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荟萃材料]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五、望舌
• 舌质:即舌体,舌 的肌肉脉络组织。
• 舌苔:舌面上附着 的苔状物,由胃气 熏蒸而成。
• 望舌注意事项:光 线;自然伸舌;顺 序:舌 尖→舌中→ 舌根→ 两侧; 舌苔 → 舌质。
• 注意辨别染苔。
31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肾 肝胆
舌边舌根 舌中舌尖脾 心肺32正常舌象
• 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淡红明润, 胖瘦适中,柔软 灵活;舌苔淡白 均匀,干湿适中, 不粘不腻,揩之 不去。
烦躁多言 • 虚证、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
默懒言 • 新病—声音重浊、嘶哑 • 久病—声音轻清、体弱
52
一、听声音
2.语言
•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 热扰心神
• 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 心气大伤,精神错乱
• 独语—神志不清,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 心气不足,痰气郁结
64
三、问疼痛
(2)疼痛部位
头痛
• 太阳经头痛—痛连项背。 • 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 • 少阳经头痛—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 •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 •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脑齿。 •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
65
三、问疼痛
四肢痛(多见于痹证): • 游走痛—风胜(行痹); • 剧痛喜暖—寒胜(痛痹); • 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 • 红肿热痛—热胜(热痹)
66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和食量 2.口渴和饮水 3.口味
67
五、问睡眠
失眠 实证:邪气内扰,气机失 调,痰热食滞 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
嗜睡
虚证:阳虚阴盛、气血不足 实证:痰湿内盛,困扰心神
中医诊断知识点

中医诊断知识点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点:1. 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又称“四诊合参”。
2.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3.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通过听患者的呼吸、语言、咳嗽等声音,以及嗅患者的口气、排泄物等气味来辅助诊断。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环境等信息,以了解病情。
5.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脉象来了解病情,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6. 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正邪关系,然后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7. 舌象:舌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舌质、舌苔、舌下脉络等,不同的舌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
8. 脉象:脉象是中医切诊的重要内容,包括浮沉、迟数、虚实等,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
9. 证候: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盛衰等内容。
其中脉象是指医生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感知脉象的变化,从而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脉象的分类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脉象分类:1. 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2. 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3. 迟脉:脉象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少于 60 次)。
4. 数脉:脉象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 90 次以上)。
5. 虚脉: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
6. 实脉: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7. 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8. 涩脉:脉象往来艰涩,迟滞不畅,如轻刀刮竹。
9. 弦脉: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这些分类只是一些基本的脉象类型,实际上脉象的表现非常复杂,需要医生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判断。
同时,脉象也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等,综合分析病情,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如果你对脉象感兴趣,建议你向专业的中医医生咨询,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中医内科学如何通过四诊方法全面诊断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通过四诊方法全面诊断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四诊”,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望诊,是医生通过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脉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
首先是观察患者的神色,包括面部的色泽、神情等。
如果患者面色红润,精神饱满,通常表示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若面色苍白、晦暗,神情疲惫,可能是正气虚衰,病情较重。
形态方面,观察患者的体型、姿态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例如,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肢体活动自如者病情较轻,而肢体拘挛、颤抖则可能是风证或虚证的表现。
舌苔的变化也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都能反映出体内的寒热虚实情况。
比如,舌苔白厚而腻,多为寒湿内阻;舌苔黄厚而燥,多为里热炽盛。
在望舌时,还要注意观察舌质的颜色、形态。
舌质淡白多为气血两虚,舌质红绛多为热入营血。
脉象更是中医诊断的特色之一。
正常脉象应当是和缓有力、节律整齐。
而不同的脉象则反映出不同的病症。
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数脉主热证,迟脉主寒证;弦脉主肝胆病、痛证,滑脉主痰湿、食积等。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等声音。
比如,说话声音洪亮有力,多属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寒证。
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为实热证;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多为虚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弱,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方面,通过嗅患者口中、身体、排泄物等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口中有酸腐气味,多为食积;口臭秽浊,多为胃热。
患者身体有腐臭气味,可能是疮疡溃烂;排泄物有恶臭气味,多为湿热下注。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问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通过询问患者发病的时间、诱因、症状的特点、病情的变化、治疗经过等,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中医四诊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步骤

中医四诊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步骤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是中医传统的重要诊断手段。
下面分别介绍四种诊断方法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苔、舌质、眼神、皮肤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望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观察神态: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包括神情、眼神、姿态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性质。
2.观察面色:观察患者的面色,包括面色苍白、潮红、黄染等,可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气血情况。
3.观察舌苔:观察患者的舌苔,包括舌苔的厚薄、颜色、质地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4.观察舌质:观察患者的舌质,包括舌头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情况。
5.观察眼神:观察患者的眼神,包括眼神的明亮、浑浊、散乱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性质。
6.观察皮肤:观察患者的皮肤,包括皮肤的色泽、质地、皮疹等,可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气血情况。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闻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听声音:听患者的声音,包括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性质。
2.嗅气味:嗅患者的气味,包括口臭、体臭等,可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气血情况。
三、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问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询问病史:询问患者患病的时间、原因、既往病史等。
2.询问症状: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疼痛部位等。
3.询问体征: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体征变化等。
4.询问家族史: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包括遗传病、传染病等。
5.询问个人史:询问患者的个人史,包括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肤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切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触摸脉搏:触摸患者的脉搏,包括脉象的强弱、快慢、滑涩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情况。
2.触摸肌肤:触摸患者的肌肤,包括肌肤的温度、湿度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情况。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身体特征、舌苔等多个方面,以及倾听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描绘,再通过对患者脉搏的摸诊、腹部的触诊等检查手法,综合分析得出中医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望闻问切是四诊相互支撑、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望”指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形态、舌苔等外部特征来判断病情;“闻”指通过嗅闻患者体味、呼出的气味等来判断病情;“问”指医师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切”指通过摸诊、触诊等手法来判断患者的脉搏和腹部情况。
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色、舌苔、唇色等外貌特征,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的表现;面部黄色可能是脾胃功能不良、湿热内蕴的表现。
舌苔也是诊断中非常重要的观察指标,不同颜色、形态的舌苔在中医中代表着不同的脏腑状况和病理变化。
闻诊主要是通过医师嗅闻患者身体或排泄物的气味来诊断病情。
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气味表现。
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有呼出气味带有水果香味的现象;黄疸患者可能有口腔异味等等。
通过闻诊,医师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
问诊是医师与患者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病症描述、既往病史等,医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这对于中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因分析,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病因病机。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独特的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来判断患者脉搏和腹部情况。
中医对脉搏的判断非常重视,通过判断脉搏的弦浮、滑数等特点,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脏腑功能等。
触诊腹部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脾胃功能等。
例如,中医认为,腹部胀满可能是脾胃气虚的表现;腹部疼痛可能与肝胆功能有关。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中医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四诊

《中医诊断学》四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主要通过四诊法对病人的脉搏、舌身、面色和问诊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以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和病情,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首先是望诊。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精神状态、舌质和舌苔、眼底、毛发和皮肤等来推断病人的健康状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代表了血虚,面色红润则可能是由于阳气亢盛;舌苔薄白可能是脾胃虚弱,舌苔厚腻则可能是湿热内蕴等。
通过望诊,中医可以了解到病人的机体情况,辅助判断疾病的发展程度及病因。
其次是闻诊。
中医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和腹部及其他部位的音响来了解病情。
例如,嗽声重、伴有痰中带血可能是肺部感染,腹部听到肠鸣音减弱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等。
闻诊可以帮助中医进一步确定病人的病机,例如感染、阻塞或湿热等。
接下来是问诊。
中医医生会询问病人的主诉、症状、发病时间和病程、饮食习惯、排泄情况、睡眠情况以及其他和疾病有关的信息。
通过与病人的交流,中医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疾病背景和身体状况,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最后是切诊。
中医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了解脉搏的频率、强弱、滑涩和力度等来判断病人的脉象。
中医讲究“闻其声、观其色、察其形”,通过触诊脉搏不仅可以了解病人的脉象特点,还可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以及气血阴阳等各种生理参数的变化。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学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病人的面色、舌质、声音、脉搏和病史等方面的观察和询问,中医可以综合判断病人的病因、病机和病情,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诊断方法有助于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病症,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的理论与实践将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除了四诊法外,中医诊断学还包括辨证论治和病机分析等内容。
辨证论治是指根据四诊观察到的病人的症状、病理变化以及病机,通过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是中医治疗的核心部分。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
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
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
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
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
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
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
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
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
中医四诊方法及其他特殊的诊断方法

中医四诊方法及其他特殊的诊断方法中医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除此之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诊断方法,如脉诊、舌诊、体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形态、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归属,了解患者的肢体体态、精神状态等。
例如,若面色红润、呈桃花状,可以判断为阳气盛舒,气血充盛;若面色苍白,可以判断为气血不足,或寒凝于内,气血迟滞等。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言语、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以及观察患者的体臭、呕吐物等来获得诊断信息。
这可以帮助中医判断病变的性质、情况和部位。
例如,咳嗽声音的音调高低、频率、强度等可以帮助判断肺病的性质和阴阳盛衰等。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疼痛部位、症状的变化等来得出诊断结论。
中医强调全面而细致的询问,包括对身体各部位、内脏功能、精神情绪、饮食、排泄、睡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确定病因所在。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阴阳之气、经络的状况和脏腑的功能。
通过掌握患者的脉象,中医可以判断患者的病变性质、程度和方位。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诊断方法,如脉诊、舌诊、体诊等。
【脉诊】是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将脉搏分为三部分,即头部、上身和下身。
通过触摸脉搏的弦紧、滑涩、芤糙等感觉,中医可以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虚实、寒热等情况。
【舌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形态,如舌质、舌苔、舌身、舌色等,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归属。
例如,舌苔黄腻,舌质红,可以判断为湿热痰浊内蕴;舌苔白而厚腻,舌质淡红,可以判断为脾胃虚寒等。
【体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表、皮肤、肌肉、腠理、毛发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和部位。
例如,患者面部有斑痣、瘀点等,可以判断为血瘀;患者皮肤干燥、毛发稀疏等,可以判断为精血亏损。
总之,中医的诊断方法丰富多样,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基本方法与脉诊、舌诊、体诊等特殊方法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阴阳盛衰,为中医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狭义:指精神、神志、意识、思维活动。
❖ ②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
断病情。
专业内容
7
❖ (2)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 古人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 神”,说明了神与人体的精气有着密切关系。 神源于先天之精,又依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 精能化气,气能成形,神又依附于形;故神 与精、气、形密不可分。可概括为:
专业内容
5
❖ 望诊的内容:
❖
得神
❖
少神
❖
神 失神
❖
假神
❖
神乱
❖ 总体望诊(全身望诊)
常色
❖
青色
❖
色
赤色
❖
病色 黄色
望形体
❖
形态
❖
望姿态
❖
头面、五官
❖ 部发望诊 躯体、四肢
❖ (局部望诊) 二阴、皮专肤业内容
6
(一)整体望诊
❖ 1、望神
❖ (1)、概念
❖ ①神,广义:指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第五章 四 诊
——中医诊断的 基本方法
专业内容
1
第一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 与运用原则
❖ 一、基本原理
❖ 司外揣内——即“从外知内”。通过观察外 表的病理现象,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病理 本质,并解释外在的征侯
❖ 见微知著——通过观察机体微小的变化,来 测知整体的情况。因为机体某些局部包含着 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如舌、耳、目等
形 肉丰满
肌 肉 怠 惰 ,瘦
红如妆
体
神疲乏力
专业内容
10
❖ 例一:
❖ 失神的表现:
❖ 精神萎靡,目睛呆滞, 转动迟钝,形体消瘦 面色晦暗,呼吸微弱, 目闭口开,手撒。
专业内容
11
❖ 例二 ❖ 假神的表现:
❖ 精神好转,面颊色 红如妆。
专业内容
12
❖ 神乱常见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
❖ 神乱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焦虑恐惧、狂躁 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等。多见于癫、狂、 痫、脏躁等病人。
临床 得神 表现
少神
失神
假神
神 志 神 志 清 楚 , 精 神 不 振 ,精神萎靡,语言错 突然神识清醒,能
语 语言清晰
懒言
乱或神昏谵语,不 说话或想见亲人
言
识人
两目 神采奕奕
乏神
目光晦暗
突然目光转亮,浮 光外露
呼吸 平稳
少气
气微或喘促
较前平稳有力
面 色 面 色 荣 润 肌 面 色 少 华 ,面色无华,形体赢 面色无华,两颧泛
❖ 诊断合参——即四诊合参。收集疾病资料时,四种诊 察方法并重:分析疾病资料时,综合四诊情况,全面 分析,周到考虑,不能忽略任何微小变化
❖ 病证结合——由于“病”和“证”从不同侧面反映疾
病的本质,因此,在对疾病诊断时,要作到既辨证,
又辨病;既重视疾病的基本矛质,又抓住当前的主要
矛盾,作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专业内容
3
第二节 四 诊
❖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基本的诊断方法。
❖ 望诊指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 一切情况及其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
❖ 闻诊即听声音和嗅气味
❖ 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 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 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 切诊即切脉和按诊
专业内容
4
❖ 概述
❖ 望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 ①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如在灯光下进行 的望诊,白天再作复诊;诊室的温度要适宜
❖ 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 观察;医生望诊时态度要认真仔细,不可马虎
❖ ③要熟悉各部位组织的生理和正常表现,作到 以常衡变
❖ ④要善于动态观察,运用整体观念和四诊合参 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
❖
❖
病色——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 精充一一气足一一血盛一一体健一一神旺一一色泽鲜明 ❖ 精亏一一气乏一一血亏一一体弱一一神衰一一色泽晦暗
❖ ④色与脏腑密切相关一一面部不同部位分候不同脏腑,如额
部候心,鼻部候脾,右颊候肺,左颊候肝。通过观察总体色泽和 局部颜色的变化,可了解各脏腑、全身和局部的病变
❖ ⑤色与病邪性质密切相关——不同性质的病邪影响色泽发
❖ 特点为:其症状具有反复发作性,但缓解 期一般不出现神志失常等症状。
专业内容
13
❖ 2、望色
❖ (1)含义
❖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面部和全身皮肤 色泽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 色,即颜色,指皮肤色调的变化,主要反映血 液和病邪的情况;泽,即光泽,指皮肤明亮度 的变化,主要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
生不同的变化,因此,观察色泽的变化可了解病邪的性质
❖ 望皮色可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和对疾病的
预后,即可帮助诊病。
专业内容
15
❖ (3)望色的内容
❖ 常色——正常的、无病的面色
❖
主色——与生俱来的面色与肤色。主
❖
色有种族差异。
❖ 面色 客色——因季节、气侯等不同,主色
❖
发生短暂的变化。
❖ 精充——气足——体(形)健——神旺;
❖ 精亏——气乏——体弱——神衰。
❖ 所以,通过观察神的状况,可以了解机体精 气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判断病情的轻 重和预后疾病的好坏。
专业内容
8
❖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 望神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容,但主要观 察的是眼神、神情、气色和体态。
❖ 临床中神的表现包括得神、少神、失神、 假神 和神乱
❖ 得神——又称有神,是精神旺盛的表现
❖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是精亏气乏所致的精 神不振的表现
❖ 失神——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所致的精神萎 靡的表现
❖ 假神——是重危病人在失神的基础上所出现的 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 神乱——即精神错乱专或业内神容 志失常的表现
9
❖ 表1-1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具体临床表现
❖ 知常达变——在认识正常机体的基础上,通
过观察比较,发现太过和不及的异常变化,
从而认识疾病的本专质业内容
2
二、基本原则
❖ 整体审查——包括诊察疾病和分析疾病两个方面的整 体观念。诊察疾病时,既要注意局部情况,又要注意 全身情况(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既要看到机体的病变, 又要考虑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人体与外 环境的统一)。分析疾病时,既要考虑病理情况,又要 考虑生理情况,作到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专业内容
14
❖ (2)望色诊病的原理:
❖ ①色与血液密切相关一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面部血脉丰盛,皮 肤薄嫩,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 ②色与精气密切相关一一气由脏发,色随气华,精气充足,
色鲜泽明,面色荣润光华
❖ ③色与神气密切相关一一色为神之旗,是人体神之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