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合集下载
专题二十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1949年9月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在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 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 中结成深厚友谊。
经典例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 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 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 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 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 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 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 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 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 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 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 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 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同步练习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B.多党合作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4.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现 “四个现代化” 的宏伟目标,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A.一届人大 C.三届人大
C
B.二届人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个统一战线ppt课件

流动人口增加
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动人 口数量不断增加,对统战 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兴群体涌现
新的社会群体如网络意见 领袖、自由职业者等不断 涌现,需要纳入统战工作 范畴。
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挑战
利益诉求多样化
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 益诉求多样化,需要统战 工作更加精细化、个性化。
利益冲突加剧
社会利益格局调整过程中, 利益冲突不可避免,需要 统战工作发挥协调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四个统一战 线都围绕这一共同目标,凝聚共 识、汇聚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
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得四个统一战 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坚定的信 念,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个统一战线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注重求同存异、协商民主,尊重各方利益和诉 求。
在处理内部矛盾和分歧时,四个统一战线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统 一战线重新得到落实,明确了新 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进入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被赋予了
新的历史内涵。
合作形式
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 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主要任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而奋斗。
03
四个统一战线的特点与优势
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个统一战线涵盖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 派别、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具有 广泛的代表性。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四个统一战 线都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致力 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四个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使得统一战线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高中历史 第六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5张)课件 新人教必修1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1)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 领导人宣布就职;(2)____________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1)国内的意义: ①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 华民族发展的____________;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___港澳台问题辨析 (1)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 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2)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 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 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但首先得到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5)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共同点:都享有自治 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 主权实体的性质。
温馨提示1:易错辨析: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 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 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1)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 领导人宣布就职;(2)____________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1)国内的意义: ①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 华民族发展的____________;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___港澳台问题辨析 (1)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 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2)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 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 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但首先得到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5)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共同点:都享有自治 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 主权实体的性质。
温馨提示1:易错辨析: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 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 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 (共29张PPT)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①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②文革时期遭受重创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为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为十年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至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949年; B1954年;
B
C1958年;D1982年
我国最早的民族自治区是
B
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构建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1954年 9月15 日至28 日,中 华人民 共和国 第一届 全国人 民代表 大会在 北京中 南海举 行。图 为代表 们步入 会场。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主席台
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 龄、张澜、林伯渠。
毛泽东在会上上致开幕词 刘少奇在会上发言 周恩来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国家领导人
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人大常委会委 全国员人长大—一—届刘一少次奇通;过国宪务法院时总,理全—体—代周表恩起来立鼓掌
下面是一组反映人民代表大会活动的图片
根据以上资料,归纳人民代 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决 定 权
立 法 权
任免权
监 督 权
合作探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有何区别?
建设新时期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①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②文革时期遭受重创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为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为十年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至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949年; B1954年;
B
C1958年;D1982年
我国最早的民族自治区是
B
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构建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1954年 9月15 日至28 日,中 华人民 共和国 第一届 全国人 民代表 大会在 北京中 南海举 行。图 为代表 们步入 会场。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主席台
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 龄、张澜、林伯渠。
毛泽东在会上上致开幕词 刘少奇在会上发言 周恩来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国家领导人
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人大常委会委 全国员人长大—一—届刘一少次奇通;过国宪务法院时总,理全—体—代周表恩起来立鼓掌
下面是一组反映人民代表大会活动的图片
根据以上资料,归纳人民代 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决 定 权
立 法 权
任免权
监 督 权
合作探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有何区别?
建设新时期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1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人民版必修1

一、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1.特点:(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特点: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 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 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 自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 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成为他们共同的政治准则 。这同资本主义国家各政党之间为争夺领导权和执政地位而相互倾轧 是根本不同的。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是根本不同的。(2)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 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都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 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 我国各民主 业,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3)我国各民主 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 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 问题。 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 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 问题。(4)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 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2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人民版必修1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试解 ________ 试解] 试解 [解析 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 解析] 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 解析 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 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 治政策。 治政策。 [答案 A 答案] 答案 )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其中的“两制”是指 )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其中的“两制”是指( A.两种管理制度 B.两种社会制度 . . C.两种军事制度 D.两种法律制度 . . 解析: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解析:“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 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 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 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答案: 答案:B 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 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 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规定说明了“ 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 两制” ) 两制”( A.构想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 . C.有了法律依据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 .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将“一国两制 写入宪法,说明“一国两制”有了法律依据。 ”写入宪法,说明“一国两制”有了法律依据。 答案: 答案:C
高中历史第6单元第20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2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①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疑点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指点迷津: ①历史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 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是由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③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具有许多优越性:便于人民 参与国家管理;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既 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地方主动性 和积极性的发挥。
根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
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
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探究活动】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 有何区别?
经济基础 阶级本质 组织原则 政党活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集中制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专政 分权制衡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疑点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
①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疑点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指点迷津: ①历史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 期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是由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③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具有许多优越性:便于人民 参与国家管理;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既 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地方主动性 和积极性的发挥。
根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
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
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探究活动】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 有何区别?
经济基础 阶级本质 组织原则 政党活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集中制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专政 分权制衡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疑点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复习优秀课件

4.海峡两岸关系
两岸 ①国民党退守台湾后,长期紧张,互不承认 ②蒋经国统治后期,仍坚持自己正统 关系 ③李登辉、陈水扁等上台后,两岸交流不正常 曲折 ④“台独”势力仍存在 海峡 ①共同点: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两岸 ②发展条件:大陆国力提高 关系 ③蒋经国统治后期顺应潮流 发展 ④李登辉上台后,大陆为“三通”作努力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 台湾回归的意义: 与发展
考考你:少数民族知多少?
1 2 3 白 族 6 朝鲜族 黎 族 7 蒙古族 满 族 回 族
5
4
藏 族
8
高山族
中国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
专题考点3: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 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 原因 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基本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 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 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确 立 实 施 过 程
近几年,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高考中 已成为考查的热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3年全国卷以“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与 建设至关重要”为主题,考查了4道试题。 2005年广东卷则考查了我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等内容。去年全国卷中还考查了我国的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内容。 在高考复习中,要注意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 发展特点,特别要注意分析现代史上民主政治 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历史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奠
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历史,是政
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中国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来说,这一过程 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 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的制定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
2.解答方法
(1)对排序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有:一是确定首尾法。就是
说对于要排序的几个小项,在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能够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都可以大大降低这种试题的 难度。第二,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如果在解答 过程中,我们可以确定某个小项和另外小项的先后关系,即可
把不符合这种关系的选项排除,也可以将试题答案判断出来。
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实 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 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开辟了新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 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组合型选择题 【典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 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 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 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 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 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A.①③④ ②广泛性 B.①②③ ③继承性 C.①②④ ④深刻性 D.②③④ )
【精讲精析】“这许多一望而知„„”反映了代表们平等享受 政治权利,也从侧面表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是一次深刻的社 会变革,故①④符合题意;“穿制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
表明人民代表的广泛性,故②符合题意,正确。人民代表制是
深刻的制度变革,与以前的政治制度不存在继承关系,故③不 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方法总结】1.题型特点 (1)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题干文字、 备选小项和选项。该题型不仅可考查多个知识点,而且还能考
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按其解答要求可以分为排序型和排除型两种:前者要求对 备选小项中给出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事件顺序进行排序;后者 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对备选小项是否符合题意要求进行排除,然 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2)对排除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是排除法,即将我们能确定
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然后观察选项,往往可以顺利
将试题解答出来。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水落石 出”,即使我们对小项涉及知识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照样解 答对题目。
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确定,此后在实践中
又得到了发展和健全。 第二阶段,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摧 残、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文化大革命”从反面 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第三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 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阅卷手札】 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有两点:一是对题干材料理解 不到位;二是对新旧政协没有区别开来。 (1)注意牢固地掌握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历 备考分析 程、内容、特色及影响。(2)注意联系近代西方资 产阶级代议制、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及结果,
失分警示
认识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奠
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历史,是政
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中国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来说,这一过程 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 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的制定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
2.解答方法
(1)对排序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有:一是确定首尾法。就是
说对于要排序的几个小项,在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能够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都可以大大降低这种试题的 难度。第二,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如果在解答 过程中,我们可以确定某个小项和另外小项的先后关系,即可
把不符合这种关系的选项排除,也可以将试题答案判断出来。
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实 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 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开辟了新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 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组合型选择题 【典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 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 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 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 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 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A.①③④ ②广泛性 B.①②③ ③继承性 C.①②④ ④深刻性 D.②③④ )
【精讲精析】“这许多一望而知„„”反映了代表们平等享受 政治权利,也从侧面表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是一次深刻的社 会变革,故①④符合题意;“穿制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
表明人民代表的广泛性,故②符合题意,正确。人民代表制是
深刻的制度变革,与以前的政治制度不存在继承关系,故③不 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方法总结】1.题型特点 (1)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题干文字、 备选小项和选项。该题型不仅可考查多个知识点,而且还能考
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按其解答要求可以分为排序型和排除型两种:前者要求对 备选小项中给出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事件顺序进行排序;后者 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对备选小项是否符合题意要求进行排除,然 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2)对排除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是排除法,即将我们能确定
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然后观察选项,往往可以顺利
将试题解答出来。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水落石 出”,即使我们对小项涉及知识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照样解 答对题目。
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确定,此后在实践中
又得到了发展和健全。 第二阶段,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摧 残、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文化大革命”从反面 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第三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 步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阅卷手札】 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有两点:一是对题干材料理解 不到位;二是对新旧政协没有区别开来。 (1)注意牢固地掌握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历 备考分析 程、内容、特色及影响。(2)注意联系近代西方资 产阶级代议制、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及结果,
失分警示
认识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