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分析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及赏析【导语】: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吧胡同文化——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胡同文化》分析

5
6
7
8
9
10
11
12
13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 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考 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 就。代表作品有《受戒》、 《大淖记事》,有“短篇 圣手”之称。被誉为“抒 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 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 最后一个士大夫。”
21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封 建
保 守 忍 耐
22
“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可以说是中国百姓信守的一种传 统,为什么在北京人身上表现得 尤为突出,以至作者将其称为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
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
1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课文导入
走进胡同
作者介绍
14
15
“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 其发音为“忽洞”。因为城镇居 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井” 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 古人建立元朝后将此语带入中原, “忽洞”音变为“胡同”。
16
胡同(tòng) 镊(niè) 噌(cēng) 摞(luò)
约鸡蛋(yāo) 庠(xiáng) 檩(lǐn) 虾蟆(há·má)
28
29
作者对胡同复杂的感情
胡同文化语言鉴赏

胡同文化语言鉴赏一、语言风格:汪曾祺的文章平易近人,明白如话。
1、资料引介:汪曾祺在《蒲桥集》的自序中说:二三十年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
似乎散文可以分成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
即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
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
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感伤主义。
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事出总是有因。
2、举例分析:《胡同文化》的开头就平实得近乎老土:“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实在见不出半点空灵与半丝才气。
然而,它确实非常贴切地把北京城的形状描绘出来了又如那句“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就生动不过。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中所云的“诗用生字,自是一病”,汪曾祺视为至理。
他的语言虽然极俗,都是大实话大死话之类,但是绝对有趣,不涩,就像鲜活的鲤鱼在大木盆里跳一样。
3、语言表现手法:白描透过平淡的白描,读者可以品味出胡同生活的情趣、闲适和北京人达观的处世态度。
或针砭或颂扬都融于温润、平淡的描摹之中,把沉重的文化审视融于趣味盎然的气氛之中,任读者品味,引读者深思。
作者只印象式的几处勾勒就不仅刻出了胡同的外形,同时也描摹出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神髓——稍显冷漠与相对封闭。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滴几滴香油的臭豆腐、虾米皮熬白菜,再日常不过的五种吃食却代表着北京人生活的五个层次,北京人那满足之意已无以复加。
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在这皇城根下,见惯了政权的风云突变,习惯了面对皇权的尊严,只有“忍着”“耐着”“眯着”才能留住性命,保持一点尊严,才能坐看风云变幻。
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

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胡同文化,作者:汪曾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下面是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欢迎阅读!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作品简介: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作品赏析:为文作序,历来都有既成的章法。
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或以说明为主。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总体说来,是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
但读后你会感到,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
《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
作家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
行文的思路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后直扑全文主旨:“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汪曾祺,胡同文化,赏析

汪曾祺,胡同文化,赏析篇一:高二语文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教学目标:1、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2、品味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和主要内容:●导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
它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并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让我们翻开课本,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文本探讨:1、北京胡同的特点:寻找出课文中叙述、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正(方正,整齐);俗(通俗,普通);多(无以计数);静(没有喧哗)。
2、胡同文化的内涵:先找出点明胡同与文化内在联系的关键句子——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快。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式。
由此得出结论——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和言行举止完全可以诠释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北京人的特点入手,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北京人特点的词句——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一住住几十年??独门独院,过往不多;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实际上,作者在课文中,已经十分精辟地圈定了胡同文化的内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语言特点赏析: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将针砭锋芒藏于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的文化随笔。
平实·鲜活·典雅——《胡同文化》语言特色简析

确 否 。 胡 同 的 取 名 .有 各 种 来 源 ” 朴 实 的 语 句 将 胡 同一 词 的 由来 解 说 得 明 明 白 白 还有 “ 胡 同 有 的很 宽 阔 ” . “ 有 些 胡 同 很
小” 等. 都是 用平实 的语 言将其
q ‘ 。 F
木 三 分 .显 示 着 作 者 沉 重 的 文 化 审视 “ 北京人 易 于满足 . 他们对 生 活 的 物 质要 求 不 高 。 有 窝头 , 就 知 足 了 。 大 腌 萝 卜, 就 不错 。 小酱 萝 卜. 那 还有什么说的。臭 豆腐滴几 滴香油 .可 以待姑奶 奶 虾米皮熬 白菜 . 嘿! ” 稍带嘲 讽 味 道 的 语 句 .叙 述 了饭 食 的 五个 层 级 . 将 北京人 易于 满足 。 对 生 活 的物 质 要 求 不 高 的 心 态 描 摹 得 活 灵 活 现 尤 其 一 个 “ 嘿” 字. 形 象 地 刻 画 出 北 京 市 民 享 受 虾 米 熬 白 菜 这 种 美 食 时 的无限 向往 、 无 限满足神 态 , 蕴 含 着 作 者 否 定 而 无奈 的 心 情 “ 北京人爱 瞧热 闹 . 但 是 不 爱 管 闲事 他 们 总 是 置 身 事 外 . 冷 眼旁观 ”短短几 句讽 刺之 语 .表 现 出对 北 京 人 “ 事 不 关 己” 态 度 的强 烈 不 满 “ 睡不着 。 别烦 躁 , 别起 急 , 眯着 。 北京人 . 真有你 的 ! ” 调 侃 的语 句 .将 北 京 人 面 对 任 何 事 情 都 能 从 容 应 对 的 状 态 刻 画 得 栩栩如生 . 令人佩服 。 3 . 描 绘情景 . 典 雅 华 美 “ 北 京 的胡 同在衰败 . 没 落 ” 为 了 让 读 者 对 此 有 一 个 清 晰 的 印 象 .作 者 运 用 描 绘 的 方 式. 将其 画面展 现在读者眼前 : “ 西 风 残 照 .衰 草 离 披 . 满 目荒 凉 , 毫无 生气 ” , 短短几 句 , 将 古 典 语 言 与 现 代 语 言 巧 妙 地 融 合 贯 通 .妙 语 连 珠 .典 雅 华 美 胡 同 的 衰 落 破 败 景 象 跃 然 纸 上 .作 者 无 限 伤 感 之 情 也 随 之 流 淌 出来 ( 作者单位 : 上 海 市 金 山 中学 )
胡同文化课文笔记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篇课文的笔记:
1. 胡同的起源:胡同起源于元朝,是蒙古语“水井”的意思。
明朝时期,胡同成为北京城的主要街道。
清朝时期,胡同的数量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胡同文化。
2. 胡同的特点:胡同狭窄、弯曲、纵横交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胡同里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 胡同的生活:胡同里的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在这里交流、娱乐、互助。
胡同里的邻里关系非常紧密,大家互相帮助,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4. 胡同的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京剧、评书、相声等传统艺术形式。
胡同里的茶馆、酒楼、戏园等场所,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5. 胡同的保护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胡同被拆除或改建,胡同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胡同文化,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如修复古建筑、保护传统艺术、开展文化交流等。
6. 作者对胡同的感情:汪曾祺对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胡同是北京的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胡同文化。
汪曾祺 胡同文化 赏析

汪曾祺胡同文化赏析汪曾祺胡同文化赏析一、品内涵乍看题目,学生不免疑惑:胡同”怎么会和文化”连在一起? 胡同文化”是种什么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能反映生活全部的概念,它是无形的,抽象的,它依附于一个个有形的具象得以存在,如建筑、器皿、饮食、民俗风情等,这些是一个地域独特文化的载体,要想认识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就先得打量这种文化依附的载体。
汪曾祺想要表现的是北京市民文化,他为之选择的是什么载体呢?决定北京市民文化的因素不只四合院、胡同这种居住方式,但居住方式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汪曾祺选择了北京胡同作为表现市民文化的载体。
北京胡同到底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会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发现,作者绘声绘色、饶有兴味地介绍了胡同的方位特点、产生、形成等,这些不但给人以知识,而且为下文阐释由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作了铺垫。
胡同连接起一个个盒子似的四合院,四台院里的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而且一住几十年,舍不得“挪窝”;讲究处街坊,但过往不多;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身为民主运动的民”,却对学生运动冷限旁观,路见不平也是“忍”字当头…… 在作者对一桩桩一件件的北京人生活细节的形象描绘中,学生很快就会领会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封闭、自足、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审视、剖析使学生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他们明白了,每一种抽象文化都依附于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存在,而生活中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也许都蕴含着某种深厚的地域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服装文化、旅游文化等等,只要我们细细观察,认真体会,就会发现平淡的生活实际上常常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二、品感情作者对胡同文化的那份感情是复杂的。
汪曾祺出生书香门弟,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他虽是江苏高邮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满目染北京文化,有着深厚感情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北京文化的熟悉了解之深和喜爱之情。
比如,谈到胡同取名的来源如数家珍,大哑巴胡同,羊皮胡同……每一个亲切的名字里似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又如写胡同里那些熟悉的声音,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盲人吹的短笛,似乎就响在耳旁;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生活,更是津津有味:有窝头,就知足了…… 一虾米皮熬白菜,嘿!”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自己所熟悉并钟爱的一切都将随着四合院、胡同的消逝而消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6
7
8
9
10
11
12
13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 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考 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 就。代表作品有《受戒》、 《大淖记事》,有“短篇 圣手”之称。被誉为“抒 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 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 最后一个士大夫。”
30
31
对于胡同消失有些人提出了 不同的看法,阅读本文后,就 应如何正确对待胡同及胡同文 化,谈谈你的看法。
32
33
23
这是由北京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因为 北京是几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北京人所受的封建 专制统治更为严酷,他们的封建思想自然更为浓 重。另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使得这种文化 特点更加突出。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 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 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 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 的小农意识。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形 成都有其复杂的、特殊的背景,要深入其实质, 就应联系历史、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进行发掘。
28
29
作者对胡同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 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 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 多和胡同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安分守已。 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 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 总有一天会消失。
14
15
“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 其发音为“忽洞”。因为城镇居 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井” 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 古人建立元朝后将此语带入中原, “忽洞”音变为“胡同”。
16
胡同(tòng) 镊(niè) 噌(cēng) 摞(luò)
约鸡蛋(yāo) 庠(xiáng) 檩(lǐn) 虾蟆(há·má)
21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封 建
保 守 忍 耐
22
“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可以说是中国百姓信守的一种传 统,为什么在北京人身上表现得 尤为突出,以至作者将其称为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
1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课文导入
Hale Waihona Puke 走进胡同作者介绍研习课文
拓展思考
2
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北京胡同文化 的内涵。
2、领略本文浓郁的文化气息。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北京 胡同文化的感情。
3
同学们,北京吸引我们的东西实在有很多, 如我们所熟知的天安门、颐和园、长城等, 但有一个建筑景观大家可能相对来说较为陌 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北京的胡 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 底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 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
17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北京胡同。
第二部分(第6—12段):了解北京胡同文 化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13—15段):作者的感慨。
18
走向正 名称奇 数量多 环境静
19
四方四正 像一块大豆腐(这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强)
20
胡同名称的变迁
屎克螂胡同 —— 时刻亮胡同 狗尾巴胡同 —— 高义伯胡同 臭 皮 胡 同 —— 寿 比 胡 同 粪 场 胡 同 —— 奋 章 胡 同 闷葫芦罐胡同——蒙 福 禄 馆
24
25
26
胡同特点和胡同文化有什么关系?
① 封闭的建筑格局,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 ② 劳苦大众多居于此,好不容易得到一处栖身之
所,知足常乐。 ③ 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家性命尚且难保,那
有能力关照他人?所以养成置身事外、冷眼旁 观的性格。
27
胡同文化自身特点和其衰亡的命运有何联系?
封闭、保守、知足、忍耐的特点使这 种文化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 步的机会,没有发展的文化注定消耗 完自身储备后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