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阅读训练附答案
何其芳《秋天(节选)》阅读题及答案

何其芳《秋天(节选)》阅读题及答案精品文档何其芳《秋天(节选)》阅读题及答案何其芳《秋天(节选)》阅读题及答案【第一选段】:秋天(节选)何其芳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1(本节诗中“归泊”一词,既是______又是_____,与上文的“_____”等词相呼应。
1 / 9精品文档2(诗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此句有双层含义:一是________,一是江岸上乌桕树树影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这里,用倒装句体现渔人__________的心情。
3(本节诗以______________为主,诗中收束性的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在本文末尾。
【第二选段】:(本选段有两则阅读)何其芳《秋天》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2 / 9精品文档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第一则阅读:1.第1节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样理解“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的含义,3 / 9精品文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说秋天“栖息在农家男”“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阅读答案附赏析

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阅读答案附赏析《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秋的一首山水诗。
此诗再现了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上所见的景物,写得清朗疏淡,景情交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阅读答案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释】⑴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
⑵杪(miǎo):树木的末梢。
孙觌《西山超然亭》:“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
”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
杪秋:秋末,深秋。
⑶幽谷:深谷。
《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⑷疏:稀疏。
寂历:寂寞,寂静。
韩偓《曲江晓思》:“云物阴寂历,竹木寒青苍。
”孔平仲《深夜》:“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⑸微:指泉声细微。
(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
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3)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4)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秋”字写景的?请试作分析。
(3分)(5)这首诗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试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深秋景物的特点。
(2)①落寞、孤愤(或"旷达""无奈"等)。
②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化用典故,直抒胸臆。
(3)前三联运用“深秋、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意象,描写了荒寂、清冷之景,烘托了凄清冷寂的环境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
其二,从诗词所用的对比手法中去把握情感。
对比修辞的运用,可以鲜明表达作者的情感取向、褒贬色彩。
(4)抓住秋天的典型意象描写秋景:黄叶满地,古木萧瑟,寒花凋零,幽泉断断续续。
突出秋天凄寒荒寂的特点。
(5)诗人借用典故表面是自觉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其实是故作旷达之语,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孤独忧愤的心情。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强烈的向往、热爱、眷恋之情。
2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3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4.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篇就定下了浓重的抒情调子,是全文的文眼。
5.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6.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何其芳《秋天》比较阅读答案

何其芳《秋天》比拟阅读答案篇一:14、秋天含答案第14课秋天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日期: 12.10使用人:课型:新授课总课时数:第课时导学案编号:班级:小组名称: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结合作者感情,揣摩一些词语与句子的精妙;学习作者多角度写景的手法,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3、培养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析法、资料助读法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评论家。
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主要作品: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美的特色。
2、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丁丁〔zhēng 〕肥硕〔shuò 〕青鳊鱼〔biān 〕栖息〔qī 〕乌桕〔jiù 〕......枯涸〔hé 〕清冽〔liè 〕梦寐〔mèi 〕寥阔〔liáo 〕芦篷〔péng 〕...... 3、理解词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导学过程〔七环节〕【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感知诗歌内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精心导入,明确目标〔导〕教师寄语: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秋词二首》阅读附答案

《秋词二首》阅读附答案
阅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完成第14—16题。
(8分)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B.首句都不入韵C.都是仄起平落D.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
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4.(1分)A
15.(3分)A
16.(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
(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
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1分)(意思。
《秋》阅读题及阅读答案

《秋》阅读题及阅读答案一、填空题。
1.《秋》的作者是,原名,是中国杰出的2.《秋》与、合称为《》。
3.《秋》是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也就是结局。
4.《秋》主要讲了家的艰苦生活。
5.《秋》这一故事中写了一位叫的父亲连续将自己的、推入火坑。
6.在和的威胁下,惠才得到存身之地。
7.惠的弟弟叫,才17岁就患上。
8.淑英的丫头叫,她敬佩觉新的为人,觉新娶了她。
9.觉民是个的人,他的妻子是10、《秋》这本书的中心句是。
二、选择题。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在《秋》里,巴金给了()一个幸福的结局。
A.觉新 B.觉民C.觉慧 D.四小姐淑贞2.在高家,()一死,整个家里就乱了。
A.克定 B.克明 C.枚少爷 D.惠3.姑母因五叔在居丧期中将()收房。
A.喜儿 B.婉儿 C.海儿4.觉新抱着()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
A.一切总会过去的 B.往后混 C.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5.觉民是个()的人。
A.唯唯诺诺 B.默默承受 C.独立的,有自己信仰和追求6.倩儿生病了,主人的态度是()。
A.积极治疗 B.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 C.请四小姐照顾7.倩儿、淑贞等许多人都死于()。
A.生病 B.别人的打骂 C.封建礼教8.在《秋》的结局处,()也反抗了一回,顶天立地的当了次男子汉。
A.觉新 B.觉民 C.琴9.《秋》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A.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B.委曲求全事情会向好的方面发展C.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活。
10.关于觉民与琴的婚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婚礼 B.举行封建式婚礼 C.举行了新式婚礼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在《秋》里发生了几件大事,但是都是悲剧。
()2.《秋》揭示了高家这个大家庭正在逐步走向灭亡。
()3.《秋》写的第一件大事是周家的枚少爷结婚,新娘是冯乐山的女儿。
()4.枚少爷的婚姻是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
现代诗歌《秋天》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0 分)秋天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注释:梦寐,睡梦,梦中。
18.下面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语云:“秋风秋雨愁煞人”,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是世外桃源般的,是明媚淸甜的。
B.“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视听结合,产生一种隐约、飘逸的意境,“丁丁”表现出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
C.“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写渔人在悠闲自得中享受生活。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牧羊女白天看不见爱恋的牧童,倍感失落伤心,就去睡梦中找寻。
含蓄地写出初恋少女相思之苦。
19.下面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使用大量的拟人修辞,使得情感表达更形象,突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
如“饱食”、“栖息”、“游戏”等。
B.“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运用比喻。
湖岸乌桕树的叶影随水波摇曳,似青鳊鱼戏水,渔人产生错觉,连忙收网。
诗人写来,宛如一幅画,妙趣横生。
C.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入手,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种感觉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祥和安乐的画面。
D.诗人在空间的构思上匠心别致,从山林到江面再到草野,富有地域特色;在时间上,也巧妙组合,分别对应为清晨——中午——夜晚,非常紧凑。
20.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明媚的秋景图,由三个画面组成。
请你仿照给出的第三幅画面的概括,把另两副画面总结出来。
结构要求基本一致。
(4 分)第一幅画面:第二幅画面:第三幅画面:少女思恋图参考答案:18.D(描写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感觉,在睡梦中也是清甜的。
《秋天》阅读答案

《秋天》阅读答案《秋天》原文及习题(1)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2分)青鳊鱼( ) 乌桕叶( ) 满载( ) 归泊( )2、(2分)这节诗描绘了一些秋天特有的景物:、。
3、(3分)诗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此句有双层含义:一是,一是江岸上乌桕树树影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这里,用倒装句体现渔人的心情。
4、(2分)本节诗以 (填写表达方式)为主,诗中收束性的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5、(2分)品味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2)我常爱作秋天的思索。
我想,秋天是 A 的,秋水长天,明月清风,它让人们舒怀畅神,心旷神怡。
秋天是 B 的,人们付出多少汗水和智慧,它就给人们多少收获。
秋天是 C 的,它充盈的笑声让人们久久萦怀。
秋天是 D 的,它把一切枯枝败叶,虚浮矫饰清理得干干净净。
秋天更是 E 的,它让人们从一次的收获想到永久的收获,从而不懈地在秋光秋色中忙碌着耕耘春天,播种未来!秋天,给予我太多的思索。
6、(2分)“严峻,丰盛,勤勉,忠实,明净”这五个词是从文中空白处A、B、C、D、E抽取出来的,你能否根据语段内容,将它们一一归位?A B C D E7、(2分)同为写秋,本语段与课文《秋天》所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课文《秋天》是 ;本语段是。
8、(2分)本语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大致相同,这种写法叫做,其作用是。
9、(1分)试为本语段拟一个小标题:。
10、(2分)有的同学认为,如果把文中加点的“更”字去掉,会使*更顺畅,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11、(2分)对于秋天,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萧瑟,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明净,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收获,就如作者一样,你见到的又是什么?对于秋天,你是否有更多自己的思索呢?请谈一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阅读训练附答案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
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
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
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
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
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
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
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
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
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
“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
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
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
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
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
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
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
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
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分)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6分)
(1)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
”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4分)
“兼容四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个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秋天美好景物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
(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3.不能。
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4.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
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