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大自然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入自然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资源。

2. 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心得和感受。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户外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自然资源。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观察心得和感受,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心得,评估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特性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物质世界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物质。

2. 进行物质特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观察和结论。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物质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2. 实验活动:让学生参与物质特性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验观察和结论,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学评价:1.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自己的实验观察和结论,评估对物质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关注和探索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生活中的科学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

2. 进行生活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观察和结论。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生活科学的兴趣。

四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四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操作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拟实验目的:测量室内外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实验步骤: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

3、读数。

4、比拟。

实验结论: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实验目的:测量温度的变化实验器材:温度计实验步骤:1、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黄昏的气温。

实验结论: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3. 实验名称:制作风向标实验目的:自制风向标,测量风向。

实验器材:吸管、硬纸板、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透明胶带、剪刀。

实验步骤:1、制作风向标:(1)将吸管两头分别剪开一条缝隙。

(2)用卡纸分别剪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三角梯形做风向标的箭头〔小三角〕和箭尾〔大三角梯形〕,并把它们插在吸管两头。

(3)将大头针插入吸管中间,并穿过一颗珠子,插在铅笔的橡皮擦上。

(4)把铅笔固定在一个位置,标明东、西、南、北,风向标即制作完成。

2、实验操作:把风向标放在户外高处,根据箭头指的方向来判断风向。

实验结论: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4.实验名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目的: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观察实验结论:食盐在水中溶解了5.实验名称: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实验目的:面粉能否在水中溶解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论: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7. 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目的: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吗实验器材:烧杯、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水。

实验步骤:1、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学分组实验报告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学分组实验报告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实验现象
1、植物的叶面微微泛红。
2、茎的横切面有一圈红点,纵切面的两侧有很多红色的线。(如果是月季的茎,茎的横切面内有很多红点,纵切面内有很多条红色的线。)
实验结论
植物茎内有导管,有输导(送)水分的作用。
教师评价
注意:1、不宜按教材插图中提示用芹菜做实验材料。
2、要根据实验材料的不同掌握浸泡时间,可以课前将植物先插入红墨水中,以便课堂上直接用。一般以植物的叶脉微微泛红即可,因为时间过长,就会因为茎的横向运输,实验原理:在植物的茎内有运输水分的管子,这种管子叫导管。它与根、叶相连,能把根吸收的水分由下而上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3、3-5分钟后将冰块放在保鲜膜上。
实验现象:保鲜膜下方有水滴形成,水滴顺着烧杯壁流下来。
实验结论: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形成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评价
注意事项:
1、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2、操作时要小心,在加热前把石棉网放在架上,实验完后,不要急于拿下石棉网,以免烫伤。
3、过一段时间看看液面是否降低,如果降低了,就说明根能吸水。
实验现象
过一段时间可以看出液面降低。
实验结论
由于瓶口用花生油等已密封,不会蒸发,所以液面降低的原因就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所以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师评价
实验原理:根非常多,而且具有根毛,因此表面积十分巨大,并且根成熟区液泡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溶液浓度,因此能够吸水。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部的渗透压是根吸水的动力
实验器材
世界地形图、地球仪。
实验步骤
1、观察地图及地球仪,发现蓝色的表示海洋、黄色的表示高地、绿色的表示平原,地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记录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记录

四年级上册分组实验记录⑴.认识空气的性质(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空气的性质》)活动目的:证实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

认识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活动1准备:水槽、注射器、塑料袋、透明杯子、纸、空饮料瓶、气球等。

活动过程: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提示:纸团应紧塞杯底,防止落下;杯子压入水中要慢并保持竖直,要压到水槽里的水面淹没杯底为止;提起杯子时动作也要慢,并要把杯子外壁和杯口水擦干,然后再取出纸团。

实验中,尽量避免水槽里的水溢出来。

吹气球时,用不要用力捏塑料瓶。

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把瓶里的气球吹大,重视求异思维培养。

活动2准备:细木棍一根、空气充得同样多且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一根、支架一只(演示用)活动过程:把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再用手压“气球”(或用塑料袋充满气)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提示:压塑料袋时,不要用力过大,以免破裂。

⑴比较水与空气的相同和不同(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空气的性质》)活动目的: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并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活动准备:杯子、气球、水槽或大鱼缸、注射器、橡皮、小塑料瓶活动过程:1.分别将水和空气装进不同的容器中。

2.把空瓶子口朝下压入水中。

3.一个注射器中吸进水、另一个注射器中没有水(控制好变量),拉到同样高度较实验结论: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

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⑴研究空气的成分(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3课《空气中有什么》)活动目的:研究空气的成分,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断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观察、记录、分析等。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3. 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认识实验器材了解并认识常见的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量筒等,学会正确使用这些器材。

2. 第二章:基本实验操作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如取用药品、测量数据、观察现象等,掌握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第三章:观察植物的生长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特点,学会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第四章:探究水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性质,如溶解、蒸发、过滤等,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5. 第五章:简单电路学习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学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三、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实验、讨论、汇报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分析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和汇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量筒、植物、电流表等。

2. 实验药品:水、食盐、糖、滤纸等。

3. 教学课件:相关实验的动画、图片等。

六、第六章:探索磁铁的性质通过实验了解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探究磁铁的极性和磁力线的分布。

学会设计实验来验证磁铁的性质,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七、第七章: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

八、第八章:光的传播与反射通过实验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反射现象。

学会使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解释反射现象,并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光线变化。

九、第九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了解声音的频率、振幅和音调的关系,学会使用声音测量仪器来测量声音的强度。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试验教案试验一:视察植物的身体试验类型:演示试验教学目的:科学探究:通过视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看法价值观:乐于与人沟通,沟通时语言清晰,表意精确。

倾听时敬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学问: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视察的根底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视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惯用具:视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很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细致地视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局部组成?二、活动视察植物的身体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视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视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视察时先整体后局部,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进展记录;爱惜植物。

3.室内汇报视察后的结果。

4.概括。

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 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好的自己熟识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局部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今日,通过视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好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 种器官构成。

试验二:视察植物的根试验类型:演示试验教学目的:科学探究1、视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进展描绘。

2、试验时懂得运用肯定的方式能使试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视察。

3、培育学生制定、完善试验方案的实力,能做植物根汲取水和茎运输水的试验,并进展视察记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培育探究植物奇妙的科学爱好。

2、细致的进展试验,学会细致的视察,促进细致、细致、严谨的科学看法的形成。

科学学问:1、相识直根和须根。

2、知道植物用根汲取生长须要的水分。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四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15个分组实验有第一单元3课《温度与气温》4课《风向和风速》第二单元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课《溶解的快与慢》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第三单元1课《听听声音》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课《声音的变化》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四单元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

11个演示实验分别:第一单元1课《我们关心天气》2课《天气日历》5课《降水量的测量》6课《云的观测》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测》第三单元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第四单元1课《身体结构》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7课《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二、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三、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验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篇二」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分组活动与探究实验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分组活动与探究实验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分组活动与探究实验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分组活动和探究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实验介绍1. 分组活动在科学课上,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5名学生,要求每个小组协作完成一个探究实验,课堂上老师会为学生上一些简单的实验示范以及实验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组织实验以及完成实验的方法流程。

2. 探究实验在分组活动的基础上,学生们协作完成自己的一个探究实验,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完整地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三、实验步骤1. 分组活动1.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5名学生。

2.老师会给学生上一些简单的实验示范以及实验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组织实验以及完成实验的方法流程。

3.每个小组需要向老师提交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实验。

2. 探究实验1.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进行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准备进行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仪器,并花费一定时间研究实验方案。

3.实验进行中,小组成员按照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

4.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

四、实验案例1. 分组活动老师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名学生。

老师为学生上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示范,即如何制造一个简单的电流。

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2. 探究实验小组成员从生活中出发,发现日常使用的牙膏可能会有一定的腐蚀性,导致牙齿出现问题。

于是小组成员想要探究出口中牙齿腐蚀的主要因素。

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目的:探究牙齿腐蚀的主要因素。

•实验材料:不同品牌的牙膏、苹果醋、酸性果汁、碱性果汁、牛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与过程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到盛水的杯中。
2、用搅拌棒搅拌,食盐溶解
3、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溶解后,再加入第三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照上面的同样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加入到另外一个盛水的杯中,充分搅拌。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授课时间
2016.10.10
课时
一课时




食盐、沙、面粉、筷子、水、玻璃杯、高锰酸钾。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实验中我们发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而面粉、沙在水中没有溶解,也就是说物质在水中有的能溶解,有的不能溶解。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人:陈伟山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人:陈伟山
课题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内容与过程
目的
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课时
一课时




玻璃杯、酒精、食用油、试管、胶水、洗发液、醋、筷子。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题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授课人
陈伟山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题
制作风向标
内容与过程
目的
感受到简单工具能对天气现象活动的变化来感知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2.你能通过风、水、旗面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3.制作风向标
(1)出示自制风向标
(2)小组讨论制作方法并制作
4.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确定方向和测量风向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当小苏打不能溶解时,记录加入小苏打的份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谁的溶解能力强一些?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重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难点
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
授课时间
2016.10.14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重点
描述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
授课时间
2016.10.12
课时
一课时




食盐、沙、面粉、筷子、水、玻璃杯、高锰酸钾。
课题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内容与过程
目的
观察、描述物质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
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胶水,观察胶水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洗发液,观察洗发液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醋,观察醋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5.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
授课方式
观察法、测量法、
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




胶布、吸管、卡纸、剪刀、大头针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科学分组实验教
年级:四年级(上)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人:陈伟山
课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内容与过程
目的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