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内容: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观察、实验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观察、实验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纸张、铁、木头等常见物品3. 实验记录表4.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认识物质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
2.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物质的性质,如水的流动性、纸张的可燃性等。
4.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形成实验记录表。
第二课:物质的用途1. 继续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并讨论其用途。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质是如何被利用的,如水的饮用、洗涤、种植等。
3.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用途。
第三课:观察、实验方法1. 教师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案,并进行实施。
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观察、实验方法的要点。
课后延伸:1. 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常见物质,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并进行实施。
2.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安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三、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
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三、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变与不变第一课泥巴变形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我们周围的事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其中,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材料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科学探究观察纸变成纸团、直吸管弯折成不同形状的变化,能找出共同点,进而用不同的方法捏泥人,并列举更多的变化事例,归纳出这一类变化的共同点。
3.科学态度、STSE在捏泥人的过程中,体验物体的形状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及物体的变化、培养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的兴趣。
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与此类变化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吸管、陶泥、气球、牛奶、糖、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讲授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形状能千变万化,状态也变化万千,混合以后再分离,变与不变找规律!(2)讲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物体变化的世界,探索物体变与不变的规律。
(二)新课研究1.导入举动(1)出示春季与冬季的对比图,调取生活经验。
a.我们周围的事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变化。
b.学生汇报交换、教师引导:春天小草变绿,花儿开放、河水潺潺、天气暖和,冬天白雪皑皑、树木凋零、河水结冰。
季节在变化,事物也在变化。
(2)让纸和吸管发生变化a.将平整的纸揉捏成团,观察纸发生了甚么样的变化。
再将一根直吸管,弯折成各种形状,观察吸管发生了甚么变化?b.交换:这些变化有甚么共同点?c.小结:纸和吸管都是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纸还是纸,吸管还是吸管,材料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3)思考:你能让一块泥巴发生类似的变化吗?2.捏泥人(1)交换:先观察并说一说泥巴的样子。
(2)分组实验:用团、挖、搓等办法将泥巴捏成小泥人。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泥巴发生了甚么变化?并记录在举动手册中。
(3)讨论并汇报:比较泥巴和泥人,甚么发生了变化?甚么是不变的?(4)小结:泥巴可以捏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形状发生了变化。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整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播撒期望的种子教学内容:课本第1—5页。
教学目标: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比照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4.感受到生命世界的奇妙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师打算: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比照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课件。
学生打算: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前测激趣春天,是个充满期望的季节。
在这个漂亮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撒播期望的种子。
〔板书课题〕二、导学达标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出示课件)1.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
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⑴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异?⑵观察大豆的种子。
1〕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2〕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测种子内部的每一局部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3〕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觉〕观察发觉〔图〕植物的哪一局部猜测将来它能长成植物的哪一局部经过观察发觉它原来是4〕描述自己的发觉,说出自己的猜测。
⑶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学生分组观察胚比拟大的种子〔绿豆、蚕豆〕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三、达标测评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师: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局部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测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用种植的方法验证〕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试验方法 l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测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奇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严寒的温度下。
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课设计四年级科学下册教课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育小学生科学修养为主旨,踊跃倡议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研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育他们的好奇心和研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课目的:1、培育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平时生活中亲密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变为对自己平时生活的指导,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加才华,领会科学研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理,逐渐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持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定,剖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侧重察看实验中的丈量,特别是控制变量、收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说,学习成立解说模型,以考证自己的假定。
4、保持和发展对四周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勇敢仔细、侧重凭证、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三、学生状况剖析: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仔细,但缺少灵巧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擅长想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巧运用知识。
因此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常常只逗留在认识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因为各样条件的限制,科学知识比较缺少,科学研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们侧重于语、数、英教课,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时机接触大自然,更没有获取大人和老师实时、周祥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察看、实验、检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育思想感情。
3、小孩心理剖析:在小学阶段,小孩对四周世界有着激烈的好奇心和研究欲念,他们乐于着手操作详细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重申用切合小学生年纪特色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重的兴趣。
四、教材剖析:本册教材侧重培育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计划

4-3
重力的大小
分组
支架、细线、回形针、钩码、平板式弹簧测力计
感受重力的存在
八
5-1
变来变去的盐
分组
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坩埚钳
了解盐的溶解于凝结
八
5-2
失去光泽的金属
演示
铁丝、细砂纸、吸水纸、小塑料盘、生锈与不生锈的金属
了解金属为什么会生锈
九
5-3
蜡烛的变化
分组
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大周
章节
实验名称
类型
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
一
1-1
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
分组
培养皿、放大镜、镊子、植物种子
明白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三
2-1
观察花
演示
放大镜
了解花的形态
三
2-1
观察花的构造
分组
镊子
了解花的结构特征
三
2-2
植物分身术
演示
枝剪、蒜苗、花盆
了解植物的营养运输过程
四
2-3
观察鸡蛋
演示
放大镜
了解鸡蛋的结构
五
3-3
测量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分组
小车、棉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
六
3-4
用轮子模仿其它物体的运动
演示
橡皮筋、轮子、纸张
了解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六
4-1
力的作用
演示
小铁球、木质斜面、条形磁铁
感受力的作用与从哪里来
六
4-2
使用测力计
分组
圆筒测力计、握力计
感受力的大小变化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计划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章节实验名称类型实验器材实验目的11研究种子发分组培养皿放大镜镊子植物明白种子发芽需要芽的条件种子的条件21观察花演示放大镜了解花的形态21观察花的构分组镊子了解花的结构特征22植物分身术演示枝剪蒜苗花盆了解植物的营养运输过程23观察鸡蛋演示放大镜了解鸡蛋的结构33测量运动物分组小车棉线秒表软尺线了解运动物体的速体在不同时轴粉笔头记录表度变化间通过的距34用轮子模仿演示橡皮筋轮子纸张了解物体是怎样运其它物体的动的运动41力的作用演示小铁球木质斜面条形磁铁感受力的作用与从哪里来42使用测力计分组圆筒测力计握力计感受力的大小变化43重力的大小分组支架细线回形针钩码感受重力的存在平板式弹簧测力计51变来变去的分组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了解盐的溶解于凝52失去光泽的演示铁丝细砂纸吸水纸小塑了解金属为什么会金属料盘生锈与不生锈的金属生锈53蜡烛的变化分组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了解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分组实验名单第一组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共40页)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共40页)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共40页)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进入第四年级后,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学习基础,对知识的渴求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加。
学生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方法,非常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观察许多细节。
兴趣浓厚,具有初步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在观察、提问、假设、预测、调查、解释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观察的深度和准确性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也不会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学生比例也不是很大。
一些学生在活动中往往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一点尤为突出。
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勇于提问的科学素质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2、教科书分析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
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与雄”、“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物质的变化”、“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六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4个活动。
第1单元植物的生命根据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
第2单元无止境教材以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条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
对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为主。
单元3位置和运动通过观察、描述、游戏、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活动,引领学生发现:描第1页,共1页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用到参照物、方位和距离3个因素;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到参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第4单元力与运动首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无处不在;然后通过试验、游戏、测量、统计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重力、摩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三小黄映蓉目录:1、观察种子的结构2、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3、观察花蕾4、观察花的结构5、用轮子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6、认识弹力7、测力计的使用8、感受重力9、重力的大小10、认识摩擦力1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准备:大豆种子实验过程:1、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2、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3、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观察发现(图)猜想将来它能长成植物的哪一部分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植物的哪一部分4、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5、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实验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过程: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2、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
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
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3、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实验三、观察花蕾实验准备:开花植物的花蕾(或实物、图片)实验过程:1、观察花蕾的外形特征调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看一看、摸一摸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花蕾。
教师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在交流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花蕾颜色、大小、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花柄、萼片两部分。
在观察花蕾外形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活动前教师提前考察适合学生观察的场地,注意观察地点是否安全,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够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花蕾。
②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随意采摘花蕾。
③对于采用照片记录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的重要发现照特写,避免在观察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对花蕾的外形进行简单复制。
2、鼓励学生继续留心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
实验四、观察花的结构实验准备: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放大镜、镊子、白纸等。
实验过程:1、教师指导。
学生观看CD,学习解剖方法教师强调解剖时要用镊子尖夹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学生破坏花的每一部分的完整性。
2、学生解剖花,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交流总结。
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花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后继激趣。
“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植物开花就一定能结果吗?”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实验五、用轮子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实验准备:轮子、纸等。
实验过程:1、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一个用轮子模仿上面物体的运动,另一个在纸上可以用文字或图画来记录轮子的运动路线。
当学生小组合作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时,教师适时指导。
2、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请学生上台用悠悠球模拟物体的运动,然后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也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总结归纳: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和转动两种。
摆动属于振动,振动又属于平动这是因为摆动和振动都是物体在来回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看作平动。
实验六、认识弹力实验准备:弹簧、橡皮筋等。
实验过程:1、教师强调活动体验的重点是: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用力的同时有什么感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学生玩弹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3、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运用上一课的知识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①谁施力了?方向是怎样的?②谁产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样的?③结果怎样?通过描述它们的变化并且画出反推力(弹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或完善弹力的概念。
实验七、测力计的使用实验准备: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过程:1、教方法教师可以手持弹簧测力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测量的力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②、测力前应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它的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线,若指针没归零,则应通过调节使指针归零。
③在测力过程中,要注意轻拉轻放,以免用力过大使指针与面板下端导板相撞而移位,并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弹簧与外壳摩擦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④待指针停稳后,眼睛平视指针读数,要尽量减小读数误差。
1、练习测量并记录数据先让学生练习调零,再要求他们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挂钩上先挂1个钩码,全组成员练习读数。
1个50克的钩码挂上去以后怎么读数,是用gf(克力——非国际单位制,是工程单位制)还是N表示(牛顿——国际单位制),教师应适时补充说明:用N表示,1个50克的钩码重量是0、49牛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钩码对测力计的拉力是0、49牛顿。
学生再次练习之前,教师应当再次提醒他们:如果测力计的量程为2、5牛顿,每个钩码重0、49牛顿,那么测量时最多只能挂5个钩码。
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读数并做好记录。
2、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实验八、感受重力实验准备: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等。
实验过程: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
②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
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
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
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实验九、重力的大小实验准备: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过程: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
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
4、制成统计图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
实验十、认识摩擦力实验准备:围棋子,毛巾等。
实验过程:1、介绍材料2、宣布比赛规则需要注意的事项有:要求棋子必须停留在分值区内,尽量停在高分区。
既然是推棋,棋子就只能要求是滑动而不是滚动,所以棋子底面应是平的那面,圆弧形的那面则要朝上摆放。
每人有三次机会,将所得分记入P68页的表格中3、进行第一轮游戏,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4、将第一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予以指正,然后让学生带着“怎样控制好棋子”的问题进行第二轮游戏。
5、交流总结实验十一、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实验准备: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坩埚钳等。
实验过程:1、交待注意事项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灯片2:①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师:明白了吗?请将盐水倒出来,开始加热吧。
2、学生提取食盐3、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4、总结归纳: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