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

合集下载

驻村工作队扶贫民情日记五篇

驻村工作队扶贫民情日记五篇

驻村工作队扶贫民情日记五篇驻村工作队扶贫民情篇一这几天扶贫工作到了考核验收的阶段,我带领驻村队员认真总结20xx年脱贫攻坚工作,对上级来我县督察反馈的问题结合我村的实际进行逐项逐条整改,查漏补缺,完善各项制度和档案。

虽然天寒地冻,但过的充实而又忙碌。

经常性的入户了解调查脱贫情况,和群众围坐在一起,认真倾听他们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我的手机铃声突然想起,是围子行政村阳坡自然村的贫困户刘小娃。

打来电话询问他低保、煤补、生态补……等一系列的补贴到位情况,说是和他从银行里打出来的对账单不符,要求我过去给看一下。

虽然我知道由于有审批过程,有的款项还没有打到卡上,而且由于村委会工作繁忙,准备在电话里解释,可转念一想,刘小娃已经80多岁了,他长期搭伙的老伴也近80岁,电话里说不清,他们年龄大了又听不清,还是让他们疑虑。

于是,我决定一定要去老人家里一趟。

所以,先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带上他所有补贴的明细,驱车赶往刘小娃家。

到老人家里后,他们迫不及待的将他们的问题说了一遍,我给他们解释,他们还是将信将疑,于是我拿出关于他们补贴清册,一项一项给刘小娃老两口解释,他们中间也不时的提问,这样就再解释一遍。

直到他们弄明白才舒展了眉头说,原来是这样!这才缓过神来说“呀!孩子,说了这么多都忘了给你倒口水,抽支烟了。

唉……老了,脑子迟钝了”。

我说:“没事,大爷,我不渴,您弄明白,心里踏实就好”。

“对对对!呵呵呵”我看到他们放心的笑容,虽然确实很渴,但心里感觉他们的笑容要比水解渴的多!出门后关门的一刻隐约的听到刘小娃和老伴说“这两个县里头来的娃娃挺仁义的,都一个一个交代给了,这下知道啦哇”。

那一刻我感觉群众的认可才是的认可!驻村工作队扶贫民情日记篇二今天我们工作队一行人前往贫困户李世清家走访,李世清原来在大西沟自然村居住。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的不便利、通信网络条件相对较差,在村居住的村民只有7户人家了。

20xx年通过整村搬迁到易地搬迁移民楼,李世清就是其中之一。

驻村帮扶工作日记

驻村帮扶工作日记

驻村帮扶工作日记【篇一】2月3日星期一阴有小雨昨天从某某出发,一路经过5次体温检测,我回到了某某村。

会议结束后,我来到村入口检查点。

村医生、村党员代表正在站岗值守,对每个进村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并做好登记,“登记的同时,一定要告诉大家尽量别再外出,出门一定戴好口罩,做好防护宣传。

”我叮嘱大家。

贫困户春节过得怎么样,一直是我最牵挂的。

早上我来到贫困户某某家,看到他们正在磨木薯。

和以前的走访不太一样,这次除了聊脱贫外,我还反复和他们强调,尽量不外出,如要外出得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施。

之后,我又去了贫困户陈业庆、范琼芳家走访,再次叮嘱他们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通过上午的入户走访,我发现村民的疫情防范意识还是比较薄弱,路上碰到的绝大部分村民都没戴口罩。

回村委会后,我与村委干部商量,决定用村里的大喇叭进行广播,下午再分组继续入户宣导,号召村民不串门、不赶圩、不走亲访友,做好家里清洁及个人卫生,外出戴好口罩。

忙完防疫的入户宣导后,我又匆匆赶到扶贫产业基地――某某村红心番石榴基地。

防疫是当前首要任务,但脱贫攻坚同样重要。

产业致富带头人某某正在基地里忙活,看到我,他很高兴,主动介绍起情况:红心番石榴基地自动喷淋与除草工程项目建设主体已完成,但受疫情影响,后面的部分设备安装可能会延后。

我点点头,说:“立春过后马上就有春雨了,别太担心。

”我俩都会心地笑了。

夜幕降临了,气温有点低,我擦着双手,准备再回村委会梳理下明天的工作计划,一边走一边默默地给自己鼓劲。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战,正如天气预报所说:“明天多云,有阳光,气温逐渐回升。

”【篇二】2022年2月5日星期三阴今天上午,我和村干部与往日一样,驻扎在进村主干道设置的车辆进出检查点,负责登记车辆人员活动情况,并测量进出人员的体温情况。

10时左右,一辆外地车辆开过来要进村,村干部示意车在检查点停下,让车主打开车窗进行红外线体温监测。

扶贫驻村工作日记4篇

扶贫驻村工作日记4篇

扶贫驻村工作日记4篇“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付出了各方面的艰辛和努力,但是我们也获得很多东西,获得快乐、获得友谊、获得能力、获得经验等,是我们人生阅历中主要的一笔。

”以下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扶贫驻村工作日记4篇,欢迎参考阅读!扶贫驻村工作日记(1) 驻村一个多月来,虽然有点劳累,但心情还是比较好,思绪更显活跃,回到宿舍,心中想的还是白天那一件件的小事;躺在床上,脑海中浮现的还是那一张张淳朴的脸。

既然睡不着,就把今天的活动和心得记录下来!现在农村条件改善了,很多人都富裕起来了,但还是有部分家庭很贫困。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居住条件恶劣,家中鲜有像样的电器,而家庭成员上有老下有小,缺乏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和实力,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

今天,也许是经过雨水的滋润与洗涤,村民言语里少了点顾忌;也许是对我们冒雨前来做工作的作风表示认可,无论是在村民家中或是屋檐下,我们讲政策、送信息,村民们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热情;我们访民情、收集民意,村民们也很主动。

虽然今天入户数量不多,但感受颇深。

他们谈到了家园建设、谈到了救灾救济、谈到了发展种养,谈到了惠农政策的宣传……这些都是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

那淳朴的表情、质朴的语言、简朴的方式,都是以往我们听汇报、看介绍、读材料所无法得知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现实问题。

下一步,我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提高村委班子自身素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

其次要从道路和水利项目建设上多渠道争取上级资金、政策的支持,争取早日硬化村道、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

第三是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村民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

第四是要发动群众共同努力,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规模种植砂糖橘、软枝油茶、高脂松和养猪养鸡,使农民群众早日致富起来。

扶贫驻村工作日记(2) 今天一早,我驱车来到我局扶贫村石牛乡高枧村。

高枧村位于石牛乡九峰山下,是个偏避落后的穷山村,占地面积平方公里。

该村分12个村民小组,共220户人家;耕地面积370亩,林木3700亩。

扶贫驻村工作日记五篇(2)

扶贫驻村工作日记五篇(2)

扶贫驻村工作日记五篇(2)扶贫驻村工作日记篇四题引:为切实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玉树市委市政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联点驻村、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决策部署,玉树市仲达乡尕拉村扶贫工作队于10月22日进驻该村,工作队由州委办公室、仲达乡政府、仲达乡林业站等单位干部组成。

工作队自进驻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使尕拉村精准扶贫攻坚工作起好了步、开好了头,为以后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驻点村不脱贫,工作队不撤离”——一名精准扶贫联点干部的驻村工作日记10月22日深入动员,统一思想工作队一进驻村委会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尕拉村9个社的社长和进驻该村的扶贫工作队、驻村联点干部、包点干部,召开了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动员大会。

会议深入传达学习了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文件精神和省委、州委关于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的有关通知精神;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工作要求、纪律要求和组织要求,向工作队介绍了尕拉村的村情、贫困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努力,尕拉村村民种植的土豆销售到了玉树市区。

图为种植户为买家装卸土豆会上,乡干部、村社干部及驻村工作队成员就如何实现脱贫致富、如何在精准上下功夫、如何在治本上下功夫,实施什么项目、推出什么措施、采取什么办法可以脱贫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动员会全面激发了乡镇、村社干部和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实干劲头,均表示将在省州委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扎实工作,积极作为,为尕拉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10月26日注重调查,分析研究工作队入村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村情民意调研活动,主要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入户调查、交流座谈等方式,围绕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思路对策展开调研。

同时,深入分析尕拉村存在的困难和主要制约因素,研究提出精准扶贫、脱贫的思考和建议,走访了尕拉村所有9个社和10余户贫困典型户,基本掌握了扶贫村的发展状况、群众收入构成、基础设施条件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形成了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

扶贫工作日记六篇

扶贫工作日记六篇

扶贫工作日记六篇扶贫工作日记六篇【篇一】**年5月13日星期一晴作为一名新一轮轮换的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队队长,今天是到村里报到第一天。

刚从国道转到进村的乡道,就被上千亩的稻田的景色吸引了,我赶紧把车窗摇下,用力地吸了一口满是稻草香味的空气,说了句:“这才是大自然的味道”。

**年5月16日星期四晴今天一早,沿着已经硬底化的村道一路走访贫困户,寻找着在门口显眼处的——西区办事处统一制作“关怀户”的牌子。

在一户贫困户家,我看到了门口堆放了很多竹子,想进去看看,究竟这些竹子有何用途。

走进院子,就看到一个人正座在竹凳上制作竹梯。

我首先介绍了自己是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是扶贫工作队队长。

他赶紧停下手里的活,掏出支烟递给我,我顺手就接过了烟,自来熟的点燃起来,一边了解他的名字。

他叫**,为低保贫困户,因小儿麻痹症的原因,落下了肢体残疾。

目前有门做竹梯的手艺,现今整个**县只有两人会做竹梯,而他是其中之一。

因竹梯为绝缘材料,都是售给电工这类工作的人,这也造成了销售渠道单一,销量不大。

离开**家后,我又专门找了村两委进行了解。

他今年51岁,既是一名低保贫困户,也是县残联在大象村的联络员。

我个人觉得,一名残疾人又是贫困户,**年10月21日星期一晴最近,我经常到**的“生产车间”(旧屋)和他了解情况。

这种竹梯的原材料必须是**,**是良好的绝缘体材料,**购置回来后,要经过火烤拉直,阴干放置2个月。

再进行竹梯的拼装,拼装每一把竹梯时间只需要20分钟,首先要测量好阶梯的长度,各阶梯之间有30厘米的固定间隔值。

因为竹梯是给电工工作使用,需要绝对的绝缘,整个梯子都是竹材料,所以他做的竹梯不用铁钉,一律是竹钉子。

现在市场主要销售的是7、9、11阶的三种竹梯,价格为每一阶8元,所以每把竹梯的售价也是不同。

因为销路单一,他备货量也不大,一个月也就制作40把竹梯这样。

除了竹梯,**还会竹工艺品的制作,“大象村以前有竹工艺品厂,很多村民都掌握了这门手艺”,他告诉我。

最新-2019扶贫工作民情日记4篇 精品

最新-2019扶贫工作民情日记4篇 精品

2019扶贫工作民情日记4篇大家对扁里村的变化给予了肯定,近来加大了水利、人畜饮水安全、水泥路、路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成,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人家日子越来越好,很多人家都在建新房和实施危房改造,户户通水通电,农忙之余有了文化广场活动场所,大学生读书也有了长期的帮扶,路灯照亮了扁里,大家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首先到了张光明家走访回访,他家正在请人建盖新房,面积120平米,两层基础先盖一层,第一层基本建成,询问了他家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和眼前的困难,家庭主要来源与外出昆明务工的大女儿,外出6年了,每年节省1万元给家里补用,茶叶收入05万元,核桃收入03万元,买黄牛一头05万元,但由于建盖新房也还差点欠账,贫困户对目前自己的生活状况很有信心,时间过得最快,一聊一个小时过去了。

接下来,我们去了杨光福家,门没有上锁,主人不在家,经过几番周折打电话,电话联系上了主人在县城打工,他父亲在家采茶去了,请隔壁邻居去找贫困户的年迈80岁的老父亲,等了20多分钟,迎面走来了位瘦高的老人,看上去很精神,身后背着一箩筐新鲜茶叶,他说附近有块近一亩的茶地,他去采茶弥补家用,我们与他说明了来意,并与老人聊聊天,问问家庭生活和贫困情况。

他说他家的贫困情况主要是2个孙女在上学,一个在普洱读大学明年毕业,每年费用也要15万元;一个在昌宁县读高一,学习很优秀。

老人说很高兴与我们在一起聊聊天,由于困难,杨光福也只有外出县里打工,主要是做改木板和房屋漏水的技术活,有活做每天收入也有80-120元。

老人自己读过小学,由于当时家庭原因没有继续上学,十分遗憾,现在2个孙女读书很好,他很欣慰,满足了老人家的心愿。

老人说孙女读书就像是帮我读书一样,家里住房条件差一些,不与别人攀比,暂时没有能力盖新房,再苦再累一家人也要帮助孩子完成学业。

我们了解了他家的困难,心里很感动,我暗自敬佩起这位80岁的老人,明道理重教育懂得感恩。

我们鼓励老人,明年大孙女毕业工作了,负担就减轻了,您也可以享福了。

驻村扶贫民情日记三篇

驻村扶贫民情日记三篇

驻村扶贫民情日记三篇篇一经过多次深入调研,报社今年的又一个帮扶项目定下来了,将在邑慈碑村委会迤席村一组实施“美丽宜居乡村”项目建设。

通过道路硬化、人畜分离项目、公厕建设、垃圾房建设、村庄绿化美化……迤席村将会变成美丽的彝家山寨。

今年的政策真好,建档立卡户拆危房建新房可以补助5万块钱。

不过这里的危房改造活计可不好干,村里外出务工存下钱的村民,建房意愿普遍不高,而长期留在村里的贫困户因为积蓄不多拿不出钱来建房,一听到剩余的建房资金要自己筹集,有的村民就打退堂鼓了。

第一次动员,一户报名的都没有,我们有些沮丧。

“多去几次,一定能突破的。

”“建房机会难得,5万块钱对于贫困家庭不是小数目。

”“我们语言交流上有障碍,跟村委会的干部一起下去,更好交流。

”回到住处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出主意。

一次、两次、三次……一次又一次地宣传动员,一户、两户、三户……报名的户数多了起来。

今天,终于体会到付出努力总是会有回报的!篇二今天,袁国华家的危房改造主体工程就要竣工了,看着这个实际使用面积比我的住房还要舒适宽敞很多的房子,我特意向当家的女主人打听了一下,到底花了多少钱?国珍姐告诉我,除了自己亲弟弟的工钱没开以外,大概花了6万元。

自己女儿赞助了点,向亲友借了点,只要危房改造政策补贴到位,应该不会差蛮多钱!从言语表情感觉得到,国珍姐眼看到要住上心仪已久的新房,心里美气得很!她给我说的应该是实话,我也一直想在老家给年迈的父母把房子翻修一下,好让父母安度晚年,只是心里没底。

记得去年刚来走访时,国珍姐曾含着眼泪说,自己也想住新房子,这个房子不但年久失修,危在旦夕,而且阴暗潮湿,夏秋季蛇虫出没,每年都要打死10多条蛇,每天都胆战心惊怕蛇咬伤。

只是自己体弱多病,仅靠老公打工赚点钱还不够自己看病住院花费;再说*俩都50多岁了,年龄再大打工也没人要了,儿子袁波坐在轮椅上已经20多年,说不定还会走在自己两口子前面,女儿远嫁到山东,家庭也不富裕,一年顶多回来一次,别说没钱盖房,即使盖起来也没多大用,还不如租个廉租房混日子算啦!说实话,这个想法虽然很现实,很无奈,但也明显有些悲观丧气,心灰意冷。

日记-2019第一书记扶贫日记3篇 精品

日记-2019第一书记扶贫日记3篇 精品

2019第一书记扶贫日记3篇扶贫是保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

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市场。

临时工基本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我们的扶贫工作,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脱贫的阶段,更多地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来到张文义家,首先看到的是陈旧的房屋,由于前阶段下雨,院里泥泞不堪;屋里杂物很多,原始的火坑,老式的电视机,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

张文义和老伴兰爱叶都属于三级残废,张文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老伴兰爱叶因公致残,右上肢小臂截肢。

我们详细的询问了两位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状况,我们对照明白卡耐心解释,老两口絮絮叨叨地和我们说一些说过很多遍的话,在与老人的攀谈中我们了解了老人基本状况,工作队结合实际现场为其制定了生猪代养、土地租赁、公益岗位、政策兜底、健康扶贫等一系列帮扶措施。

我们问老人,能否知道我们工作队员的名字,老人居然能叫出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并且如数家珍地说着我们近期为他们做过的一些事情,那些对我们来说简单的小事,却被贫困户一一记在心上。

我坐在炕上,拉着老人的手,手有些凉,却让人感觉亲切。

简单的慰问很快结束了,临行前工作队一行叮嘱老人从今以后,咱们就是亲戚,要常联系,有困难就随时打电话,我们尽最大努力帮助你们。

4月19日星期四晴今天是安装员试验机电井的日子,我与村干部早早的来到王彦夭自然村,看到机电井正常运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我去年走访了解到,王彦夭自然村有几百亩水浇地,因机电井停用多年成了旱地。

原有的两口机电井,灌溉面积近600亩,依托这两眼井,村民们种植辣椒等经济作物,收入非常可观。

但是由于设备老化,线路年久失修致使机电井荒废。

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积极协调原单位和其他社会机构,争取到4万元为两口机电井配套完善了设施,两口机电井又恢复了正常运转,解决了村民农忙浇地的燃眉之急,让旱地重新变成了水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篇一】
今天是个好日子,天气晴好、春光融融。

一大早,我叫醒与
我一同派驻的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李思维和临沧财校的张元翠,一起搞
我们村的大扫除。

正当我们3人干得起劲的时候,只听有人喊“大石
四在吗?”我抬头一看,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在问我。

我回答说:“大嫂,你有什么事吗?石副主任到外面办事去了。

”大嫂告诉我,她
要找石兴良副主任拿她家的户口册和身份证到信用社办事,我立刻和
石副主任联系,并到办公室取出户口册和身份证交给她。

花了整整2
小时我们才打扫完毕。

此时,一辆白色越野三菱车驶入村部的院场,
他们是玉临高速公路项目部的,来村里找陶先明支书协商项目部选址
相关事宜。

我一边招呼他们,一边向陶支书报告了此事。

过了一会,
陶支书便即时赶来与他们协商。

14时许,几辆越野车驶入我们驻村的卫平村忙东易地扶贫搬迁点。

这时,陶支书、李思维和我已早早
等候在事先准备好的展板前。

区委副书记龚文军招呼考察团成员围拢
到展板前,听取了邦东乡主要领导介绍项目点的规划设计方案、易地
搬迁工作推动情况和项目点建成将达到的效果,参观结束后我们随同
车队返回村委会。

15时30分,龚副书记在卫平村脱贫攻坚大会战办公室召开了临翔区脱贫攻坚推动工作现场考察团会议。

短短的一天,紧张而忙碌,各级领导的关心鼓励使我们驻村队员倍感温馨,工作的
有序推动增进了我们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我们参与脱贫攻坚的使命感。

我想,这次派驻到这里展开脱贫攻坚工作,除了要完成上级交办
的任务,还要珍惜自我锻炼磨砺的机会,更真实地感受农村、了解农业、理解农民。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篇二】
对于民情走访,我们中很多人开始都有些不以为然的想法,认为
自己不过一普通干部,无职无权,捐个区区两三百元,对那些深陷贫
困的农家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过,两个月来,或是与市县部门的领
导“二对一”帮扶,或是个人走访,三家村九户人家实行了走访。


我走进乡亲们的家门时,内心却不能不被他们的遭遇、他们的坚韧、
他们的善良深深震动。

终于找到三家村外坪子组王福保家时,还
是春寒料峭的4月,这个70岁的老汉正在屋下面的田里掌犁耙。

看到
有人来,王福保拖着泥腿上了岸。

他的老伴佝偻着腰,用手使劲揩揩碗,颤颤巍巍的泡茶端出来。

两层楼的红砖屋没有粉刷,屋内地面坑
坑洼洼,厅屋的神台上摆着一张年轻的遗象。

那是他们的儿子,2009
年患尿毒症去了。

儿媳从此再无音沓。

两个孙子,就跟着老人过活,
15岁的孙女王倩在宝农学校读初二,8岁的孙子王可在神冲完小读三
年级。

为了供孙女孙子读书,给老伴看病,维持一家人生活,老人作
了十多亩双季稻。

王福保说:“我们老了,又有病,这倒也没什么,
人总是要死的;就是两件事放不下啊,一是欠的帐还没有还清,二是两
个细伢子造孽啊!好在政府、村上对我们都还关心!你们做好事,我们
记住了!” 是的,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的力量微薄。

但是,我们
都有一颗心,能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改变。

民情走访
和困难帮扶不是一道一笔挥就的轻松试题,而是检验我们是否和群众
还保持着血肉联系的庄严问卷。

乡亲们最看重的,也就是我们在这张
卷纸上倾注了多少真心啊!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篇三】
今天下午,电话联系马吉米村马吉米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邓付早,打算再次去他家走访。

因他有事,只好傍晚去。

晚饭后,我和队友苏煜、吕继踏着暮色,走过半个多小时的水泥台阶山路来到邓付早家。

邓付早一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

邓付早爱人端来几根黄瓜招待我们,大儿子李学普忙着泡茶,被我止住。

我对他说,吃黄瓜就行啦。

坐在邓付早家客厅简陋的沙发上,我们拉起家常。

“10多年前,爸爸在兴建的电站工地打工,因房屋垮塌,肋骨被砸断。

此后,爸爸
一直在家养病,家中里里外外全靠妈妈一个人撑着。

爸爸现在都不能
干重活,只能背三四十斤重的东西。

这些年,辛苦妈妈啦!” 健谈的
李学普边介绍边削黄瓜。

坐在对面沙发上的恰付前用生硬的汉话说:“没事!没事!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

”灯光下,
恰付前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乐观。

她告诉我们,现在最让她焦虑的是,小儿子李学邓已经22岁了,除了偶尔上山采药,绝大部分时间闲在家里,对象也没谈着。

“你那么一个帅气聪明的小伙子,还愁找不
到女朋友?不过,男人再帅,没本事也没人喜欢。

要赶紧想办法挣钱。

”我接过话茬对李学邓说。

李学普今年26岁,5年前曾到怒江州府六库打工,现在主要从事屠宰。

他告诉我们,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月
能够上山多买到几头猪,屠宰后到马吉乡集镇上卖。

因为无法称秤,
与村民交易时全凭经验估算。

有时估算多了,自己就亏本。

我们建议
他多养猪,他说,家里耕地少,每年收入包谷500多斤。

加之住在山
上不通公路,养猪不太可行;养鸡,他和父亲共同养鸡12只,前段时
间鸡瘟死了4只;扩大草果种植面积,他家只有1亩多地适合种植草果……去年, 李学普种植了300来株重楼、养了两窝蜂。

他觉得,种
重楼是当前他们家增收的好途径。

李学邓则自有他的想法,他想养竹鼠。

不觉中,已近10点。

我们起身告辞,邓付早一家挽留我们
在他家留宿。

因要赶回驻地有事,我们谢绝了他们一家的好意。

恰付
前拣了几根黄瓜装在塑料袋里,送给我们。

拗不过她的一番情谊,我
收下了两根。

下山路上,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邓付早一家究
竟发展什么产业好?如何才能协助他家如期脱贫?我想,这是我们每一
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值得深思的问题。

每次走访贫困群众,总是感到力不从心!自己究竟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却又无能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