老的时候从一年级教起,当班主任、语文、数学报班,我们把这个班命名为行知实验班,因为我在晓庄师范读中师的时候非常崇拜陶行知。
我们对工作非常投入,当地的老百姓对我们也是很满意,所以我们在小山坡上简陋的校舍里面呆了一年半的时间,农民就自发地集资为我们学校异地兴建了一个新学校,当然一排简陋的平方而已,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在新的校舍里面经过三年一砖一瓦的修建就有了这样的一间四合院。
所以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和学校的建设联系起来了。
这是我带着学生栽的树,现在都长成了参天大树,这个过程有很多教育的机会。
由于农民的支持,我们的学校改变了模样,我们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行动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因此在1985年1月10日,我们的报告得以批准,学校被教育局正式改名为行知小学。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就没机会当班主任了,我开始做校长了。
到今年的1月10日,我突然发现我做校长已经满30年了。
我这间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大班,所以一直是班主任的工作,德育工作方面有比较多的关注。
学校命名以后当校长了,我发现当校长也好,更改名字也好,异地兴建也好,并不能够改变乡村学校的面貌,乡村学校要受的苦,要走的路,你也要走。
那么这里最大的问题在那里?毕竟就只是一个四合院,农民不可能每一年都有经费支持你,所以学校一直是穷的,办学经费一直是薄弱的。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的教师总是留不住的,如果你认真工作专业发展得好,你就会得到奖励,通常是奖励你进城教书,那农村学校怎么办?我怎么办?这时候压力比较大,就把自己折腾成这个模样了,有点憔悴,有人劝我调走算了,已经在农村学校工作十来年了,也说得过去了,但是因为之前说的信誓旦旦要走行知路,要学陶行知,这会要是这么走了还有点不甘心,其实这种磨难对我没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成长契机,它慢慢地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农村学校好像缺乏图书仪器,但是他有稻田、莲花池、茶园,还有大山,如果把我们的教学,把我们的德育,把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跟我们身边的资源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就可以做得有效、有趣。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学会了用穷办法来办教育,而且穷开心,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了江苏的模范小学,城里的人就开始关注这所学校,为什么这么穷反而还那么开心?于是他们看到这里有茶园,这里有稻田。
于是他们就和我们商量可不可以把孩子带到你这个学校来学习。
所以我们学校就开始开放给城市学生,我们把农民的稻田、茶园介绍给他们,让他们来体验,这时我们的德育工作有了一个新的机会,我们的学生可以和城里的学生打交道交朋友,这个过程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挺重要的,也是我们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你们看昂首挺胸的穿着统一服装的孩子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看着腼腆胆怯的倒是城里的孩子,这说明朋友交多了是有好处的,自信心是有提高的。
城里的学生到我们学校,他不满足当天来当天回,他要住下来,那怎么办?学校没有地方住,城里人也蛮执着的,他们说我们自己带被子,你们只要给我们准备点稻草就可以了,于是我们就准备了稻草,让他们打地铺。
在学校里过几天苦日子居然过得很开心,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于是我们就写了策划报告,得到了市教育局的批准,于是1994年我们学校出现了转折。
我在这个学校工作13年以后,我们开始有了专门来接待城市学生来体验乡村生活的基地,我们是村办小学,但是我们拿到了南京市教育局颁发的这么一个教育平台,这对我们学校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基地的招牌,进校园以后就看到有很多南京的中小学来这里活动,并且留下了他们的痕迹。
我们这里的办学条件也有改善。
没有食堂,于是就得到第一笔经费,盖了几间平房做食堂。
两年以后我们有了宿舍楼,以前我们也是打地铺,突然有了可以住2XXX年,一直到了2XXX年我们获得投资,盖了一个新的宿舍楼,可以住500人。
这下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七八百个学生可以一次性安顿下来。
这时候我们基地已经挂牌十年了,我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十年磨一剑。
盯着一件事情做十年,我们抓住了机会。
2XXX年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会盖成这个楼?那一年中央颁发了8号文件,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他们突然发现乡村生活体验中心基地不就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很好的一个途径吗?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支持。
我们一边办学一边办基地,说老实话也是蛮辛苦的,但是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我们要想活着,就必须这么辛苦。
反过来我们也有收获,收获之一是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要钱的理由,以前农民穷,开口没用,现在我们为国家办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基地。
第二有了一个收费的渠道。
到这里来住了三五天,总要交点伙食费、住宿费,我们总要赚一点,一个学生赚十块钱。
2XXX年,我们的接待量就超过一万人了,那不就是十万?所以我们就不会为柴米油盐的小事情操心了,就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教育了,当然我这是穷人算小账,其实最重要的收获还是教育的这笔帐,我们的教师和城市的中学小学校长打交道,我以为这是最好的校本培训;我们的学生和城里的孩子交朋友,这是最好的校本课程,也恰恰就是陶行知说的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和做合一。
在做社会基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得到了成长,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发展,而且由于我们办了这个基地,我们的小学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2XXX年我们的小学获得了上千万元的投入,建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楼,建这个楼的前提是布局调整的一个规划方案要落实到位,政府决定把周边六所小学撤掉并到行知小学,这样我们的生源才扩大,过去我的学生一直都是100-2XXX年,我发现十年磨一剑,两个十年这个学校就会出奇迹,庆幸之余我们当然也有点后怕,假如这个学校不是走行知路,不是办行知基地,不是这么折腾,它的命运不也就被撤掉了吗?所以在座的各位伙伴,你要是盯着一件事在学校里干2XXX年,你们早就成专家了。
可是我们在乡下的学校里面拼了2XXX年这成就感在那里?说实话就是终于保住了一条小命,这个学校没有被撤掉,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非常自豪,当然我们也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还办得不怎么样,还需要努力。
那时候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的师德报告团,我们的师德报告团还到过杭州,我在汇报当中就信誓旦旦说我要在行知路上好好再干2XXX年,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干了2XXX年了。
接下来的工作我可能更多地关注内涵,关注教育,这是我的一个心愿。
但是有时候也身不由己,从2XXX年到2XXX年第三个十年里面我又干了什么,这是我们学校门前的大路,现在被政府命名为行知路,这里曾经是一片稻田,我们学校在南京长江的北岸。
现在长江北岸在大规模开发,所以我们已经完全今非昔比,这是我们学校新的大门,这是行知基地的大门,东门是行知小学、行知中学、行知幼儿园。
我们学校一直有个附属幼儿园。
四年前我们乡里的那所中学也搬过来了,并且更名为行知中学,这是我们学生进出的校门。
我们学校有最初的农民给我们建的四合院八亩地,扩大到了2XXX 年后的80亩地,以至于30年后的300亩地。
这就是我们2XXX年建的用了15年的小学教学楼。
它的东面有了中学、幼儿园。
这边是宿舍和食堂,我们再也不用为住宿吃饭的问题发愁了,可以为1500个学生提供完备的食宿服务。
还盖了一座大楼叫行知教育体验中心,给孩子们提供很多的活动设施开展活动,同时也有很好的体育设施体育馆和运动场。
由于这个校园比较特殊,除了学校以外它还是基地,而且这里曾经是地地道道的乡村,所以在周边的环境发生变化以后,我们特别在校园里保留了10亩地的果园、15亩地的菜园、8亩地的茶园,还有荷塘树林以及背后一条700米长的小河,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教育的途径、我们的教育资源,当然看我们怎么来挖掘它。
这个部分是我们的校园,旁边还有一块接近2XXX年,15年前我们邀请当地的一个种荷花的农民租下这块地专门来种荷花的,因为我们一直在互动,所以他的荷花园也就成了我们学校一个很好的课程基地。
整个学校学生活动范围是500亩,叫行知院,门前的路是行知路,在这里工作的这些人叫行知人,这就是30多年我们一直在这块土地上耕耘,有了三个我们比较喜爱的词。
现在我们再来看我们1981年的这张图片,我们要学陶行知,走行知路,得到了陶家后人的关注,前面这位是陶行知的儿子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陶城先生,他和夫人特地赶来看望我们,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太大的鼓励和支持了。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2XXX年以后两位老人家白发苍苍又有机会能来学校看望我们。
看到这个学校的巨大变化,大家都感慨万千,我们知道这个学校的变化恰恰是因为走在行知路上没有变,践行行知教育没有变,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回头想想,现在到了2XXX年,我们刚刚过了行知小学命名30周年的日子。
我们回过头看,我们走过了35年行知小学的办学道路,又走过了2XXX年开始我们学校开始有国外的学生来活动,这样就有大批的外国师生到访,这样这个学校就有了一个国际化的进程。
十年来这所学校来了8000个外国人,去年来的外国学生1440人,他们在学校里开展了丰富的中华文化的体验活动,这个过程对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体验途径。
三十多年沉淀,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体会,用一个关键词来汇报的话,我想就这四个字:行知教育。
行知教育当然是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当然还不能把陶行知的那套东西搬到今天,一定是与时俱进的、不断丰富创新的。
我带来一个画面,这是在我们学校的荷花园里面拍到的一个司空见惯的画面。
走进花园,我们既欣赏盛开的鲜花又善待迟开的花苞,包括刚刚冒出水面的小花苞,我们相信再过几天它会长大,会开花。
这个画面给我们带来的是美感,带来的是希望,我们相信这个花苞会开花,但是联想到办教育教学生,好像感觉就不对了,口口声声说在培育祖国的花朵,可是我们发现祖国花朵的花苞常常是没有好日子过的,经常挨骂,别的花都开了,你为什么不开,是智力有问题?不仅被骂,还会被逼你要马上开,再不开可要把你掰开。
这个画面给我的触动是什么?如果我这一辈子就想做个好老师的话,那我就不甘心做天天骂花苞、日日掰花苞的事情,一定要从自己内心深处改变。
我们要求自己修炼一颗花苞的心态,就是把学习不好的调皮捣蛋的孩子看成一个花苞。
改变我们的看法,改变我们的心态,也许我们会多智慧,多一些办法。
这四个字很土气但是很管用,越琢磨越有味道。
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
我觉得这四个字让我和我的同事们非常受益。
在大自然里花苞现象非常多,我们看花从来不觉得花苞有什么不好。
有种花从下往上开,底下的花已经很灿烂了,上面的还是花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