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第一篇嗨,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这可真是让我心里头暖呼呼的。
你说这陶行知先生,多有意思呀!面对犯了错的学生,他没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批评,而是用四块糖就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一块糖,是因为那孩子按时到了他的办公室,这说明孩子守时,陶先生就给了奖励。
这一开始就让我有点意外,犯错了还能得糖?接着呢,陶先生又给了第二块糖,说是因为那孩子听到他制止打人,立马就停手了,这是尊重师长,懂得听话。
等到第三块糖,是因为孩子说自己打人是因为对方欺负女同学,自己有正义感。
哇,陶先生能从孩子冲动的行为里看到这份正义的心,真的太了不起啦!最后一块糖,是因为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
读完这个故事,我就在想,要是我小时候遇到这样的老师,那得多幸福呀!陶行知先生用爱和理解,而不是责骂,让孩子自己明白了道理。
这四块糖,就像是四颗温暖的小太阳,照亮了孩子的心,也照亮了咱们这些读故事的人的心。
我觉得在生活里,咱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得多学学陶先生,别动不动就发火,多去发现别人的好,多给点鼓励和温暖,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好啦,今天就跟你们唠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聊!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下读陶行知四块糖故事的感受,真的太让我感慨啦!你们想想看,一个孩子犯了错,一般情况下是不是得挨顿骂呀?可陶行知先生不这样。
这孩子到办公室,陶先生先给了一块糖,就因为孩子按时到了,这多让人意外呀!然后又给一块,是夸孩子听话,能及时住手。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教育原来可以这么温暖,这么有智慧。
陶先生没有强硬地去指责,而是用鼓励和肯定,让孩子自己心里就明白了对错。
这四块糖,就像是魔法糖一样,把一个可能会变得很糟糕的情况,变成了一个充满爱和成长的瞬间。
我就在想啊,如果我们身边的大人都能像陶行知先生这样,那该多好。
孩子们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而是会因为有这样温暖的引导,变得越来越棒。
三颗糖的故事

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作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
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
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
”孩子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你一颗糖。
”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的承认错误。
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
好了,我的糖分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
”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犯相似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记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
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就牵
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陶行知被称为人民的教育家 ,他忠于教育事业,提倡生活教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我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二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陶行知与四个糖块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个糖块的故事早到的糖听话的糖,见义勇为的糖,知错的糖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
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
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
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扩展资料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
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案例分析: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
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
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话说有那么一回,陶行知老先生遇到了个调皮的小家伙,名叫小明。
小明在学校里那可是出了名的“小捣蛋”,不是今天弄哭了女同学,就是明天把教室的窗玻璃给砸了。
老师们提起他来,都是摇头又叹气。
可陶行知老先生不一样,他啊,眼里总是带着笑,心里装着大智慧。
这天,小明又闯祸了,被带到了陶行知面前。
小明心里那个忐忑啊,就像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他低着头,小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就等着挨一顿狠批。
没想到,陶行知老先生没急着发火,反而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糖果,递给了小明。
小明愣住了,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半天没反应过来。
老先生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来,孩子,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这说明你很有时间观念,懂得尊重老师。
”小明一听,愣住了,心里那个感动啊,就像是春天里的小溪,潺潺流淌。
他接过糖果,小心翼翼地剥开,那甜味,甜到了心坎里。
他心想:“原来,犯了错也能得到奖励啊!”接下来,陶行知老先生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这次他说:“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听说你砸玻璃的时候,是为了保护同学不被外面的坏人欺负。
虽然方法不对,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勇气有担当,这是难能可贵的。
”小明听完,眼眶都红了。
他没想到,自己这么个小捣蛋,在老师眼里竟然还有闪光点。
他接过第二块糖果,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用对方法,做对事情。
正当小明沉浸在感动中时,陶行知老先生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
他语重心长地说:“这第三块糖果,是奖励你的。
因为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块玻璃,其实早就该换了,只是学校一直忙没来得及。
你这一砸,倒是提醒了我们,得赶紧换新的了。
所以,也算是为学校做了一件好事嘛。
”小明这下彻底被征服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冲动,竟然还能有这样的“意外收获”。
他接过第三块糖果,心里暖洋洋的,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自己,正在慢慢成长,变得更好。
从此以后,小明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他不再调皮捣蛋,而是努力学习,乐于助人。
同学们都说他变了,老师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黃山谷在宋朝的時候有個人叫黃山谷,他喜歡做那些淫詞豔賦,寫那些情詩什麼的,讓人家起邪思的。
有一天就跟一位畫家,這個畫家叫做李伯時,是很擅長畫馬的,兩個人去拜見圓通秀禪師。
畫馬的李伯時就請教禪師,禪師就跟他講,說你不要畫馬,因為你畫馬,念念都想著馬,將來就有可能墮到馬身,一切法由心想生。
你為什麼不想佛、不想菩薩,為什麼要想馬?馬是畜生道,勸導李伯時不要畫馬。
旁邊這位黃山谷聽了以後就在那裡笑,禪師見到他很不正經,就怒斥他。
黃山谷說,難道我將來也會墮馬身嗎?禪師說你寫這些淫詞豔賦,誘惑人起邪思,你將來不僅可能馬身沒有辦法,你將來會墮地獄。
黃山谷聽了以後,因為他知道這位秀禪師是已經開悟了的禪師,他聽了他的話很害怕,從此就絕筆,不再寫這些淫詞豔賦。
古人還能從善如流,還能得救,如果他不停止,真的來生一定墮地獄,這一生不得好死。
我們冷靜的看看這個世間,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哪怕是再有名的,你說有幾個得好死的?所以要永離綺語。
講話不講則已,講出來的話必須是利國利民,必須是治國安邦,導人以正。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有一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斥之,令他放學後到校長室。
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
可一見面陶行知沒有急於批評,卻掏出一塊糖給王友,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驚訝地接過糖。
此時,陶行知又掏出一快糖放到他的手上:“這第二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
”王友瞪大了眼睛。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塊糖果:“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做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喊到:“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啊……”陶行知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了第四塊糖遞過來:“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只可惜我的糖用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這則小故事,告訴了我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教育一個犯了錯的孩子,如何去教育一個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的孩子。
陶行知与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三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校园里巡视,看到一个男学生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学生。
陶行知看到马上制止了这个学生的行为,并叫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等他。
当天放学后,陶行知迟到了几分钟去办公室,看到这个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他。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给你的。
学生感到不解,陶行知解释说,因为你是个遵守时间的人。
说完又给了第二块糖给学生,说这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当你用泥块扔同学的时候,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是尊重老师的。
学生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第三块糖。
因为你是个有正义感的学生,我已经调查过了,你只所以扔同学,是因为你看到那个同学在欺负女同学,你看不惯才会扔他的。
可见你是个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做斗争的人。
学生听到陶行知这样说,很不好意思地说,校长,但是我扔的不是坏人,是我自己的同学。
虽然他欺负同学不对,但是我也不应该扔他。
陶行知听到他这么说,笑着说,好了,我们今天的谈话结束了,你可以回去了。
不要挤兑孩子袁庆国常常和同事们谈起好老师的标准,我总是不假思索的说:爱所有的学生,老师们于是就摇头,就叹息。
班主任当的时间长了,每天鸡毛蒜皮的琐事,经常触我之怒,让我不胜其烦。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念叨那两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于是我就会心平气和,就会精神抖擞。
这个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班级34个学生,竟然来自8所小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相去甚远,两级分化十分严重,班级的前15名基本可以到年级的前40名,但第16名就可以到100名以后,中间60多名一片空白。
后面有18名同学课上无心学习,成心捣乱,课下作业几乎是空白,成绩基本靠天吃饭。
纪律问题更是此起彼伏,让我每天生活都很充实。
面对这些困难,牢骚没有用,放弃更不行。
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从网上又重新系统地阅读了许多名师的宝贵经验,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的教育》,万玮的《班主任兵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
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案例分析:
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
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
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
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精神交锋。
这个学生已经不是低年级的学生了,他有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之后,他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的
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自我内心体验,他是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不良行为的过程,它比教师采用说教而是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的效果要好很多。
再者它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学生自己认识到的,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如果这个孩子在遇到类似的事件,当他要解决事件时,内心中就会有一个正确处理事件的航标,而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事件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一个铺垫性的作用。
资料补充:
陶行知(1891-1946),徽州歙(Shè)县人,原名文浚。
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陶行知开创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