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开工报告

合集下载

3.5广告翻译技巧

3.5广告翻译技巧

五)套译法
套译法: 套用中英文的固有表达模式、俗语、谚语、 名句、诗词及流行语,巧妙地使译文符合 消费者的心理习惯,从而保持产品形象, 达到宣传效果。
五)套译法
套译法: 套用中英文的固有表达模式、俗语、谚语、 名句、诗词及流行语,巧妙地使译文符合 消费者的心理习惯,从而保持产品形象, 达到宣传效果。 (1)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there is a Toyota.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2)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
(二)意译法
(1)Ericsson: make yourself heard.爱立信 理解就是沟通。
(4)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ful. (轩尼诗 酒) 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 是绚烂缤纷。 (5)Intelligence everywhere. (摩托罗拉 手机) 智慧演绎,无处不在。
They feel right, work right and sell right. 它们触感舒适,性能卓越,价格合理。
(二)意译法
When should we use free translation? difference in sentence structures; difference inques
(一)直译法
直译:基本依照原文的语言形式,保持原文 意义。 (1)Obey your thirst.(雪碧)
服从你的渴望。 (2)The new digital era.(索尼影碟机) 数码新时代。

015 5G网络2.1GHz和3.5GHz频段性能对比

015 5G网络2.1GHz和3.5GHz频段性能对比
由图5数据分析可知,在覆盖距离较近时,视距场景内 3.5G的信号接收强度与2.1G相差约为7 dB,在覆盖距离较远 处,非视距场景内两者信号强度相差14dB。
三、2.1G和3.5G频段上行覆盖能力实测
另外,从小区边缘覆盖情况对3.5G和2.1G进行分析,如图6所示。
由图6分析可知,在小区边缘速度为1 Mbit/s时,2.1G的接收信号为-115 dBm,而3.5G的接收信号为-106 dBm, LTE2.1G与NR3.5在现网实际环境中上行覆盖差异为9 dB。
二、2.1G和3.5G频段覆盖能力理论分析
3GPP协议中规定B42频段为3.5G频段, B1频段为2.1G频段,B3 频段为1.8G频 段,B41频段为2.6G频段。3.5G频段波 长比2.1G频段短,3.5G频段天然穿透能 力、绕射能力以及衍射能力较2.1G频段 差,从而导致终端侧的上行覆盖不足。 以现网B3 频段(1.8G频段)为基准点, 分别计算1.8G、3.5G、2.1G、2.6G频段 的链路预算理论值。通过上行链路预算 结果对比可以发现,3.5G频段上行能力 比2.1G频段(4T4R)上行能力差7.7 dB, 比2.6G频段上行能力差4.2 dB。
连续覆盖区域室外拉网路测(DT测试)要求如下: a)2部终端并排放置与车内桌面或座位上,分别锁频3.5和2.1 GHz,各自发起满 buffer FTP上行业务并保 持。 b)网管侧实时记录测试时间内主测小区的上行底噪等信息。 c)测试车携带测试终端及路测工具沿预定路线慢速移动(不高于5 km/h),遍历主测小区内道路,且测试 时间不小于1 h。 d)如果业务掉线,记录掉线信息,在附近重新发起数据业务,继续路测。 e)路测软件按要求实时记录整个测试过程中的LOG数据。 在进行深度覆盖CQT测试时,按照图2在3.5G和2.1G小区主瓣法线方向由近及远选取不少于7栋楼宇作为 CQT测试楼宇,直至楼宇距离基站500 m以外或无法接入为止。

3.5 组合逻辑控制方式

3.5 组合逻辑控制方式

FT ST0 ST1 ST2 ET0 ET1 ET2 ET3
PC→MAR
JSR指令
取指
PC
NJSR PC
R
JSR (R)
Ri→MAR M→MDR → C
(R)+
Ri→MAR M→MDR → C Ri+1→Ri
PC PC+1→ MAR
SP SP-1→ MAR
PC→MDR MDR→M Ri→PC,MAR
EMAR W T+1 CPT(P) PC A 输出A DM CPMAR 1 FT CPFT(P) CPET(P) CPT(P)
双操作指令 FT ST R (R) -(R) Rj Rj-1→ MAR M→MDR →D
取指
取源操作数
(R)+
Rj→MAR M→MDR →D
@(R)+ Rj→MAR
X(R)
2)操作时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MOV (R1),(SP)+; IR FT0:M EMAR R SIR PC+1 PC PC A A+1 DM CPPC 1 ST CPFT(P) CPET(P) CPT(P)
SP ST0:
M ST1:
MAR
MDR SP
SP A 输出A DM CPMAR T+1 CPT(P)
C EMAR R SMDR MDR CPC T+1 CPT(P) B 输出B DM
脉冲型微命令
CPPC CPFT( P) CPST( P) 转换 CPDT( P) CPET( P) CPT ( P) 工作周期中,每拍结束时发CPT;工作周期结束时, 5个时序打入命令都发。
FT R (R)
MOV指令 M→IR, PC+1→PC -(R) Ri Ri-1→ MAR M→MDR →C

3.5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3.5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 1 − Φ(3.54) = 0.0002
2. De Moiver − Laplace积分极限定理( 推论 )
若 X ~ B ( n , p ), 则对于任何实数 x , 有
X − np x 1 −t lim P ≤ x = ∫ e 2 dt = Φ( x) n→∞ npq −∞ 2π
b − np a − np − Φ (由Th) ≈ Φ 由 npq npq
例2 : 设电路供电网中有 10000 盏灯 , 夜晚每一盏灯开着的概 率都是 0.7 ,
假定各灯开 , 关时间彼此无关 , 计算同时开着的灯数在 6800 与7200 之间的概率 . 解 : X 表示同时开着的灯数
Xi
P
µ
1 n ∀ 即对 ε > 0, lim P ∑Xi − µ < ε =1 n→∞ n i=1
以上定理表明 : 随机变量取值的算术平 均值收敛于期望均值
3.5.2
伯努利大数定律
Th3.9 : 设每次试验中事件 A 发生的概率为 p( 0 < p < 1), n 次重复试验中 事件 A 发生的次数为 X , X P X → p 其频率 µ n ( A) = , 则有 n n
i =1
n
1n ∑ Xi − µ 2.若Y = n i=1 ~ N (0,1)
σ
σ2 1 n 令 X = ∑ X i 则X ~ N µ , n n i =1

n
在实际工作中 , 只要 n足够大 , 便可以把独立同分布的 随机变量之和当成正态 变量 .
3 .独立 , 不同分布: 不同分布:
1 −2 X i ~ N (0, 10 ) 12

3.5 直纹面

3.5  直纹面

x y a + b = 2λ x y λ − =z a b
λ∈R
(5.9)
( x0 , y0 , z0 ) 满足方程(5.8) 满足方程(5.8) ( x0 , y0 , z0 ) 满足方程(5.9) 满足方程(5.9)
直线簇
( x0 , y0 , z0 ) 在直线簇(5.9)的某一直线上 在直线簇(5.9) (5.9)的某一直线上
族中过点M 的直母线. 为λ族中过点M 的直母线
x z a + c λ 1 = −2 λ 2 y x zλ 1 = − − λ 2 a c
2
x y a −c
z
存在不全为的 λ1 , λ2 使 不全为0 Q λ1 , λ2 不全为0 ∴ λ1 ≠ 0
x z λ2 + = 2 − a c λ1 即 λ2 x y − − = z λ1 a c
x z + = 2λ a c x y = z λ − a b
证 双曲抛物面方程: x2 − y2 = 2 z (a > 0, b > 0) (5.8) 双曲抛物面方程:
a b
2
2
x y x y a + b − = 2z a b
M ( x0 , y0 , z0 ) ∈双曲抛物面
M ( x0 , y0 , z0 ) 在直线簇(5.6)的某一直线上 在直线簇(5.6)
单叶双曲面(5.1) (5.1)由直线簇 构成. ∴单叶双曲面(5.1)由直线簇 (5.6) 构成.
x z x z + − = 1 + y 1 − y a c a c b b 以 µ1 , − µ 2 为未知量的方程组 x z y x z + 1 − y a c a + c µ 1+ 1 − ( − µ 2 ) = 0 b b =0 y x − z y x z 1+ 1 + b µ1 + a − c ( −µ2 ) = 0 a c b

3.5实验数据的处理

3.5实验数据的处理
3.5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1.总体与样本 总体:在统计学中,对于所考察的对象的全体,
称为总体(或母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单元。
样本(子样):自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品中所包含个体的数目,用n表示。
例如:分析延河水总硬度,依照取样规则, 从延河中取来供分析用2000ml样品水,这2000ml 样品水是供分析用的总体,如果从样品水中取出 20个试样进行平行分析,得到20个分析结果,则 这组分析结果就是延河样品水的一个随机样本 ,样本容量为20。
1.整理测量数据
3.对可疑数据采 取数理统计的方 法取舍
5.计算数据的平 均值、平均值的 偏差、平均偏差、 标准偏差
2.排除有明显 过失的数据
4.统计处理
6.求出平均值 的置信区间
1.4.1 测定结果的表示
通常测定结果包括测定次数、数据的集中趋势 以及数据的分散程度等几个部分。
(1)数据的集中趋势
(2)数据的分散程度的表示
(2.1)样本标准差
当测定次数为无限多次时,用总体标准偏差σ表示:
xi 2
n
计算标准偏差时,对单次测量加以平方,这样 做不仅能避免单次测量偏差相加时正负抵消,更重 要的是大偏差能显著地反应出来,因而可以更好地 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
当测量值不多,总体平均值又不知道时,用样 本的标准偏差s来衡量该组数据的分散程度。样本标 准偏差的数学表达式为:
(47.60 0.23)% 估计的区间包括真值的可能性也就
越大,置信度定在 95%或 90%。
3 异常值(cutlier)的取舍
在实验中得到一组数据,个别数据离群较远, 这一数据称为异常值、可疑值或极端值。若是过失 造成的,则这一数据必须舍去。否则异常值不能随 意取舍,特别是当测量数据较少时。

3.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5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②国际统
③不能出卖、牺牲其
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④世界和
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 共同维护和平 A.①③ C.①②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上述四个
结论中,①③属于二战的教训,②④属于二战的经验,故
此①②③④全部符合题意。 答案:C
时联盟得以继续维持,这对于打败日本、取得反法西斯战
争的最后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2)暴露出三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战后美、苏反 目成仇埋下了伏笔。
三、日本投降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1) 太平洋 战场发生根本转折,盟军转入反攻,至1945年 初,盟军已接近日本本土。 (2)亚洲其他战场的抗日力量展开大规模的反攻,加速了日 本法西斯的灭亡。 (3)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 原子弹 。 (4)1945年8月8日, 苏联 出兵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
(2)波兰的西部边界问题:决定将奥得河和尼斯河以东
的领土、东普鲁士的一部分和 但泽 划归波兰。
(3)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对日本的战后处置方针, 通过了《 波茨坦公告 》。 ①提出战后日本实行非军事化、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②对日本实施 军事占领 直至日本建立和平政府。 ③《 开罗宣言 》的条款必须予以实施。 ④审判战犯。 ⑤摧毁日本的军事工业。
绝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
(2)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为了应对人类发展的共同挑战,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团结斗争。 (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 前进的最伟大的动力。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
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 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必须警惕其死灰复燃 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 ( )

3.5 神经系统的功能

3.5 神经系统的功能

内脏感觉在皮质也有代表区
内脏痛特点
① 属于慢痛(持久、定位不精 确、对刺激分辩力差) ② 对牵拉、缺血、痉挛等刺激 敏感; ③ 常伴有不安、甚至恐惧感; ④ 常伴有牵涉痛。
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简单的反射活动和各种随意运动
低位中枢
大脑皮质
脊髓动物
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的结构基础
正常EEG的基本波形

α波: 8-13Hz,20-100µV
清醒安静状态

β波:14-30Hz,5-20 µV
兴奋状态
δ波:0.5-3Hz,20-200 µV
抑制状态
θ波:
4-7Hz, 100-150 µV 抑制状态
觉醒EEG
a波


EEG形成机制
EEG是皮层大量神经元突触后电位总和而形 成的场电位; 丘脑非特异性的投射系统是脑电活动形成的 基础。
牵张反射
概念: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 引起受牵
拉的同一肌肉的反射收缩活动。
牵张反射结构模式图
牵张反射类型
A、腱反射(tendon reflex):
(位相性牵张反射)

B、肌紧张(muscle tonus):
(紧张性牵张反射)

快速叩击肌腱引起 肌肉收缩。
重力牵拉引起肌肉 抵抗性持续性收缩。
副交感神经贮能作用:
安静时活动增加,以促进消化、加强排泄、聚集能量,
利于生殖、机体休整恢复等。如迷走—胰岛素系统。
自主神经末稍的化学递质及受体

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 拟毒蕈碱作用型:M型受体 拟烟碱型:N型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纤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高速北京至拉萨线西宁南绕城公路路面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方案西宁南绕城公路总承包项目部路面第二分经理部二O一四年四月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国家高速北京至拉萨线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工程是青海省“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同时也是青海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3410”网络中横二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的建成对于缓解西宁城区、新兴经济区域间东西交通不畅,加速平西一体化进程,促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公路工程设计标准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km/h,路基标准宽度33.5m。

公路总体走向由东至西,起点位于平安县以西,与曹家堡机场互通立交相接,向南跨域湟水河、在建兰新客运专线、G109后,沿西宁市南山山脚布设,途径西宁市东川经济开发区、南川、阴山堂、通海,终点至扎麻隆,终点设互通立交与西湟一级公路连接。

本合同段项目(LM2标)工程施工范围桩号为K32+100~K61+246.113段路面工程,主线全长29.028km,位于西宁市城西彭家寨、通海,湟中县多巴镇。

水泥碎石底基层为36cm厚,分2层铺筑。

采用拌合站拌和,自卸汽车运输、两台摊铺机并机摊铺,振动压路机碾压,洒水车养护的全套机械化作业,半幅全宽一次铺筑。

二、试验段目的:为确保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施工顺利进行,避免因盲目施工而给工程带来重大损失,需要做试验段找出适合所在地区的水泥碎石施工方案和人员、机械组合。

通过水泥稳定碎石试验段获得的有关技术成果管理数据在全线施工中指导施工。

(一)验证用于施工的混合料配合比。

1、调试拌和楼,分别称出拌缸中不同规格的碎石、水泥、水的重量,测量其计量的准确性;从皮带输送机端部进行不掺配水泥的集料混合料筛分试验,验证矿料级配的稳定性;2、调整拌和时间,保证混合料均匀性;3、检查混合料含水量、碎石级配、水泥剂量、7d无侧限抗压强度。

(二)确定铺筑的松铺厚度和松铺系数。

(三)确定标准施工方法。

1、混合料配比的控制方法;2、混合料摊铺方法和适用机具(包括摊铺机的行进速度、摊铺厚度的控制方式、梯队作业时摊铺机的间隔距离);3、含水量的增加和控制方法;4、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至少应选择两种确保能达到压实标准的碾压方案;5、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6、出现异常情况的解决预案。

(四)确定每一碾压作业段的合适长度(一般建议50m-80m)。

(五)严密组织拌和、运输、碾压等工艺流程,缩短拌和到碾压完成时间。

(六)质量检验内容、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

(七)试铺路面质量检验结果。

试验段的检测频率应是正常施工的2倍以上,试验段龄期在20-28d应能取出完整的钻件(尺寸为φ15)。

所使用的原材料、混合料、施工机具、施工方法以及试验段各检测项目都应符合规范要求。

试验段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编写总结报告,经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查,报总监办批准确认后,即可作为申报大面积开工的依据。

三、试验段介绍、施工准备: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选择在K34+900~K35+300右幅,全长400m,厚度36㎝,分一层施工,压实度按97%控制。

拌合站位于K61+246西1.5km,距离试验段在1~2km之间。

(一)施工机械一览表(二)施工人员一览表四、原材料及配合比控制(一)、原材料水泥:采用祁连山P.O32.5硅酸盐水泥;经过试验检测,各项指标和性能符合设计图纸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碎石:采用石板沟生产的碎石;各种集料指标和性能符合规范要求,集料堆放整齐,边界有隔墙间隔,备料有序,互不混掺,各种材料备料满足阶段施工需要。

水:使用拌和厂自来洁净的井水,并对其水质进行化验,其结果符合相关要求。

(二)、配合比配合比采用水泥:碎石=3:100,最佳含水量4.8%,标准干密度:2.31g/cm3碎石掺配比例:(19-26.5mm):(9.5-19 mm):(4.75-9.5 mm):(2.36-4.75mm):(0-2.36mm)=28:25:13:8:2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原材料的试验要求和设计步骤应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水泥稳定碎石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为2~3Mpa。

四、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路厚度为36cm,采用拌和站拌和,自卸汽车运输、两台摊铺机并机摊铺,振动压路机碾压,洒水车养护的全套机械化作业,半幅全宽一次铺筑。

工艺流程如下图:水稳碎石试验段施工工艺框图(一)准备下承层:在铺筑前,应将下承层表面的浮土、杂物全部清除,同时用石灰标出两条边线。

(二)施工放样:在中央分隔带和土路肩部位,每10米钉一钢钎,将钢丝按调整后的底基层标高挂在钢钎横杆上,作为摊铺机传感器控制基准高程用。

两侧采用立模方式组织施工,然后钢丝一端固定,另一端沿钢钎横杆用张紧器拉紧,钢丝线用细绑丝绑扎在钢钎横杆上,防止松脱。

1、摊铺机就位:摊铺机就位,调整摊铺机起步时的工作仰角,螺旋布料器中轴距地面的距离控制在10-15cm,螺旋到端头挡板距离控制在50cm以内,前挡板下部安装橡胶板离地距离10cm;熨平板用3m直尺检查平整度接缝严密,调整合理宽度。

根据松铺系数垫好方木块(预计松铺系数1.23和1.25,在碾压过程中,及时调整松铺系数。

),将摊铺机的传感器置于底基层控制基准线上,并调试好。

松铺系数按经验系数预控,其实际松铺系数确定方法如下:虚铺层面标高——H1 水准仪测压实面层标高——H2 水准仪测铺筑前原地面标高—H3 水准仪测虚铺系数:K=(H1-H3)/(H2-H3)测点布置:每20m一断面,每断面3点。

4、拌和:(1)水泥稳定碎石的拌和应采用厂拌法。

拌和设备应有自动计量系统。

配料准确,工地采用的最低水泥计量应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损耗。

拌和后的混合料应完全均匀、含水量适当、无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厂拌设备的单机拌和能力600t/h,料仓5个,且具有良好的自动控制功能。

(2)拌和前,应对拌和设备反复测试调整,使生产出的混合料满足级配要求。

每天开盘时,前几盘料应作筛分试验,如有问题及时调整。

对当天生产的拌和料按规范要求的检测频率进行抽检。

当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调试设备;(3)混合料拌和要均匀(拌和时间为20秒),含水量要略大于最佳含水量,使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时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含水量。

(4)料仓或拌缸前应安装剔除超粒径石料的筛子;(5)拌和现场须有一名试验人员监测拌和时的水泥剂量、含水量和各种集料的配比,发现异常要及时调整或停止生产,水泥剂量和含水量应按要求的频率检查并做好记录;(6)各料斗应配备1-2名工作人员,时刻监视下料情况,并人工帮助料斗下料,不准出现卡堵现象,否则应及时停止生产。

5、运输、摊铺自卸车装混合料时,不能装满成尖堆,从拌合机向运料车放料时,每卸一盘混合料应挪动一下汽车位置,应采取一点式,分两层装料,装料顺序为前、后、中,以减少混合料的离析。

运输设备应根据需要配置,在已完成的铺筑层上通过时,速度宜缓,以减少不均匀碾压或车辙。

混合料在运输时应覆盖,以防水分蒸发;卸料时应注意卸料速度,防止离析。

摊铺机前后行驶距离保持5~10m之间同步,呈阶梯作业半幅全宽一次摊铺,且确保两个施工铺筑面纵向有30~40mm的重叠,保证两台摊铺机摊铺厚度,夯锤震动频率一致,夯锤频率统一放在5级,摊铺速度控制在1-2 m/min,前一台摊铺机依据路侧基准钢丝和路中临时架设的铝合金轨道控制,后一台摊铺机依据前台摊铺机已摊铺面和另一侧基准钢丝控制标高。

铺筑过程中,严禁人为对钢丝绳干扰,造成摊铺机铺筑后的路面忽高忽低,用铁丝插入的方法随时检查松铺厚度。

摊铺前应保持下承层的湿润,摊铺机起步速度要慢,升至施工速度时应匀速摊铺,尽可能减少中途停机再起动而产生波浪,摊铺速度应与拌和楼混合料的产量相匹配,做到拌料速度与摊铺速度一致。

在摊铺机后面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是局部离析和含水量超限点应铲除,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运输车辆卸料倒车时,派专人指挥倒车,防止料车倒车时撞击摊铺机,自卸汽车沿摊铺机前进方向慢慢退至摊铺机前方,料车与摊铺机距离在30-50cm,然后由摊铺机前进时自动靠上料车,将拌和料卸在摊铺机的储料斗上,自卸汽车挂空挡靠摊铺机的推力前进。

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派专人随时量测摊铺厚度、标高、横坡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确保结构层几何尺寸的准确无误。

注意现场运输混合料的车辆达到4~5辆时才可以进行摊铺。

6、碾压混合料经摊铺与整型后,立即在全宽范围内进行碾压。

碾压过程中,水泥稳定碎石的表面始终保持潮湿,当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压路机紧跟在摊铺机后及时进行关闭振动静压。

如表面水蒸发得快,需要及时喷洒少量的水,以混合料表面润湿为准。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机械组合一与机械组合二两种碾压方式:机械组合一:初压采用一台钢轮压路机静压1遍,前进时静压后退时弱振,初压速度为1-2km/h。

复压由两台钢轮压路机进行振动碾压,强振碾压3遍,胶轮压路机在复压过程中碾压一遍(复压速度为2-3km/h),复压结束后对该碾压段进行压实度检测,压实度检测合格后再进行终压收光。

终压速度为2-3km/h;终压由一台胶轮压路机进行碾压1-2遍收光,直至无明显轮迹。

机械组合二:初压采用胶轮压路机静压1遍,初压速度为1-2km/h。

复压由两台钢轮压路机进行一次弱振碾压和3遍强振碾压,胶轮压路机在复压过程中碾压一遍,复压结束后对该碾压段进行压实度检测,检测合格后再进行终压收光。

终压速度为2-3km/h,终压由一台胶轮压路机进行碾压1-2收光,直至无明显轮迹。

碾压注意事项:(1)压路机的起步和制动应做到慢速起动,慢速刹车。

严禁在已完成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以保证水泥稳定土层表面不受破坏。

(2)碾压从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碾压,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2轮宽,压完半幅全宽为一遍,在碾压过程中可调整混合料含水量。

(3)碾压过程中,表面应始终保持潮湿。

如表面水蒸发得快,应及时补洒少量的水。

(4)施工中,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不得超过水泥初凝时间,按试验路段确定的合适的延迟时间严格施工。

(5)压路机每次由两端折回的位置呈阶梯形,随摊铺机向前推进,使折回处不在同一横断面上,最好呈45°斜角。

(6)对由于碾压过程中出现的拥包,应用人工处理后,再继续碾压,碾压全过程控制在30分钟内完成。

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进行处理。

严禁采用薄层贴补的办法进行找平。

(7)快速检测压实度,压实不足尽快补压。

自检时压实度按提高一个百分点控制,用三米直尺逐段丈量平整度,发现异常马上处理。

(8)测量人员盯在现场,不断检测摊铺和碾压后的标高,及时纠正施工中的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